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篇1
《钓鱼的启示》一课具体叙述了纽约市一个成功的建筑设计师11岁时的钓鱼经历,刻画了一个严格自觉遵守规则的好爸爸的形象。这是一篇比较深奥的课文,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如果一开始就把中国定得很高,随着教学难度的提升就会使教学难以进行下去,越是深奥的课文,中国越应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学生的学习才能比较顺利。所以我在揭题时,是引导学生关注“钓鱼”而不是“启示”。如果一开始就关注“启示”,抓住“启示”的语句学习,遵循的是从理性到感性,学生学习会感到困难重重。而这样一开始从“钓鱼”入手,体会放掉鱼之难和父亲教育之严肃,再来感悟得到的启示,遵循的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教学,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了。
在教学过程中,我用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启示。问题一: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抓住主要词句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有多难;问题二: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他做得对不对?也是抓住主要词句感悟,体会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问题三:“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联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启示,并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通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对“启示”的理解,学生理解得都很深刻。
因此我觉得对于一篇较长的文章,在备课时能遵循一些学生的认知规律,能设计一些牵一而发动全身的问题,课上起来条理清楚,课堂气氛和谐!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篇2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比较深奥的课文,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更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体验。教学中读的引导,有筛选主要信息的默读,如找出表现“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的语句,“我”得到启示的语句等;有在体验中的朗读,如读“我”的心理变化以及父亲态度的.语句等。
感悟体验方法的引导力求符合文本特点。一是运用整体感受法。课文中父亲和“我”的人物形象丰满、意境悠远、意象丰富,初读时引导学生整体感受父亲和“我”的形象。二是想象体验法。对“我”再次向父亲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向父亲“乞求”,会怎么说?四是移情体验法。父亲的“不容争辩”,引导学生移情体验:你就是父亲,当年儿子投来乞求的目光时,你会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
引导联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启示,并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通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对“启示”的理解。更符合学生的特点。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篇3
《钓鱼的启示》是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首篇课文。本单元导读明确指出: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中得到的启示。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在“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新教学理念指导下,在叶校长“一课一得”“定准核心目标”的要求下,我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我在教学上,孩子们在学习上,都有了一些收获。
第一次磨课,我把核心目标定为:理解父亲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抓住关键句子,联系生活实际读懂“我”从鲈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迁移运用,写出自己从生活中一些类似经历中所出的感悟或从文中得到的一些感悟。备课时总觉得课很“散”,没有一条主心骨,很难往下备。上课时,也觉得知识点繁多,最后学生获益却很少。课后,叶校长就引导我看我所定的核心目标,再让我结合单元导读的要求、本文课后练习第三题,以及口语交际、习作要求,最后想想核心目标应该怎么样修改,才能成为主心骨,把一节课有层次的串起来,让学生真正受益?经过他这样一步步的引导,我意识到了“一课一得”才能真正给予学生更多,在本课众多的知识点中,有一点是在单元导读、课后习题、口语习作要求中都要求学生掌握的,这一点就是——读书方法。这一课的语言训练点,应该明确为:读书方法。本课的核心目标应调整为:学习抓住关键词句,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其深刻含义的读书方法。而并非是我以前定的“抓住关键句子,联系生活实际读懂‘我’从鲈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重点应该放在读书方法的学习,而并非获得启示。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教学的重点,应该重在“渔”的教授,而并非只是得到一篇文章中的“鱼”。我应该在我之前的核心目标上加上“的方法”三个字,变成“抓住关键句子,联系生活实际、上下文的方法读懂“我”从鲈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这样一来,之前的备课,磨课中遇到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课上,我抓住关键词句“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解决主点:你怎样理解我“实践起来却很难”?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什么是“是”、什么是“非”?就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作者说实践起来却很难。自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展示讨论:“作者难在哪里?”