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真实的幸福》读书心得

2025/08/26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真实的幸福》读书心得(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真实的幸福》读书心得 篇1

20xx年上半年,遭遇了人生中的一些困境。庆幸有工作的陪伴,使得白天可以短暂的忘掉消极情绪。夜晚降临时,独自一人躲在被窝中哭泣。心里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自我认可价值极低。幸运的是,遇见了《真实的幸福》这一本书,打开了我的认知大门,在我心里,我把它定义为我的人生之书。

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忙碌是节奏,闲情是休止符。绝大部分人从小被教导要学会学习,只有学习好你才是最优秀的那个。工作后,工资、房子、车子、好的配偶、优秀的孩子……好像终其一生,人们都在追求彼岸,祈求上岸。可妥协与将就是人生常态。在人生这条路上没有人会是永远的胜者,登顶之后,也不见得就是成功。除了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幸福,更应是人生的追寻的目标与方向。

书中的积极心理学认为,要想生活幸福,应“增加幸福,而不是减少痛苦”。如何增加幸福?“真正的幸福来自建立并发挥自己的优势,而非花时间改正自己的弱点。”着眼于自己的优势与美德,抓住积极的人格特质,会让自我价值感更高,心情愉悦,从而对生活充满期待。从我的'职业角度出发,激发每一个孩子的优势与美德,激发学生潜在的积极人格特质,是德育工作者首要任务。这或许比提高学生分数更加重要。于自己而言,在今后的生活里着眼于自身优势和美德,会更容易获得幸福,保持愉快。遭遇困境,仍立足自身优势与美德,困境就是挑战,挑战就是转机,亦是机遇。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是,把人放对位置,使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如何理解“把人放对位置”?大多数优秀班主任在做经验分享时,都提出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为班集体做贡献。这其实就是在把人放对位置的具体化操作。这个人适合怎样的位置?就看这个孩子有怎样的特质?在日常中,多观察,多给予学生任务,发挥学生特质,激发内在潜质,也会使学生获得愉快和幸福。这也符合本人所在学校校训“顺天性,养灵性,展个性”。对自己来说,把自己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自身优势与美德,会更容易增强自己的幸福感。如在家庭中,本人特质是陪伴父母,懂得与父母沟通分享,在事业中,积极进取,踏实稳重,实事求是,在与他人沟通中,善于倾听,乐于助人,性情活泼……这些都是我的人格特质。

无论是教育孩子,还是自身成长,积极心理学都对我们的生活给予指导与方向。我们要学会把目光放在个体的优势与美德之中,使得积极的人格特质得以全面发展。

《真实的幸福》中提到的三条赛式幸福法则,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未来不全如你的想象,抓住现在的幸福。我认为是每个个体面对磨难都要具备的心理认知。遇到困境,不应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纳到童年生活的不幸中。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是可以改变的人生中的问题与困难。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过去的不能改变,祈求改变过去只会让自己沉溺于痛苦之中。尝试感恩生活,真诚对面生活中出现的人事物,享受生命中的出场的每一个个体,这有利于提升自我幸福。其次未来不全如自己想象。对未知的生活抱以乐观与希望,转变自己的消极想法。最后,学会抓住现在的幸福。享受当下人际关系给自己带来的滋养,用心去感受生活的馈赠。

在那段黑暗的时光里,它如星星之火,照亮我的心灵,给予我前进的方向。常读常新,珍惜此书。

《真实的幸福》读书心得 篇2

最近在湛庐读者群里和大家一起读书,刚刚读完的一本书是《真实的幸福》。这本书我在前年就读了,但是并没有留下太深刻的印象。这次有机会再次和大家一起同读,也许是因为自己这两年在不断成长,对这本书也有了新的体验。

《真实的幸福》是“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的扛鼎之作,1998年,他以史上最高票当选美国心理协会主席。

我在这本书里的收获有:

