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山行》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山行》教学设计 篇1
《山行》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山行》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有人说:“秋风扫落叶,何等凄凉萧条!”但是,在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山行》。
2、板书:山行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自由朗读
2、请学生读,互相评价
3、齐读
4、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齐读。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读诗句,悟诗情。
5、根据学法,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或课前收集的资料,学习古诗。
6、小组汇报交流。
(1)、简介诗人杜牧;
(2)、了解题目意思:山行:在山上行走。
(3)、字词解释:
a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b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á,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c坐:因为;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d红于:比……更红。
(4)、学生根据小组讨论说说诗句意思。(大致了解即可)
(5)、教师点拨:
a、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漂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b、第4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于”不仅点出色彩鲜艳,而且显得更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c、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在深秋时节,诗人惊喜地发现,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受到了山林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d、前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前两句描写的景物很美,但作者最爱的还是枫叶,所以说,前面景物的描写是为下面的第四句作铺垫的)
小结:
这首诗中,作者杜牧用惊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统摄起来,构成了一幅秋山旅行图,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情景交融,令人白谈不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创设情景,男女生交替朗读,品悟诗歌表达情感。
2、设置导语,配置音乐、角色、扮演(把自己当成诗人)。
3、反复吟唱,强化记忆。
四、选择性作业。(任选一道完成)
1、画一幅秋色图。
2、改写《山行》(以第一人称,把古诗改成一篇记叙文)
板书设计:
《山行》教学设计 篇3
预习展示:
1.了解作者相关情况
2.积累字词
3.能提出1-2个问题
相关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3.培养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的习惯
评价任务: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2.给诗歌拟恰当的标题。
3.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
4.比较《山行》《渔家傲》《苏幕遮》三首诗词的情调有何不同。
教学过程:
一、预习展示
1.作家作品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著有《樊川文集》。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大李杜” 李白和杜甫。
2.读准字音
石径斜( )( ) 霜叶( ) 塞下( ) 千嶂( )
燕然未勒( )( ) 羌管( ) 不寐( ) 独倚( )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解释题目,理解词语
“山行”的意思是在山中行走。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坐”因为。
3、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4、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山林秋景图。
三、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1、作者说“白云生处有人家”,这里用“白云深处”也是可以的,“生处”与“深处”有何区别?
深是浓厚,浓郁的意思;生是生出,存在的意思。“生处”和“深处”都给人有点朦胧飘渺,产生超越世俗的神往之感,都是很动人的。但“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应当是“生”字好于“深”字。
2、“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红于”改为“红如”效果一样吗?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四、赏析诗歌,体会诗情。
1、前两句写景和后两句写景有何区别?
前两句写的是远景,诗人只是在作客观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内容。后两句写远景,写出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成就了诗的个性化立意。
2、“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千古名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①对比、比喻新异。一般而言,秋叶意味着飘零、衰落、萧条,二月鲜花意味着新生勃发,一般人的心理是不容易将两者在共同点上联系起来的。诗人不仅将经霜的枫叶比作二月鲜花,而且说比这春天里最为鲜艳的花朵还要鲜艳。
②情感独特,一反历来悲秋之调。落脚在红色,强调红色。引起的联想是“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热烈,红得有生命力”。并且又说秋叶的红胜过了新生勃发的新春之红。诗人从秋天里感受到的,就迥异于一般咏秋诗的“悲壮”之调,而是甚至胜过春天的勃勃生机。诗人的情感是独特的。
③富有哲理。这是此诗句成为千古绝唱的一个重要特点。把枫叶经霜喻理、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种对世间事理的醒悟和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
3、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本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描述画面。假如你是杜牧,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象,该会用怎样的语言描述呢?
学生自由发挥。(略)
五、学习《渔家傲》《苏幕遮》
1、了解作者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2、朗读诗歌,体会词意。
要求把握字音、节奏、语速、情感。
3、两首词描写的景色一样吗?
《渔家傲》描写了边塞秋景图,刻画出边塞风景的“异”:异寒、异声、异势。
《苏幕遮》描绘了绚丽高远深秋图,通过色彩和视觉的变化,营造寥廓清新的意境。
4、两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渔家傲》抒发了守边将士建功立业之志和思乡之情。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可以看出。
《苏幕遮》抒发了作者浓重的思乡和思念亲人之情。从“黯乡魂,追旅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可以看出。
六、比较探究
1、同是由秋天引发的感思,三首诗词表现的情调各不相同,区别在哪里?
