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1
一堂好课,除了目标明确,教师更应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师应及时地接住抛出的“球”,在课堂中做一个好球手,时时注意找个适合的点与学生对话。比如,这堂课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将夸父归为一个“失败的英雄”,面对失败不气馁。在“说说夸父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环节中,已有学生提到夸父是一个自高自大的人。教师也追问:你从什么课文的哪个地方看出来的?学生说:他敢与太阳赛跑,是个自高自大的人。此时的教师没能很好接住这个“球”,应再次追问:为什么你认为敢与太阳赛跑是“自高自大”?而教师为急于点其他学生回答,未能接住这个球,引导学生体会思考“失败英雄”的形象,当回过神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个“球”从身边滑走。而正因为这个球未能接住,所以导致下一环节的进行,受到一定的影响,甚至于本堂课的亮点没能充分展示出。学生也只能勉强认同教师引导出的“失败英雄”。 其二:对文本的质疑探讨还欠缺。由于质疑这个环节中没有以主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就好像让学生在没有缰绳的牵引下,驾驭一匹不知其性的良马一般,要想出引出“失败英雄”就略显牵强。
其三:神话故事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而本堂却没有太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
这堂课毕竟只是一个“点”,教师只有及时反思课堂中的不足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进步。
语文,为了生活还是考试?
第一天上课,我告诉学生,我在高中的时候怎样调皮,怎样戏弄老师和同学。高中的学习也许很辛苦,但是很快乐。
第一天的语文作业,我让他们回去思考,学语文有什么用。结果,有人说是应付考试,有人说是老师家长逼的,也有些学生说学语文能提高写作水平……
我告诉他们:学语文是为了生活。
七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比如:(1)从七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2)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3)七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活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语文,是最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修辞方法的运用,作文材料的选择和详略安排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尤其是七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 通过 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比较、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主要注重学生学到那些知识,学会了哪些学习方法。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反思中成长
自参加工作以来,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及时反思的时候了。多和搭档探讨教学方法,多比较教学思路、向同学科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努力践行“三人行必有我师”,对自己的教学多比较,多反思,提高自己上课水平和课堂效率,希望能冲破“瓶颈”,开辟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
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三、阅读教学,让学生多一点自我感觉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地位,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
四、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体现自己
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学生在作文中的个性和创造性已消失殆尽。作文中总是干干巴巴的几段空话,套话、假话连篇,文章脱离了自己真实内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和色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鼓励学生写随笔,观察日记,读后感,观后感、周记。此类作文往往有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鲜明个性的跳跃、独特词语的运用,许多优秀之作常常涌现,时间久了,学生就能发现自己的写作个性。
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并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加以鼓励:如好的句子,使用准确的词语,好的开头或结尾等,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自信。作文评语以鼓励为主,当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还需用委婉的、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么以后作文,学生会更主动热情,并能更好的展现或表现自己了。以赏识的方式改变学生作文中的一些缺点,效果明显,并能很快提高写作水平。
比如:在学习课文《月亮上的足迹》这一课中首先我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嫦娥奔月”来导入了课文,然后学习生字词,接着讲课文。大多都是我在讲学生在听,学习效果非常差,学生反应迟钝,一问三不知。课后我通过学习新课标并与同组教师讨论,然后用心的方法在另一个班进行了教学,改变了我讲学生听的模式,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我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如:1.通过阅读课文你发现了什么?2.在相应的时间段中发生了什么事情?3.宇航员登上月球都做了什么事?学生们通过讨论这几个问题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然后教师加以引导,最后设计了拓展延伸: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积累的与“月”有关的诗句,比比谁记得多?通过这样的教学我发现效果明显的比第一节课要好得多,学生课堂发言积极,主动性增强,学习兴趣高涨。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2
