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百科 > 心得 > 正文

论语心得体会

2025/08/26心得

爱习作提供的论语心得体会(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论语心得体会 篇1

我们交朋友一定要善交益友,远离损友,学习论语心得。所谓【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是孔子【论语. 季氏第十六】。最近我翻阅了学习论语方面的书籍,才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

益友之一:直

直是正直,直率,直言不讳。一个正直的人,会受到朋友的欢迎和尊敬。和正直的人交朋友,我们会受到他的人格的影响,从而使我们做人有责任感,说真话,做实事,对于任何事物,既心态平和又坚持原则,这样,能给我们带来许多财富:友谊,信任,钦佩和尊重。人类之所以充满希望,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人们对正直具有一种近乎本能的识别能力----而且不可抗拒地被它所吸引,所以孔子说正直的朋友是好朋友。由此可见,【友直】就是朋友为人正直,坦荡,没有谄媚之色,没有奉承之心,这样的人是能够成为好朋友的,我们要和这样的人做朋友。

益友之二:谅

友谅,就是诚实的朋友。

看到的是什么,就说什么;心里头怎么想的,就让它怎么表达出来,这是诚实的表现。诚实最主要的在于不假不欺,这里的不是内不欺己,外不欺人。诚实的人,言行一致,不文饰,不虚美,胸怀坦荡,光明磊落,诚实的人总是以真实的一面出现在朋友面前,不管什么人,也不管什么时候。所以诚实的人总能嬴得朋友的信任。

我们通常把【诚实】与【可信】联系起来说,这其中【诚实】是前提、是原因,【可信】是结果。诚实是一切品德的基础,和诚实的人交朋友,我们的`心灵是妥帖的,是安稳的,我们的人格也会得到升华。

益友之三:多闻

多闻,就是见闻广博,知识面宽,它常和【博学】一起出现。

博学多才是在广泛涉猎后的开阔思想下研究、寻求突破口,是在博览群书后高屋建瓴,产生新发现、新观点,心得体会《学习论语心得》。博学多闻的人,在事业上屡有建树,因为他们知识丰富胸襟远大,思路开阔,不但不会死守条条框框,而且,有明确的目标和犀利的目光,更不会盲目行事,和这样的人交朋友会增长我们的见识,丰富我们的知识。友多闻,对我们的人生有很大的助益。

【友直、友谅、友多闻】,【直】的朋友可以做镜子,帮助我们通过自省而成长。

【谅】的朋友能够分享快乐,减轻痛苦。

【多闻】的朋友能够以他们的知识滋润我们的成长,以他们的行动作为我们的榜样。

有一个诗人写了这样一首小诗:

欣赏你的人可以使你充满自信,

批评你的人可以使你愈挫愈勇,

伤害你的人可以使你更加坚强,

痛惜你的人可以使你知道感恩,

依赖你的人可以使你拥有能力,

想依靠的对象可以让你歇歇脚。

总之,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仔细观察身边的每一位朋友,看看他们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从而靠近他们,亲近他们,交一批益友。

论语心得体会 篇2

阅读,不一定使我们变得更加富有,但一定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加智慧;不一定改变我们的长相,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的品位和气质;不一定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但一定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增加生命的厚度,提升生命的高度;不一定能实现我们的人生梦想,但一定可以使我们更接近人生的梦想。

后勤分会读书活动现场

湖南省结防所工会组织的“我读书给你听”活动,从4月23日至6月30日,以分工会为单位,组织职工共读一本书,共同创作一本有声书,为世界读书日打CALL。

今天的《我读书给你听》是来自后勤分会的《于丹心得》

《论语》创作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是儒家经典之一,其厚重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直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于丹心得》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古典文化,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以独特的个性视角解读《论语》。

