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2025/08/24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1

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地帮忙。结合备课中教学设计的四个方面,即:学法自动化;朗读多样化;理解多元化;问题焦点化,反思如下:

一、努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法: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写人的基本方法。所以,课堂上学生的.确是在实实在在实践着,他们用笔批注着老教授的语言、神态、动作,“我”的心理描述,并或多或少地在旁边写下自我的感受。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学生精彩的批注,并及时表扬,对其他学生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当然,在巡视中过程的评价是否对学生思考有一些负面影响,比如造成学生的思维断路,这也是今后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二、尽力使学生在朗读中提炼内涵:

范读、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配乐读,这六种朗读形式交替使用,思考划批时用默读;自由读易于打开思路;齐读增强气势;配乐读渲染气氛;示范读指明方向等等。本课默读时学生能安静画批;最终的部分,全班齐读,把气氛推向了高潮;这种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既给了语文阅读宣泄情感的空间,又给了学生升华课文内涵的境地。

三、大力使学生在理解中感悟真情:

这篇课文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学生划批、汇报时应以老人为主,辅之以我的变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重点突出了,又无遗漏,学生在阅读时,除了汇报对老教授的特点品质以外,也谈到了我成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我总结到:“我们作为读者,都为文中的‘我’由衷地庆幸,他遇到了伯乐,这位老教授外表优雅,有艺术修有学者风范。让我最终爱上了小提琴,站在了万众瞩目的舞台中央。

四、着力使学生在质疑中明确主旨:

我备课一贯以学生的预习本上的问题作为调查学生学情的重要凭据,也就是要摸清学生的阅读起点、疑点。经过统计,本课书,学生共提了31个问题,在其中我筛选了4个有代表性的问题。2个直接融入备课,2个作为课堂相机处理。这两个问题便成为了本课的焦点问题:

①我为什么不揭穿这个谎言?

②我为什么总会想起这个唯一的听众?使学生的阅读逐渐深入,有了明确的方向,解决了他们真正不明白的问题。在课上对于第一个问题的研究还是较为满意的,可是,第二个问题由于教学时间的原因,挖掘不够深入,成为本课的遗憾。

纵观本课阅读教学,除了以上思考外,我认为学生的发言面较窄,导致课堂气氛不梦想,拖堂的问题一向是我的教材,我将深钻教材,提高设计水平,找准学生起点,提高教学艺术,使阅读教学不断提高。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2

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地帮忙。课文情节很有戏剧性,极具感染力,很多孩子都很感兴趣。

本文的重点是品味描述老教授真诚的'语言和神情的语句,展开合梦想象,体会其心理及其对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进而体会老教授对主人公无私的关爱和主人公对老教授的感激、敬佩之情。根据这一重点,在深入学习时,主要抓住这些句子来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教学过程中,学生能找到相应的句子,但对于随着“我”的表现不断变化以及老教授的言辞不一样,学生体会不到,只是停留在句子意思上。还有,先从语言入手,再从神态这方面入手理解,缺少整体性把握。也许正是因为理解、体会不到位,使得学生想象老教授当时心里想的资料显得单调、空洞。并且纵观本课阅读教学,学生的发言面较窄,有一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主角”,导致课堂气氛不梦想,略显沉闷;拖堂的问题一向是我的顽症,在35分钟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可谓是“带着锁链跳舞”。我将深钻教材,提高设计水平,找准学生起点,提高教学艺术,使阅读教学不断提高。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3

《唯一的听众》是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第三单元的主题就是感悟真情,唱响心灵之歌。而这篇文章正是通过一位音乐老教授装聋对青年小提琴手进行鼓励、帮助从而使青年人获得成功来歌颂人间真情的。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围绕这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而课文的理解重点就是通过老妇人的语言神态描写和“我”的心理行动变化描写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材的美德。因此,在学习课文时,着重品味描写老教授真诚的语言和神情的语句,展开合理想象,体会其心理及其对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教学中我以读画想问和讨论相结合,多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努力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得到提高。在揭题以后,要求他们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在学习老教授的言行时,通过“读--画—想—交流”,我想,学生的自主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应该在这些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得以培养和提高。教学中我着力要求学生在理解中感悟真情。这篇课文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学生划批、汇报时应以老人为主,辅之以我的变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学生在学习老教授的语言和神态描写时,也能够自然而然地联系“我”的心理和行动描写,从而较为清楚地体会老教授的言行给“我”带来多么大的影响。