六年级的孩子已经初步接触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已经初步感受了朱自清先生的语言风格,在此基础上,老师又给孩子们推荐了朱自清先生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春》。经过课下的充分阅读,课上再来交流这篇文章,再来交流、感受朱自清先生的语言风格,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可是,不尽然。
这节课,我是引导孩子们从感受朱自清先生语言的`韵律美、修辞美、意境美这三个方面去进一步感受朱老的语言风格的。在感受韵律美这个环节时,我觉得还要加大孩子们的阅读量,孩子们也发现了朱老的文章里运用了大量的叠音词,感觉写的挺美、挺特别。可是在读的时候,却没有了韵味,因时间的关系,我也没再引导孩子们去多读,在这一环节里,就显得有点牵强附会了,那种朗朗上口的韵律美孩子们没有通过自己的朗读去真正感受。我想,加大阅读量,加大阅读的面,孩子们也许会感受更深一点。
在感受修辞美这一环节时,还应该对句子的修辞手法再去详细的分析一下,感受一下,多读一下,也许体会会更深刻。
只有在充分感受韵律美和修辞美的基础上,那种意境美也就自然映入孩子们的脑海中。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3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语文教师应做一位慧眼识金的矿工,去挖掘学生主体学习潜能;应做一位法力无边的魔法师,去升华想象。在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激发学习的神思,本人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作了如下粗浅探究,与同仁共勉: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好奇又是兴趣的先导。在教学中我常常通过创设情境,巧设导语,引导学生很快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绪之中,以此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一首《游子吟》,能使学生重温父母伟大的爱,从而在感情的海洋里去体会《背影》中深沉的父爱;而声情并茂的阅读,又使《荷塘月色》中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情的语言,那委婉细致,清新相互的`笔调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情感去品味作品,产生思想及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个学生都养成想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力和能力提出新见解。它有利于开启思维的大门,克服学生的迷信和盲从,从而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
“如果一个教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于漪语)”例如,在教《小石潭记》时,我首先让同学们依照书中的内容画出画面。上课时,当我拿出几幅较好的画面时,他们的兴趣就上来了,表现得兴致勃勃,他们结合画意以及老师简洁生动的描述,不仅弄清了作者的游踪,而且对书中的一些较难理解的句子如“全石以为底”也有了深刻的印象。这样教学是培养了学生的领悟力和鉴赏力。如,在教《狼》一文时,我引导学生说:“谁对狼有新的认识?”有学生就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说:“两只狼和一个人相比,狼的力量显然比人强多了,狼完全没有必要‘假寐’和‘洞其中’,而应在‘缀行甚远’,还没有到麦场的时候,就扑上去,把屠户给吃了。结果,不仅没能将人吃了,反而让人给打死了。我认为狼不可能蠢到那个程度,这应该是作者的有意安排。”他的话引得全班哗然,激起了其他同学发言的欲望。这个同学能想出这一问题,说明他开动脑筋,勇于创新。我当场就鼓励了他。又如在教朱自清的《春》时,我首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春字,然后问道:“你们看到这个字后想到了什么?”瞬间,教室里就热闹了起来,有的想到了“青青的小草,盛开的鲜花”,有的想到了“春耕秋收”,有的想到了“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由这句俗语我又引导他们想出了一些关于春的诗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春来江水绿如蓝”等等。就这样,学生的思维像放飞的鸽子,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于无形之中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4
这篇课文是初中语文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课文主题为亲情,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亲情和家庭生活。本课也是通过一家四口的散步来体现浓浓亲情的,题材极其平凡,意蕴却十分丰富,是一首真善美的颂歌,能让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进行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
然而,本文虽是家庭生活中常见的情景,但却以成年人的角度来思考和叙述的,展现的是成年人对待家庭亲情、生命传承等问题的观察和理解。然而,本课对象是初一学生,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误导,许多学生亲情观念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准则,不一定具备情感上的深刻体验。所以,如何让学生真正地深入体会到文中亲情、人性、生命的内涵成为课堂的最大难点。
经过研讨,我们确定本课的`学习要求主要是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学习朗读并努力体会文中的情感价值观。所以,这篇《散步》,要设法为学生营造一个亲情般温馨温暖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一次关于“亲情”和“生命”的洗礼,学习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
如何做到营造温馨的氛围,而且要在课堂初始便让学生自然地进入到放松的状态,最好的方法便是借助多媒体。借助描绘亲情的音乐,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进入状态。然而,只有音乐是不够的,学生如果不能感同深受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让学生进入我想要的情境。所以,我设计了一个小活动,让学生在这样的“温情”中回忆自己体会过的“温情”。音乐加回忆,学生们的情感一定会被调动起来。接下来对的理解,对亲情的感悟,甚至对生命的感知自然也会更加敏感。果然,从课堂上的效果看来,绝大部分学生都进入到了我想要的感知状态,对于中长对幼、上对下的爱也深有体会。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以读带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从配乐朗读到品评景物、佳句,从研读课文主旨到最后的美读几个环节,涉及到默读、朗读、浏览、精读等几个常见的阅读方法。不仅使学生感悟文本,也提高了学生朗读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
