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落花生》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落花生》教学设计 篇1
《落花生》教学设计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 《落花生》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落花生》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启发谈话:
同学们,你们吃过花生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写花生的课文。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常见常吃的花生,可为什么叫它“落花生”呢?课前同学们都查阅了资料,谁来谈一谈?
4、过渡:
课文围绕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呢?同学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读错或读破句的地方。
3、用生字词卡片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
(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
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评议读的情况。
5、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
⑴ 种花生、收花生。
⑵ 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收获节做了准备。
⑶ 吃花生时的议论。
教师:按照课文讲的这三件事,我们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三、学习课文的第一、二部分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
⑴ 说一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⑵ 质疑、解疑:
① “开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开发”出一块空地?
② “居然”一词怎么理解,你能找一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吗?
3、指导感情朗读。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交待探究目标
1、回忆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
2、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课文,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弄清作者对落花生为什么有着特殊的感情,还要学习作者表达思想的方法。
二、深入探究课文的第三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部分课文讲了几层意思:
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3~11自然段)讲议论花生的好处。第二层(12~15自然段)讲从谈花生到论人生。
2、自读课文,画出父亲说的话,谈谈你的理解,体会文中对花生好处的议论以及从谈花生怎么到论人生。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⑴ 体会第一层意思:
(重点理解父亲的话。)
① 投影出示父亲的话。
② 指名读父亲的话,然后完成如下填空:
父亲的话中提到了 、 、 、 四种事物,父亲认为虽然 、 、 让人一见就 ,但是和 相比,还是 最可贵。
③ 分析父亲的话,学生议答:
a、“爱慕”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爱慕之心”?
b、父亲有没有产生爱慕之心?父亲对什么产生了爱慕之心?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c、什么是“最可贵”?父亲为什么认为花生最可贵?
(引导学生理解苹果、桃子、石榴高挂枝头,炫耀自己,而花生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具有藏而不露的美德。)
d、学生再次读父亲的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以下句子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
a、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
b、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
c、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
④ 教师:
本课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不是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⑤ 生活中有没有其他事物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有没有具有花生品质的其他事物?你能用上“爱慕”一词吗?
⑵ 体会第二层意思:
过渡:父亲给我们点出了花生有别于桃子、石榴、苹果的特点,父亲仅仅是说花生吗?
① 投影出示父亲的话。
② 学生齐读,谈理解。
(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
③ 教师:
父亲的话孩子们明白了吗?从哪儿看出来?
④ 理解“我”说的话:
a、齐读。
b、讨论交流:
“体面”什么意思?什么叫“只讲体面”?什么是“有用的人”?“有用的人”和花生有什么联系?
c、你身边有没有这种默默奉献的人?请说一说。
d、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
5、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部分。
三、分清课文的主次
1、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填空,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
(思考?练习2)
种花生→( )→( )→( )
2、思考:
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四、总结全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
3、总结:
课文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课文在讲述的时候主次分明,把次要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把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正是由于围绕主要意思主次分明,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今后我们在读文章或写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分清文章的主次。
五、延伸拓展
人们常常从某种事物的特点上,体会到一些做人的道理。你能以一种常见的事物为例,说说你体会到的道理吗?
六、巩固识字,记忆生字,读写词语
《落花生》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初步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作者和有关落花生的资料。
2.教师准备关于落花生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
1.师:同学们,老师请你们猜一个谜语:“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谁能猜出这是什么?(生猜)
对,是花生(出示落花生的图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板书课题:15 .落花生 ) 生齐读。
2.对课题质疑
(1)师:同学们,读了课题之后,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自由提出问题)
(2)简介落花生。
二、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轮读课文,相互纠正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课文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2.检查读生字、词语。
3.小组推荐交流课文所写的内容。
三、合作交流。
1、课文围绕题目主要讲了种花生议花生。
2、指名读第一段,从第一段中发现了什么?体会“居然”一词。 吃花生
理解“居然”的意思并练习用“居然”说句子。
3.读出花生收获后一家人的意外、惊喜。(齐读)
四、品读体验
师导语:读一读3—15段,看看这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一家人是如何边吃边议论花生的?