老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深藏在她的话语中,每句话的内容都是有指向性的,都是针对“我”不同情况而讲的,所以在教学中深入理解老人说的话就成为了这节课的重点了。在具体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读—悟结合来明白这些问题,在明白了老人的话意后,再师生共读来进一步感悟课文中老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读中感悟老人四次说的话给了“我”不同的感受,正是在老人的帮助下“我”的琴声,“我”的心情才会产生那么大的变化。

对于本课理解上的另一个难点,也就是老教授的神态描写“她平静地望着我”这句话在文中重复出现了三次。这眼神伴随着“我”的琴技发生了变化,正是看到“我”的进步,老人的欣赏的神态也就随之改变,这种不露声色的细节若没有引导学生去注意,学生是比较难找到的。经过我这么一点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教学中我设计从老人的眼神中学生读出了老人对“我”的关心、帮助、鼓励,老人此时留给学生将是更深刻的更难以磨灭的印象,在他们的感知系统中已经领悟到老人的心。所以学生都能体会到老教授为了维持那个美丽的'谎言,一再用平静的眼神鼓励作者的良苦用心。

在这次磨课中,我针对听课老师提出的问题,一次次修改教案,尽力去完善课堂语言、教态。在一次次的修改教案,一次次出现的课堂生成问题中不断总结和反思。纵观本堂课的教学,还有不少遗憾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

我在教学时放手还不够,没有把课堂交给学生一堂课下来,导语、过渡语、课堂提问、评价语等,几乎都是自己在唱独角戏,同时六年级后发现每个班的孩子都不爱积极发言,我觉得这四节课上的我好被动,好尴尬。

二、抓住重点,不面面俱到。

一节课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要想在课堂上在抓住所有的精彩点是不可能的。要明确本课的重点是什么。只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算是一堂好课。第一堂课的教学容量比较大,各环节不够深入。这就是舍不得删减惹得祸,文章的重点句子是很多,挖掘的内容也很多,但我们不能把重点都塞在一堂课中。要合理分配,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活动,今后还要充分利用一类课文的写作方法去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让学生一课一得,学有所获。

三、表扬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随时观察学生,大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准确及时的表扬,方能活跃课堂气氛,方能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

四、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动态生成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互动中,教师既要努力实现“预设生成”,又要善于捕捉教学时机,锁定教学中新的有价值的生成——“非预设生成”,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生命力。只有课前教师的精心预设,才能出现课堂上精彩的生成。

特级教师黄爱华曾说:“磨课、磨人”,经历了磨课的过程我才真正体会到了磨课、磨人的味道。我在一次次的试教过程中磨教学环节、磨每个细节、磨我该说的每一句话…在这样的“磨砺” 中,我觉得上好一堂课真是不容易。

四节课下来,真是感觉问题多多,这都需要我在以后的常态课上不断地磨炼。也恳请各位同仁能毫无保留,多提宝贵意见。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4

进度有点儿慢,赶紧的节奏。今天下午走进第三篇课文《唯一的听众》,聚焦人物描写展开教学,就这节课自我总结点评如下。

1.读题,揭示"主角"。

2.读文,串联"内容"。

3.读句,品悟"形象"。

4.读法,迁移"写人"。

从1说起,课题你会怎么读?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课题"唯一"说疑惑,一是为什么说是"唯一",二是这个唯一的听众指谁?自然从课题导入学文。

第2点的读文,指的是默读全文,延续前两课的方法,聚焦主要人物串联情节说内容,学生给了两个答案,其实也是两种方法,一是记叙文要素串联法,二是主要人物串联法,各有道理,学生能接受。

第3点是本课的主要板块,先快速扫描作者运用哪些方法来描写人物,再聚焦片段找到"证据",我以"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作为重点和难点,重点部分采取找句,有感情朗读的策略,分角色读,铺垫情感,难点部分采取找句,想象练笔的策略,走进内心,层层剥笋般体会"平静"表情下"老教授"那份对"我"的关切和鼓励,为"我"的点滴进步而高兴以及对"我"更高的.要求,从而突破"像深深的潭水……的理解。

