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活着》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活着》读后感 篇1
读完《简·爱》,我不由地为女主人公的坎坷的命运惊叹,也为她最后能获得幸福而畅笑。
女主人公简爱虽然柔弱矮小,却性格独立,自有主见,对任何人都敢于说不,她身上所表现出的追求自由、平等和维护他人和自己尊严的信念使她最终获得了幸福。她坚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种光明的、圣洁的、美好的生活的举动,也向我们诠释着这样一个主题:人必须有尊严地活着。
是啊,你看,简从小寄人篱下,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但她没有愤恨世俗,也没有自甘堕落,选择了用知识来充实自己,无时无刻地维护者自己的尊严。后来,在感情问题上她同样不卑不亢,始终保持着个人的尊严。“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矮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充实!……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以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个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反复诵读这段经典的文字,一个充满豪迈和胆量的有血有肉的女子仿佛就在我的眼前,尊严,使她灵魂深处散发的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个性熠熠生辉。
是啊,人必须有尊严地活着。我们虽然没有简爱那样曲折的人生经历,但有了尊严,我们才能活出价值,活出精彩。记得我被老师选为英语课代表的那时刻,同学们不信任的目光,讥讽的话语差点儿把我淹没。可我想:张钰,你能行,只要你将自己的`实力展示给大家看,不放弃,坚持去做,就一定能让同学们不信任的目光转为信任,将嘲讽的话语转为赞叹。加油!我自我激励着,也全力以赴着。当同学们快乐玩耍时,我却在收着本子,发着讲义;当同学们背着书包回家时,我却仍留在教室,帮助落后的同学……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用我的努力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也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一本好书,就是你终身的良师益友。书虽然读完了,但简爱维护自尊的执着的生命力,与生活愤然抗争的勇气,永远地留在了我的心中,犹如一杯清水,净化着我的心灵,引起我的共鸣。
《活着》读后感 篇2
我本是被书中前几页的场景描写所吸引进去的,书开头创造出的那个闲散青年让我产生好感。按照我的猜想,青年定是在生活中遭遇一系列苦难后幡然醒悟,不再闲散而开始努力实现活着的价值,却没想到中间只是平淡的叙述了老人福贵沧桑的一生。
“我”到了乡间,老人福贵牵着一头牛为“我”讲述了他的故事:他年轻时是个地主少爷,后来赌博败了家产,父亲卖了家产后掉坑而死;母亲得了重病,福贵去城中寻医生被国民党抓住当壮丁,两年后回来时,得知母亲已病故;不幸的是遇上了几年的饥荒,刚熬过去后,儿子有庆因医生要救人,所以过度抽血而死;女儿凤霞年幼时落下了病根成了哑巴,于是嫁给了偏头的女婿二喜,难产而死;妻子家珍在一段时间后死于软骨病;过了几年,二喜在工作时出了意外事故而死;又是几年,外孙苦根吃豆子被噎死。老人经历沧桑,迎着夕阳离我远去。
小说的主人公福贵有着对苦难异于常人的承受能力和乐观态度,他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乐观的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他买了一头牛陪伴他,把它当成自己死去的`亲人们。于是,在一个霞光四射的黄昏,他也会如烟般消散在空中。
我处于争强好胜的年纪,我希望我的一生能是波澜壮阔的,我相信理想与远方,但我认为我只是团扇上用绣线绣的柯亭竹,于是我耽于看书。我喜欢看少年意气挥斥方遒,或是青年乘风于长空,直下看山河,还有白发老人淡然处世,不被俗尘羁绊脚步。看久了,我便陷入了深深的自卑,我不出色,不是英雄,我觉得我的一生不能如他们般轰轰烈烈,于是我认为活着并没什么意思。直到读完这本书,我才惊觉我是陷入了一个误区。
