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争吵》的教学反思

2025/08/27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争吵》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争吵》的教学反思 篇1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石匠、墨水、故意、诚心诚意、承认、缘故、愤怒、独自、戒尺、既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3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课前准备:投影片、生字卡片、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前提测评—————揭题质疑。

1、指读课题,正音“吵”是翘舌音,“争”翘舌音、后鼻音。

2、质疑。

(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争吵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了什么。)

3、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读书,讨论解决)

二、认定目标:教学目标1、2。

三、导学达标:

(一)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不要丢字、添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借机巡视辅导。

(二)、指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请八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

2、纠正字形“哼”、“御”,正音“肘”是翘舌音,“竟”是后鼻音。

(三)、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谁和谁争吵”(“我”和克莱谛)板书:“我”、克莱谛

2、“为什么争吵”。

①自读1—4自然段

②指名回答(克莱谛把我本子弄脏,我报复他,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板书:弄脏本子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读书,自己学习了生字、弄清楚了“谁和谁争吵”和“为什么争吵”两个问题,下节课我们继续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前提测评:

1、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

2、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认定目标:教学目标2、3。

三、导学达标:

(一)、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解决上节课我们提出的问题。

2、出示问题:“怎样争吵”。

3、学生自读1—4自然段。

4、指导朗读描写怎样争吵的句子。

①讨论,当克莱谛弄脏我本子后,我为什么报复他,弄脏他的本子?(心里嫉妒)

②理解“嫉妒”一词。

③指导朗读描写克莱谛生气的句子。

5、解决“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的句子。

①学生自读5—8自然段。

②讨论争吵后我的表现。

a。“我觉得……多好!”

b。练读(读出后悔的语气)

c。指读

③“我记起……怎么也说不出来”。练读、指读(读出矛盾的心里)

④克莱谛有怎样的表现?(克莱谛……悲哀)

⑤从这段话中,你觉得克莱谛会想些什么?

⑥指寻朗读第7自然段两人的对话。

⑦这时“我”却在想些什么?(只是想到防御)

6、解决“争吵的结果”。

①自读9—13自然段

②请提问的同学回答(重归于好)板书:重归于好

③指读9—13自然段

④理解“举起尺子”含义

⑤分角色朗读

7、解决“争吵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了什么?”

①自读14自然段

②讨论: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

8、请学生把懂得的道理对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说一说。

(二)、说读后感受:

读了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眼下就是同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克莱蒂最突出的品质是什么?你有没有犯过“安利柯”(就是课文中的“我”)那样的错误?有,怎样解决的?没有,今后怎样和别人交往才是正确的?以上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出感受。

三、布置作业: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赞许()争辩()聚精会神()

2、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⑴西沙群岛()风景秀丽,()物产丰富。

⑵()他们笨,()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⑶()在校内或校外,我们()应讲文明。

3、用“不是……而是……”造句。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17

争论的故事

兄弟俩争论不休

盛老师

同学们各抒己见

赞许

《争吵》的教学反思 篇2

《争吵》是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我”和克莱谛因本子弄脏而发生争吵的事,要让孩子们懂得同学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这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文章,与孩子们的现实生活比较接近的。然而,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课文的字数较多,生字也较多。我上的是第一课时。现在我对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印象比较深刻的地方进行反思:

一、基本完成教学目标

确定了上课的篇目并不是说就确定了上课的内容。《争吵》作为三下的一篇课文,而且确定是上第一课时,就必须根据学段的特点来确定教什么,怎么教?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段特点。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除了要解决字词以外,更想让孩子们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篇幅较长,如果让孩子们直接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会有难度,还会浪费不少时间。于是我先设计了四个简单的问题,如:“谁和谁为什么争吵?争吵之后我和克莱谛各自表现如何?结果怎样?父亲知道这件事后态度如何呢?”这四件事其实就是本文的内容。孩子们把它变成自己的话串在一起,就是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实际也正如此,孩子们很快就知道了大概内容,语言的表述也很完整,这也是本节课得以顺利完成的保证。看来在中年级段,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方面,老师要适时降低难度,适时引导,还需多去考虑学生的实际,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文精读部分,我抓住人物争吵时的对话来展开教学。学生通过读、悟来体会人物的心情。明白争吵的'真正并非弄脏了本子,而是出于嫉妒。在这个环节读悟相应成趣,读和悟的能力都相应的得到了提升。

二、不足之处有很多,突出表现为如下几点:

1、在我的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一大群孩子举手回答问题,我往往不知所措。挑吧,浪费时间;不挑吧,有点伤害孩子们的积极性。一贯做法,挑一个又一个,殊不知时间就流走了。今天的课堂上,这样的情况出现了几次,浪费了时间。有时真的不忍心,会给一节课的效率打上折扣。教育机制,教育的调控能力看来还急需提高。

2、语言太为啰嗦,对课堂上学生的读书没有进行反馈。还是没有考虑到课堂上的实际因素,一些话到嘴边应该这么说,但却说的乱七八糟,啰啰嗦嗦。孩子们的读书也没有得到反馈。因为读书中的错误太多,孩子们想纠错的积极性也很高,我怕一一纠正下去,会浪费很多的时间。结果就简单的评价了一下。指名读文这一环节效果不明显。等于浪费了时间。

3、课堂完成了第一课时的教学,但是没有很好的为第二课时的教学留下一个很好的铺垫,以致于整篇文章的学习没有一个整体性。这也给我一个启示,备课的时候,我们应该要有整体意识。而不是为了完成一个课时的教学,就随意的切割教材。

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多。在语文课堂上,我会不断地反思自我,不断地纠正自我,使自己向更高的标准再近一些!

《争吵》的教学反思 篇3

《争吵》选自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

一、教学中的收获:

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能融会贯通,读出“我”(安利柯)的斤斤计较、爱面子和报复的心理,同时也能感觉到“我”的后悔和反思,以及想认错的矛盾心理。而克莱谛留给大家的是宽宏大量,宁愿自己吃点亏,也不想失去好朋友的真诚显而易见。还有“我”的爸爸讲道理、无私、不偏袒自己孩子的高尚品质也让孩子们敬佩不已。

特别是孩子们能抓住“字眼”来解读文本,读出了很多文字背后的文字,让我感动。比如:从“急忙缩回”读出了克莱谛其实并不想让老师知道这件事情,可能他认为这是一件小事,或者他觉得我们是好朋友,可以自己解决这件事的,所以尽管对安利柯的做法很生气,但还是不愿意让老师知道。从“挨”可以看出安利柯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因为他心中一直想着:不知道克莱谛会怎么对我?是打我?还是骂我?或者要和我绝交?因为这时候的他其实已经很后悔了,但又不知道克莱谛心中怎么想,时间也就显得特别慢,一分钟就好像一个小时似的。从“楞住”读懂了安利柯没想到事情竟然会是这样的结果,因为他根本没有想过克莱谛会这么容易就原谅他,没有骂他,更没有打他,这让他出乎意料,所以他一下子楞住了。……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孩子们竭尽所能,非常理性地看待了事情的经过,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说出了许多道理,都表示不能像安利柯那样斤斤计较,要原谅别人的过错;假如遇到这样的事时要像克莱谛那样宽宏大量,吃点亏又有什么呢,这样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我认为我的教育是成功的,孩子们都懂得了同学间相处要和睦,不要有报复的心理,要善于原谅别人的过错,还要学习克莱谛主动与别人和好,等等。但是,这样的思想有没有孩子们在行动中真正得到落实呢?

二、行动中的反差:

就在我们学习《争吵》的过程中,班中发生了不少同学间的“争吵”。最先是体育课上小豪和卓因为投篮的问题吵了起来,后来演变到拳打脚踢,一个被踢疼了肚子,一个手被踢肿了。当我在调查整个事情的过程中,两个孩子各执一词,最终指向的问题是:“他以前怎样怎样?”原来事情并不那么简单,两个孩子都“积怨”很深了,相互之间有过很多的摩擦,因此在课上争得脸红脖子粗,谁也不让谁,都指责对方的行为如何的不好,都认为自己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以前怎样做的。后来,我们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大家都觉得他们都只看到了别人的错误,而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多想想,或者为别人多想想,这样事情就容易解决了。最后,在大家的分析下,在我的引导下(利用安利柯和克莱谛的故事),让他们两个都反思了自己的行为,认为这样的“得理不饶人”是不对的。而后,他们便重归于好了。

接着又发生了越越和辉辉的事件,事情是这样的:越越还不会玩溜溜球,绳子一甩出去,球就收不上来,辉辉便在一边笑她,她自尊心受创就推了他一把,他撞到了桌子边上,腰部撞疼了。于是,他就去拉她的耳朵,最后她就哭了。

