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2025/08/27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父母的心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 理解本文在情节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结构特点。

2. 感受浓浓的爱心下面笼罩着的淡淡的哀怨。

3. 学会理解父母关爱父母,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由一波三折的故事去体会父母对儿女的浓浓的爱心,去体会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哀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今天,老师先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题目是《母亲以手喂熊救爱子》。

一位母亲带着5岁的儿子到动物园里玩,当他们走到黑熊所在的笼子附近时候,工作人员正准备把黑熊搬到室内过冬,已经将笼子外的铁丝网拆除,这时不知不觉中,这孩子走近黑熊,拿一块糖伸向黑熊,于是小手被黑熊咬住了。这一刻,母爱化为巨大的勇气,使母亲将双手伸进熊嘴里,一只手代替小手喂给黑熊,另一只手护住儿子的小手,拼命的从熊嘴里往外拉,后来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这位勇敢的母亲以双手重伤的代价保住了儿子的.小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感到母爱的伟大和崇高。下面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篇表达父母崇高爱心的文章,这就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一篇短篇小说《父母的心》。(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110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完后准备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可文中的父母却想把自己的孩子送走,这是什么原因?(明确:贫穷、多子还有爱等原因。)

②他们既然把孩子送出了,最后又把孩子要回来,这源自于什么?(简单的说是太爱孩子了,舍不得孩子离开。)

③课文围绕送与不送,写了这对夫妇作出的几种决定呢?

(四种决定 。在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的“那天傍晚”送走了长子,“第二天早晨”用次子换回长子时,“当天傍晚”又用女儿换回了次子,到“第二天上午”又要回了女儿。板书:送长子 换女儿

换次子 要女儿

四种决定,形成了四次波折,使得小说的情节一波三折,起伏跌宕。板书:(一波三折)

三、再读课文,探究交流

课文的情节是一波三折的,人物的内心活动也是一波三折的。下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穷父母每次做出决定的理由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在情节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结构特点

2.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3.让学生学会理解父母,培养他们对父母、亲人、生活的热爱之情

重点:理解文章一波三折的结构特色,学会揣摩人物心理

难点:理解作者浓浓的爱心下面笼罩着的淡淡的哀愁的风格特点

一、自主学习

1.查找资料完成下列填空

川端康成___________(国籍)现、当代小说家。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

又陆续病故。孤苦忧郁伴其一生,这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篇多于长篇。作品重抒情和主观感受的描写,富抒情性。主要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按原文填空

①有一位四十岁上下的男人,他______________,那副___________在人群中也十分显眼。

②该是父母和儿子分手的时候了,这对父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走出了舱房。

③财主夫人一听是女孩,有些_____________,但是看见那位妈妈_______________的样子,

除了答应也没别的办法了。

④您给的钱我们_______________,请把女儿还给我们吧。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词语:

①褴褛(lán lǚ):

②风度:

③寒酸:

④酬谢:

⑤如数奉还:

⑥失魂落魄:

二、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小说共____段,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的`基本规律,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破题(文章开头用一二句话说破题目的要义)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3—6)开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7—12)发展。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部分:(13—16)高潮。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部分:(17)结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主题

本文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___________________,不愿把自己________________送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______________对自己____________的一颗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铺直叙,简单平淡,读者就会生厌。而跌宕起伏,峰回路转,就会产生无穷的魅力。这就是情节的曲折性。本文的故事比较平淡,但作者却能组织曲折的情节,采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动人。你能说出故事中的一波三折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川端康成的作品一般不以情节取胜。他擅长写人物的感情和心理活动。仔细体味文中所写的“当爹妈的心”,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写出那位父亲和他妻子的心理吗?

①财主富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送走长子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用次子换回长子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用女儿换回次子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要回女儿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延伸

1.积累一些有关父母爱子女的名言: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是川端康成作品的风格。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如果一开始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女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写句子

例句:父爱是一座山,有山的伟大和崇高;母爱是一种祝福,一切尽在不言中;父母的爱是沙漠中的绿洲,因为它永远让女儿看到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教)后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概括大意的能力,比较获取信息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自学、讨论、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父母矛盾与爱的情感。

体谅、谅解。

教学重点:

比较三次调换,从中分析总结父母的心里究竟怎么想。

教学难点:理解父母出发点,和矛盾的爱子之心。

教学创意:三次调换全方位比较,比较中突出人物心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了解自己的父母吗?父母的心你明白吗?今天川端康成将我们展示这样一对父母的故事。

二、自学课文,完成如下要求:

1、默读、朗读结合,了解大意,扫清字词障碍。

2、快速默读课文,请概括叙述本文大意。

3、精读课文,回答:

本文一共写了几次换孩子过程,每次理由是什么?