一、学习了一个快乐公式。

快乐公式: H = S + C + V

H =幸福的持久度

S =Set Range幸福的范围

C =Circumstances生活环境

V =Voluntary Activities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

简单来说,S就是代表先天的快乐潜质,其对快乐的影响大约40%。C是环境因素,其影响约为20%。V是个人信念及思想行为,其影响占40%。

这个公式首先指出,基因并不能主宰我们的快乐。第二,自由意志比外在环境,对于快乐有更大影响。第三,快乐与否,个人能够改变的,往往比不能够改变的还要多。

积极心理学的目的就是要教导我们,如何从思想开始,争取自己的幸福。

二、书里说:“喝香槟、开名牌跑车是愉悦的生活,但不是美好的生活。美好的生活是每一天都用你的.优势去创造真实的幸福和丰富的满足感,这是你在生活的每一个层面上——工作、爱情、教养孩子等,都可以学着做到的”。

塞里格曼将快乐分为愉悦及满足感。愉悦主要是一些感官及情势的感觉。不需要思考,是本能反应,或脑内化学反应。而满足感则是完成一件喜欢做的事的感觉。期间不一定有愉悦,甚至会有痛苦。可完事后,比起愉悦,快感能持续较久。他不反对我们追求愉悦,但若想得到更广大更深层的快乐,他建议我们应该主力追求后一种快乐,即满足感。

获得满足感的最好途径是发挥自己的长处及美德。

什么是长处?如果进行某活动时,你会感到兴奋,不觉累,以及能够主动学习,进步神速,并想寻求更多展现机会。那就是长处。

什么是美德?美德是每个人独有的,性格中的正面力量。某人的美德是慷慨,另一人的美德可能是宽恕。你了解自己的美德吗?你享受过展现自己美德时的满足感吗?

三、塞利格曼把工作分为“三种不同的层次:工作(job)、职业(career)及事业(calling)”,而calling的本义正是“召唤”。塞利格曼在书中建议人们选择自己能感觉到召唤的职业作为工作,才能达到职场中的幸福。

四、学习了一个新的心理学术语“习得性无助”。失败后就认命,不再尝试或努力的心理状态是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的人比一般人更为悲伤与焦虑。

五、我们很多人都是悲观者的思维模式。塞利格曼提出了ABCDE模式去反驳悲观的想法。

A(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

B(belief)代表当事情发生时自动浮现的念头、想法。

C(consequence)代表这个想法所产生的后果。

D(disputation)表示反驳。

E(energization)表示你成功进行反驳后所受到的激发。

举个例子

A不好的事:下周我安排了一次正面管教公益分享课,周末班报名比较踊跃,但是周三班只有两个人报名。

B想法:正面管教的课程是体验式的,两个人无法进行角色扮演,分组讨论,这次周三班的分享课根本就无法正常开课。我如此满腔热忱,为何没有更多的人愿意报名呢?难道是我不适合当正面管教讲师吗?我完全不知道如何宣传自己,也完全不知道怎么让更多的人知道我精心准备的课程。

C后果:失望沮丧,想放弃继续做正面管教讲师

D反驳: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我不适合做正面管教讲师?这只是我的臆想。谁都可能遇到不顺利的时候,按照前面几期的学员反馈,绝大多数学员是喜欢我的课程的。

E激发:我感觉好一点了,一份试听课的事情嘛,干嘛把它看得生死攸关。我在朋友圈再发一次报名通知好了,加油!

六、对过往的美好时光不能心存感激和欣赏,对过去的不幸夸大其词、念念不忘,是我们得不到平静、满足和满意的罪魁祸首。

七、获取幸福的24种优势:

- 智慧与知识:好奇心、热爱学习、判断力、创造性、社会智慧、洞察力

- 勇气:勇敢、毅力、正直

- 仁爱:仁慈、爱

- 正义:公民精神、公平、领导力

- 节制:自我控制、谨慎、谦虚

- 精神卓越:美感、感恩、希望、灵性、宽恕、幽默、热忱

我做了书中的测试,我最突出的优势是:正直和热忱。最突出的劣势是:领导力。

扬长避短是获取幸福之道。

八、在最后一章里,塞利格曼充满热情和浪漫地讨论了人生意义的一种积极可能:“美好的生活来自每一天都应用你的突出优势,有意义的生活还要加上一个条件——将这些优势用于增加知识、力量和美德上。”

另外一个收获是:看到有的读者,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把整本书的脉络画了出来,非常直观,思维导图的形式可以用于我的读书会。

《真实的幸福》读书心得 篇3

断断续续地把《真实的幸福》看完了,最大的收获就是了解了什么是幸福。它与我以前的理解有一点点的偏差,我一直都觉得幸福就在身边,幸福只是一种感觉,看完马丁·塞里格曼的书之后,发现幸福是有章可循的,幸福是有注解的,幸福是可以评估的,幸福是可以养成的。我不得不佩服塞里格曼博士,他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幸福的大门,而我也正努力使自己和身边的人幸福!