学到这儿,一节课走近尾声,回顾最近的学习文本内容,结合板书上的人物描写方法,我作出小结并布置作业,一个人,一件事,与"我"相关联,想想朝夕相处的同学或老师,试着用上以上方法,写一片段,表现人物品质,表达作者情感。复习课文内容后晚上"唯一"的作业,不知是否拔高了些?期待明早学生的作品!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5

每学期上完公开课,总有一些心得,这次也不例外,我自认为自己已经很精心地准备这节课了,但是教学效果仍不理想,在最后练习时,只有一组学生将我布置的练习做正确了,我认为非常失败,同时我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这堂公开课很失败,同时,我也做了一些关于公开课的反思,公开课教学反思。

如在教《唯一的听众》这这篇课文时,在明确教学重点后,我通过一系列问题导出板书,我认为我的板书清晰明了,但在讲课文时出了问题,我本想充分结合板书讲思路寓言,并结合课后题组织学生讨论,但是在实际教学时,却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好像轻描淡写一般,就把这本应浓墨重彩的部分描了一下下,当时我就感觉不好,该详细讲解的地方不详细,这一点充分说明我准备的.还是不够充分,教育论文《公开课教学反思》。

在设计教学环节顺序上我也考虑得不够,我将学生表演课本剧这一环节安排在了复习字词后面,这也是很失败的,如果学生表演得都很好了的话,也没必要老师再来细讲课文内容了,是啊,前辈说为什么不放在讲解完课文内容之后呢?是啊,不过我并不是没想到,我也曾想过到底是放在最后还是放在之前,思前想后、左思右想、冥思苦想……最后还是把这一题“选择题”给选错了。

每次上完自己的一人一课后最大的感慨就是:上好一节公开课真难。在这条教学道路上我们每走一步都应作些思考,只有这样,当你在走一大步时才不会因那么多的为什么而放慢你的脚步。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6

《唯一的听众》写一个小男孩从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帮助他成长的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的帮助。

课上,我通过适当点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主要通过两条线索,即老人鼓励的话语和老人平静的眼神的解读,使学生在初步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积累,从而自悟出文章表达的情感。

首先,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直奔首尾段,对照变化,设置悬念。我先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两个自然段,然后师生合作:

师:开始,作者连一支曲子都拉不好,

生:后来,作者能熟练地拉许多曲子。

师:开始,作者害怕拉小提琴,

生: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

师:开始,作者因拉不好小提琴而沮丧,

生:后来,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

师:开始,作者被家人称为音乐白痴,

生:后来,他成功的变成了出色的提琴手。

此时,学生心中都会产生一个疑问:“我”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于是就带着强烈探究欲望进去课文中寻找答案。

接着,精读重点段落,潜心研读,品味语境,体验情感。为了让学生感受老教授循序渐进的鼓励,我让学生找出并反复诵读老人的四处语言描写和三处神态描写的句子,讨论交流老人是怎样一步一步地鼓励“我”,由此“我”的心理和行为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激励学生体会每一句鼓励的话语和每一个眼神都饱含着老人的用心良苦。还设计了说话训练,激发学生大胆想象:

(1)当“我”拉出像在锯床腿的声音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

(2)当“我”有了几分信心,每天去练琴,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

(3)当“我”渐渐感到奏出了真正的音乐,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

同是“平静”,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状态下却包含了不同的含义:从她的眼神里“我”读出了老人对“我”的关切和鼓励,读出了老人对“我”琴技的点滴进步的高兴,读出了老人对“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这样,学生思路理清了,对老教授这个人物了解更加深刻了。

虽然这堂课上我的朗读形式多,抓住主要的语句来让学生反复感悟反复读,但是仍存在很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朗读指导不够深入。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老人,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

二、学生的感悟不够。虽然都能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进行重点教学,但挖掘不深入,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所以,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较为粗浅的。

三、课堂上的练习不够。虽然课堂上,我一直引领学生朗读品悟,但练习不够。虽说课堂上,我安排了一个句式转换,省略号的补白,将读书、品悟与想象结合,但是由于课堂容量较大,没让学生动手写,匆匆说一说,有点走过场了。

四、评价语言不多。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后我的评价语言略显单薄,我觉得这也是今后要努力改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