分别在什么时间,财主夫人有什么态度变化?这对夫妇当时各是什么表情?

4、你认为他要孩子、换孩子理由充分吗?如果是你,会同意吗?

5、既然要孩子,为什么当初要把孩子给出去?既然给出去,那么为什么结果又把孩子都要回来?

三、自学过程:

1、自己读书,在书中找出答案。

2、小组交流,合作写出答案。

3、全班交流,明确答案,理解主题。

四、探究、明确;

本文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一颗崇高的爱心。

全文主要写三次调换

时间人物顺序表情理由财主夫人态度

当天傍晚夫妻二人长子眼含热泪难割难舍贫穷付钱

第二天早上父亲二子无精打采接班人次序高高兴兴答应

第二天傍晚妻子女儿不好意思婆婆太大了有些不高兴无可奈何

第三天上午夫妻二人全要回痛苦太小冷酷悲伤、落泪(感动)

几次调换孩子两人表情各不相同,理由也不同,但是这些理由只要一个出发点,那就是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尽管家境贫穷,但孩子毕竟是父母的.心头肉。因此无论失去哪一个孩子,父母的心都会很痛苦,因此尽管理由不够充分,甚至前后矛盾,但他们还是想要回孩子,但每一次都找借口掩盖其事实意图,直到最后才不得不说出实话。父母三番两次反悔,似乎是很不诚实,但正是如此才更能表现出他们对子女无私的爱。

把孩子给出去,是现实所迫,富人家条件好,对孩子有好处,也会减轻家里负担,理智告诉他们可以这么做。

但是这种理智无论如何都经不起时间情感折磨,骨肉分离,理性决策经不起感情考验。爱子之心使他们实在难以割舍任何一个孩子,不得已,她们又向她要回孩子。

我们发现,无论是给还是讨还孩子,都是因为父母之爱心在支持他们。父母的心就是这么矛盾,他们在爱中挣扎。

总结:人们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心如海洋般广阔。父母心时时刻刻系在子女身上,又希望孩子有优越生活条件,又无法忍受骨肉分离的痛苦,担心给孩子带来痛苦、伤害。所以同学们一定体谅这矛盾的父母心,伟大父母心。

五、扩展延伸

1、如果你是这对父母,你会怎么做,并说明理由。

2、结合你的实际生活,并进行比较,谈谈你对父母心的理解。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父母的心》是日本现当代作家川端康成所写的一篇小小说。作者以他惯有的纤细笔触和哀怨的情调,记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一个感人肺腑的至亲至爱的故事。故事篇幅短小,内容简单,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以传神的神态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展现其充满矛盾冲突而又细腻丰富的心理,深刻地表现了天下父母对子女的崇高爱心这一作品主题。

学情分析: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初二的学生,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小说的分析方法,能够通过分析小说三要素,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加上同单元《甜甜的泥土》的学习,对“小小说”这一小说中的特殊文体特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学生对本文故事情节的把握应该很到位,能归纳出其“一波三折”的特点。相比较而言,可能会对文中主人公——穷父母,他们送走孩子和要回孩子的心理动机有所质疑;对于作者川端康成写作本文的感情基调——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理解上可能也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我的教学设计立足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侧重于引导他们品味分析作者对主人公——穷父母神态描写的相关语句,从而理解父母的充满矛盾冲突而又细腻丰富的心理,进而理解天下父母对子女的崇高爱心这一作品主题。再通过反复阅读作品,补充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来引导学生对作品文风——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的感悟。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作者以神态描写间接表现人物心理的写作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3、过程和方法:比较阅读 借助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以分析文中描写人物的神态语句,体会人物心理,了解穷父母无论是送走孩子还是要回孩子都是出于一颗崇高的爱心。

2、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根据人物的语言和神态描写,改写作品,以第一人称进行心理描写,并和原文进行比较,哪一种写法更能表现父母的爱心?