读《于丹心得》,能帮助我们解读当今社会面临的心灵困惑,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

论语心得体会 篇3

《论语》本身就是关于“仁”的。“仁”也是论语的最高追求。要实现这一追求就必须遵循“礼”。“礼”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规则。因此,《论语》中有很多东西都是值得深深体会的。首先,《论语》使我懂得做人要有志向:“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要有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朝闻道,夕可死矣。”学会做事之前要学会做人,做人不要骄傲:“泰而不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做人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做人要有胸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做事则要“三思而后行”,不管什么事情都要认真负责:“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还要注意到分寸,时刻记住“过犹不及”。对待学习则要珍惜时间,端正态度:“学如不及,犹恐失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患不能也;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同时,在与朋友的交往过程中要尽心尽力,要诚实守信(为人谋忠,与朋友交信),要对朋友的错误行为予以劝告:“忠告而善告之,不可则止。”看到别人的长处要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者而改之;见贤思齐。”与他人处理关系时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并且还要秉承中庸之道:“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愈。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对于财物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以上的论语中提到的话,很多都是我觉得我应该这样做的,可以说是我努力的方向。对我而言,读《论语》最大的,最确切的体会有两点:一是关于语言与行动,一是关于持之以恒。这两个方面恰恰是我的弱项。

孔子认为说话不要太绝对(言不可若有其几也),不要讲大话,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没有办成的事情不要张扬,即:“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敏于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而我通常则是事情没有做成就先把话说了。这有两种后果,一是说的话会成为一种激励,二是其可能成为别人的.笑柄,事情没有做成的话就会成为光说不练的典型。要做成事情就必须脚踏实地,就必须坚持自己的目标,持之有恒。如孔子所说:譬如平地,虽覆一蒉,进,吾往也。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而我又是很浮躁的,做事情不能够持之以恒。所以,《论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在今后要少说多做,踏踏实实。这可能很困难,会“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但至少我要尝试地去改变,正如孔子所说:过,勿惮改。没有尝试,怎么知道呢?希望会如孔子所说: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在《论语》中论述的人生哲学很深,特别是中庸之道。有些东西自己没有相关经验的话,很难体会。对我来讲,有很多东西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慢慢体会。

论语心得体会 篇4

作为一名教师已不是第一次与《论语》打交道了,《论语》在我看来像是一位变幻莫测的朋友,每次接触都使我有不同的感想,更有新的发现。这个假期在校领导的建议下,我再次走进《论语》,与它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交给了我们很多处事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它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讲原则,更应该把握原则里的分寸。我们今天总是在说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是好什么事是坏,其实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断不单单是好坏之分,只是看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只要把握好这个尺度,就不会出现问题的。

孔子的一个学生曾经问过他,有一个人说:以德报怨何如。以德报怨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我们经常说生活里头有这样的人,无论别人怎样对不起他,他还是对别人那么好,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格应该在孔子那里是得到赞赏的,可没想到,孔子反问他了一句,“何以报德?”孔子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他已经用德抱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报人家的恩德呢?

读到这,我犹豫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以德报怨是大度是豁达的表现,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这里孔子又教会了我一个做人的道理:以直抱怨,以德报德。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他有负于你,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他,去处理这件事,但是你要留着你的恩德和你的慈悲去回馈那些真正有恩于你的人!

孔子说:“天人合一”。于丹老师解释说这种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身为一名教师,那么我的和谐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教师和学生在我看来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组合,而不是对立的组合。

孔子教育学生时态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张张稚嫩渴望知识的小脸,他们年龄还小,思想尚未成熟,接受知识的能力比较慢,这就要求我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能够心态平和,而且要对他们有信心,能够发自内心的肯定他们。 在我的职业道路上,我也会抱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与同事和平相处,做好我的本职工作。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一个教师的心灵思想直接影响一批学生的思想观念。于丹老师在“心灵之道”中这样说道:“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而且要用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弥补遗憾。”因此我在与学生接触的时候即使有什么不开心的事降临,我也要尽量平静自己烦躁的心情,不把自己不良的情绪传染给学生。

因为我坚信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尽快的过去,这样我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我才会活得更有效率。 我想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心态,还要把这种好的心态传播出去教育学生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是多么的重要。要使他们明白在这个时代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坦荡荡的胸怀。

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是相对独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所以无论对朋友领导还是家人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最美的境界。

