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五年级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五年级读后感 篇1
自从学过《刷子李》这篇文章后,让我常常对冯骥才这位远近闻名的作家牵肠挂肚,然而这种挂念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所变淡。直到有一天, 我如愿以偿得看完了他的传奇佳作——《俗世奇人》时,心中感慨万分。
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了荡气回肠的笔调向我们活灵活现的展现了水路码头中来自五湖四海的俗世奇人。他们各有所长,各有千秋,各个身怀绝技,就例如书中的主角之一——张大力,他力大无穷,矫若惊龙,轻而易举的就将重如泰山的石锁举起;还有书中的泥人张,他技艺精湛高超,捏出的泥人那叫一个像,人见了无不叫妙;更加让人惊叹的是那看牙的华大夫,竟然将病人千篇一律,毫无特色的牙齿深深的记在心中,可以认牙找人。
书中的主角们都令我大跌眼镜,难以置信却又不得不令我佩服。虽然他们技艺超群,但大多数生活都是平平凡凡,都是毫无家世背景的普通人,他们既是奇人也是俗人。那么他们胜人一筹的技术又是从何而来呢?——那便是熟而生巧。例如刷子李精妙的刷墙技术不也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所好好学来的;大回虽然没钓上有三条红线的鱼,但他那百钓百中的能耐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谁又能说他没有在观察鱼的特征上倾注心死呢?
虽然书中的人物都来自各行各业,每个人的工作都毫不相关,但他们有一个志同道合的特点,他们都对待自己的工作专心致志,勤勤恳恳,毫无非分之想。靠的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相信上天是公平的,付出与回报最终会成为正比例,说不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们都在默默的努力,靠的只是坚持和毅力罢了,只要我们加倍努力,吃苦耐劳,就将会成为下一个俗世奇人呢!
阳光洒满窗前,我又捧起这本在冯骥才笔下妙笔生花的佳作,婆娑着富有质感的书页,回首着这十八位俗世奇人令人惊奇的所作所为。
五年级读后感 篇2
这些是天津卫上拥有绝活的人们,读《俗世奇人》有感800字。天津卫是个码头,人来人往,多得像一波波洪潮,想在人海中有口饭吃,还得看你有没有绝活。
天津卫的人喜欢起绰号,像“苏七块”“死鸟”“刷子李”“蓝眼”“泥人张”等等,其中“泥人张”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奇人”。
“泥人张”大名曰“张明山”,捏泥人出了名,要说这名气有多响,还真是惊人!
一天下雨,泥人张独坐饭馆喝酒,打外边来了三个阔绰的胖子,其中一个大脑袋,中溜个,挺肚皮,架式倒牛,横冲直撞,店小二一瞅,急忙吆喝招待,吃客们也纷纷怔住,原来是这位“大名鼎鼎”的张五爷,张五爷原名张锦文,钱多如海,又被海仁将军收为义子,排行老五,所以亦有海张五一称。
但是,唯有泥人张,没瞧见似的,不管不问,不一会儿海张五那儿就开始拿他找乐子,说坏话了,可人家装没听见,打鞋底抠下一块泥巴,右手吃饭,眼盯着碗,左手便灵巧地摆弄起泥巴来了,读后感《读《俗世奇人》有感800字》。吃完饭,泥人张起身结账,随手把泥团往桌上一戳就走了。
人们伸脖一瞧,呵!真捏绝了!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一般。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
海张五隔了两丈远就看出是他,嚣张地叫道:“就这破手艺还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
第二天,大街小巷的摊子上摆起了海张五的泥人,还加了个身子,大模大样坐着,而且是翻模子扣的,足有两三百个。上头还都贴个纸条,写:
“贱卖海张五”大伙都乐了。
三天后,海张五花了大价钱买走了所有的泥人,据说连模子也买走了——泥人张可不是好惹的!
码头上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但都是俗世奇人。
小说里的人,不奇传不成,一奇就演出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但全是真人真事。
看完这个故事,我想“泥人张”之所以练出这样的绝活,背后一定也是付出了很多的艰辛。所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如今,我们想要收获,何尝不是要付出艰苦和努力。学习更是如此
五年级读后感 篇3
是怎样的一双手蒙住了你的眼,让你看到的只有漫漫长夜?
