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数学教学设计

2025/08/27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数学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数学教学设计 篇1

一、活动背景:

让学生通过回忆了解让学生了解父母之爱,感受父母之情,体验爱的圣洁、无私和伟大。让学生学会理解父母,孝敬父母,感谢父母,以实际的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回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观察生活中父母的操劳,感受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体会的父母辛劳,懂得爱是至高无上的,尊重父母的爱,让学生学会理解父母,孝敬父母,感谢父母,以实际的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2.培养用多种方式(实践、口语表达、写作)表达情感的能力。

3.学会利用多种渠道查找有关感恩父母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材料的能力。

三、活动重点:

1、学会利用书籍和上网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2、通过活动,深刻认识“爱”的内涵,培养孝敬父母的情感。

3、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四、课前准备:

1、回忆父母爱你的故事。

2.搜集古今孝敬父母的故事及父母爱孩子的故事。

3、多媒体课件。

4、学唱《感恩的心》

五、教学流程:

(一)活动导入:

主持人声情并茂地讲述: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爸爸妈妈的关怀下,是他们让我们健康地成长,是他们给予了我们无私的爱。是的,为了我们的成长,他们付出了很多很多!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恩我们最伟大的——(齐喊)爸爸、妈妈!

(二)说故事——感受父母的伟大

1、无论你身在何方,有一个人,她永远把你惦记,从她成为你的母亲到她老去,她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你,却不要你任何回报……这种爱,就叫“母爱”。请听一个来自《亲情故事》的《永远的惦念》。(生讲故事)

2、是的,我们是妈妈一生的牵挂。还有一个人他是你的一片天,无论你走到哪里,他都是你内心的支柱,是他,让我们在风雨中无惧,一路走好……是他,让我们在任何困难学会不退宿,他的名字叫——父亲。请听《地震中的父与子》。

3、主持人:说起地震,我们都永远不会忘记那次5.12汶川了级大地震…… 一生讲汶川大地震感人故事。 主持人:现在大家有什么想说吗?

(三)话说自己父母的爱,心存感恩

1、主持人:为了我们的成长,爸爸妈妈操碎了心。确实,爸爸妈妈把我们抚养大,为了从不让我们受一点委屈,他们付出了多少心血。下面让我们来夸夸我们自己的爸爸妈妈吧!让每个同学都了解爸爸妈妈是怎么爱我们的。

(利用学生课前搜集的爸爸妈妈是怎样爱我的资料,利用实物投影或小故事进行介绍,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

2、主持人:听完同学们的汇报,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发言)

3、主持人:是啊,父母的爱是安逸的小舟,载着我们驶向温馨的港湾;父母的'爱是一把小伞,给了我们一方无雨的晴空;父母的爱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给了我们一片灿烂的前程。 请听诗歌朗诵:《那个夏天》

那个夏天

好怀念那个夏天

我们被雷雨吓得狂叫过大街

不管在别人眼里有多么疯癫

有多么不体面

那几乎变成生命最珍贵的画面

多可爱的昨天

曾为了电影结局哭了好几天

你为大家做了很丑的鬼脸

都映在那一个夏天

但愿能永远看到你的微笑

因为——

那么甜,那么灿烂!

(四)、拿出实际行动,感恩父母。

1、小品导入:

主持人:爸爸妈妈不仅要上班赚钱,还要做家务照顾我,太不容易了! 请听相声:《我不再是小皇帝了》

2、主持人:是啊,父母的爱孕育了我们的生命,父母的爱滋润着我们成长的历程,此时此刻我们心中涌动着一股浓浓的亲情;此时此刻,我们有千言万语想对您说:“爸爸妈妈,我们爱您。

主持人: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写下这样一句诗:(齐诵)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主持人:妈妈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爸爸教我们学会走路、做人,我们成长中的每一步脚印都有爸爸妈妈的汗水和眼泪,同学们想一想,你打算怎样去爱你的爸爸和妈妈呢?(学生自由发言)

4、小组汇报活动展示:

主持人:在大家回忆父母给予我们的爱时,很多小组同学都想有自己的方式来感谢自己的父母。

(1)请听第一小队的“父母我来夸”:

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丰登;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关爱父母,是我们的责任。

(2)第二小队小品:《爸爸妈妈下班回家时》

一名同学扮演爸爸,一名同学扮演妈妈,下班回家时,做到椅子上,很累,孩子帮助爸爸妈妈把拖鞋准备好,让爸爸妈妈换上,给爸爸妈妈倒一杯水……

主持人: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位同学做的对吗?我们还可以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呢?(盛饭、为父母过生日、节假日送上祝福语……)

