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

2025/08/25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 篇1

一:精心设计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

课的开始,首先播放了一段视频,让学生以小侦探的身份去破解"死狗洞之谜",并通过实验的方式去取证,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一共设计了七了实验,实验的材料如灭火器、气球、紫色的小花、矿泉水瓶等均取自于学生身边的物质;实验报告图文并茂,通过大屏幕展示后一目了然;实验操作简单易行,现象明显;实验结论环环相扣。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处于极度兴奋状态,都争着抢着去完成实验,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及时做出分析和判断,整堂课在积极、有序、和谐地进行。学生真正成为了主动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学习的接受者。

二:设置探究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①二氧化碳的密度是怎样的?你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想?②矿泉水瓶变瘪的原因,除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之外,还有没有其它原因?③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都有什么?如何通过实验证明你的说法?④如何检验菜窖的安全性?如不安全,请你告诉农民伯伯该怎么做?这些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宽松、开放、自我、探究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释放,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很多同学的回答出乎老师的想象。如有的同学"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口朝下放在燃着的木条上方"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还有的同学设计出"将菜窖内放一种能和二氧化碳反应并放生成氧气的物质"来减少窖内二氧化碳的量。我想,这些惊喜来自于教学中不给学生"罩玻璃罩",让他们自由跳的结果吧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 篇2

通过实施本节课教学与聆听点评指导,受益非浅。

二氧化碳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气体,在生物等其他学科中也多有涉及。这是一个好事,因为学习自己熟悉的东西总是比较容易的,至少在心理上是熟悉的。但是固有的知识经验有时也会影响我们应该达到的学习效果,先入为主的思想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怎样扬长避短,既能利用已有的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求学欲望,这是本节课的一个技术难题。因为现在的学生还没有学习到二氧化碳的制取,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就没有按照书中教材的顺序,而是把后面的涉及到的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和用途挪到前面来,这样在时间和二氧化碳的.性质的实验上就出现了一些偏差。课后认真思考,也觉得在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上用的时间多了一些,自己也有这种感觉,好象还是放不开手,有点能放的开而收不回来的感觉。在学生做蜡烛阶梯实验时,我指导的不够,致使现象不是很明显,但是好在学生确实是真正动手做了,使他们已经能主动地参与到学生过程中去我觉得很重要。

本节教材着眼于生活中的化学。而教学中要活学用教材使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还要避免流于延伸范围加深难度的误区。要落实课程标准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点又能灵活运用它们,这就对问题的情境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设计问题时,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求知求实。

探究式教学是化学课的主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实现探究目的,做好实验是基本要求,用好实验是关键。利用实验,层层深入。

课堂教学教程中,有实物展台、课件等可用手段,利用它们是为了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要避免流于形式摆花架子;不用过于追求教学模式与环节,要力争学生会了的不讲。本节课上,对于学生已熟知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一性质的分析占用时间太多,应在该性质的利用上多做设计。

课后听了李老师的指点诸位同行的建议和意见,使自己看到了自己的许多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尽可能去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克服掉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也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也就是说,只想不去做是不可以的,空想也是不可以的,自己要去实践,才能在课堂上更能让学生们很好的去动手实践真正去当学习的主人。

我始终这样认为,也是我的一惯做法,课堂上自己要活跃,学生才可能活跃,才最大可能把学生的热情,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给他们一个充满乐趣的时间和空间。

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增强其学习意识,将是好为人师的永恒追求。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 篇3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 篇4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学习本节课,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同时,它又是中考中常设计的内容,因此,在初中化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表达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实验的基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拉进化学与生活的距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化学反应原理

二、说学情

本课时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的了解,所以学习起来不会很难。又由于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尤其对化学实验充满浓厚的兴趣,但是学生对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弱,还没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我采用组成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来形成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

(1)情境引入法: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2)实验探究法:本节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实验现象,探究二氧化碳性质。

(3)问题讨论法:在教学中恰当的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通过讨论完成探究实验。

四、说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

2、指导学生利用分析、对比的思维方式,使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发生联系。

3、引导学生定势思维为发展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激趣: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的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的先锋;建筑师称它是粉刷匠;而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导致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谜底:是什么?

