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百科 > 心得 > 正文

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

2025/08/26心得

爱习作提供的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 篇1

书中描述的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九岁时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卡尔·威特能取得这番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超——恰恰相反,他出生后被认为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而是全赖他父亲教育有方。

《卡尔·威特的教育》能把一个低智儿培养成了闻名全世界的奇才,证明了这本书的.神奇和伟大。这本书用事实告诉我们每一个孩子都具备成为天才的潜力,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的孩子造就一个健康快乐的天才。这本书中详细地记载了卡尔的成长过程,以及老卡尔教育儿子的心得和教育方法。他始终坚信,只要教育得法,大多数孩子都会成为非凡的人才。这本书较大的贡献是使我们认识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老卡尔注重的是素质教育,在他的脑子里完全没有考试和分数,他不必逼迫孩子学习,不做那些为了获得高分而必须做的练习,所以他保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在老卡尔的家庭教育中,很重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这是现在我们很多家庭忽视的,虽然我们很早就提出全面发展,但是现在的教育往往是只注重智力,用分数来衡量孩子。

读了这本书,给我较大的启示就是教育孩子并不一定要准备很多专业的复杂用具,只要有正确的方法,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和良好的习惯,尽早的开发孩子的智力,引导孩子对生活中事物的兴趣,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教给孩子,鼓励孩子提问,帮助他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神童不仅具有很高的学问,更重要的是有良好的习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真正的神童应该是快乐和健康的。

一个人的童年时其实很短暂的,人的发展和超越都是在这短短的童年时期,作为一位母亲和从事教育行业的工作者,了解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时非常必要的。父母的知识和认识对孩子向哪方面发展,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是非常关键的。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更新自己的观念,朝着对孩子负责的方面努力!

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 篇2

看完《爱的教育》的最后一句话,我轻轻合上书,却在脑海里留下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争吵》让我明白了朋友之间应该互相信任;《卡罗纳》让我明白,当一个人难过的时候,他需要我们的关心、爱护和安慰。《在一个阁楼上》让我明白,无论生活条件多么艰苦,我们都必须努力完成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班级第一名》是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故事大概是说班里的德罗西是最受敬仰的学生。他的能力惊人。他一目了然。他不需要努力就能在任何事情上取得成功。对他来说,学习就像玩游戏一样容易,但他总是事事第一。这让恩里科很难做作业,他嫉妒他。但后来,恩里科发现他原来那么诚实、自信、有礼貌,于是慢慢改变了对他的看法,从嫉妒变成了对他的尊重和钦佩,愿意和他亲近。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当别人各方面都比自己优秀的时候,我们应该尊重和敬佩他,而不是羡慕他。相反,当别人不如自己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嘲笑他,看不起他,因为那样会严重伤害他的自尊心。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我自己也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前几天发了4单元的数学试卷,我只考了84分。虽然我已经知道了比分,但是我还是很难过,但是我忍住了眼泪。这时,我的好朋友小俊得意洋洋地走过来说:“喂,老朋友,你这次怎么只考了那么几分?”快最后一个了!”我反驳道,“你第二单元只考了73分!那次我的分数比你好很多,但是我有没有嘲笑你?“但他看起来还是不会等任何人。他越说越多,越说越丑,连旁边的同学都加入到乐趣中来。

终于,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哗哗地流了下来。我的心像被一块大石头压了一下,感觉好可怕。一股无名火从心底跳了起来。我拿起桌上的水杯,朝小君砸去,只听“砰”的一声,杯子掉在地上。小俊吓坏了,呆呆地看着我。我像失去控制一样冲过去,把所有东西都扔了出去。全班同学都惊呆了,站在一边一动不动地看着我。这时,郭老师没有过来,把我拉回到座位上,安慰了我很久,心情慢慢平静下来。

现在,我个人已经意识到嘲讽给人带来的伤害有多大。我必须学会像恩里科一样尊重别人。

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 篇3

寒假里,我读了教育学者尹建莉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起初,我以为这是一本写给学龄前孩子家长的书,对它有些意兴阑珊,为了开学能交出一份读书心得,又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读完书,发现封面上有一首纪伯伦的《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属于你,它们是生命的渴望,是生命自己的儿女。经由你生,与你相伴,却有自己独立的轨迹~~诗把我重新领进书中,细细咀嚼,颇有感触,无论是作为母亲还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书中自有我们可取之处。