(3)第三小队:手抄报展示

(4)第四小队:感恩卡展示

(5)第五小队: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朗读自己写的话)

(五)、听父母心声 ,升华感恩

主持人:从刚才同学们的精彩表现中,我们大家都成长了,进步了,为此,我们的父母感到特别的欣慰!在这次的活动中,很多家长也看到了我们的进步,请听家长的话!(录音播放) 主持人:听了我们爸爸妈妈的话,大家有什么话想说吗? (学生各抒己见)

(六)、总结感恩,传递感恩

师:正是因为他们给我的爱,给我们的帮助,才让我们的生命变得多姿多彩,才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让我们带着这颗感恩的心将爱传递下去!我们不仅要感恩自己的父母,还要感恩我们身边的人,感恩大自然!最后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齐唱《感恩的心》)

数学教学设计 篇2

内容:本册教科书及练习八相应习题。

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创设情景,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能根据已知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计算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能根据已知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挂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新设疑

1、出示森林图:你们看,这是什么地方?

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大森林看一看,你们高兴吗?

2、激情设疑。(电脑出示森林画面。)

快看,这就是“快乐的大森林”。这里有什么?

二、合作探究,体验发现

1、主动探究,体验加法的含义。

电脑出示蘑菇图。

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师:谁来帮小蘑菇算一算:一共有几个呢?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要求“共有几个蘑菇”,就是把两边的蘑菇个数合起来。

算式可以是2+6=8,也可以是6+2=8

师:小朋友们这么聪明,小蘑菇为了感谢你们对它的帮助,特意邀请你们一起看小鹿表演呢!

2、小组合作,体验减法的含义。

①指导观察,组织讨论。

出示小鹿图。

你看到什么?请说给你的同桌听。

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②四人小组讨论。

③汇报结果,尝试小结。

原来有9只小鹿,跑了3只,还剩几只?

9—3=6

④小结:

通过解决我们提出的这个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三、联系生活,整体感知,加深理解。

师:大家不仅自己提出了问题,而且还能自己解决了问题,真厉害!其实像这样加、减的例子,生活中还有很多。你能试着举几个吗?

四、巩固练习

1、附加题(课件出示小兔图)

先学生看图,说图意,再列式解答。

2、教科书,练习八的13、1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小结收获,渗透联系。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这些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

用数学

挂图

9—3=66+2=8

数学教学设计 篇3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要从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入手。教师通过改进课堂教学设计,架设学生“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桥梁,来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学生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数学学习的角色,才能学懂数学,真正感受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的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问题“生活化”,就是让数学教学内容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延伸,让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入数学教学,让数学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

小学数学中大部分学习内容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基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他们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数学学习的素材,使他们感受到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感知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学习数学

儿童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些看似零散、无序、混沌、停留于表象的经验,往往是他们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重要资源。

二、生活问题“数学化”——让生活走进课堂

1.眼中有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只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找出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提出用数学解决的问题,才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学会用数学,让学生有机会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三、积淀生活回归数学——让数学教学更具“后劲儿”

(1)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①画图的策略:由于小学生认识水平的局限,他们对符号、运算性质的推理可能会发生一些困难,如果适时的让他们自己在纸上涂一涂、画一画,可以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我们认为,画图应该是孩子们掌握的一种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什么说画图很重要呢?主要是比较直观,通过画图能够把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把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常用的画图的方法有:直观图、示意图、线段图、树图、集合图等。

②推理的策略:推理是认识和使用数学的基础,而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问题解决的能力。学生在猜测、检验和修正时要使用逻辑推理来调整自己的猜测;使用图表时,要用逻辑推理来分析图表。在大多数情况下,很难把逻辑推理和其他策略分开,过去我们所说的“分析法”和“综合法”都可以看作是简单的逻辑推理。然而,有一些问题却是以逻辑推理为主要的解决策略。不管是主要的策略还是与其他问题解决策略结合起来运用,逻辑推理对学生成功地解决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

③列表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我们将问题的条件信息用表格的形式把它列举出来,往往能对表征问题和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④尝试调整的策略:尝试的策略,简单的说就是你不知道该从哪开始的时候,可以先猜一猜,来进行尝试。猜测的结果,应该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并不符合要求,还需要把猜测的结果,放到问题中去考虑,进一步调整寻找答案。