幸福是什么?有人说“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幸福就是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谁会当真呢?一个拙劣的比喻,引人笑笑而已。还有比这更高级的隐喻,也终究不过是讲述说了幸福丰富内涵的一个方面,想准确解释“幸福”这个词,还没有哪种说法能够单独胜任。马丁·塞利格曼,积极心理学领域的专家,被称为“积极心理学之父”,曾以最高票当选为美国心理协会主席。他说“定义幸福的字句比定义任何一个哲学问题的都多,幸福是被误用、滥用最多的词之一”,由此可见,对于什么是幸福还是不要去管的好。塞利格曼也认为,他只关心幸福的成分,基于科学上的发现,就可以增加幸福感。 弄不清楚什么是幸福,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没有办法增加幸福呢?也不是,就像饥饿难耐的时候吃上一顿大餐,酒足饭饱之余,心满意足,情绪极佳,我们大约知道此时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一小撮人之一。这种幸福可能非常短命,因为吃坏肚子的概率总是存在的,但比起饥饿时的痛苦,饱餐之后的幸福感是大大的增加了。塞利格曼也认为,他只关心幸福的成分,基于科学上的发现,就可以增加幸福感。 可不可以这样说:幸福是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幸福的成分。

“当一个人沮丧的时候,他比较容易唤起悲伤的记忆,而不会想起幸福的`往昔”。对过往美好的时光不能心存感激和欣赏,对过去的不幸夸大其词、念念不忘,这两种行为是我们得不到平静、满足和满意的罪魁祸首”,塞利格曼还说,“只要知道一个事实---早期的事件对成人生活没有或者只有一点点影响就足以解放很多人的心灵”。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过去发生的一切呢?首先要学会感恩,过去发生的一些看似平常的事情,如果我们试着抱以感恩之情,就会赋予这些事件非同一般的意义,更何况有些事情本身就值得感谢,例如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恩,往往被视作理所当然。过去还有很多事情会引起我们不好的记忆,对这些不好的记忆,我们没有好的办法做到直接忘却或压抑记忆,外显的压抑反而会导致反作用。唯一能够改变这些消极情绪的办法是宽恕,“只有宽恕可以在不改变记忆的情况下,转换、去除伤痛与仇恨”。 塞利格曼作了精辟的总结:感恩和宽恕能改变你的记忆,感恩能增加美好记忆的强度,而宽恕则将痛苦记忆的保险丝拆掉,使它不能再引爆,这样你会更幸福。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过去就让它过去,未来不全像你想象,抓住想要的幸福。只要你对过去的悲伤随他而去,对现在的幸福好好珍惜、对将来的问题坦然面对,我想,你就是最幸福的人。

《真实的幸福》读书心得 篇4

最初我在心里构建了一篇读后感《怎样活出充满幸福的人生》,但是近期5岁多的孙女在我身边,我想还是写关于孩子幸福感的构建吧,这样能让我活学活用,以积极的情绪去陪伴孩子,去探讨构建孩子幸福感的方法。在读《真实的幸福》的过程中,我了解到积极的情绪是培养出来的,且能够帮助我们成长。

我也渐渐懂得积极情绪的三个教养原则:第一,积极情绪扩展并构建了孩子的智力的、社会的、身体的资源,这使他长大后有所依。第二,鼓励孩子的积极情绪使他们能尽早启动积极情绪向上螺旋。第三,孩子的积极情绪特质和消极情绪特质一样真实。

父母最快乐的事,应该是构建孩子的积极情绪和人格特质(我认为也包括陪伴的其他人),而不是去化解他的消极情绪,消除消极情绪的人格特质。积极情绪一般都比优势和美德出现的早,所以孩子是从积极情绪发展出优势和美德,构建孩子孩子的积极情绪,使孩子有幸福感是有方法的。