(二)新课讲授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老师展示一瓶新制的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分别从颜色、气味、状态三方面进行回答。培养学生观察并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能力。

(2)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向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接着问学生,为什么在拥挤的人群里,蹲着比站着难受?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把化学知识引入实际生活,打开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观察和应用知识能力。

(3)探究二氧化碳的水溶性: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向预先准备好的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内倾倒水,震荡)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实验中得到二氧化碳溶于水。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我们打开汽水瓶盖会有气体产生,气体是什么?又体现了什么性质?从而加深学生对溶解性的理解。

2、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引导学生回顾“向盛有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里倾倒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了解二氧化碳是否支持燃烧,从而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燃烧。

(2)“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探究(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老师指导:从探究水溶性的塑料瓶内取出少量的液体放入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引导学生猜想: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呢?学生(猜想):①是co2?②是h2o?③是co2和h2o反应生成的新物质?学生操作实验分析对比得出结论。目的是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得结论,解释交流”这一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若干组实验,此时,绝大部分的学生会因实验得出而兴奋起来,掀起一个小高潮)。并加热紫花观察到红花变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h2o+co2↑。培养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能力以及书写化学方程式能力。

(3)学生操作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吹气,注意现象。分析得出co2+ca(oh)2=caco3↓+h2o反应这一原理。并说明这是co2的一条重要性质,可用于检验co2气体。

(4)即时应用,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证明一瓶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并操作实验验证,以便使知识学以致用。

过渡: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要求学生通过刚学习的二氧化碳的性质的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联想、推断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用途,之后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二氧化碳有这么多的用途,那么二氧化碳是不是越多越好呢?从而引出了“温室效应”这一热点话题。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做到了“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这一教学理念。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出本节课的收获,从而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掌握情况,及时强调、归纳、突出重点,设置课后思考(多媒体体现),将学生的探究欲望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五)练测平台

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我有针对性的选择了习题,力图达到“优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差生吃了”的目的。

六、说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

一、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

无色无味气态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二、化学性质

1、不支持燃烧,不燃烧

2。与水发生反应

co2+h2o=h2co3

3。与石灰水发生反应

co2+ca(oh)2=caco3↓+h2o

三、用途:灭火、人工降雨等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倡导学生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由于本课时的内容较紧凑,实验较多,部分后进生思维可能会跟不上,所以,我将通过课后辅导来加深这些同学对知识的消化能力。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 篇5

两周前,我就"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了多媒体环境下的实验探究性教学的尝试。下课后,我突然想起科学家曾做过的一个实验:他们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迅速跳起,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堪称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动物。后来,科学家在跳蚤头上罩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连续多次后,跳蚤改变了起跳高度以适应环境。接下来,科学家逐渐改变玻璃罩的高度,直到接近桌面,这时,跳蚤已无法再跳了。于是,科学家把玻璃罩打开,再拍桌子,跳蚤变成了"爬蚤"。 连"再试一次"的勇气都没有了。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也是如此吗!

多媒体环境为实验探究性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它不仅可以创设探究情境,提供丰富的主题资源,改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各种需求,同时还可以为学生表达思想、观点提供交流工具。本节课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了有利的空间,同时,也收获了许多惊喜。

惊喜一:精心设计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

课的开始,首先播放了一段视频,让学生以小侦探的身份去破解"死狗洞之谜",并通过实验的方式去取证,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一共设计了七了实验,实验的材料如灭火器、气球、紫色的小花、矿泉水瓶等均取自于学生身边的物质;实验报告图文并茂,通过大屏幕展示后一目了然;实验操作简单易行,现象明显;实验结论环环相扣。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处于极度兴奋状态,都争着抢着去完成实验,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及时做出分析和判断,整堂课在积极、有序、和谐地进行。学生真正成为了主动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学习的接受者。

惊喜二:设置探究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①二氧化碳的密度是怎样的?你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想?②矿泉水瓶变瘪的.原因,除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之外,还有没有其它原因?③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都有什么?如何通过实验证明你的说法?④如何检验菜窖的安全性?如不安全,请你告诉农民伯伯该怎么做?这些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宽松、开放、自我、探究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释放,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很多同学的回答出乎老师的想象。如有的同学"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口朝下放在燃着的木条上方"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还有的同学设计出"将菜窖内放一种能和二氧化碳反应并放生成氧气的物质"来减少窖内二氧化碳的量。我想,这些惊喜来自于教学中不给学生"罩玻璃罩",让他们自由跳的结果吧。