1.读“吃花生、议花生”的内容。(议论花生的好处,从谈花生到论人生。)
2、兄妹们是怎样评论花生的?父亲又是怎样评论花生的?
过渡: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容易被人忽视的特点,而这容易被人忽视的恰恰是花生最可贵的好处。
3.反复读父亲的话。(出示演示文稿——父亲的一段话:花生的好处很多,??)
思考:这部分课文讲了几层意思?
(1)、议论花生的好处。(2)、从谈花生到论人生。
4. 小组讨论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6、分析父亲的话,学生议答。
A、“爱慕”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爱慕之心?
B、父亲有没有产生爱慕之心?父亲对什么产生了爱慕之心?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
C、什么是“最可贵”?父亲为什么认为花生最可贵?
(引导学生理解苹果、桃子、石榴高挂枝头,炫耀自己,而花生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具有藏而不露的美德。课文用桃子、石榴、苹果来和花生做对比,凸显花生的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可贵精神。)
D、学生再次读父亲的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一下句子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
b、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的都是不好的。( )
c、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
d、当外表美和内心美二者不能兼顾的时候,你愿意选择的是____。
7、小结:父亲的话中提到了____ __ __几种事物,父亲认为,虽然__ __ __让人一见就( ),但是,和__相比,还是__最可贵。
8、体会第二层意思:领悟做人的道理。(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师:父亲给我们点出了花生有别于桃子、石榴、苹果的特点,父亲仅仅是说花生吗?
9、投影出示父亲的话“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学生齐读,谈理解。(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
生的优秀品质,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10、你身边有没有这样默默奉献的人?请说一说。
生9:父亲不仅仅是说花生,其实他在赞美像花生一样有花生品质的那些人。
师:那像花生一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啊?
生10:像花生一样的人是不图虚名、默默奉献、不计较名利的人。
师:说得真好!还有人想说说吗?
生11:像花生这样的人,比如交警,他不管是天寒地冻,他都站在马路上为人们指挥交通。
师:默默无闻地为大家做贡献的人啊!父亲就是在借花生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对大家有用的人,而不要做只讲体面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写法叫什么啊?你来说。
生: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
师:(板书:借物喻人)
师:谁再来给大家说一说,这“物”指的是什么,“人”指的又是什么?
生:这“物”指的就是花生,这“人”指的是像花生一样具有花生品格的人。
师:是啊,父亲就是希望我们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人啊。同学们,刚才我们从这里读出了父亲的良苦用心。这段话饱含着父亲对孩子们的殷切期望啊!你觉得父亲当时会怎么说啊?
生1:和蔼可亲地说。
生2:父亲会严肃地说。
师:既严肃又和蔼。
生3:语重心长地说。
师:同学们,我们能不能体会着父亲的'这种用意来读一读这段话啊,自己先练练吧。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师:谁来读一读?
生1:(朗读父亲的话)
师:父亲当时是在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啊。谁再来读读?
生2:(朗读父亲的话)
师:多么语重心长,多么发人深省啊,父亲就是希望孩子们做一个像落花生一样的人啊!父亲的话我们读懂了,作者当时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你能找找依据吗?谁找到了,你来说。
生:我从第13自然段看出,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10、父亲的话孩子们明白了吗?从哪儿看出来?理解“我”说的话。
(1)齐读。“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讨论交流:“体面”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只讲体面”?“有用的人”和花生有什么关系?