3、方式方法:“三到”的阅读法 比较阅读 。

4、课时安排:一课时。

5、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解题

1、互动游戏——心有灵犀

要求两位学生合作,一人面向屏幕,并将屏幕上所展现的词语“愤怒” “兴奋”

“失望”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让背向屏幕的同伴猜其所表现的是哪一种心情。

2、交流谈论——游戏启示

提问:从刚才的游戏中,关于人物描写大家获得了怎样的写法启示?

学生交流:如“通过动作、神态等外部描写可以间接表现人物丰富的心理世界”

(设计说明:根据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直接的、有目的的经验。它在塔的最底部,奠定了人类学习的基础。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者用感官接触事物,接受事物的刺激,由此形成的感觉印象是认识的起点,其特点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直接反应外部世界”,因此,我设计游戏这一环节,旨在以直接的动手、表演加深学生对游戏目的的认识,促进学生把经验升华为概念,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解题

教师讲述: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由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所写的短篇小说《父母的心》,探究作家又是通过怎样的写法来展现文中父母的一颗怎样的心?

4、网络搜索,走进作家

①要求学生通过“百度”这一搜索引擎,查找作者的生平经历、文风特点。

②讨论交流,分享资料

(设计说明:“教是为了不教”,旨在通过这一环节,传授学生一种学习方法和观念,使他们懂得如何利用家庭中的网络设施,使之成为自己学习的辅助工具,而不是单一的游戏、聊天等)

二、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情节

1、请同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设计说明:建构主义认为,任何一种他人对文本的阅读都会带入阅读者本人的主观感受,从而影响学生个体对文本的自我解读。)

2、用一句简明的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至亲至爱的故事,优越的条件,割不断穷父母对子女的情素,他们三次换送自己孩子,最终决定一个也不送)

4、分析本篇小说的三要素

学生交流:

人物:穷父母、四个孩子、贵妇人和她的女佣;

环境:航行在海上的轮船;

情节:开端,贵妇人想要领养穷人的一个孩子;

发展,穷父母三次换送子女给贵妇人;

高潮,穷父母要回自己的女儿;

结局,穷人一家六口又团员团聚了。

3、你认为本文故事围绕穷父母送不送孩子情节有何特点?作用怎样?

学生交流:

情节特点: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作用: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引人入胜;更突出了曲目穷父母内心的矛盾和对子女的爱。

4、讨论阅读本文时在语速、感情方面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交流并范读。

教师指点:语速舒缓,语带无奈、哀怨,读出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5、换位思考,假如你是作品中的父母,你认为该不该送走孩子?

学生思考后,交流。

三、局部揣摩语句,体会心理

由于学生意见不统一,再读作品,思考:

出示课件:

1、 用“三到法”圈出穷父母在不同情况下的神态变化的词语,并写出自己的看法。

(三到——眼睛要看到,心里要想到,手里要写到)

2、 根据父母的神态变化,你觉得他们当时的心理是怎样的?试用第一人称把它表述出来?结合父母要回孩子的.理由。

学生交流:

贵妇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

“送走一个孩子,他可以过好日子,而且可以继承财主的家业,而且太太赠送的钱也可以让其他孩子生活得更好,但是孩子不在自己身边,他的生活会怎样呢…… ”

送走长子时:

“孩子,不要怨恨父母,我们都是为了你的未来好,也为了弟弟妹妹呀…… ”

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长子是我们家的接班人,再穷也不能送走呀…… ”

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二儿子从眉毛长相到说话的嗓门,都和我们那去世的妈妈一模一样,把他送走就好象把妈妈扔了,这实在太不孝顺了…… ”

要回女儿时:

“她太小了,没有父母在身边该怎样生活呀?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了…… ”

3、比较阅读,你认为用心理描写法和原文的神态描写法,在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冲突的效果有何异同。

学生交流:如神态法:含蓄,“此时无声胜有声”;心理法:直白细腻

4、为何父母最后还是没有把孩子送掉?这说明了什么?你认为他们是怎样的父母?