就在学生感受到了鱼很诱人,放掉实在舍不得的时候,我让学生转化角色,现在你就是手捧大鲈鱼的小詹姆斯,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语的学习、理解、品味,深刻感受钓到大鱼时的兴奋、得意,被迫放掉大鱼的痛苦、无奈,以及三十四年后的为之骄傲的情感变化。从启示(理论)——到故事(钓鱼、放鱼)——再到启示,层层剖开,同时注重以读为主,在读中体验,结合换位思考,学生真正的理解了作者实践道德的“难”,也实现了文本的情、作者的情、向学生移情。此时,总结学习方法:先找关键词句,再联系生活实际、上下文理解,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在此基础上,再解决副点:“父亲实践起来难吗?”和“在人生的旅途中……诱惑人的‘鱼’”,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运用中巩固学法。当学生在讨论:“父亲实践起来难在哪里”时,我点拨“父亲是在用实际行动教育儿子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在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要自觉遵守道德,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大写的人。此时的课堂氛围达到了高潮,学生们的神情告诉我,他们正在内化这一人文道德观。这一情感体验为后面的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启示”奠定了基础,当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生活中遇到道德难题做法时,他们的`思想再次经过了洗礼,他们的表达也得到了再一次的训练。这节课,在学习方法和人文教育上,学生们都是受益匪浅的。
此时,我终于弄明白了“一课一得”之所以让学生“得”更多,源于“一得”的“一”就明确地指明了每一节课课堂教学目标不可太多,也不可太泛,必须要有“一个核心教学目标”。这样一来,教学目标聚焦了,围绕一点展开学习,这样学生的“学”就不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了。坚持下去,学生自然就获益良多了。正因如此,“定准核心目标”也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只要我们能正确的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科学合理地进行取舍,每堂课都能突出一点,抓实一点,不仅是让学生“学过了”更要“学会了”,做到真正、有效的“一课一得”,学生的收获自然也会聚沙成塔的。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如引导学生朗读的问题。当学生找出了有关的句子,用怎样的方式使学生的朗读质量得以提高?怎样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如何评价朗读的结果?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很粗浅,有待思考、探索。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继续努力、积极改进,让语文课堂永远不乏语文味,让学生获益更多。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篇4
听了贺成金老师的课,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他那适时恰当的点拨和与学生达成的那份默契,能够让学生轻松愉快的读书中完成学习任务。贺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比较巧妙,从课题入手,抓住文中人物的心理,置身其中,感悟文章内容,教学过程非常流畅。
齐读课题。
师:启示怎么理解?
生:启发
师:有什么问题?
生:钓鱼有什么启示?
点评:教师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学习。
师:带着问题大声朗读课文。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
生大声读。
师:我被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陶醉啦。拿起笔来把钓鱼的启示画出来。
生画,师指名读画的句子。
师读钓鱼的启示有什么问题呢?
生:钓鱼怎么样得到启示的?
点评:再次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去学习。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月光如水的夜晚。
生读文。
师: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
点评:扫清学习的障碍
生:涟漪?
师:读句子
生读:波纹
师:一圈圈什么意思?
生:很小很小的波纹
师:还是彩色的感觉怎么样?
生:很美
师:谁来读读
点评:教师把理解词语和指导感情朗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出了教师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师:钓过鱼吗?心情怎样?
生:高兴
练读课文,指名读。(想读哪句读哪句)
点评:给学生选择的权力,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生读,师:我听他有几句读的很好。啊――――鲈鱼。你读时是什么心情?
生:惊奇,高兴。
师:惊喜,连起来,你再读读。
点评: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入手,以生教生,有说服力。
生读第二处,师:我发现了一处错误(!和。)可以这么读吗?
生各抒己见,结合对课文的理解,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达成共识,可以。
师:拿起笔来,改过来,改成感叹号。
点评:教师善于倾听学生的读书,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是学生明白课本上的内容也不一定是正确的,利于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培养。
师:过了好长时间,联系上下文,过了多长时间?等那么长时间心情如何?
生:着急
生在读,怀着钓鱼的心情读一下这一段。
师:钓上大鲈鱼我们心情如何?当父亲一定让你放回湖中,你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默读4-9自然段,体会孩子当时的心情。
师:孩子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
生:沮丧
生:难过
生:急切
生:伤心
生:
师:沮丧一词准确的写出了孩子的心情
点评:这样处理既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体会到孩子当时的心情,有轻松地理解了沮丧这个词的意思,一举两得。
同位合作,读父亲和孩子的对话。指名读。
师:孩子的要读得怎么样?
生:急切。读着读着好像要哭啦。
师:就在这时候,到处乞求的目光投向父亲。我想对父亲说些什么?
生;没人知道我们是什么时候钓到的,我们把它带回家吧,求求你啦。
师:乞求
生:
点评:与空白处展开想象,进一步体会孩子的心情。
师:等了那么长时间,只差两个小时,有没人看到,有那么多的理由,父亲为什么非要我把鲈鱼放回去呢?拿起笔来,到课文中去找找,谈谈你的理由。
生读,找。
生:还有两个小时(违反规定)
生:父亲为了让我明白一个道理
师:孩子还可能遇到哪些诱惑人的鱼?