⑤模拟操作的策略:模拟操作是通过探索性的动手操作活动,来模拟问题情境,从而获得问题解决的一种策略。学生是通过自己探索的过程,将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一个已知的问题来进行推导性的研究。通过这种开发性的操作的策略的训练,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问题的解决,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学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智慧不能像知识那样直接传授,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积累经验的过程中由教师以自身的智慧不断唤醒、点化、丰富、开启。有效地创设和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获得必需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教学设计 篇4

新课程标准指出:“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知识、新方法的种子。”有问题才有探究,有探究才有发展、有创新。学生思维的过程受情境的影响。良好的思维情境会激发思维动机,唤起求知欲望;不好的思维情境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因此,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在数学教学中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善于在好的问题情景下主动建构新知识,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发展创新意识。

一、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实践证明: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展开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菱形性质时,导入时是这样设计的:

1、我们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菱形图案?(看谁说的多)学生争先恐后地说:

(1)吃过的菱形形状的食物

(2)春节时门上贴的剪纸花

(3)居室装饰地板砖

(4)中国结

(5)菱形衣帽架等。

2、为什么把这些图案设计成菱形呢?

3、菱形到底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和运用呢?(板书课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之后大家可以总结出来。

然后通过画图和电脑显示,让学生去猜想,去探究,去发现,去论证。从而弄清了菱形的定义、性质、面积公式及简单运用,

然后让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菱形性质方面的应用。

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一种好奇,一种对知识的渴望,为探究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本节课的成功创造了条件。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多留意身边的事物转化成数学问题。但教学中要注意从实际出发,创设学生所熟悉的喜闻乐见的东西。同时不是为情趣而情趣,要注意增加情趣的内涵。注意经常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

二、变更表述形式,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直观形象的'具体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设障布疑,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需要的一种教学方法——有时可通过变更问题的表述形式,引发学生兴趣。 例如:“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教学,为引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通常提出问题:“如图(1),△ABC要判定它是等腰三角形

BC A 有哪些方法呢?”这样出示问题显得单调又乏味。为了同样的教图(1)学目的(引导学生获得判定定理),教师若能根据“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内在联系,在引导学生性质定理后,提出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如图(2),△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因不小心,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C,试问能否把原来的△ABC重新画出来?”不仅引发了生动活泼的讨论形式,而且也收到良好的引发效果,(有的先度量∠C度数,再以BC为边作∠B=∠C;有的取BC中点D,过D作BC的垂线等)。由此可见,在定理或概念性较强的性质的教学中,应尽力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所学内容的意义,使他们产生学习需要,形成学习的内驱力,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猜想验证法,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猜想验证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可以积极的促进学生有效的参与课堂教学,学生兴趣高涨,主动的进行猜想验证。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先请同学们试先量一量自己准备好的三角形的每一个内角的度数,然后告诉我其中两个内角的度数,我迅速的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同学们都感到很惊讶!为什么老师能很快的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呢?通过观察他们发现: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我问他们是不是任何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呢?他们的回答是肯定的。我说这只不过是你们的一个猜想,下面就请同学们利用你手中的学具来验证你的猜想。于是,同学们立刻想到了手中的三角板,积极的行动起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创新思维,是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积极地建构数学知识,在情境中自主的参与探究和相互交流,从而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然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争取更打的进步。

数学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①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经历从图中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理解函数图象的意义。会对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用两变量之间关系的图象进行描述表达,初步认识函数与图象的对应关系。

②学会观察图象、识别图象及理解图象所表示的含义。了解图象的`意义及其与实际轨道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③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探索精神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图象,再根据图象来研究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三角尺、CAI课件。

教学设计

提出问题

下图是自动测温仪记录的图象,它反映了北京春季某天气温T如何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你从下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注:挖掘和利用现实生活中与函数图象有关的背景,让学生在观察背景中认识、理解函数的图象。

“做一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的是进一步理解函数图象的意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解决问题

下面的图象反映的过程是:小明从家里出发去菜地浇水,又去玉米地锄草,然后回家。其中x表示时间,y表示小明离他家的距离。

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菜地离小明家多远?小明走到菜地用了多少时间?

2、小明给菜地浇水用了多少时间?

3、菜地离玉米地多远?小明从菜地走到玉米地用了多少时间?

4、小明给玉米地锄草用了多少时间?