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这一点是我从书中得到的最深感悟。孩子是单纯,稚嫩,有着独特人格的群体,他们需要关心,呵护,帮助,更需要尊重。 管理管理,只有管没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甚至热爱他们,你的管理就不会有太大的成效。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让孩子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教师,我们都应该了解,尊重孩子,对他们的过错不要妄加责骂,挖苦,嘲讽,而应宽容,理解,呵护。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我们面队的是一群没有多大自控能力的孩子,正是这些孩子们对世事似懂非懂的时候,因此,在我们进行管理时,对每一位学生的尊重就成了一个重要的前提。其实,不管是多大的孩子,他都需要尊重,让每一孩子参与到管理中来,让他们都感到自己重要,这会使我们的教育事半功倍。只有树立了这样的思想,抛弃以权压人的传统理念,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焕发生命的活力,实现真正自由呼吸的教育。

给孩子信任和自由。还有什么比信任孩子更能让孩子内心升华起自我的荣耀感和愉悦感,当我们每天都质疑、否定孩子的动作、思想、言行的时候,孩子怎么能自信,这样的质疑其实就是在剥夺孩子成长的力量,自己设定一个"法则",孩子为了取悦我们,终身纠结困顿其中,而失去了自我发展的`动力。作者倡导给孩子自由,她在书中这样写道:“给孩子自由,不是对他们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必须给孩子’三权: 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是啊,虽然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却不要总把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灌输给孩子,这样就是取代孩子成为他灵魂的主人。简单说,时刻记得自己和孩子是平等的,不要高高在上的教导与训诫。对于孩子合理合份的要求,要慷慨地给予,不要质疑孩子的动机,处处为难,甚至指责"奢侈"、"虚荣",让孩子以"乞讨"的姿态出现,真正把自由交给孩子。

“你是生命之弓,孩子是生命之矢,幸福而谦卑地弯身吧,把羽箭般的孩子射向远方,送往无际的未来。爱——是孩子的飞翔,也是你强健沉稳的姿态。”再次以纪伯伦的诗结束我的文章,与大家共勉。

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 篇4

人在安静的环境中,心也会静下来。静下来思考生活,静下来思考教学,静下来思考明天的路该怎么走。静下来是一种反思、一种沉淀,更是一种积蓄。

曾经,我羡慕那些拥有各种荣誉称号的老师,但似乎那些称号与我无缘;曾经,我羡慕那些闪亮光环下的名师,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能在教育的天空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一方净土;曾经,我羡慕那些出书的老师,把平凡的小事上升到理论层面,通俗而又有说服力,只可惜自己文学功底太肤浅……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我渐渐懂得: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精湛的教学技术以外,还要有一颗接纳学生的心。接纳,不是全盘接受,不是一味的给予,而是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而是看到孩子的优点并将之放大,而是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自身的重要性,挖掘其潜能,并引导其走上正确人生道路。

我努力尝试像对待每朵花一样对待每一个孩子,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孩子,百合也好,野菊花也罢;牡丹花也好,狗尾巴花也罢,它们都有盛开的理由,都有存在的必要,做为教师的我们只管为他们提供阳光、空气、水,还有耐心的照料就好,让每一朵花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

我愿意像等待每一个花苞绽放一般来等待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不因花朵的迟开而焦急,更不会因未结花苞而放弃。创造一个不为分数,不为升学率,不为追求优质课的“完美”,不为……只为引导孩子走进知识探索的海洋,尽情遨游的课堂多好!

追求一种不断成长的姿态,不为名利,只为生命的价值和幸福,只为人生更有意义!

这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快车道”、“快餐店”、“直通车”等一一上演,我们见怪不怪了,慢慢的跟上了快步的节奏,清净的心也跟着世俗起来。大千世界,霓虹灯在闪烁,尔虞我诈取代了淳朴憨厚,人与人相处更多的是相互利用。就连纯净的教育也骚动起来,一颗安静的教育之心再也经不起涟漪的波动。什么打造教师特色,学校特色;什么名师、特级教师;什么论文,课题…不是不可以,只要是真才实学,踏实的做教育都可以。而更多地是造假,更多的是急功近利。因为这些不是急的事情,就像饭要一口一口的吃,孩子要一天天的长大一样。在快节奏的时代里,该慢下来的东西还是要慢下来的。