(4)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
1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本部分课文。
12、朗读最后一段,找一找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父亲的话给“我”很深印象。体会“印”字用得准确,体会父亲的话对“我”一生的影响。
13、综观全文,分清课文主次和详略。
14、再次领会课文借物喻人的写法。(看似状物,实则写人,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此谓借物喻人。)以前学过的借物喻人的文章有哪些?(古诗有《咏柳》,《梅花》,《墨梅》,《石灰吟》等,现代散文《白杨礼赞》,《梅花魂》等)
五、拓展延伸:
1.学生自由谈体会,说一说学完本课后有什么收获。
2、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像落花生这样的事物还有哪些?他们各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比如:粉笔、蜡烛表现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青松、荷花表现做人的清高和坚贞不屈的精神;梅花是高洁、坚强 骨气的象征,兰草是高洁、典雅、爱国和坚贞不渝的精神象征···)仿照《落花生》的写法,试着从身边的事物中选择一种写一写,尽可能做到详略得当。课下写在小练笔上。
板书设计 :
15.落花生
(主次分明)
借
物 种花生 → 收花生 → 吃花生 → 议花生
喻
人 不图虚名 默默奉献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
《落花生》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 学会7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2、 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品质,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作者和有关落花生的资料,制作桃子、石榴、苹果、花生的头饰。
教师准备一块小黑板,上面抄写好重点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 每个人都有名字,很多名字都有一定的含义,或寄托了父母的期望,或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谁能告诉我你的名字有什么含义?
2、 这篇文章的.作者许地山给自己取了个笔名叫落华生(板书:落华生)他为什么要取这样的笔名呢?这个名字有什么含义呢,学完了课文《落花生》之后相信你会解开这个谜的?(板书:落花生)
3、 根据你们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谁能告诉我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
生答:
师答:花生的特点就是落花入土而生果所以植物学上叫它“落花生”。
二、抓住重点,自学课文:
过渡:在课前老师发现同学们预习得很认真,谁能告诉老师自学了课文后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答:父亲的一段话……
师答:非常好。
1、 出示小黑板,生齐读一遍。
2、 生拿出准备好的表格,对桃子、石榴、苹果、花生进行比较,抓住重点填写。
花生确实和桃子、石榴、苹果不一样,从这种对比中我们看出花生有什么品质?(默默无闻、不炫耀自己、朴实无华)(板书:不炫耀自己、朴实无华)
3、 接下来进入下一个环节:桃子、石榴、苹果、花生都来参加选美大赛了。同学们观看完比赛告诉我,你欣赏谁,为什么?
4、 四位学生上场,进行自我介绍。
桃子:我是桃子,你们看我皮肤多好,白里透红,百里挑一,你要是尝一口呀,准会甜到心里头,老人小孩都喜欢我。
石榴:这次选美,你们可要选我当冠军,因为我长得极新鲜,红彤彤的,人们见了我都喜欢我,都想接近我,而且我有助于人体健康。
苹果:要说比美,应该是我第一,先别说我的营养价值有多高,光是我那一身鲜艳的红衣裳,不管往哪儿一站,都是焦点。
落花生:其实这次选美我原本不想来,因为我只想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只想对别人有好处,可不想跟别人比美。
5、 学生发表意见。
6、 难点的升华: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生答,出示小黑板(重点句),齐读一遍。
什么是体面?
什么是只讲体面?
7、 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人也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在自己的岗位上?
生各抒己见。(清洁工、邮递员、教师等)
8、 师总结:
9、 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居然 柞油 便宜 爱慕 体面 吩咐 分辨
《落花生》教学设计 篇5
文本解读:
《落花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板块“生活的启示”的第三篇文章。这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希望,他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行动实现了这一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在结构上以“落花生”为线索,按“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顺序写的。收获节时对花生的议论是重点,至于种花生和收花生的情况写得简略。文章脉络清楚、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文章在表达上颇具匠心:详略分明,以物喻人,同时言辞朴实无华。尽管文章篇幅很短,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和深奥的说法,却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我们学习落花生,不仅不要看不起外表不美,但实际有用的人,而且自己也要甘愿像落花生那样,做普普通通的人,干实实在在的事,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别人带去更多的好处。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难点:1、从花生的品格领悟出做人应该不求虚名、默默奉献;2、了解并能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阅读材料等——许地山的报道、以物喻人的短文章(泥土、小草、蜡烛等) 、
小练笔(仙人掌)
课前互动:
一、回顾感知,认知详略——
范读课文,认真倾听,关注幻灯片的这几个字的字音(幻灯出示词语),用心想想,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
1、读一读
灯片出示:吩咐、尝尝、便宜、石榴。
问:从我的朗读中,你听出了什么变化吗?(轻声)是的,你愿意来试试吗?(生读)我们大家一起来试试。(齐读)
小结: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做到了“口到”,下面谁愿意来回答我的第二个问题?再回答问题之前,老师允许你们再次快速的浏览课文,想一想,来完成这个填一填。
2、填一填.,填一填围绕着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啊?(生反馈)
灯片出示:——(种)花生——(收)花生——(议)花生——(尝)花生。
3、读“种花生”
打开书p65第一自然,找一找,哪几个词告诉我们种花生的过程,读一读(灯片出示)
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动+名、标点——其实啊标点符号的使用是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产生的。)
4、品“收花生”
居然收获了(意料之外、惊喜)、说话训练
这里的.尝花生都是寥寥几笔,而议花生呢,用了那么多的笔墨,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这是这篇著名散文的第一个特点,大家已经看出来了,真厉害,这就叫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板书。那我问问大家,这样的写法对大家平时的写作文有什么启发没有?