学生读课文,然后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通过对文本相关神态描写语句的理解,我们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这种至爱亲情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再优厚的物质条件,也是不可能动摇这份天下最诚挚、最浓郁的感情的。

5、请回忆你生活中父母照顾自己的往事,体会融融亲情。

四、拓展训练,妙笔生花

教师指导语:今天我们感受了父母对子女的崇高爱心,更学到了一种描写人物心理的方法——神态法。事实上,我们还可以通过动作、语言等方式来间接表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屏幕上的一个心情词语“遗憾”、“着急”、“激动”、“痛苦”“犹豫”进行一段动作或神态描写来表现这一心理,并上传到教师博客上交流。

1、学生练笔

2、讨论交流

五、课堂小结,情感升华

师生一起配乐讲述《男孩和苹果树的故事》,勉励孩子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珍惜家人所给与给予自己的一切……

(设计说明:语文学科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语文课程应在传授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给予学生人文的关爱、心灵的净化。)

六、作业检测,巩固升华

续写课文故事结尾,给人物设计一个合情合理的结局。

七、板书设计:

父母的心

〔日〕川端康成

主人公:穷父母

↙ ↘

情节 神态描写 → 体会心理

富人要求领养一个孩子 十分犹豫 一

送走长子 眼含热泪、难割难舍 切

次子换回长子 无精打采 为

女儿换回长子 失魂落魄 子

要回女儿 痛哭失声 女

教学反思: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最显著特点。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 ,“教是为了不教”,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是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过程,是儿童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与顺应,逐步建构起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识结构得以转换与发展。因此,无论是在教学设计环节,还是课堂教学环节,都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为基点,以体会人物的神态和心理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而从学生的课堂参与看,的确也是较好实现了教学的三维目标,既掌握一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也获得了心灵的净化。

此外,明白简洁的板书设计可以提升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对板书的设计。关于本文的板书设计,其中“体会心理”部分,可以安排设计为由学生根据故事情节补充完整,从而自然得出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天下父母对子女的崇高爱心,也明白了本文的写法之以神态描写间接表现人物心理。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把握作者的情感,理解小说的主题。

2.学习本文一波三折的写法

3.体悟父母深情,乌鸦反哺,学会关爱自己的父母。

【重点难点】

学习本文一波三折的写法

教 学 流 程

一、学生自主完成:

1、我会拼读我会写

濑户内海( ) 褴褛( ) 女佣( )

失魂落魄( ) 酬谢( ) 不妥( )

2、解释词语我在行

失魂落魄:

无精打采:

二、资料助读

1、走仅作者

川端康成,日本小说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紫,淡淡的紫,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这是他作品的共同风格。《父母的心》同样具有这种风格特征。这也许和他本身的经历有关。他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反映在作品中就有一种哀怨的情调和伤感的情绪。

2、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这三个要素。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

小说的人作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小说还具有序幕、尾声两部分。

3.整体感知课文

①分角色创意朗读课文

②梳理故事情节

送走( )--------( )换( )

------------( )换( )---------- 要回( )

③细读品味 体会主题

找出穷夫妇三次换送子女时的表现,细细体会。

4.课文如果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 当代作家毕淑敏说:“当我们年轻的时候不懂事,当我们懂事的时候不年轻。有许多东西可以弥补,而许多东西无法弥补”所以趁着我们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应怎样对待父母呢?

(提示:用“父母的爱是……,我会……”的句式表达)

【个人补充】

三、教师精讲点拨、拓展引伸:

1.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就是说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是川端康成作品的共同风格。

就这一评论,谈谈你对此艺术风格的理解。

2课文如果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不能。因为父母总是这自己的孩子着想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当有人开出优越的条件时,贫穷父母是不能不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如果一开始就加以拒绝,就显得不真实,不自然,也不能充分表达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的好处是:符合生活的真实;能把贫穷父母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惟其如此,才能使作品产生艺术感染力,打动读者的心。

四、达标测评

1、给加粗的字注音

褴褛( ) 吩咐( ) 酬谢( )

失魂落魄( ) 妥( )

2、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吩付 痛哭失生 无精打彩 如数俸还

3、填空

本文作者________,________(国别)小说家,著有散文名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下面句子的括号里,填进恰当的关联词,并说说这些关联词的表达作用。

昨晚上仔细地想了又想,大儿子嘛,( )怎么穷吧,也是我们家的接班人哪。( ),把老大给别人按次序也不对,( )可能,我们想用老二换下老大。

5.仿写

父母的心是一缕春风,吹暖了我们的心田;

父母的心是一条溪流,带来了一路的欢歌;