当然,这堂课仍有着一些不足。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更好地利用小组内部的合作和交流。学生交流不够,自然也无法更多地从别的同学那时得到别样的知识和感悟。然而,生生对话其实是比师生对话更易于学生接受的一种对话方式。
其次,导入环节占用时间过长,我校的孩子们用笔能力不足,在一开始的文字描绘中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考虑下次可以让孩子们用图画的方式或口头描绘的方式完成。或者,也可以将展示环节分为两部分,在课堂结尾再请几位同学展示,形成一种形式和情感上的“首尾响应”。
最后,学生没有预习的好习惯,虽然内容十分简单明了,但由于学生对课文过于陌生,课堂推进很慢,最后虽然顺利完成了所有的教学任务,但明显感觉到课堂环节间过于紧凑,这对于学生的学习、理解、感悟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总之,这次的课堂让我明白:导入方法是死的,而设计教学的思维应该是灵活的。导入方法虽然被我归为三种类别,但并不代表一节课只能用其中一种。不同的方法相结合会有别样的效果。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5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俄罗斯浪漫主义诗人普希金的代表作,全诗洋溢着面对困难时积极乐观的情绪,深受人们喜欢。对诗歌的内容,学生并不难理解,但诗歌有背诵要求,于是在备课时,我突发奇想,决定用一种浪漫的形式引导学生来背这首诗。
众所周知,读是背的基础。但平时惯常采用的`听读、齐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竞赛读由于运用较多,难免会产生怠性,怎样才能引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呢,我决定采取“人浪法”来读这首浪漫的诗歌。
我先以小组为单位,把全班分为四组,每组读一节,以“人浪”的形式来朗读,即第一组起立齐读第一小节,第一组坐下的同时,第二组马上起立读第二小节。第二组读完后,第三组再紧接着读第一小节,然后是第四组。这样把诗歌读完两遍后,再以男女生为单位,继续做人浪朗读。这样,学生不知不觉就把课文读了三遍,为顺利背诵全文打下了基础。
由于之前学生从未做过这样的朗读,所以很多学生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而且因为事先我就跟学生说:“这是一首浪漫的诗歌,我们要采取一种浪漫的方法来读”,很多学生也通过这种方式对“浪漫主义”有了一个较为直观地认识。
教学是需要一点激情的,只要我们能全心地沉浸其中,多想办法,我们就一定能在教学中收获更多的快乐。《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6
或许由于最近家里发生了一些事情,所以总是心情不好,每天没有静下心来备课。或者更确切的说,上课就是为了应付学生。
看着学生上课时漫不经心的样子,看到学生写的日记,我越发的感觉到我的教学工作再也不能这样应付下去了。这样下去,孩子会越来越讨厌我的课,我在学生心中就会没有威望了。我的教学就会没有成绩了。想着想着我越来越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当前的形式容不得我再去逃避了,我必需坚定的面对生活,面对自己。
所以在周末,我认真准备新课,并且阅读了一些课外书,准备了很好的课外拓展。或许人们对某事但做了充分准备,内心中就会有一种自信。星期一,上课我一改昨天严肃,面带微笑,当我的小班长告诉班级某某学生犯错误时,我没在大怒,而是淡淡的一笑。
等到上我语文时,我充满自信的来到班级,我投入我所有的激情、热情。引导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因为这篇课文学生在早读时已经读了好几遍了。并且文章比较短。内容比较好理解。所以课上我没有给学生读课文的时间,而是直接进入文本的理解。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再让其它小组的学生回答问题上。这样学生就是在质疑、探究、交流中获得共同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很强,并且对问题理解[ ]也到位。在探究本课的写法上同学们有了分歧。有的同学说运用的是对比,有的同学说运用的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手法,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得出正确答案。看到同学们因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而赤的时候,看到他看他们的唇枪舌战,我真的很开心。他们才是真正在学习,青春的'色彩在他们身上展现。我看到他们真的在追逐梦想。
在文章主旨及写作手法探究完之后,我进行拓展。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踢三脚》意在告诉学生:我们在竭尽全力去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时,我们拥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还要富有智慧。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过得更有价值意义。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终于领悟了这个道理。我为了培养学生[ ]的思维能力,我选了几个歇后语,让同学们依据他们对词义的理解,来接下句,有几个理解能力强的学生真的说了出来。看来我的学生还是很有潜力的。这一节课高潮不断,学生的激情真的被我调动出来。老师对于学生的引路真是太重要。
老师认真的去准备每一节课,在了解学生的特点前提下,采取多种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课堂才会是有命力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学生才会真正的有收获的。课堂上有些时候看似老师做得是一些与教学毫无关系的事情,但事实上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的学习效果是非常关键的。
看似无益的却益处大大的。我们老师设计教学宗旨就是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让学生在快乐在学到知识。这是一种很难做的事情,但是只要我们肯于探索,我想我们会找到适合我们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大胆的实践,大胆的创新,就会有收获的。有创新的课堂才会有生命力。
当然这一节课,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老师拓展的部分学会是否真的理解了呢,对于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文章的重点是不是掌握了呢,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们是不是真的有收获了呢?
通过这节课我又重新找到了自信,我知道我应该用更大的精力去研究学生研究课本,采取更多方式达到高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