余华在《活着》中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在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对于福贵自己,他相信他更多感受到了幸福。正是如此,父亲为他卖了家产,母亲坚信后来的他没有再去赌博,妻子放弃优裕的生活陪他,后辈们也曾带给他欢乐。人生来不是完美的,人生总会有缺憾,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在其中会有苦难也会有爱。
我了然,我因学识浅陋,窥得到冰山一角就开始杞人忧天。我不必与他人作比较,为了活着而活着,我应当保持乐观的态度,学会发现生活中点滴真情幸福与爱意。
《活着》读后感 篇3
这是我第一次读余华的书,故事朴实,可结尾又是那么残忍。我向来都不爱看悲剧的,也从不愿直视社会上真真切切存在的惨案,我是个理想主义者!曾耳闻过《活着》中的一些故事与人物,所以《活着》在家中书柜已久,甚至书上面都有了一层薄薄的灰。每每捧起它,我却又一次次地放下,终于,我翻开了它,专心地读着……
小说开篇便写了两位老福贵——男主人公和一头老牛,由主人公的叙述来追忆往事,揭开了故事的序幕:
地主的儿子福贵的'一生命运坎坷,该经历的,不该经历的,都经历了。从家庭的富裕到落魄,从富贵参军到回乡过着食不果腹的穷日子。灾难在他身上接踵而至,犹如晴天霹雳般地将他原本就不太美满的生活毁于一旦。儿女双亡,妻子病逝,“偏头”女婿工作时遭意外去世,连最后的亲人,年仅七岁的小外甥都先天而去。每当一个厄运降临,我的心都会为之一颤,若是那样壮烈地死去,也就罢了,可偏偏就是那样平淡地一个又一个死亡,普通人,连死去都是那样无助,那样平静。福贵本是一个纨绔子弟,如今却得面临自己的挚爱一个又一个地离他而去,心如刀割却又眼睁睁地束手无策……
书看完了,可每每想到福贵所遭遇的这些事情,我都会眼泛泪光,即便过了许久,那种为之惋惜,为之怜悯,为之悲切的情感也挥之不去。
上天可真是眷顾他——打仗的时候让他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土地革命的时候他已不再是地主了;一个个亲人死去唯他活着……他似乎是最幸运的人,但却是最可怜的人!
小说最后写福贵和老牛渐渐远去,那沧桑的背影,与夕阳的余晖、无垠的田野,已融为了一幅画,福贵的背驼了,他背负着一家人活着的希望。他失去了一切,唯有活着的意志无法被剥夺。
他,为了活着而活着。
这是斗争与生存的故事,作者用朴实无华的笔墨,写出了当时中国社会中农民阶级不同时期的生活经历,打造出福贵这么一个看似幸运而又可伶的人。
正如余华所说的: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而活着”。
《活着》读后感 篇4
“世界交给你们是为了整理好她”,我们交给孩子们的应该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是温柔的?残酷的?多情的亦或自私的?我觉得都不足够,我们交给孩子的,一定是生活的本身。
《活着》这本书我自己已经读过很多遍了,每次读都好像在重新认识那些文字和主人公以及他们的命运,也几乎每次都会落泪。暑假的一天,我把女儿带到办公室,让她随意翻取书架上的书,没想到的是她自己挑选了一本余华的《活着》,我犹豫了一下把书递给她——仿佛递给她的是一个过于沉重的真相。
这本书是关于主人公福贵一生的故事,是关于一个人蜕变、成长、忍受、幸福或苦难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可能的确不适合一个小学生去阅读,因为福贵所生活的时代与环境,人伦与宗法都与现代人相距太远,所以这本书能够让一个小学生产生共鸣是有些出乎我的意料的。但我又想到,无论社会发展到哪一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生活中向上的渴望是不变的,古与今如此,成人与幼童同样如此。看到主人公沉沦,会焦急;看到他改过,会内心欣慰;遇到命运地多舛,内心愁苦;坦然面对生活的真实,大概也会会心一笑吧。
我对女儿说,小到一个普通的人,大到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不经清贫难成人,不经磨难自天真”,我们国家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被惊醒,经历了挣扎、迷茫、苦难,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牺牲了无数人的生命,最后才走上了正确的道路,才有了今天的富强,这与主人公的命运是何其相似。女儿说,但是我并没有看到最后的幸福生活啊。
幸福是什么呢?幸福是一种内心的淡然与勇敢。福贵说:我很踏实,我把他们都干干净净地送走了。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却有千斤重。“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成为一个生活的英雄,福贵是幸福的。我对女儿说,一个国家也是如此,有多彩的历史,有反思的勇气,有面对苦难的不屈,这样的国家才是一个英雄的值得骄傲的国家,她的人民是自信幸福的。“只有在你生命美丽的时候,世界才是美丽的。”