惊喜三:开放的作业,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作业的第一道题,是使学生在课上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主题资源网和其它途径进一步学习二氧化碳的用途,评析二氧化碳的功与过。第二道作业题,是让学生将抽象化的东西应用到新情境中,用所得的结论去解释新的现象,这个过程,既是对二氧化碳性质的完善,又是对它的复现,也有助于加深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记忆,增强了用所得结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两道题均为开放的弹性的作业,目的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都得到发展,体验成功的喜悦;可喜的是,两周后,两个班的学生都提交了作业,有的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绘画功底,有的发挥了自己电脑的优势,有的对二氧化碳的功与过做了系统的评说。每一份作业都是学生用心完成的,都浸透了学生对这节课的深深地爱,都令我惊喜不已。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愉悦、自由、共振的平台,让学生敢表达、会表达;给学生自主、自我的空间,让学生的个性敢张扬、能张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 篇6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这节复习课的开始,我播放了一段视频---"死狗洞之谜",让学生交流讨论,分析原因,把课堂的气氛调动起来,有很多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到了二氧化碳,并引出了二氧化碳的。接着投影出本节课的复习目标,是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然后提出问题:

1.二氧化碳有哪些物理性质?(学生思考,教师投影有关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表格与学生共同填写。)

2.你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怎样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学生说出了很多办法。然后教师投影出三个相关实验进行复习巩固。学生兴趣很高。达到既巩固知识,又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再接下来,有通过提问回答——设计方案——投影展示等方法重点复习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用途,最后,巩固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教师只有不断地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愉悦、自由、共振的平台,让学生敢表达、会表达;给学生自主、自我的空间,让学生的个性敢张扬、能张扬。才能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本节课通过备课和上课后的反思。我有几点感受:

一、几点需在教学中继续发扬的方面

1、以实验为载体提高学生复习的兴趣:本课虽然是一节复习课但涉及到探究内容多,因此根据复习内容我设计了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得出结论。力争对每个实验都经历上述全部环节或主要环节。如探究CO2能溶于水时,提出问题“CO2能溶于水吗”,然后由学生做出猜想能或不能,引导学生“如何证明你的猜想,能否设计实验证明”,学生很自然能想到向矿泉水瓶中加水,再投影实验探究内容,观察现象(矿泉水瓶变瘪),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从而得出CO2能溶于水的正确结论。既复习了知识又提高了兴趣。

2、重视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很多小问题,这些问题有的起引入作用:如讲CO2与氢氧化钙的反应时,题问“为什么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CO2”;有的起过渡作用:如讲授CO2与水反应时,提问“CO2能溶于水,但能与水反应了吗”过渡到CO2与水的反应;有的是起归纳与总结的作用:如讲授CO2的用途时,提问“你能否由CO2的性质来总结一下CO2的用途”。通过这样的一个个小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启迪了他们的思维,使学生整堂课都能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和思考,提高了课堂效率。

3、知识的介绍上使用了多种方法:本节课教材上的内容较少,需要补充的较多,而单纯的'讲授、归纳的复习方法可能使学生感到单调和枯燥,从而对知识漠视,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处理上,除了利用好探究性实验外,我还是用了“查阅资料”、“知识应用”“中考连接”等方法,增强学生的兴趣,避免单调的讲授。如复习CO2的物理性质,在介绍CO2的密度时,引到学生用不同的实验证明了CO2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教师在“顺便”提醒“查阅资料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不但使学生清楚了CO2的密度,还学会了一种学习方法。

二、几点不足

1、整体把握课堂的能力还需提高:本堂课总体还比较顺利,但由于前面的知识处理时占用的时间较多,因此最后在讲授“多识一点”是比较仓促,如果前面在紧凑一些,可能会更好。

2、了解学生,做好知识的衔接也不够。

3、语言还欠精炼:语言如果能够再精炼一点也会提高课堂的效率

4、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还不高,课堂发言欠主动,气氛也不够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