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伤仲永》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伤仲永》教学反思 篇1
一、彻底放弃文言翻译的讲解
暑假里上华师大的教育硕士,郑桂华说了这样一句:“如果华师大培养的老师还搞文言文翻译的串讲,只能说真的很可悲”。郑桂华进一步强调,文言字词的掌握,重点在课后的背诵练习。我过去的方式是将“文”与“言”结合起来讲,配以相同的权重,属于两条腿走路。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方面,我主要尝试完全放弃文言文的课堂翻译,除个重点别字词句的随文讲解外不再做其他的翻译教学,主要将落实翻译的过程放到课后练习上,从而腾出更多的课堂教学用于指导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章。
在教学上产生的副作用是,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把握文章内容的难度加大,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推进有一定的难度,但随着反复的朗读和教学的深入,语言障碍造成的阅读困难会自然而然的被稀释掉。
希望这样的课堂模式能够让有能力的学生获得更多的挑战自己的机会,并在课堂上思考更多有价值的问题,也希望通过加大听课难度促使学生更加重视自己的预习,变被动为主动。
二、密不透风、疏可走马
在文章的教学上,设计的核心是分析文章第一小节、第二小节的写作手法的“疏”“密”之别。这个概念对于初一学生,尤其是语文底子薄的同学来说,可能是有些过于抽象了。有些悟性好的同学马上就能得其要领,有些悟性差的同学则是云里雾里了。
三、课堂生成中的惊喜
这节课教学上比较出彩的是对于隐含人物——方仲永父亲的分析。可以说真正是走进了方仲永父亲的内心:世隶耕、稍稍宾客其父暗点出了方仲永父亲在方仲永成名之前低下的社会地位,方仲永才华的展现使得方仲永的父亲在乡里获得了从来未有的尊重,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这对于方仲永的父亲来说绝对是新鲜、美妙、梦寐以求的体验。理解这一点,加之方仲永父亲世隶耕的家教背景,也就决定了方仲永的父亲必然会作出“不使学”的决定,而这一决定受环境因素的制约,几乎成为了必然,这样的父亲必然作出这样的选择,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跟不能将耽误孩子的板子简单地打到方仲永父亲的身上。 在此基础上,文章的悲剧意义就更加浓厚了,这是一种命运的、必然的悲剧,从这一深度理解方仲永的个人悲剧,对于学生理解“伤仲永”这三个词背后丰富的情感,似乎是更深刻了
《伤仲永》教案教学设计19
教学设计: 龚侃复旦初级中学
教学目标:
掌握文言实词,能够翻译全文
梳理文章的结构,理解行文疏密结合的作用
理解作者强调青年人应当注重后天学习的道理
教学重点:梳理文章的结构,理解行文疏密结合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行文应当追求疏密结合,详略得当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1、 a他是历史上唯一不坐轿子不纳妾,死后无任何遗产的宰相;
b他拯救了八百年后饥饿的美国农民
c他被俄国的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d在中国古代史书中,他是一个臭名昭著的政客
2、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的作者,翻阅课本,他是谁?我们今天学习哪一篇课文?
二、 认识王安石
1、基本文学常识 朝代 字号 别称 作品集
2、“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执拗的改革家,孤高的品格,是非功过任人评说。
3、作为文学家的王安石:唐宋八大家,清晰的思路,精炼的笔法
三、 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个别朗读、集体朗读
2、读清句子中的停顿——个别朗读,交流
3、参考课下注释,理解故事大意,说说题目“伤仲永”是什么意思
4、本文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如何通过朗读表现出本文的情感?——个别朗读,相互点评,再读
四、 梳理层次,明确主题
1、根据方仲永才能的变化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并找出每一部分的关键句
2、自学课文,完成以下表格
方仲永的年龄
方仲永的才能
作者获知的途径
方仲永变化的原因
五——十二、三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闻之也久矣
方仲永的父亲
不使学
十二、三
不能称前时之闻
见之
十九、二十
泯然众人矣
问焉(闻)
五、 方仲永之“奇”,王安石之“密”
1、朗读课文,说说第一小节是围绕文中哪一个字来表现方仲永的人物的?
2、方仲永的“奇”体现在哪些方面?
从来没见过文具却忽然求之,拿起笔就能写诗歌,诗歌有思想性符合道德要求,指物作诗能够马上完成,文理有过人之处。
3、作者写方仲永家“世隶耕”起到什么作用?行文中是如何紧扣“世隶耕”这一点的?
“未尝识”“忽”“借旁近”“传一乡秀才”
4、王安石行文的严密,处处紧扣“世隶耕”,细节中体现逻辑的严密
六、 方仲永之“伤”,王安石之“疏”
1、作者“伤仲永”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有才华的少年最终不过泯然众人
2、体现出“伤仲永”的主题的句子是哪一句?
泯然众人矣
3、作者详写方仲永的不凡天资,对方仲永的“奇”大加铺陈,写得很具体很严密,对于方仲永“泯然众人”却没有具体展开,只是一笔带过,可以说写得很“疏”,这样处理有怎样的效果?