请让我来告诉你,我的朋友。漆黑的夜里,也还有明月的存在。
农夫和蛇的故事,可以说没有几个人不知道了。小时候的我,总是一味的批判蛇的毒辣。可当现在的我重又拾起这篇遗落在童年里的故事时。却有了截然不同的看法。
并非蛇心狠手辣,只是那农夫认错了人。
手划过书页下方的一行小字——不能对坏人抱有善心。
可是在这个世界上,又有谁能定位谁呢?那些我们厌恶的杀人犯,抢劫犯,又有几个是真的丧失了所有人性的呢?
家父年轻时在看守所管犯人,那天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件真实的案例:“我那天看到一个犯了死罪的人,是个务农之人。在他被拉上刑场的时候还一直在嘀咕着要他的被子,还要带回去盖,跟本没想到这次他将一去不归。我当时很好奇,就走过去问旁人,‘如此朴素之怎会犯下死罪?’‘你不知道,他在跟仇家吵架之时受到对方挑衅,一气之下铸成大错。’那人惋惜的告诉我。”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这样一位只晓得如何才能吃饱饭,被子要省着盖,却因为一时之念毁了自己的农人,难道不值得博得我们一点点宝贵的同情心吗?
而文中的蛇,也是为了自己能够生存下去,或者是出于本能才咬了农夫吧?也许事后,它会为了自己的行为落泪,再或者,它已经流泪了,只是农夫没有看见。
仅仅因为那是蛇的眼泪,就那么不值钱吗?
为什么犯了错的星星就失去了发光的权利?
我不知道在伊索的生命里,遇到了怎样的人,经历了怎样的事,让他可以用这样厌恶的口气说出——不能对坏人抱有善心。这样的话来。
在书中还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只蝎子,它掉进了湖里,一位僧人想要去救它,蝎子蛰了那位僧侣,可是僧人还是努力去救蝎子,路人看了,很不解,就问:“它总是蜇你,你为何还要救它?”僧人回答道:“蜇人是它的天性,救人是我的天性。我怎能因为它的天性就放弃我的天性呢?”真的好希望,这个世界上,还有以救人为天性的人的存在。
社会再怎么动荡,也会有好人的存在,夜色再怎么黑暗,也会有明月的存在,我一直这么坚信着。
五年级读后感 篇4
好容易来世间走一遭,在匆匆奔完短暂的一生的同时,总要看看沿路两边的人文风情。
看到的只有灰蒙蒙的天?
那就请把目光放低一点。
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所以,在那短短几十年光景里遇到的,都是有缘人。请珍惜这样一段难得的因缘,就算你是达官贵人,他是落魄乞丐,他也能轻松寻到你一辈子找不着的自在。那么,何必把自己当做非梧桐而不惜的凤凰呢?
他们并不是红遍紫禁城的明星,不是皇帝身边的宠儿,但他们依旧逍遥,依旧受人尊重。依旧是最好的戏子,依旧拥有如云的看客。他们在这个不起眼的小城里,用绝技把生命唱成诗篇。长在江南的野花也很美,就是不如洛阳的牡丹,收到那么多人的赞颂。可到最后,那龙椅上坐着的真命天子,名气不见得有那持一把刷子闯天涯的刷子李响。
所以,朋友们,请垂下你们高贵的头,看看身边的的那些别样风情。
生中有太多太多的人,把自己的位置摆的太过于高高在上,抱着一种为我独尊的心态,从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自然,陪伴他们的,除了青天和阴云,又还有什么呢?有还能有什么呢?或者说,在他们狂妄的心里,又还能容得下什么呢?
忽然记活起来那句带点玩笑,却幽默的点出了生命历程的话——“飞的越高,摔得越惨。”
酒婆,没有金钱装点得尊贵,没有容颜雕琢的清秀,绝对是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但她一口灌下一壶酒的豪爽,过马路时能清醒的奇特,照旧把她留在了历史的印记里,奏响了整个小城别样的音符。
那些开着凤凰花的小城呵,
那些住在欢笑里的人们呵。
他们演绎着古朴的味道呵,
他们装点着悠闲的生活呵。
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见证了那些在俗世里徘徊的人,他们在大千世界里,以独特的姿态生活着,活出了别样风情。
若是对这些人嗤之以鼻的话,又怎能见到他们谱写的精彩呢?