《山行》的'情调:热爱、赞美大自然。
《渔家傲》的情调:悲壮。
《苏幕遮》的情调:悲凉。
2、这些差别,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
《山行》:“生处”、“坐爱”、“红于”。
《渔家傲》:“燕然未勒归无计”。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寒烟翠”、“相思泪”等。
3、三首诗词景物描写各具特点,主题的表达也不一样,谈谈你的认识。
《山行》:由远到近,景中有情,景中寓理。
《渔家傲》:情景相生、相融。
《苏幕遮》:描绘色彩,借景抒情。
七、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石径斜( )( ) 霜叶( ) 塞下( ) 千嶂( )
燕然未勒( )( )羌管( ) 不寐( ) 独倚( )
2、下列句子都有一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
①衡阳燕去无留意。 ( )
②四面边生连角起。 ( )
③山应斜阳天接水。 ( )
④芳草无晴,更在斜阳外。 ( )
3、解释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寐:
②黯乡魂。
黯:
③明月楼高休独倚。
休:
4、三首诗词分别描绘了什么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八、作业设计
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书写自己心中的秋天。
教学反思:
本教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紧扣学习目标展开教学,目标教学贯穿课堂始终。 注重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分析,对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赏析。 学生要在诵读的基础上,从整体把握,局部分析,感受作者描绘的图景和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对《渔家傲》和《苏幕遮》的讲解不必过细,主要是进行比较阅读,不可耽误太多时间。 训练学生对作者所描绘的景物进行拟标题训练,可以有不同的答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主见。
《山行》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3、通过“山”“小路”“枫林”“霜叶”等词引领学生通过想象,在诗境中感受深秋山色的美丽。
4、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多元吟诵,练习背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田字格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在星期六,几个小朋友一起到田野里玩,小明看见树上的橘子绿绿的,橙子黄黄的,挂在枝头,就高兴地说:“秋天真美呀!我要吟诵古诗。”可小明“嗯”了半天也没背出来,谁来帮帮他?(出示图片)
生回答。
师:对呀,“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课件出示山行图)。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古代诗人杜牧也非常喜欢秋天的美景,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古诗——《山行》。(板书:《山行》)
2、齐读课题,读准“行”字。
①师板书,生书空。
②齐读课题。
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入,感悟秋天的魅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生:(在山上行走;走在山路上等)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现在我想请我们小朋友自由朗读一下这首诗,注意要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出示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再读古诗,初步感悟诗境。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那我们就再读一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秋天的美。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境
(一)诗画结合,品读一、二句。
1、(出示图片)师:是呀,秋天的景色多美呀!看在这幅图片中,你知道诗人在那儿看到了哪些景色?
生:山、小路、白云、人家。师:是呀。相机板书:(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师:这样的景色美吗?
师:这么美的景色,那我们就美美的读一读吧。(学生反复读诗句。(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2、理解“寒山”。
①师:小朋友们,在第一句里有一座座什么样的山呢?
生:寒山。
师:为什么是寒山呢?请看张图片,春天的山和秋天的山。 (出示图片)
②了解“寒山”就是指深秋时候的山。
3、(出示图片)认识生字“径”、“斜”。
师:小朋友,在这句诗里面,有两个生字朋友,他们很想和我们交朋友呢!(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出示图片)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成为了字宝宝的好朋友了,我们再一起来看看这幅图片,“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谁能用诗句来说一说呢?
多几个学生回答
(二)诗画结合,品读三、四句。
1、回忆《秋叶飘飘》。
(出示图片)师:说得太好了,你们都是小诗人。我也来给小朋友们背一首诗:“不是蝴蝶,不是小鸟,是红叶舞,黄叶飘,像秋姑娘发来的电报,告诉我们秋天已经来到。”诶,这描写的是什么景物呢?
生:枫叶。(板书:枫林)
师:这里的枫林美吗?(出示枫林图)
2、学生反复读诗句。
师:确实很美,诗人杜牧也留恋这傍晚时分的美景,而停下车来欣赏。(出示图片)谁来读一读?
①自由读。
②指名读。
③小组赛读。
④齐读。
3、(出示图片)师:小朋友们读得真好,老师带来满山的枫叶来奖励大家!你们觉得这个枫叶的颜色怎么样呢?