生:金钱
生
点评: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诱惑人的鱼,理解会更深刻。
指导读父亲的话。配乐读父子对话。
齐读父亲的话,牢记。
师:我想对同学们说:在今后的生活当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你们一定要抵得住诱惑,做个诚实的孩子。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总评:整堂课给人一种浑然一体,水到渠成的感觉,显得非常流畅。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篇5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比较深奥的,对五年级的来说,是比较难学的。这篇课文的教学,是为了探索深文浅学的教学方法,对蕴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课文,如何让孩子既学得懂,又学得有趣呢?根据班上孩子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优选组合,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
1、降低起点层层突破
教学刚开始是这样,一开始,把起点定的很高,随着教学难度的提升会使教学难以进行下去。深奥的课文,起点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学生的学习才能比较顺利。揭题时,是学生关注“钓鱼”还是“启示”,起点是不一样的。如果一开始就关注“启示”,抓住“启示”的学习,遵循的是从理性到感性,学生学习会感到困难重重。一开始从“钓鱼”入手,体会放鱼之难和教育之严肃,再来得到的启示,遵循的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以读为主、读中
读是理解语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现代教学实践也表明,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能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使学生从语言文字的阅读中受到感染,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同时,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眼、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语文教学中一定要以读为本,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这节课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地读,在读中感悟、体验。有筛选主要信息的默读,如找出表现“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的语句,“我”得到启示的语句等;有在体验中的朗读,如读“我”的心理变化以及父亲态度的语句等。
感悟体验方法的.引导力求符合文本特点。
一、是运用整体感受法。课文中父亲和“我”的人物形象丰满、意境悠远、意象丰富,初读时引导学生整体感受父亲和“我”的形象。
二、是角色体验法。课文对“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鲜明;父亲的角色着墨虽然不多,但对于子女严格进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
三、是想象体验法。对“我”再次向父亲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向父亲“乞求”,会怎么说?
四、是移情体验法。父亲的“不容争辩”,引导学生移情体验:你就是父亲,当你儿子投来乞求的目光时,你会“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
3、引导,解决问题
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解决问题。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以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
问题一:从钓到大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抓住主要词句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有多难;
问题二: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他做得对不对?也是抓住主要词句感悟,体会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
问题三,“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联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启示,并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说当自己遇到道德难题的时候,如父母不在家,作业没有完成很想玩电脑时;老师多给了分数时;营业员多找你钱时;马路上没人看到,你捡到钱时……都会怎么做。学生的思想进行了洗礼,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一定的训练。通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了对“启示”的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受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读的少,大多数学生上课不发言,不思考,学生想象能力差,自主学习能力差,没有养成好的自学习惯,对于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还是理解的不透彻,不会联系生活实际来谈,学的内容死板,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把问题解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篇6
要上公开课了!不能说久经沙场,但也见过几年的风雨,经验还是有积累的。第一步,深读文本。诵读,听录音读,跟读,品读,反复练读……读到心中有感觉了,读到能够和文本好好做朋友了,读到再读便是"他乡遇故知"方休矣。第二步,从中吸取百家之精华,自己的功夫不够深,只能遍访名师,相信经过自身的不断努力能够到达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境界。第三步,抓好重点难点,形式能够多样,但文本的内涵是固定的,重点难点正如文本的枝干,教学的各个步骤都是从中派生与拓展的。第四步,设计教学过程,那是一个细嚼慢咽的过程,自问不是聪颖之人,但我一天想一点,也能积土成山,积水为海。
学成下山,是时候让"精心的准备"发扬光大了。教学演主角的是学生,我要给他们一桶水,"长流水"那是以后不断努力的方向,我做的工作就是要他们重视这次公开课,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当然许多准备工作已经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得以锻炼了,如回答问题,抓重点词句的方法。万万不能讲的是关于公开课的资料,哪怕是片断只言。几年的经验告诉我,准备得过于"充分",那失败的机率会更大,学生缺乏学习的激情,敷衍了事,觉得在演一场老掉牙的'破戏;老师疲于背记,越怕错,往往越多错。因此准备是心理上的调动,学术上问题要守口如瓶,惊喜才会不断嘛。
上课过程那是准备好的,我的头脑里只记得两个原则:让学生多说,让学生多做。让自己多引导,语言更精练。一节课下来,尽管不能说惊世骇俗,但已尽力,效果还是不错的。
如各位老师所评议的:能把握中心,重点,难点;设计巧妙;引导学生很好地感悟了作者的情绪;结合实际教育学生……
有时候"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旁观者清阿!知不足而厚学,我自然重视自己的不足了。更重视用什么方法来改之补之。第一,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读是读了,但何以感天动地,何以平淡中见真情,是我以后努力提高的一项技能。方法何在,此刻我还是毫无头绪,因材施教,其他老师的方法也略试了一二,但每班都有本难念的经,我班的经书内涵还是比较深奥,需要时间"书读百遍"。第二,本人语言表达有所提高,但是还达不到校的平均水平。那是历史遗留的问题,我上学那么多久总不见用心举手或交流,二十多年的恶习,是需要时间来改改,但是这个我能靠自身努力完善。第三,老师课堂艺术需提高。教育机智讲究随机应变,可遇不可求,注意就是,刻意之后就会转成守株待兔或画蛇添足了。有些老师还提出设计方面还能够如何更顺理成章,有些老师传授如何调动课堂讨论气氛的妙招,有些老师研讨语文课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协调……研讨会上大家把我的课分析得如此透彻,提高了我的认识,真有种"一语道破玄机"的感觉,这是以前作为旁观者不能体会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