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红楼梦读后感

2025/08/24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红楼梦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我觉得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红楼梦》是可以读多次,而每次感受都不一样。

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在读高中时,当时看书更多注意故事情节,为了更快知道最后的结局,书中的诗歌大多跳过了,看完后为书中的人物流下了同情的眼泪,不太喜欢薛宝钗,更喜欢林黛玉。

前年,女儿要看《红楼梦》,帮她借了一本成人看的,她看了几天,可能看不懂,就不再翻了,我就一字不漏的再看了一遍。我才知道高中时没有读的诗歌写得是多么的好。

作者曹雪芹如果不是家道中落,看透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写不出《红楼梦》,作者把他对人生的看法和感悟,都融于小说里,他用心写了一部不朽的名著,我认为《好了歌》是作品的中心思想,人生只有一世,到生命的尽头,名、利皆是空,不要为他人做嫁衣裳,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也许,又看一遍,又有新的感受。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若不了,便不好。”豪爽恬淡、不逐名利的甄士隐,遭遇了一连串的祸事,最终选择了抛下妻子家人,毅然出家。这一决绝的选择绝非偶然,便是甄士隐拥有通悟《好了歌》的智慧,看透了世理。

“世人都晓神仙好”,但世人却大多都并没有选择出家修道,只因为人们割舍不下尘世的所有:功名、金银、娇妻、儿孙。可功名最终不过墓旁的草,金银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生前恩爱的娇妻又可能投入别人的怀抱,自己含辛茹苦、呕心沥血抚养成人的子女,最后也将只是飞去不归的鸟。甄士隐从歌中解出道理:人世碌碌无为一场空!顿时抛下了一切,随着那道士飘飘离去,终已不顾!

元宵佳节,却是灾祸的开始。失去了至亲的女儿,又遇上大火和荒灾,最终只能寄人篱下,历尽了苦难。受着岳父的责备,对女儿思念成疾,年已薄暮的甄士隐顿悟尘世的所有不过一场空。原本不慕名利、仗义助人的他,最终找到了自己精神真正故乡。

红楼梦读后感 篇3

《红楼梦》是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书。这本书通过对贾、石、王、薛四大家族兴衰的描述,展示了一个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

在这篇文章中,我最喜欢的一段是刘奶奶重返大观园。她的机智和幽默让我笑个不停。比如我们班的XX,上课总是怪怪的。有一次,老师生气了,叫他去袖手旁观堵墙,但当他站着罚站时,他还是做出了奇怪的样子。我当时觉得很好笑,现在觉得他在课堂上做出奇怪的样子,扰乱课堂纪律是不好的。如果他上课不做出奇怪的样子,那真的就是刘奶奶进大观园的化身了。

写出这样的杰作,离不开作者一生的细心观察。希望他这辈子社会上能有更多能仔细观察的人,也能写出《红楼梦》这样的大作。

红楼梦读后感 篇4

香菱是甄士隐的女儿,她的原名叫英莲,五岁时被人拐走了。后来被薛蟠买回了家,就是葫芦案里那个丫头。

她跟宝钗住进了大观园,看到众姐妹们见了诗社在一起作诗,心里很羡慕,也想学习。于是她就拜黛玉为师学写诗。黛玉非常乐于教她她,先让香菱读王维的诗集一二百首。于是香菱“诸事不顾,只在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连睡觉都不顾了。之后又学作诗,更是废寝忘食。书中这样描写她——“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坐在山石上出神,蹲在地下抠土。”这中间还有一个笑话,有一次探春看她不开心就说:“菱姑娘,你闲闲吧。”香菱怔怔地说:“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大家都笑了,香菱学诗都入魔了,最后竟然在睡梦中得到八句好诗,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啊!

香菱虽然小时候被拐走,读的书不多。但她为了学诗,废寝忘食,坚持不懈,这种刻苦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红楼梦读后感 篇5

暑假期间我读了青少版红楼梦,我非常喜欢这部书,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著作。翻开这本书,就像推开了历史的大门,亭台楼阁古色古香,美味佳肴活灵活现,老学究们严肃庄重的举止跃然纸上,夫人太太们矜持端庄的神态一览无遗。还有少女们穿红着绿的明媚形象,七彩纷呈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林黛玉手提羊毫,专注地作诗;薛宝钗拿着团扇,和蝴蝶在花间嬉戏;史湘云红着脸,懒懒地卧在石头上……

看这本书,我终于懵懵懂懂地知道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是真正的志趣相投的;我也隐隐约约地知道了,那时候的社会,人们更加支持的是贾宝玉和薛宝钗。但最后,林黛玉逝世,贾宝玉出家,我总觉得,那时候的社会制度不如我们现在,我们现在更加自由,更加民主,因为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