5、认识父亲
实在很难得,猜猜这是为什么呀?
材料补充——许南英是一位清末官员,他曾率领台湾人民坚决抵抗日本鬼子的入侵,并将自己多年的积蓄全部充作军饷。后来清政府把台湾割让给日本,许南英不愿做亡国奴,携家人落户于福建。在任广东三水县县令时,他为国为民,不计名利,一直在外奔波。所以很难跟家人在一起团聚,而那天晚上天色还不大好,父亲也(来了)所以说,(实在很难得)
二、直奔重点,精心品读
1、直奔“议花生”
直奔重点,看看那天晚上父亲和我在一起都发生和讨论了些什么?请小组合作读课文的3—15自然段,全家人是如何议花生的?
分角色朗读。
“议花生”这一部分也是有详有略的,你发现了吗?
2、说说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和同桌交流交流。
3、你除了读懂了花生的可贵之处,还读懂了什么啊?
1、谁来读一读?揣摩一下父亲说话时,他的语气是怎样的?(和蔼可亲地说、严肃地说、语重心长地说?)
4、我们能不能体会着父亲的这种用意来读一读这段话啊
这篇课文,作者写于上个世纪的20年代,距离现在已经有90多年的时间了。
填空
对比读句子,说说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你体会到了什么?
1、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是啊,作者牢牢地记住了这句话。大家看,这是许地山的一段资料,你来读一读,看看,你能不能对这个“印”字有更深入的理解。
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超越文本,深度思索——
“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了解作者——许地山:寂寞落花生
三、读写训练,借物喻人——
我爱花生,它的好处很多,它虽然没有(),但可贵的是()。
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像花生一样的人和事,让我们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的深刻道理。你能举出例子来说一说吗?如,貌不惊人的铅笔、像皮;默默无闻的环卫工人、邮递员?
我爱(),虽然(),但()。拓展阅读——推荐材料,用波浪线画中心句。
小练笔设计:(课堂上没时间就做作业)
有一种植物,叫仙人掌。它的生命力很顽强,生长在干燥少雨的地方,大部分仙人掌都有粗大的茎干和尖细的刺。你知道仙人掌粗大的茎干和尖细的刺都有什么功能吗?而且把其
他植物嫁接在仙人掌上,仙人掌还会无私地把自身的营养贡献出来。请你找出它的一个特点,依照《落花生》的写法,借物喻人,讲明一个道理。
板书设计
落花生
许地山
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详)
详略得当以物喻人
《落花生》教学设计 篇6
设计理念:
1、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落花生》这篇课文,要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让学生学得充分,学得深刻。学习时教师应抓住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要善于质疑,设置悬念,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求异性思维。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物喻人,赞扬的是落花生奉献精神。落花生没有努力去炫耀自己,而是默默地生长,虽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文章否定的是那种“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3、在学习该篇课文时,应该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准备:
1、让学生了解有关花生的常识和生长特点。
2、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设计一
1、指名三位同学上台介绍自己的名字并说说名字的含义。
师:哪两个同学能够勇敢地站到讲台上将你们的名字介绍给后面的那么多老师?
两个学生上台板写并介绍名字
师:同学们,每个人的名字都代表着你们父母对你们的希望,今天老师就布置你们回去问问你们父母你的名字有什么含义,好不好?
生:(齐)好!