说实在的,看着眼前这两个孩子(一个哭,一个撅着嘴),我有点气馁,刚刚课堂上的教育哪去了?于是乎,先让两个孩子各自陈述事实,反思自己的行为,但让我失望的是,他们依然指责对方,认为自己这样做的原因是他先怎么样的,责任在他(或她)。没有办法,我只能再拿他们当作活生生的事例,让大家参与讨论:有的说辉辉笑是不对的,有的说越越也不对,被笑一下又有什么关系呢,还有的说辉辉你取笑人家已经不对了,怎么还可以去拉她的耳朵呢?反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最后尧尧总结性发言,说:“我认为这件事主要还是在于他们两个只考虑了自己的感受,假如都能为别人着想的话,这么小的'事值得越弄越大吗?把芝麻大点的事变成了西瓜似的。”她的比喻让大伙儿都笑了。是啊,就是这股不肯吃亏的劲儿使他们俩谁也不让谁,让事情愈演愈烈,宽容不见了,针尖对麦芒,得“理”不饶人再次出现,让人无奈。

类似的事件还不在少数,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如此苍白?我们的孩子怎么了,为什么这样的自我中心呢?

三、写话中的真实:

结合《争吵》的学习,作业中安排了一次小练笔,要求学生写写自己与同学之间发生的一件事,我便要求孩子们回忆这一段时间以来与同学发生过的事情,并写下来,着重强调了“真实”,写出真实的事件,真实的做法,以及自己真实的心里想法等。

昨天晚上,我花了三个多小时阅读了孩子们的48篇作文,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真实的事件,真实的感受,真实的让我有种莫名的悸动,突然间觉得班级中似乎涌动着一股“暗流”,一股我不曾注意到的“暗流”,它静静地流淌着,无声无息,却是那样的动人心魄。

1、悄悄存在的“规则”

“三八线”在我读书的年代存在过,也曾经看到过一些不太和睦的同桌为了占的位置多少而用笔(或刀)在桌面上划(刻)下一条线,并制定下规则,一旦犯规就受到怎样的惩罚等。在这次的作文中又让我重温了这条“三八线”,有六个孩子写到了这方面的事,写出了与同桌之间的矛盾,如何为了“越界”问题而争吵等。甚至有一个孩子还写到有一次在课堂上,因为同桌的手臂越过了“三八线”,他为了提醒她而没有听老师讲课,当老师提问的时候就回答不上来了。这真让我无话可说了,难道一张桌子必须分得这样清楚吗?难道“越界”的问题比听讲还重要吗?

2、相处中的小“摩擦”

班级是个大家庭,大家生活在集体中难免会有磕磕碰碰的事情发生,这应该说是很正常的事,但我们的孩子可不这么认为。像韵韵把琛的新球鞋踩脏了,尽管韵韵马上向他道歉,但琛就是不依不饶的,非得要她帮他擦干净为止。还有杰杰扯掉芷心的纽扣,让两个人都记忆深刻,这次不约而同地写了。而颖颖和小宇却因为一次无意中的失误,引发了一场划线风波,两人都用笔在对方的作业纸上划线,互不相让,最终一个人还被划破了手背。体育课中,佳佳和子晴因插队的问题吵了起来,两人都拒“理”力争……一桩桩,一件件,其实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孩子们就是不能谅解,把不小心也理解为故意,甚至还有的有着强烈的报复心理,比如小宇写他因越越在课堂上随便拿了他的橡皮来用(没有经他的同意就自己拿了),下课时,他就乘她出去的时候把她的铅笔盒翻得乱七八糟,还把里面的铅笔弄断,以此来报复她。

3、以自我为中心的做事法则

也许是独生子女的缘故吧,很多孩子做事只考虑自己,贪图方便,往往用别人的东西比自己的还顺手。像博彦说婷婷经常在课上拿他的橡皮来使用,没有说明原因,也没有说明理由,就这样想当然地拿了、用了,也从不说声“谢谢”,就像用自己的一样,这让他觉得很郁闷。芷心自己体育课不带篮球,经常不经过慧慧的同意就拿她的篮球来玩,有时甚至把球扔到草丛里,这样的行为又说明了什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晗晗做的事就更离奇了,她把捡到的一块橡皮送给了别人,让失主着急,而拿到橡皮的那个同学还蒙受了“不白之冤”,真是让我哭笑不得啊。