常言道:“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人活一世,毁与誉,从来都是如影随形的。名气越大,越是难以避免。今天把你捧上了天,明天又将你狠狠地踩在脚下。岂只是活着的人,即便是盖棺之人,也难以定论。孔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别人的攻讦也好,吹捧也罢,全不必当回事的。

假如有人捧你捧得太厉害了,其背后一定隐藏着某种目的。就拿孔子本人来说吧,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们之所以如此推崇他,不过是利用他的学说,用以禁锢民众思想,作为巩固其阶级统治的工具罢了。所以做人一定要脚踏实地,做事一定要问心无愧,不要被他人的花言巧语所迷惑,要认清糖衣裹着的往往是炮弹。赞也好,贬也罢,嘴巴是生在别人身上的,谁都有说话的'权利,岂是谁能左右得了的?

孔子有这样的名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所不能也。”“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天乎!”意思是说别人不了解你,嫉妒你、攻击你,你也不恼怒,而是时常反省自己,我还有哪些不足之处?与其浪费时间去反击别人的指责,倒不如埋头做自己的事,不怨天,不尤人,努力充实和完善自己。要坚信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孔子曾说过,看一个射箭手技术的高低主要是看他是否射中了靶心,而没有必要非要到靶子后面去看看他是否射穿了靶子没有。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对他人不能太苛刻,宽容别人其实更是宽容自己。

人生在世,总是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也总会产生各种不快与摩擦,在处理问题上,有的人会三思而后行,而有的人却采取了极端的方式,害人又害己。有的时候我们宽容了别人,别人就会宽容我们,善待我们;而我们对别人苛刻,别人也会反过来以更加恶劣的态度来回击我们。让我们用宽容对待身边的人吧,这不是消极或懦弱的表现,而是真正的君子之度,是大家之风。

是《论语》使我对人生有了新的看法,对工作燃起了新的激情,它教会我最多的就是宽容。人与人之间需要宽容、需要理解。宽容是催化剂,可以消除隔阂,化解矛盾;宽容是润滑剂,可以调节关系,避免碰撞;宽容是清新剂,会令人感到舒适,感到温馨,感到自信。宽容是一种豁达的风范,更是一种幸福。它是一盏绿灯,帮助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通行。选择了宽容,便选择了财富!读懂了《论语》,便读懂了人生!

论语心得体会 篇5

通过开展“学历史、品国学”活动,我有幸领略到了国学经典的魅力所在,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洗涤我们的心灵,让我们面对来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时能够“诚意、正心、修身”。

《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诚然,经过两千多年历史淬炼的经典著作值得一代代人去重温,去阅读赏鉴。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今天学习它,研究它,非但不是开倒车,而是去汲取古代文化的精华所在,以最新的观念去理解它,为我们的工作生活指点迷津。

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论语》就如一枚芬芳馥郁的鲜花等待着我们去采撷,去细细的品味它蕴含的芬芳。品读《论语》,感悟这其中的文化精髓,就如同一缕清风,轻轻拂去我们心灵的尘土,让我们能够明白,世界不是我们一个人的,不管多聪明能干的人,离开他人的`帮助,是难有建树作为的,一个人只是一叶“舟”,而众人才是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所以,我们必须“诚意、正心、修身”,提升精神文化层次和素养,使自己人格健全,成为一个不忧不惑不惧的君子,在金钱、荣誉、地位面前能够守住自己,战胜自己,耐得住寂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承担起家庭、单位和社会的责任,才能真正享受到心灵的快乐。

学习《论语》,就是洗涤我们的思想浮尘,升华我们的道德因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因此加强学习是我们现在首要的任务,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不断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和业务知识学习。在认真读书的同时并进行思考,即“学以治之,思以精之”。学习的核心就是一个“悟”字,即自我修炼、自我思考、自我循环、自我完善。能“悟”,才能提高自身素质,提升工作能力;得“悟”,就会豁然开朗,做任何事才能事半功倍。

学习《论语》让我领悟到人生要做到“言寡尤,行寡悔”般淡定从容,要做到心灵的勇敢,要让生命提升效率、泛出光芒。手捧一颗心来,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岗位,永远保持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奋力拼搏,演绎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