教师也是一样。一味的追求“快节奏”的结果,一心想着成名成家,可是他们忘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道理。还是要慢慢来吧。教师的学习成长,需要的是“真功夫”,是内涵,是真才实学,是自己业务水准不断提升的结果。作为教师,我们要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多读书,读多书,好读书,读好书,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多读书,不如读对书。读对书,就是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需要什么样的书籍来安慰欠缺的心灵。我所理解的教育就像如何细心呵护小树苗一样,教师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像雨露一样,滋润着每一棵小树苗,见证着小树苗的快乐成长。世界之大,生命短暂,择其善着而为之。书,我需要的,用心走进书的海洋,聆听书的声音;书,我不需要的,大胆的放弃。书不在多,读对即可。

读对书,不如读懂自我。一个优秀的读者,会跟随作者的文笔畅想,但不会被笔者牵着鼻子走,更不会让自己的大脑成为笔者知识的储蓄罐、成为笔者的说客。他会将别人优秀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形成自己的思想。一个有自己思想的人才是完整的人。失去了自我,注定走不远。因为真正走远的是我们自己的灵魂。书不在多,在于人耶。

读懂了自我,不如读懂全世界。常听禅语中有句话“立地成佛”,处处皆成佛之地,时时皆成佛之时。好的读者,要跳出书籍,走出自我,将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这样才会呼吸到更多的新鲜空气。书本之外,是知识的眼睛;自我之外,人外之人,才是全世界。书不在多,悟尤为重要。

人的成长需要两种东西,一是成长的舞台,一是成长的动力。当你的阅读丰富了你的视野,你的生活定会多姿多彩;当书籍点亮了你的眼睛,教育的曙光就在不远处。

每颗星星都会发出光芒,每个教师只有真正的静下心来读书,只有正确的巧读自我,跳出自我,不断感悟与反思,教育的夜空才会灿烂多彩。

读书的好处举不胜举,可谁又有时间来读书?谁又能长期坚持下去?悲哉!特别是教师这一职业,全世界公认的文化人,学生眼中的圣人,可单单如此,又有多少教师能读书?教师不读书,何以为师矣?教师本是读书者,是和学生一起读书学习的人,而不仅仅是只需读教材、教参、教辅;也不仅仅是带领学生模拟训练考试而已。

究其原因,除了应试教学的压力,更多的是功利主义在作崇吧。如果学校定指标,交读书笔记等等,可以想像的出,连一本书都没读过的老师,肯定写的最多,并且还写的头头是道,怪哉!

而真正读书的人反而成了学校的另类,成了大家眼中的傻子,浮躁的风气让校园成了无知的乐园,没有时间读书,读书又有何用?能当饭吃,还是当钱用?只可惜读书的返利时间太短,好多人等不及,甚至看不到希望。无孔不入的功利主义之风,蒙蔽了教师的眼睛。痛哉!

教师本是读书人,还是静下心来读点书,通过读书,自觉反思教学工作,反思生活感悟,提高个人修养。唯有读书学习,才是教师之根本。教育之大幸也!

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 篇5

学习了《教育学》后,知道我国有个大教育家叫陶行知的。但那时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连一知半解都说不上。这学期,我认认真真地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真正认识了我国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书中先生指责现在的学校“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将教和学分离了。”先生提出:“然而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现在的新课程思想,不正是从重教到重学的`思想吗?“传统”的教学,主要是看老师教得如何,而忽视了学生学得如何。或者误解为只要老师教得好,学生就必然学得好。评价一堂课,也主要是看老师讲得如何精彩,即使看学生,也只是看学生是否与老师的讲配合得好。

陶公早在八九十年前,就深刻地提出了“老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传统!现在的新课改,其实就是回归传统,回归教育的真传统。这不由得使我想起这么些年来,教育上不断提出新思维、新口号、新观念,不断地在搞着仿佛是在打破“传统”的改革。

一会儿素质教育,一会儿新课程,一会儿创造性学习,一会儿探究性学习,把我们的一线教师弄得晕头转向了,无所适从了。我们何不少提那么多口号,少抛那么多新理论新观念,静下心来,真正回归传统,从孔子学起,从陶先生学起,从苏霍姆林斯基学起。今天的新思想,新口号,新观念,都从他们那里找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