4、同学关系的微妙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三年级的孩子还很小,他们都很天真可爱,心无城府,但从这次的作文来看,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看法了,不能再把他们只当作孩子来看了。舟舟写到了与双双、子晴的关系,她写道:“我和子晴玩,双双就会不高兴。我和双双玩,子晴就会不高兴。我和她们俩都是好朋友,可她们俩却不是好朋友,所以,只要我和其中的一个玩,另一个就一定会不高兴,这让我很为难。最后只能两个都不玩,我找另外的同学玩……假如大家都是朋友,那多好啊!”另外双双自己在文章中也写到了与同学的相处,让她左右为难。小小年纪就开始苦恼人际交往,这不是太累了吗?我真为这些小不点担忧啊。

5、为人处事缺乏信用度

讲信用也是我们经常说到的,但孩子们的信用度明显不足。比如遥遥有一本好看的书,恒恒想借来看,声明是第二天归还的,遥遥想着反正明天会还我就借给他吧,但他却没有准时归还,而是一拖再拖,让遥遥的心都凉了,最后还是花了一点心思才要回来的,甚至还惊动了他的父母。再比如希希连续三次向我说“我错了”,但结果呢,他什么都没有改,依然我行我素,这样的忏悔有什么用呢?叫我如何再来信任他呢?

另外还有个别孩子写到了因自己忘带书,向别人借(两人合看一本),但没能成功。同学中还有小团体的存在,在某一事件中有孩子为了朋友“两肋插刀”,还咬伤了人。诸如此类的文章虽然是真实地再现,但让我的心情非常沉重,竟然有那么多的事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原来在快乐的背后还有着这么多的不快乐。

在这次习作中只有四个孩子写到了朋友之间的相互帮助,写出了友谊的美好:阳阳写自己在出黑板报时不小心摔下来,苗苗的帮助让他难忘;苗苗写因自己跑得太急撞了阿成,便主动向他道歉,而阿成也很容易地原谅了她,两人成为好朋友;李想想起了自己在接力赛时摔伤,尧尧和阿成带她去老师那处理伤口的事,很温馨;小豪主动借记号笔给祺祺,自己感觉非常快乐。四十八分之四,这样的比例是否太少了?

四、我的反思和迷茫:

学以致用,这是我们经常教育学生的话。但从这一次的教学和写话来看,我的教育是失败的,我们的孩子还不能把课堂上学来的知识(或道理)运用到生活中去,尽管他们说起道理来也是头头是道,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却少之又少。不能吃亏、拒理力争、自我中心让孩子们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只考虑自己的得失和感受,事件也就有了不断升级的趋势。如何才能改变孩子们的处事法则呢?我想仅仅批评教育是行不通的,还需要一定的疏导措施,但是,我又该怎么疏?怎么导呢?怎样才能帮助孩子把书本上学来的道理应用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去呢?我又该如何控制这股涌动着的“暗流”呢?怎样才能使孩子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交友的快乐呢?

《争吵》的教学反思 篇4

《争吵》是一篇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是节选自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文中的克莱蒂是一个宽容、友善的孩子,用一颗博大的心原谅了安利柯的鲁莽和嫉妒。

这段文章很长,但它描写的情境却是那么的常见,所以在教学本文时,我想想通过孩子们深层次地和文本对话,让他们更高层次地理解课文的深刻涵义。它不单只告诉我们生活中要学会宽容别人,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会用智慧去处理生活中的矛盾关系。

如何去优化文本?我翻阅了一些书籍,终于确定抓住《争吵》中对克莱蒂的微笑进行了两次描写来组织教学。第一次是在因弄脏本子而向“我”道歉的时候,第二次是在“我”向他举起戒尺的时候。其实这两次笑所蕴涵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在教学的环节中,我提出问题:“当克莱蒂向‘我’道歉时,他的微笑蕴涵着什么?”孩子们各抒己见,但有点不着边际,我引导说,如果你没弄清,那请你读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读完后告诉我们。孩子读完第五段呢,就恍然大悟地说:“老师,我明白了克莱蒂的笑中藏的是宽容。”我点点头。有的说笑中藏着不好意思,有的说笑中藏着对不起……看来孩子们是用心在和克莱蒂交流着,他们成为了克莱蒂的知音呀!