一、和宝宝一起睡

与宝宝同睡,最主要的理由是给宝宝安全感,因为孩子睁开眼睛就能看到熟悉的面孔,得到父母的注意,就能从小就知道他可以依靠父母,可以在真爱中长大。

二、同步游戏

让孩子在同步游戏中找到可以影响爱的人的行为。当孩子慢慢长大时,不要催促孩子,如果孩子要跟你聊天,让孩子说,不要打断他,直到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无论什么年纪的`孩子,当他正全神贯注地游戏时不要闯进去说:时间到了,停止。

三、“是”和“不”

不要对孩子说太多“不行”“不要”,要提醒大人去找替代的言辞和方案。如果你的孩子从小听到的都是很多“是”,就如同下面的歌所唱的:“是”是一个世界,在这个“是”的世界中,整个世界都在里面。对孩子冲动的要求,我们要把它转化成对未来的期望。

四、称赞与惩罚

当孩子不论做什么都能得到奖励时,会造成两个危险:第一,他会变得被动,因为他了解到自己不论做什么都会得到成长。第二,他可能无法享受真正的成功和真心的赞美所带来的喜悦,如果一直给他无条件的积极评价,他以后可能无法从失败和成功中学习。

爱、关心、热情和温暖都可以无条件地给予,越多的积极情绪孩子就越有安全感,越有安全感,他就越敢于探索和掌控。但称赞是另外一回事,你要在孩子成功时称赞他,而不是为了使他心情好一点,而且你的称赞程度也要与他的成就相匹配。

惩罚孩子不是不可以,但惩罚孩子一定要让他明确知道哪个行为引起了现在的惩罚,而且不要进行人身攻击,指责他的品格,你惩罚的是他的某一个行为,而不是人格。

五、让孩子做点家务

童年时让孩子做点家务会让他长大后心理健康,所以我们可以要求孩子做点家务。

六、睡前活动

孩子睡前,我们要用15分钟做睡前活动,常做的有两种:最好的时光和梦乡。睡前用最好的时光来塑造孩子积极的心理,要和孩子一起回想这一天喜欢什么,希望什么。孩子长大一点,我们可以把对明天的期待加入到对今天的回顾中,试着让孩子对明天有期待。

做“梦乡”的游戏:孩子在进入梦乡的最后一个想法,如果充满了情绪和视觉景象,这些想法就会变成他做梦的材料。我们可以让孩子讲一个脑海中最幸福的景象并且描述它,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个景象上,然后用催眠的语调引导孩子入睡。催眠语:第一,把这个景象留在你的脑海中。第二,在你入睡时一遍一遍地想这个游戏的名字,第三,想办法去做一个这样的梦。

还有很多方法能提高孩子的幸福感,慢慢践行吧!陪伴孩子非常重要,要学习用心地陪伴,但绝不能娇宠。

《真实的幸福》读书心得 篇5

花了两周的时间 断断续续 终于看完这本书,在职场心理与企业EAP服务的课程中,老师强烈推荐塞利格曼的书,积极心理学和传统的心理学不同,他不认为你应该花太多时间去改正自己的弱点;相反,他认为生命最大的成功在于建立及发挥你的优势。幸福感来自于自己的优势及美德,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幸福才会有真正的幸福感受。一直以来我想知道的是我们对那些永恒的问题————我们该如何生活的.有意义?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往何处去的答案。这本马丁·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的第一本书,竟在结尾也给了我比较收获的解释。 己成为这个历程中的一分子,使他前进一步。这是进入有意义的生活的门,有意义的生活必须与比我们自身更宏大的东西连接上,这也将使你的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

你的生活取向,你可以选择走向这个目的,或选择与这个目的完全无关的生活;你甚至可以选择故意妨碍它。你可以选择以增加知识为中心的生活:学习。教书。教育你的孩子,或从事科学。文学。新闻学等许多类似的行业;你也可以选择一增加力量为中心的生活,通过技术。工程。建筑。医疗服务或制造业来达到这个目的;你还可以选择以增加美德为中心的生活,通过法律。宗教。道德。政治等途径,或通过当警察。救火队员或从事慈善事业来达成你的目的

美好的生活来自每一天都应用你的突出优势,有意义的生活还要加上一个条件————将这些优势用于增加知识。力量和美德上。这样的生活一定是孕育着意义的生活,如果神是生命的终点,那么这种生活必定是神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