2、有位作家许地山给自己取了个笔名叫落华生(板书:落华生)你们猜猜这个名字有什么含义?
师:老师这也有一个名字,作家许地山有一个笔名叫落花生。师板书:落华生
师:你们猜猜这个名字有什么含义?
生1:我觉得这个名字有什么含义?
生2:这个人也许很喜欢吃花生。
……
3、板书课题,了解花生之所以叫"落花生"的原因。
师:那我们今天就学习第15课,学完后就知道作者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做笔名了。
板书课题,齐读。
设计二
1、假如你拿到了这样一个题目,你觉得可以写些什么?
2、学生交流:
可以介绍花生生长周期,特点,描述花生形状、用途等的说明文;可以“落花生”为线索,通过写事,来揭示某一种道理。
3、师明确:
课文虽然以“落花生”为题,但并不是一篇以状物为主的文章,而是作者回忆了小时候所受的家教。本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散文家、小说家。他的散文以朴实洗练、清新自然的笔墨,写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感触,常常寓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情思,为读者所喜欢。“落花生”是他的笔名。为什么他会对“落花生”有如此深刻的印象,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二、整体感知,分清主次
1、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全文,思考课文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生自由朗读,师巡视指导
2、生读完后生反馈。
生:我觉得是从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四个方面去写的。(师板书)
3、师:对,作者写了四个方面,那是如何写这几个方面的呢?
生:我认为前面三部分是略写的,而议花生是详细写的。
三、重点研读、深入探究
过渡:这一收获居然要用节来收获,这是多么热爱生活的一家人呀。默读3—15自然段,让我们看这热爱生活的一家人是怎么过花生节的`,怎么议论花生的?
(一)“赞花生”
1、分角色朗读5—10自然段。
四生读哥哥、姐姐、爸爸和“我”的说话,其他人读旁白
师:你们的朗读就像文中的一家人一样融洽。
2、讨论交流,父亲第一次议论。
⑴师: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生: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⑵师:(出示图片)看,看到什么了?
生:粉红的桃子,鲜红的石榴,又大又红的苹果,还有花生。
⑶师:想象一下他们会说些什么。
生自由说:
桃子:我是桃子,你们看我皮肤多好,白里透红,百里挑一,你要是尝一口呀,准会甜到心里头,老人小孩都喜欢我。
石榴:这次选美,你们可要选我当冠军,因为我长得极新鲜,红通通地,人们见了我都喜欢我,都想接近我,而且我有助于人体健康。
苹果:在说比美,应该是我第一,先别说我有营养价值有多高,光是我那一身鲜艳的红衣裳,不管往哪儿一站,都是焦点。
落花生:其实这次选美我要本不想来,因为我只想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只想对别人有好处,可不想跟别人比美。
⑷师: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可贵之处的?
生:父亲认为桃子、石榴、苹果高高地挂在枝头,炫耀自己,而花生却埋在地里。
⑸师:回答得真好。该抓住哪些关键词语来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
生1:我认为应该抓住“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这些关键词语;
生2:我认为还应该抓住“矮矮地长在地上”。
⑹师:谁愿意来读一读?抽一生读。
师:你认为他读得怎样?
生1:我认为他抓住了关键词语来读。
生2:我认为他读得很有感情,读得很流畅。
生3:他读出了桃子、石榴、苹果那种炫耀自己的语气。
⑺师:你们也想读一读吗?
生:(齐声说)想。
⑻师:好,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
生有感情的朗读第10自然段。
(二)“学花生”
1、讨论交流,父亲的第二次议论。
⑴师: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生1:我体会到花生默默奉献的精神;
生2:我体会到花生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3:我体会到花生不求名利,朴实无华的精神;
⑵师: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用——勾划出来。谁来读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一生读。
生1:父亲借花生教育孩子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
生2:父亲借花生教育孩子做一个不求名利、默默奉献的人;
⑶师: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了吗?你从哪里看出的?读出有关的句子。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花生的品格和做人的道理。
⑴师: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什么叫有用的人?什么叫只讲外表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生1:有些人,你看他仪表堂堂,可是他却没有什么本事;
生2:有一次,我在街上看见一位非常漂亮的阿姨,边走边吃香蕉,吃完香蕉就把皮扔在大街上,如果把过路的老大爷、老奶奶摔到了,怎么办?