看到了,看到了,看到从未见过的美丽了!
看到了的话,请记住,把目光放低一点。
五年级读后感 篇5
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看到目录的时候。很多问题便浮现在我的眼前,蓝眼的眼睛真的是蓝色的吗?黄金指的指头难道是用黄金做的?钓鸡可以把鸡钓上来吗?带着这些问题,我翻开了这本书——《俗世奇人》。
《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创作的同名小说集,讲述着奇人妙事。书中所讲之事,多以清末民初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人物之奇特闻所未闻,故事之精妙叹为观止。内容虽毫不相关,但读起来却像天津人的“集体性格”。而且在作家的笔下活临活现,生动有趣,读时仿佛置身于现场。
篇章中,《苏七块》这一奇特故事我甚是喜欢。主要讲了天津小白楼一带,有个出名的苏大夫,医术了得。不过苏大夫有个规矩,凡来瞧病,不管贫穷富贵,必须先拿七块银元码,所以众人背后给他去了一个绰号:苏七块。虽然苏大夫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但他也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合上书,我最多的感触是手艺人的绝活,让我叹为观止。各行各业,都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可是他们也只是平平凡凡的人。可是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学习新的本领。就如书上所述:“码头上的人,全是硬碰硬。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焉,靠边待着。”
“生活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淡”就像学习一样,也许有人会觉得枯燥乏味,但是我们也可以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但是也需要勤奋和努力,只要刻苦钻研,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慢慢的,你会发现,原来学习也可以如此多彩。
作者冯骥才说的好:“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所以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学得一技之长。把生活变得绚丽多彩。
五年级读后感 篇6
在天津卫,一群普通人上演了一幕不平凡的生活剧。不愿破规矩但仍能行医救人的苏七块;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的刷子李;千杯不醉,唯我独尊的酒婆;抠团鞋泥就能捏出人像的泥人张;天地之时,无所不知的蔡二少爷······这些生怀绝技的普通人,为生存展现他们的一技之长。他们都是俗世中的奇人,有的身于上流社会,有的混迹在市井民间,身处于大街小巷,不过,他们都演绎着绚丽的精彩。
譬如刷子李在粉刷一行干出了自我的乐趣,他有个绝活,刷浆时必穿一身黑衣,一天活干下来,但衣服上没沾一点白色,真的让人匪夷所思。刷子李新收的徒弟曹小三一开始半信半疑,头一次跟随师傅出去干活,主人要求刷四面墙。站在地上,只见师傅刷过的墙壁像一道雪白的屏障。当师傅刷完最后一面墙,曹小三发现师傅的衣服确实没有一个白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决心跟着师傅练成这个绝技。有一回,干完活后,曹小三发现师傅的裤子上有一个黄豆大小的白点,他顿时感叹千里马也有失蹄的时候。但细心的刷子李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再一松手,曹小三终于明白,原来是师傅抽烟时不小心烧了一个洞,里边的衬裤露出来像是用白浆沾上去的一样。在这本书里这样的奇人数不胜数。
奇人们的技艺并不是上天赐给他们的,而是通过他们后天不屈不挠的努力与磨练,最重要的,是贵在坚持,向着各自的理想,一步一步地迈进,没有朝三暮四、碌碌无为、空等想象,即使对自己掌握的这门技术已经滚瓜烂熟,他们也会不断地反复练习,
回想我自己,进入初中以来,科目增多,作业也就多了,可是我很爱偷懒,有时候还有一抄了事的想法。这种投机取巧的做法,也许一时能蒙一个好成绩,可是最后到了考试的时候,就会一无所获,顾此失彼。
在学习中,在工作中,在生活中做很多事情都需要坚持。俗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必追求样样精通,完美无瑕,唯有在一方面做到精细,才是最优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