生:很红。(板书:红)
师:对呀,因为了有这些红红的枫叶,让我们觉得这里的景色更美了。(出示多张枫林图)
4、理解“坐”、“于”。(出示图片)
①齐读。
②填空。
诗人停下车是 喜爱傍晚枫林的景色,
经过霜打的枫树叶, 早春二月花还红。
③了解“坐”是“因为”;“于”是“比”。
5、认读“枫”、“于”,并书写。
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有两个字宝宝想请大家把它的名字写一写。(出示图片)
①讨论交流识记方法。
②师范写,生书空。
③生书写,师巡视。
师:同学们,写字时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一次比一次写的漂亮。
④评议。
师小结:“枫”字要写的左窄右宽。
【设计理念:按照我校上学期精品研究中“随文识字”的做法去落实,使识字与阅读相结合。并严格落实新课标关于学生课堂要写字10分钟的要求,改变“满堂说”的课堂,让学生不仅掌握生字的写法,还养成书写的好习惯。】
四、读中悟情,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1、读中悟情。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已经理解了诗意,但是没有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韵味。我们现在就一起来找一找读古诗的方法吧!(出示图片)
①师范读。
师:古诗有很多种读法,你们喜欢哪一种方法,就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自由读一读。
②学生自由体会读。
③指名读。
④齐读。
2、欣赏“古诗新唱”。
师:古诗不仅仅是吟诵,还能编成一首动听的歌曲呢!现在我就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出示图片)
①学生欣赏歌曲《山行》。
②生小声跟唱。
③复习歌曲《赠刘景文》。
【设计理念:落实个性朗读,老师不要限制学生一定要学生感情朗读,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还引入古诗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创意地教古诗,快乐地学古诗”。】
3、背诵古诗。
师:同学们,我们跟着诗人杜牧一起欣赏了这深秋时节美丽的景色,那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诗背一背呢?
①填空式背诵。(出示图片)
②指名背诵。
③小组比赛背诵。
④齐背。
五、拓展运用
1、师:描写秋天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如:在王勃的《腾王阁序》中有一句经典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示课件)
师: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的美景,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也来说一说写一写吧。
2、说说写写。(出示课件)
我喜欢春天 , 因为 春天到处一片绿色 。
我喜欢夏天 , 因为 。
我喜欢秋天 , 因为 。
我喜欢冬天 , 因为 。
①自己写一写,师巡视。
②指名读一读自己所写的内容。
【设计理念:一节课学习一首古诗的容量是很小的,所以拓展相关作者的诗歌和同类型的诗歌,并让学生有选择说一说,写一写。】
六、全文总结
师:同学们,秋天是一个多彩的季节,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让我们把这么美的诗送给你的同学和在座的老师们。(齐背)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收集更多有关秋天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八、板书
4、古诗两首
山 行
杜 牧
《山行》教学设计 篇5
『教材简析』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教学中,引导孩子登寒山,仰望白云,欣赏火红的枫林,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生活之情,是教学的重难点所在。
『目标预设』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能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设计理念』
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运用多媒体创设了学习情境,本首诗优美生动,可以在带领学生感受古诗蕴涵,利用直观的欣赏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情境,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就不至于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诗的含义。
『设计思路』
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所以,教学的过程中,在以识字为重点的基础上,我利用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他们在情境中发挥想像,练习说话,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去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过程』
一、观看枫叶,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片枫叶,请学生说出它的名字并说一句说话(可以是介绍枫叶的,也可以是赞美枫叶的)。看谁说得好。
2、教师小结过渡:同学们见过真正的枫林吗?大诗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见过,那真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他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还写下了一首非常好听的诗《山行》,你们想读一读吗?
【设计意图】:一下子就使得学生进入课堂学习,提起兴趣。
二、初读古诗,感受古诗内容。
1、板书:行,谁能用“行”字组一个词语。
板书:山行,读题,说说知道了什么。读了诗题,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2、简介作者:杜牧,唐代诗人,有“小杜”之称,多才多艺,工诗文,能书画,流传下来的诗有二百多首。
3、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引导学生自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4、(放音乐)师:同学们可以随着音乐再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首先先了解诗题的意思与作者,为学好古诗打好基础。配上音乐让学生读,意境更唯美。
三、设置情境学诗,随文识字。
1、配乐齐读古诗。
2、出示幻灯片(老师将图片顺序打乱)学生讨论:
(1)每幅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自己选择想说的图片)
图意:第一幅: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小路通向山顶;第二幅:山顶上白云缭绕,飘着缕缕炊烟;第三幅:夕阳下诗人停下车来驻足枫树下欣赏赞叹;第四幅:漫山遍野似火的枫叶。
练习说话:让学生总结每一幅画上的内容。
【设计意图】:既学习了古诗,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再次讨论:每幅图片的内容和诗中的哪一句有联系?