《活着》读后感 篇5
生与死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但这之中却不乏悲观的色彩。而同样是一本薄薄的让我一下午就读完的书,却让我领会到了“活着”,这一沉重的词语之中的另一种色彩。
在这本小说中,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听老农福贵讲述他悲惨曲折而又幸运的一生。主人公福贵生活在一个纷乱特殊的年代,他经历了家庭的兴富与衰弱,经历了战争与动荡,也经历了身别亲人的接连离去。在他坎坷的.一生中,他得到了良好的家境,贤惠的妻子,聪明伶俐的孩子;却也失去了许多。福贵是悲惨的,在挥霍完家产之后,他由地主变为贫农,家道衰落,父亲也因此离世;但他同时也是幸运的,正是因为变为贫农,他不必在解放初期作为地主而被枪毙;他是幸运的,因为有了个贤惠的妻子,作为农民的他生活却也是幸福的。但是,随着亲人的接连离世,他的生活也渐渐地改变,最后只剩下一头瘦骨嶙峋又险些被人宰割的老牛与他为伴。尽管命运如此多舛,他仍坚强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过去的伤痛在他的口中似乎是那么平淡。这种平静或许只有快到了生命尽头,回望过去时才会有吧。
从双亲,儿子到外孙,他们的离去无疑给福贵带来了巨大的伤痛,想想人活一生,却要遭受如此之苦难,又是何等的悲痛!一次次的打击,使福贵选择了一种平静,一种真正的平静,一道道的伤痕只会让他更坚强,更坦然地面对生死。这是多年的感情磨合而成的,是沧桑,是坚强,更是一种释然!或许这才是真正的“活着”吧。
就像课堂上老师所说的,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生活也没有绝对的一帆风顺,风风雨雨,生老病死,我们也得一样一样地经历过去。面对无法选择的生活方式与命运的种种不公,我们到底是应该像福贵一样坦然面对,承受着更大的“活着”的苦楚还是像网络中无数的无力为生活承担责任而自杀的人一样,这只能靠我们自己选择。命运是不可改变的,但可以改变
的是对命运的认识。我不苟求能够风风光光地走过一生,但求能在那个时刻,带着微笑平静地与这个世界道别,也同身边的人到声再见。
《活着》读后感 篇6
活着或死亡是年轻生活中难以控制的问题。这也是一本薄薄的书,让我只用了一个下午就读完了。巧合的是,读了几页后,我发现我读过以这本书为背景的电视剧,这让我更真实地理解了这本书的含义。
《活着》从一个旁听者的角度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生活。主人公福贵生活在那个混乱和特殊的时代,经历了战争、杀戮和一系列动荡的生活,经历了家庭的繁荣到衰落,周围的人一个接一个地死去。在他们的生活中,我不知道他们失去了多少,失去了钱,失去了亲戚,最后只剩下一头骨瘦如柴,几乎被屠杀的老牛和他在一起。尽管如此,他还是友好地面对这个世界,所有痛苦的过去在他嘴里都变得如此平淡。也许当我们的生命即将结束时,回顾过去的一切,我们会冷静下来,清醒地重新理解一切。我想起了陆幼青的死亡日记,那不也是站在生命的边缘,真正完整而清醒地告诉世人一切。
读到家珍的死,这是我看到的所有生死最安静的部分,也是最真实的部分,想到朱乔峰抱着她的尸体,想到陈家洛听到懦弱的眼泪,想到莎士比亚男女主角一次又一次的心碎和悲伤,我想生活,总是忍受这样的打击,多年后,当周围的人都被岁月带走,那时,我们可能真的会选择一种平静,它是多年的情感磨合,是沧桑的经历,铸造。几十年后,我能面对一塘残荷来讲述过去的痛苦记忆吗?我不敢说我是否清楚地知道和敢于面对我的过去。
这个世界真的.不公平。有些人可以享受荣耀,而另一些人必须像财富一样,面对黄土,背对天空,汗流浃背地度过一生。面对这样的不公平,恨逃避是徒劳的,甚至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面对无法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无助和强烈的内心和现实,盾牌,在这样的状态下,我处理现实中的琐碎,在心里寻求思想解脱,但无论如何,我总是希望对世界友好,虽然固执的天性和后天的叛逆可能会导致我走上叛逆的道路。
生、老、病、死,我们都必须同样地生活,生活只是一个过程。我只是希望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一种方式,真正清醒,发自内心地实现它的价值。那一天,我希望我能用平静的微笑向世界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