父母的心是

父母的.心是

6.阅读《父爱昼夜无眠》完成问题

父爱昼夜无眠

父亲最近总是萎靡不振,大白天躺在床上鼾声如雷,新买的房子如音箱一般把他的声音“扩”得气壮山河,很是影响我的睡眠——我是一名昼伏夜“出”的自由撰稿人,并且患有神经衰弱的职业病。我提出要带父亲去医院看看,他这个年龄嗜睡,没准就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父亲不肯,说他没病。再三动员失败后,我有点恼火地说,那你能不能不打鼾,我多少天没睡过安稳觉了!一言既出,顿觉野蛮和“忤逆”,我怎么能用这种口气跟父亲说话?父亲的脸在那一刻像遭了寒霜的柿子,红得即将崩(kuì),但他终于什么话也没说。

第二天,我睡到下午4点才醒来,难得如此“一气呵成”。突然想起父亲的鼾声,推开他的房门,原来他不在。不定到哪儿玩麻将去了,我一直鼓励他出去多交朋友。看来,虽然我的话冲撞了父亲,但他还是理解我的,这就对了。父亲在农村穷了一辈子,我把他接到城里来和我一起生活,没让他为柴米油盐操过一点心。为买房子,我欠了一屁股债。这不都得靠我拼死拼活写文章挣稿费慢慢还吗?我还不到30岁,头发就开始“落英缤纷”,这都是用脑过度、睡眠不足造成的。我容易吗?作为儿子,我唯一的要求就是让他给我一个安静的白天,养精蓄(ruì)。我觉得这并不过分。

父亲每天按时回来给我做饭,吃完后让我好好睡,就出去了。有一天,我随口问父亲,最近在干啥呢?父亲一愣,支吾着说,没,没干啥。我突然发现父亲的皮肤比原先白了,人却瘦了许多。我夹些肉放进父亲碗里,让他注意加强营养。父亲说,他是“贴骨膘”,身体棒着呢。

转眼到了年底,我应邀为一个朋友所领导的厂子写专访,对方请我吃晚饭。由于该厂离我的住处较远,他们用车来接我。饭毕,他们又送我一套“三枪”内衣,并让我随他们到附近的浴室洗澡。雾气(liáo)绕的浴池边,一个擦背工正在一肥硕的躯体上刚柔并济地运作。与雪域高原般的浴客相比,擦背工更像一只瘦弱的虾米。就在他结束了所有程序,转过身来随那名浴客去更衣室领取报(choú)时,我们的目光相遇了。“爸爸!”我失声叫了出来,惊得所有浴客把目光投向我们父子,包括我的朋友。父亲的脸被热气蒸得浮肿而失真,他红着脸嗫嚅道,原想跑远点儿,不会让你碰见丢你的脸,哪料到这么巧……

朋友惊讶地问,这真是你的父亲吗?

我说是。我回答得那样响亮,因为我没有一刻比现在更理解父亲,感激父亲,敬重父亲并抱愧于父亲。我明白了父亲为何在白天睡觉了,他与我一样昼伏夜出。可我深夜沉迷写作,竟从未留意父亲的房间没有鼾声!

我随父亲来到更衣室。父亲从那个浴客手里接过三块钱,喜滋滋地告诉我,这里是闹市区,浴室整夜开放,生意很好,他已攒了1000多元了,“我想帮你早点儿把房债还上。”

在一旁递毛巾的老大爷对我说,你就是小尤啊?你爸为让你写好文章睡好觉,白天就在这客座上躺一躺,唉,都是为儿为女哟……

我心情沉重地回到浴池。父亲撇下老李头,不放心地追了进来。父亲问,孩子,想啥呢?我说,我想,让我为您擦一次背……话未说完,就已鼻酸眼热,湿湿的液体借着水蒸气的掩护蒙上眼睛。

好吧,咱爷俩互相擦擦。你小时候经常帮我擦背呢。”

父亲以享受的表情躺了下来。我的双手朝圣般拂过父亲条条隆起的胸骨,犹如走过一道道爱的山冈。

(1)看拼音写汉字

崩kuì( ) liáo( )绕 养精蓄ruì( ) 报chóu( )

(2)解释下列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气呵成——

落英缤纷——

(3)仿写比喻句

如果说母爱如涓涓细流,那么父爱犹如 。

(4)对于父亲睡觉时“鼾声如雷”,“我”是怎么做怎么说的?从中流露出儿子对父亲什么爱的。

(5)有一天,当“我”发现父亲比原来瘦了许多而让他多加强营养时,父亲是怎样回答的?这表现出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6)当朋友问“这真是你的父亲吗?”时,我是怎样回答的?这流露出我怎样的思想感情的。

(7) 你的父亲肯定也类似于文中的父亲,平时对你关心、爱护,能举个例子吗?