5、玉米地离小明家多远?小明从玉米地走回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注:以课本例题中的实际生活问题为素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完成几个问题的探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成为问题解决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新课程教学理念。

总结归纳

围绕下面两点,以师生共同交流的方式进行归纳:

(1)函数图象会使函数关系更为清晰,怎样画出函数的图象呢?

(2)如何根据函数图象中获得的信息来研究实际问题?

注:进一步加深对函教图象的理解。

布置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P、109 习题11、1第5题。

数学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对分数有初步的认识,培养互助、合作的意识。

2.在想一想、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4.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首先请同学们配合,我们共同完成一个活动,老师想把一些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用击掌的方法告诉老师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几个苹果,好不好?

师:如果把6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得到几个苹果?预备——开始生:(拍手击掌)

师:如果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得到几个苹果?预备——开始生:(拍手击掌)

师:如果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得到几个苹果?(出示1个苹果和2个小朋友)预备——开始生:不击掌

师:怎么不拍了?

生1:每人半个苹果怎么拍啊?

师:是啊,这半个苹果,用我们以前学习的数能表示吗?

生:不能。

师:那么,用一个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一)认识二分之一

1.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大屏幕(课件),老师想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怎样分才能做到“平均分”呢?

生:分成的两份必须一样大。

师: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2份(动画演示)。

师:这样的一份也就是——(生:一半),这样的一半就可以说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注意这二分之一怎么写?先画中间这条横线,表示平均分,把整个圆平均分成两份,就在下面写2,因为表示其中的一份,所以在横线上面写1.

师:一起来读这个数。

师:谁来说说这二分之一在这个圆中表示什么意思?(指名说)

师:想一想,这一半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那另外一半又可以怎样表示呢?(教师强调:只有平均分,每份才是它的二分之一。)

2.大家弄清了二分之一的意义,下面你来判断一下,下面图形中的涂色部分是否是原图的二分之一?

(二)认识四分之一

1.师:认识了二分之一,你是否能利用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方法来看看,如果老师想把一月块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又可以怎样表示呢?

2.生: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四分之一来表示

3.师:你能来写一写四分之一吗?

4.师:同桌互相说一说四分之一在这块月饼中表示的意义。

5.师总结:在平均分的过程中,我们认识了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这样的数就叫分数(板书)

(三)动手操作——折一折。

1.师:我们共同认识了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你是否能利用我是为你们准备的这些不同形状的手工纸,试着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你手中那张纸的二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

2.生:动手操作。

3.同桌交流讨论:拿的是什么图形?你表示的是哪个分数?

4.汇报成果。(把作品贴在黑板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相应位置下)

5.师:你们真了不起,你们不但认识了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而且能折出不同图形的二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

6.生:我折出了八分之一。

7.师:八分之一这可是一个新的分数,快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得到这个分数的?

8.生:我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8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八分之一。

9.师:老师要感谢你,正是你的大胆创新,善于发现,善于探究的精神,让我们知道了除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这样的分数,还有八分之一的分数,那么你们能不能也像他这样,大胆想一想,生活中还可能有什么样的分数?他表示什么意义?

10.生:举例(板书:15分之1100分之124分之1)

11.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分数,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任取其中的`1份,就是几分之一,看来生活中的分数真是数也数不清,也就是有-----生:无数个(板书:……)

(四)比较分数大小:

1.师:我们认识了分数,并了解了他们表示的意义,下面你能用准确的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吗?(出示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图)

2.师:能结合图示,试着比较一下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大小吗?

3.生:二分之一大于四分之一

4.师:再来看下一组(出示三分之一和五分之一图)

5.生:三分之一大于五分之一

6.师:在比较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7.生1:横线下面的数越大,份数就越小。

生2:同样的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每一份就越小。

8.师:你的发现太重要了,有了这个发现,我们就可以比较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了,你能试着用他的发现,来比较一下黑板上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和八分之一这三个分数吗?(板书)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创新动力,在动手实践、交流讨论中探究新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三.巩固练习,拓展深化。

(一)基础练习

(1)填一填。

(2)组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二)拓展与延伸:

1、红线长还是蓝线长?(留出红线三分之一和蓝线的二分之一同样长,其他部分遮盖)

2、各涂色的部分分别是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3、同一个正方形在不同的图形中可以用不同的数表示:1,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三分之一,五分之一……

4.拿出盒子中粉笔的二分之一,为什么同样是二分之一,却拿出了不同的数量?

师:通过这样的训练,我们要学会善于应变,不同问题要不同分析。

四.总结反思,评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