3、既然我们已经观看了和这首诗有关的图片,那请四人小组合作,利用多媒体的图片及身边的“无字词典”,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4、小组汇报交流。
(1)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小路通向山顶,诗中是怎样写的?
(生:远上寒山石径斜)哪个字写出了石板路的特点?(斜)
(2)枫树覆盖的山顶上飘着缕缕炊烟。从诗中哪个词看出人家在哪儿?(白云生处)指导朗读:白云生处有人家。
(3)漫山遍野如火的枫叶,诗中说:霜叶红于二月花,为什么说红于二月花呢?(枫叶不畏霜寒,经霜后更加明艳动人。)
(4)诗人用“二月花”与“枫叶”进行比较这样写好在哪儿?
师生共同讨论: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觉到了山林热烈、生机勃勃的景象。
(5)从哪句也可看出诗人非常喜爱枫叶?
生答:从“停车坐爱枫林晚”也能看出,诗人为了停下来欣赏艳丽的红叶,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6)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致作为名句千古流传。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在头脑中展开丰富的想象。
5、指导朗读,进行朗读比赛。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练读。指名读。
(3)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4)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5)对呀,诗人和你们一样,被这美丽的秋景给迷住了,被这美丽、和谐的大自然迷住了,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来读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读,不但让学生融入了美丽的秋景中,而且学生自然而然就能从读中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
四、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习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4、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图画,然后指导背诵。
五、作业。
请你今天回去画一幅秋景图,然后配上这首古诗,并把古诗美美地背诵给父母听。
《山行》教学设计 篇6
教材简解:
杜牧的《山行》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目标预设: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分步解读,入境悟情等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基于本人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本课的重点难点定为:
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媒体选择和应用:
1、网上有关图片的下载;
2、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古诗下载;
3、古筝曲《渔舟唱晚》。
设计理念: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知力。
意境,即客观事物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机统一,它是诗的灵魂,可以说,没有意境就没有了诗:“诗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诵秋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将一幅绚丽的秋景图展现于我们面前。教学中我把握情与景的统一,引导学生走入诗境,感受诗情,以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
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1、谈谈秋天的印象。
2、出示图画或课件,配乐朗诵《山行》。
3、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形象的感知比抽象的.分析讲解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感知秋天,进而引入古诗,通过图片直观感受,引发学生了解全诗的兴趣。】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1)运用不同手段理解“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远上”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理解;
“斜”教师用“简笔画”演示;
“寒山”让学生查阅工具书或教师讲解。(从该词当中了解古诗所写的季节)
(2)出示句式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教师引导学生讲句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讲句意。
【设计意图:紧扣重点词,理解“远上”、“斜”、“寒山”相应词语,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古诗的凝练与本诗意境。】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或课件,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的地方。
相机突出“生处”这个词义的难点。
(2)试着让学生自己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自学三、四句。
(1)根据学法指导,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反馈。
(2)汇报交流,教师对重点处点拨。
4、引导学生领会全诗的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突出“词义句意理解”的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力求改变“讲词语——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听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描述,想象一下山林的景色,引导学生把景物说具体。
2、面对这么多的景致你想做些什么呢?
(1)放声朗读这首诗。
(2)画一幅画。
【设计意图:爱动、富于想象、形象性强是儿童的共同特性。教学时对于绘画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指导学生根据诗意作想象性绘画(非技术性)。教学中应让学生尽可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自己意象景色描绘出来。诗中之“画”形象化、直观化了,不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入境、激情,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美的意识。】
(3)当导游介绍此处美景。
……
【设计意图:能在课堂上完成的想法让学生当堂即做,如朗诵诗,不能当堂完成的可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了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1、学生诵读,怎样才能读得美?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读出节奏美)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范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古诗是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适宜诵读。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既可以在读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又可使学生情感升华至对美好景物的热爱。】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1、出示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
2、学生自由诵读。
【设计意图:这几首诗都与秋天有关,学生通过自读,领悟古代诗人笔下秋天的千姿百态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