《父爱昼夜无眠》

(1) 溃 缭 锐 酬

(2)指睡觉的整个过程没有间断

这里指头发掉的多、掉的快

(3)如:父爱如山般沉重(海般博大)

(4)我先是提出带父亲去看病,当父亲“不肯”时,我“恼火”。所作所为,流露出“我”对父亲的不满和抗议。

(5)父亲说“他是‘贴骨膘’,身体棒着呢”,寥寥数语勾画出父亲不愿让儿子为自己担心的关怀与体贴之情。

(6)“我”响亮地回答“是”,我被父亲感动了,此时对父亲充满了感激与敬爱之情。

(7)略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特点,学习通过曲折的情节来展示人物个性、表现主题的写法。

2.感受小说“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的风格特征。

3.体会至爱亲情,并珍视亲情。

教学重点:

领会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法,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教学难点:

感受小说“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的风格特征。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日本有句谚语: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笔下,父母又有一颗怎样的心呢?

板书:父母的心

读读课题

二、了解内容,进行总述式概括

1.走进故事,阅读课文。要求:用自己的方式速读课文,了解内容。

2.讲述故事,简练概括。简单的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本文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一颗崇高的爱心。

学生说,教师随机作点拨。

3.课文围绕送与不送,写了这对夫妇作出的几种决定?每次做出决定的理由是什么呢?

时间决定表情理由

当天傍晚送走大儿子眼含热泪难割难舍可以过好日子、继承家业、

一百元酬金

第二天早上二儿换大儿无精打采长子是接班人

第二天傍晚女儿换二儿失魂落魄长得和去世的婆婆一模一样

第三天上午要回女儿痛哭失声太小冷酷无情

三、妙点揣摩,进行多角度评析

1.你认为他们换孩子、要孩子的理由充分吗?

明确:三次理由前后之间很矛盾,基本上是借口。但是这些理由只有一个出发点,那就是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尽管家境贫穷,但孩子毕竟是父母的心头肉。因此无论失去哪一个孩子,父母的心都会很痛苦,但正是如此才更能表现出他们对子女无私的爱。

2.你能体会课文中父母的心吗?请大家试想一下,如果用笔为这颗心涂上颜色,你会涂上哪种色彩,为什么?

3.课文如果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不是更能体现父母的爱子之心吗?文章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如果一开始就拒绝,就显得不真实,不自然,也不能充分表达爱子之情。

这样写的好处:(1)符合生活的真实;

(2)能把贫穷父母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使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3)产生感染力,打动读者。

四、评说人物,进行分层次表达

1.小组讨论:你认为是把孩子送出去好还是不送好?说出你的理由。

明确:送与不送都是爱。最后,“爱子女之心”战胜了“优越的条件”,主题得到了表现。

2.文章结尾写到“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我们为他们的团聚感到高兴,大家设想这一家六口的生活。

明确:比如担心主人公的命运;他们能否度过艰难的岁月;他们会不会真的“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等等。

过渡:其实大家的担心也正是作者的担心,我们读这篇小说时,似乎能嗅到一丝淡淡的感伤,这是为什么呢?

3.介绍作者: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紫,淡淡的紫,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这是他作品的`共同风格。《父母的心》同样具有这种风格特征。这也许和他本身的经历有关。他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反映在作品中就有一种哀怨的情调和伤感的情绪。有人说,正是这种经历催生了这篇文章的诞生。(出示投影)

小结:相信每一位读者会祝愿这对父母浓浓的爱心能劈风斩浪,克服千难万险,让全家六口健康而幸福的活着。

五、拓展留余,结束下课

“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多数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爱是相互的,在我们享受父母关爱的同时,你有没有想过如何回报父母呢,比如为他们做一些事情,对他们说一些话……

板书设计:

父母的心

变的是情节,不变的是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