生3:有些人,虽然长得很丑,可是他很乐于助人。
生4:我的邻居是个清洁工,他每天天没亮就开始打扫卫生,我觉得他就是一个有用的人。
⑵师小结:其实,我们的身边像那位普通的清洁工一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有很多,他们就是落花生那样的人。
⑶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落花生那样的人呢?举例说明。
生1:有,老师为了学生在工作上默默奉献
生2:清洁工,为了一方的清洁,宁愿牺牲自己的青春。
生3:蜡烛是伟大的,牺牲了自己的身体给我们带来光明。
生4:春蚕,为了让人们穿上华丽的衣裳,到死都还在吐丝。
生5:太阳,因为你无私地奉献光和热,所以大地才一片生机昂然、万紫千红。
⑷师小结:大家说得真棒,在我们的身边像落花生那样的人和事很多很多,只要你做一个有心人。
3、理解重点字词。
⑴过渡:这就是我对你们的希望。花生做的食品吃完了,可父亲说的话却深深地记在我的心上。
生:老师,不是记。而是印。
⑵师:这样不可以吗?
生1:“记”的东西会忘记,而“印”是深深地印在心里。
生2:还可以用“刻”字啊!
生3:正是因为“印”得深刻,作者才将名字改为“落华生”吧?
⑶师:对,同学们的理解能力可真强。相信你们也可以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第一段中也有一个用得好的词。
生:居然
⑷师:是什么意思呢?
生1:不可思议
生2:意想不到的,说明他们很高兴。
⑸师:谁能用这个词造句?
生:小明的成绩很差,可这次考试居然考得很好。
4、拓展延伸。
⑴师: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就会收获怎样的人生,再回到收获节上,读我的体会地句子。课件出示句子“那一夜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指名读。
⑵师:许地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长大后他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一起读一读他说过的这句话:
(课件出示:我要像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许地山)
四、总结写法,课外拓展
1、感悟写法——借物喻人。
⑴师:题目是落花生,其实在写人,我们把他叫借物喻人(板书),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这种写法,做人要做有用的人,推荐阅读:茅盾的《白杨礼赞》、陈慧英的《梅花魂》、周敦颐的《爱莲说》。
⑵师: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像花生一样的人和事,让我们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的深刻道理。你能举出例子来说一说吗?注意能用到所学写法。(如:貌不惊人的铅笔、橡皮;像默默无闻的环卫工人,邮递员……)然后结合课后的“小练笔”写一写。
①直抒胸怀。赞美你,__________(赞美周围像花生那样的人)
②借物喻人。__________颂(如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不畏严寒的青松;默默无闻的小草等)
2、感悟写法——详略。
⑴师:这篇课文,从种花生到收花生、尝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尝花生到议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生1: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强调我们应该做像落花生那样的人;
生2:课文重点写议花生,目的在于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⑵师: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议花生,父亲的议论是着重写的,这样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其它内容略写,但它为文章的主要内容起说明交待的作用,不能不写。我们在写作时也要确定重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师:学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愿意毛遂自荐?
生1:我想说:“我要向花生学习”。
生2:做人不能光看外表,要看他是否有用;
生3:不是有一句名言:“用珠宝装扮自己,不如用知识装扮自己”,我觉得说得真好。
生4:我又学会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和借物喻理两种写作方法,我想我的作文能力会更好。
生5:我认为父亲的话有些不对,桃子、石榴、苹果高高地挂在枝头,并不是炫耀自己,而是它们的生长特点。
生6:老师,你不是说现在的社会是竞争的时代,它需要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吗?难道像桃子、石榴、苹果敢于展示自己才华,错了吗?
师:你们提得真好,的确现在的社会需要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桃子、石榴、苹果高高地挂在枝头,并不是炫耀自己,而是它们的生长特点。现在的社会既需要像落花生那样的默默奉献的人,更需要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
六、布置作业
1、继续完成小练笔。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落花生
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略) (详)
借物———————————喻———————————————————————————————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