在这个时候我说:“我们是克莱蒂的知音,可是文中的‘我’呢?他是怎么认为的?”在讨论中孩子们达成共识:“我”并不理解克莱蒂,因为自己的妒忌,“我”执拗地认为克莱蒂是一种得意的`笑、是向“我”挑衅的笑、是自以为是的笑……“孩子们,正是由于‘我’的误解,才导致后来——”“ ‘我’对克莱蒂的报复行为。”“才有了——”“争吵!”“让我们再一次回到争吵发生的现场,好好地感受当时的气氛,仔细地揣摩当事人的心理变化。”生再次自由读课文,这一次他们真正走进文本了,瞧他们的一笑一频已经显示出来了。……“在‘我’向克莱蒂举起防卫的戒尺时,他又笑了,这次笑使‘我’真正原谅了他,和他和好如初了。你认为这是怎样的笑?”孩子们细声读课文。通过他们的努力,最终明白了克莱蒂的笑是歉意的笑、是宽容的笑、是如释重负的笑……

我故意说了句:“这个克莱蒂他为何会这么从容、这么稳重呀?真是怪了,要是我,我早就发火了,好朋友怎么可以那么不理解我呢?”“因为他不想失去一位好朋友!”刘琳自信地回答道。“对啊!是朋友!” “同学之间不应斤斤计较”,“朋友之间不能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伤友谊”,“我们要宽容别人的缺点。”听到他们这样说,我感到真欣慰。“最后让我们再好读读父亲的两次对话,”此时此刻,父亲的话已深深地印入孩子们的心中,以及给我今后的班主任工作都带来许多益处。

《争吵》的教学反思 篇5

《争吵》是人教版第六册15课。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先写“我”和克莱谛吵架的原因;再写“我”的内心活动:为吵架而感到不安、后悔,又没有勇气承认错误;然后写克莱谛的友善化解了双方的矛盾,两人重归于好;最后写父亲对“我”的严厉批评。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

教学时,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生活体验采用下列方法进行教学,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气氛活跃,效果甚佳。

一、亲身体验理解课文。

1、理解“争吵”学生联系自己生活谈与同学的争吵,导入新课

生1:上学不等他。生2:惩罚同学的方法

生3:上课时笔记不见与同桌争吵。

2、学生说与同学争吵后有什么想法?换位理解文中“安利柯”的心理变化。

3、学生谈与同学和好如初的感受来理解“安利柯,再也不了”。

二、启发想象,走进人物心理

1、想象“安利柯”发火怎样骂克莱谛?

2、“我在外边等你”一句在文章中出现三次让学生想象说这话的心理反应人物品质(宽容,防御)

3、想象“他的笑让我很不高兴”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笑怎样的不高兴?

4、引导学生想象怎样“挨”时间

三、采用“演一演”体会人物情感。

1、课文第五自然段描写了生气的“克莱谛”神态、语言、动作学生在演示中体会克莱谛的情感。

2、演一演两人和好的语段(9——13)在演示中理解“我”的后悔克莱谛的宽容诚恳。

3、课文最后一自然父亲告诫我的话让学生演示中理解道理。

四、读一读理解人物心理变化

1、分角色朗读体会不同角色的情感。

2、轮读课文节五自然;体会作者“不安—后悔—矛盾”的心情

五、“议一议”升华主题,陶冶情操。

1、我后悔时是因为“克莱谛”的什么品行感染了我。

2、讨论那喜欢文中的什么人:(克莱谛(孝顺宽容),安利柯(知错就改),父亲(善于教育严格引导))

3、面对同学对你不友好的言行,你应该如何对待?

《争吵》的教学反思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2、学习生字词。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联系课文内容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同学之间、朋友之间有时也会为一点小事而发生争吵,这时,我们双方都应该怎么做呢?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从中我们也许会受到启发。

2、读课题,正音吵是翘舌音,争翘舌音、后鼻音。

3、质疑。(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争吵的结果怎样?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了什么。)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不要丢字、添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借机巡视辅导。

三、指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请学生接读课文

2、纠正字形哼、御,正音肘是翘舌音,竟是后鼻音。

四、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谁和谁争吵(我和克莱谛)板书:我、克莱谛

2、为什么争吵。

① 自读14自然段

② 指名回答(克莱谛把我本子弄脏,我报复他,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板书:弄脏本子

五、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读书,自己学习了生字、弄清楚了谁和谁争吵和为什么争吵两个问题,下节课我们继续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解决上节课我们提出的问题。

