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勤奋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说勤奋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说勤奋教学反思 篇1
《说勤奋》作为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作者围绕着“勤奋”开头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中间通过叙写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加以证明。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寻找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人相同的地方是什么?在交流司马光和童第周相同点时学生都说他们都获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再次基础上,我让学生找出表示勤奋的句子,并进行了品读。在两个实例的解读中,学生都明白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在找相同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找不同点,于是学生告诉我他们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通过找有关句子弄明白一个是天资聪明的人靠勤奋成才,一个是起步晚,基础差也靠勤奋成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突破课文的'难点“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同时也明白了书中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并且明白了作者所要告诉我的道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说勤奋教学反思 篇2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学生应该深刻的道理: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为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刘芳老师整节课教学流程清晰,重难点突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都参与了进来。她巧妙地指导学生理解课题,并开篇直奔主题,让学生充分去读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并紧紧围绕中心句来展开教学。文章重点是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在学习事例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出示《资治通鉴》和青蛙卵手术剥离的'介绍,让学生更形象了解了他们通过孜孜不倦的勤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多么令人钦佩并值得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读悟能力,并养成做读书记号的好习惯,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人物的 优秀品质。
教师还注重学生的积累,让他们课前去积极找资料搜集有关勤奋的名言,从积累的名言中感悟勤奋是多么重要,并 也立志要一生勤奋,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
纵观整堂课,充分反映了刘芳老师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和扎实的基础功底,把握住了学好语文的命脉,让学生从课堂中得到了字词句的训练,从一遍一遍的读中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学生会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有显著的提高。
通过对比,觉得自己和刘芳老师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自己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也要一生勤奋,善于学习,对每个学生的未来负责。
说勤奋教学反思 篇3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还没有上这课时,我真担心学生没有兴趣学这篇课文,因为这样说理性很强的文章他们从没有接触过,该怎样调动他们学习这篇文章的积极性呢?于是上网寻找了相关资料,觉得可以在比较中学习这篇文章,于是就有了以下的教学思路。
上课一开始我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找出表达作者对勤奋观点的句子,目的是让学生明确作者的主旨。疏通完这些后,我让学生寻找他们两个主人公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马光和童第周相同点时学生都说他们都获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时学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从句子中我让他们找司马光和童弟周成功的标志是什么?当然学生也很容易就找到了作者的观点,那就是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找相同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找不同点,于是学生告诉我他们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找有关句子弄明白一个是天资聪明,一个是起步晚,基础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突破课文的难点“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通过这样比较以后的学习,学生理解难点到这里便水道渠成了。最后初步体会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后,在课文结束时让学生说说关于“勤奋”的名言和根据生活实际说说同学中勤奋学习的故事,拓展学生的知识。
不过在课堂教学中,还是有一些地方做得不够的:首先是感觉课堂上某些过渡不够自然,语言不够精炼。其次是在交流相关“勤奋”的名人名言时,学生的积累太少。故在今后的课前预习方面要引导学生做得更全面一些,培养他们搜集资料、积累知识的能力。
说勤奋教学反思 篇4
《说勤奋》这篇课文是一篇议论文,虽在说理,但不抽象。在本课教学中,我突出了两个比较和一个联系。对“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个例子的比较,完全由学生讨论概括。同学们概括出了他们之间的三点不同:所处年代不同,一古一今;学习基础不同,司马光从小天资聪颖而童第周却基础很差;获得成就不同,司马光是用17年的时间完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童第周实施了青蛙卵剥离手术在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两点相同:他们都勤奋;彼此都取得了成功。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在不同和相同之中,你们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勤奋让司马光和童第周都走向了成功。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把自己和其他同学做比较,比较彼此间的异和同,让部分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付出上存在的`不足。
这样的两个比较和一个联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的理解和认识,也让他们认识到了自身学习的不足,对他们今后能更加端正学习态度也很有帮助。
但课后背书的情况不是很理想,我让他们分自然来被背诵,主要是课文太长,课上没有充足的时间朗读,看来读书仍需加强。不过,现在的教学任务较重,这一情况有其客观原因,我今后要尽可能的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完成背诵任务。
说勤奋教学反思 篇5
《说勤奋》是第七册中的一篇课文,它作为苏教版小语教材中为数不多的议论文之一,以清晰的论题、生动的论证和朴实平白的语言让四年级的孩子初步领略了“说服他人为成功”(叶圣陶语)的议论文的魅力。
在教学中我紧扣“勤奋”两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引领学生一步一步经历“参与——建构——生成”,力求在平等融洽的对话环境中培养了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第一版块,由四个关于勤奋的成语引入课题。由于比赛课要求上第一课时,上课的学生又没有提前预习课文,所以在这一块我设计了读通课文、开火车读词语和找、读难读的句子这几个环节,为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准备。第二块,理清文章脉络,让孩子快速找出文中直接点出勤奋非常重要的句子(全文的中心句不够明显),学生从中品读、理解,在四句话中悟出一个道理——只有勤奋才能最终取得成功,直接揭示全文主旨。第三块,围绕两个具体的事例(学生自主学习一个事例),抓住关键词句品悟、想象,让学生感受司马光和童第周的勤奋,也深刻领会了作者要阐述的道理。第四块我设计了谈谈自己的感受,拓展学习名人名言。这既超越了文本,又充分发挥了文本的情感内涵,引发了学生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
上课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尺。总体感觉这节课较满意的地方——把握教学重难点,扎扎实实教学。在这节课上我从每个细节入手面向全体学生,抓住重难点,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感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等良好习惯,调动了学生的学生兴趣,学生学习得法,教学效果较好。不足之处:一方面,整体教学节奏偏慢,因循学生的朗读、自学,没有很好地把握时间的分寸,遗憾地导致了设计中的部分内容没有上完,使得这节课没有整体感。另一方面,在个别环节的处理上还不够精当,语文教学的基本功还需继续磨练。教学之路漫漫,我将上下而求索!
《说勤奋》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高年级的语文比赛课,令我最犹豫的就是这一节课上哪些内容,要进行取舍。当早上得知要上《说勤奋》一课时,我脑中的.弦绷得更紧了。因为这是一篇说理性的课文,课文主要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一古一今两个事例,说明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以及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个道理。”相对于其它课文,内容缺乏趣味性。如何高效的上好这节课,同时又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是我备课时主要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内容上,我选择生字词以及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课前的交流利用美国总统的故事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导入抓住“勤奋”这两个字;生字词以难读难理解的四字词为主;课文内容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抓住重点词感悟;最后留下思考:如果一个同学认为自己很笨,怎么学也赶不上同学,能否成才?待第二课时引入第二个例子完成。
上完后,整节课比较顺利,流畅,但同时也缺乏高潮点,没有激起学生的共鸣。在上第二自然段时感悟司马光用“警枕”这一句时,无论怎样引导,学生说的比较单一。我在思考是否有些操之过急。或者说我应该再把第一课时内容安排少一点,浅显一点,这样学生是否学得更扎实,更有激情呢?
说勤奋教学反思 篇6
《说勤奋》一课是第五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主要讲述了司马光和童第周刻苦学习的故事,告诉我们从小要珍惜时间,勤奋读书。上课一开始我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找出表达作者对勤奋观点的句子,学生都能正确回顾,目的是让学生明确作者的主旨,学生以一种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接着引导学生体会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学习和长大后用“警枕”提醒自己努力分不开的,通过研读词句明白“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学要求自学第三小节,讨论交流后明白“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资源,使课堂教学为学生服务
语文学习过程中“读”是第一位的.。读是吟咏品味,读是鉴赏领略,读是情感共鸣。课文的语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读中才能领受体悟。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讲绝对代替不了学生的读,学生读的过程是一个审美体验过程,是与课文、与作者间开展的一种心智交流的过程。读——作为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其魅力依旧光彩照人,也正因为有了它,语文才具备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齐读、默读、更有创新地引读。在多种形式的读中体会理解文中“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大支柱,支撑着语文素养这座大厦。学生的头脑不是需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课堂中我尝试多让学生自己说,把精彩留给他们,还他们一个自由表达的园地。在学习司马光的事例时,我设计的问题是: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付出了哪些汗水和心血?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字词句入手,潜心体会,真正领悟到“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在学习童第周的故事时,设计了以下问题:(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每个学生都能割据自己的理解表达几句。事实证明我的设想是正确的,开放有度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
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应该说符合了新课程理念,但由于课堂的多变性,教学中仍有感觉遗憾之处:如缺乏对学生进行语言理解方法的引导,有些问题缺乏更为准确的引导,有些环节的语言过渡不够自然,表述也不够精彩,但我想只要不断总结并形成自己的观点,经验也会越来越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