2、出示问题:怎样争吵。

3、学生自读14自然段。

4、指导朗读描写怎样争吵的句子。

① 讨论,当克莱谛弄脏我本子后,我为什么报复他,弄脏他的本子?(心里嫉妒)

②理解嫉妒一词。

③指导朗读描写克莱谛生气的句子。(第四自然段)

5、解决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的句子。

师:争吵之后,我时时会想起父亲平时对我的教育。他是怎么教育我的呢?找出文中父亲对我说过的话。(出示三句话)

① 在我和克莱谛争吵这件事上,我有没有做到知错认错?学生自读58自然段。

② 讨论争吵后我的表现。

(知错)a.我觉得多好!(第5自然段前半部分)

b.练读(读出后悔的语气)

c.指读

③(不认错)我记起怎么也说不出来。(第5自然段后半部分)

练读、指读(读出矛盾的心里)

④克莱谛有怎样的表现?(克莱谛悲哀)(第6自然段)

⑤从这段话中,你觉得克莱谛会想些什么? (想和我重归于好)

⑥指寻朗读第7自然段两人的对话。

⑦这时我却在想些什么?(读父亲说的第二句话)

6、解决争吵的结果。

① 自读913自然段

② 请提问的同学回答(重归于好)板书:重归于好

③ 指读913自然段

④ 理解举起尺子含义 (我以为克莱谛要打我,我准备防御)

⑤ 分角色朗读

7、解决争吵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了什么?

① 自读14自然段

② 讨论:理解父亲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你如果错了,就要勇于承认错误,第一个伸过手去,请求对方原谅;你错了,别人没打你,你不应该举起尺子防御。)

二、升华理解

讨论: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喜欢他什么?如果你在生活中碰到类似的事情,会如何处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读写结合教《争吵》

《争吵》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课文围绕克莱谛不小心碰到安利柯的胳膊肘,把墨水滴到笔记本上,本子被弄脏,字迹也看不清,于是两人发生争吵,最后解决矛盾的事,表现了克莱谛主动认错和安利柯知错就改的品质。教学本课,我除了采用指导朗读,感悟人物美好品质的方式,还重点就两人主动提出解决矛盾的根本原因引导学生进行了讨论。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在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只有多想别人的好处,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建立起和谐真诚的友谊。

课文《争吵》刚讲完,班内就发生了争吵。

站在办公桌前,我正为下节课作着准备,杨杰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用手捂着耳朵,委屈地说:老师,韩旭用石头打我耳朵了。打破了没有?我连忙转过身,拿开她的'手,仔细一看,只见她的耳窝边上擦破了一层皮。他为什么打你呢?走,找他问问去?我一手拿着参考资料一手扶着她的后背向教室走去。一路上,杨杰什么也没说。

来到教室门前,我把韩旭叫出来,还未开口,他就直视着杨杰争辩道:你也用石头打我来。我没有!你和丁宇在一起扬土,爆在我身上。我不是故意的!不是故意的也不行!看着两个孩子你一言我一语伸着脖子互不相让的样子,我平静地对韩旭说:咱们刚学完了《争吵》,你俩就争吵起来了,很及时吗。课堂上咱们认真地讨论过,遇到发生双方争吵时,应该怎样做呢?想对方的可爱。如果是自己错了,就主动向对方道歉。韩旭对答如流。那你是怎么做的?我进一步和颜悦色地问,用石头打了别人的耳朵就应该向人家主动道歉。我错了,老师。韩旭立刻醒悟过来,接着把头转向杨杰,真诚地说,对不起!没关系。两个孩子脸上马上没有了怒容。

走进教室,我立刻改变了这节课原打算让孩子们做《基础训练》的计划,平静地对同学们说:刚才,韩旭表现的不错!学了《争吵》一课,虽然刚才与杨杰发生了争吵,但老师一提醒,立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向杨杰认了错。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情,也能这样做。这节课,请同学们结合实际,写一件你以前与同学发生争吵的事情,仔细回想一下当时是怎样处理的?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你受到了哪些启示?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应该怎么办?同学们听了,有的低头深思,有的迅速拿出笔和纸,认真地写了起来......

学以致用,将语文教学与具体实践结合,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争吵》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如果不遇到类似事情,即使同学们课堂上朗读的再好,理解课文再透彻,也可能随着下课铃声的敲响孩子学习暂告结束。然而,正是班内的突发事件,激发了我的灵感。因此,依据新课标与实践结合进行有机教学,应该是我们勇于探索的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