文章结构上的疏密与作者情感上的疏密相结合,前面对“奇”的表现越密越实,捧得就越高,后面写得越“疏”越”空”,越显出情感的失落,有从高高在上一落九泉之感,到头来一场空。结构上的“疏”契合了心理上“空落落”之感。
4、“密不透风”与“疏可走马”
七、 把握主旨,拓展提升
1、王安石究竟“伤”的是什么?真的是“伤”方仲永吗?
方仲永父亲的不使学
2、方仲永的父亲是可恨的人物吗?
是“世隶耕”的无知导致的,其中更多的是可悲和无奈
3、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补写一段说理,50字左右,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尝试用文言来写
4、对比原文第三段,王安石又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安石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感叹一个天才的陨落,而是希望通过这个故事鞭策警醒更多的普通人
八、 复习与巩固
1、复习本文的文言词汇和重要句子翻译
2、完成课后练习题
《伤仲永》教学反思 篇2
教学片段:
师:我们已经明白了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在告诉我们后天教育有多重要。方仲永的事例已足以让我们警醒,可作者惟其如此还怕不够,还要煞费苦心地拿我们常人的资质去和仲永的资质作比较,得出你如果不去接收后天的教育,那么你连仲永结局都不如的结论。多么触目惊心!我们能不接受教育么!
师:针对方仲永的悲剧,体会作者的意图,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呢?请大家稍作思考,作一分钟左右的发言。
生:我没有方仲永的天赋,只是一个普通孩子,但我会一直努力。我相信我最终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生:真为方仲永难过,我庆幸自己没有他那样的父亲,我要好好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机会,我也不笨,加上勤奋努力,怎么可能成不了才呢?(大家笑)
生:刚才同学在庆幸自己没有仲永那样的父亲,可我却觉得我的父亲又太极端了,拼命强制我学习,一点玩的时间都没有,这也让人受不了呀。有时真羡慕仲永有那样的父亲呢。其实我也知道这样不对。(大家笑)
师:现代版的“伤仲永”。
生:老师,真的有现代版的“伤仲永”。我查资料时就了解到了当年的神童宁铂、干政、谢彦波、王思涵等人有出家的,有避世的,还有退学的,他们不都是因为压力太大,又不能得到适当的教育而形成的悲剧吗?(大家默然)
师:你的材料很丰富,提出的问题也是一个既严肃又深刻的`问题。我们应该知道受教育是一回事,教育的内涵又是另一回事,它太高深了,留待我们教育家们去解决吧。
生:有人计算过,说目前每天工作时间最长的就是中小学生。
师:哀伤、叹惜你们呀。
生:其实我们都知道努力学习,都知道没有知识是适应不了将来社会的。“响鼓不用重捶”么,我们希望父母不要给我们太多的压力。
师:还有老师。
师:看来同学们的想法还真不少呢。我觉得刚才讨论的挺好,对课文理解很到位。大家从神童方仲永的悲剧,认识到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这一点可喜可贺。还有一点也很难能可贵,那就是同学们也讲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讲出了自己的心声,表达了自己的期盼。最后我衷心地希望我们所有同学的父母,所有同学的老师能够给我们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我们健康的成长,成才。
教学行为反思:
从以上案例看出,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前提下进行的,学生的角色由以往的被动的执行者,转变为课堂学习主动的参与者,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到了提高,而且敢于说出心里的话,避免了师生之间的假对话。同时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拓宽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自主、合作与探究”这种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也注意了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习这篇文章除了明白文言故事外,关键还要从故事中悟出道理。所以是时机地进行合作与探究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感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在探究这个环节中,应该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又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按教材亦步亦趋就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束缚了他们思维的拓展空间,所以我们应该相信学生,尽量地放手让他们敞开心扉,然后再与之进行心灵对话。如学生提到当年的神童宁铂、干政、谢彦波、王思涵等人的问题。显然同学们的动机是好的,是向上的,所以探讨这个话题只能让同学们更提高认识,更清醒自己的自主权利和更珍惜自己的自主机会,也因此更显示了这篇教材的现实意义。
《伤仲永》教学反思 篇3
上完了这节课,走下讲台,心怦怦直跳,双腿发软发抖,我完全还沉浸在那课堂紧张的气氛中。回想这节课,无论是学生的合作交流,还是师生的互动,每个环节都感觉不尽人意。也许是因为的心理素质不够好,以及对学情的预设不够充分,使整堂教学出现了许多的不足之处:
1、对重点生字及朗读的指导不够。
原本在备课时我对这方面已经有了预设,但面对陌生的学生及学生的反应不够积极时,我基本没有了预设的帮助。比如当学生听完录音后就该展示小黑板让学生划分句子节奏及标出生字词的音,同时把通假字等内容指出来,这样既掌握了字音及朗读节奏,又了解了文言知识。然而,这一切都被我当时的紧张混淆了。
2、在整个教学中,教师的`激励性语言太少。
七年级学生如果能恰到好处的进行表扬、鼓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如:当学生在小组合作疏通完文意后开始交流,有学生提出了“我想知道方仲永为什么由天资过人变为一个普通人?”对这样的能体现课文主旨的问题教师应及时鼓励,但教师只说等会再讲,这样势必会挫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3、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较少:
诵读原本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中,我却只是让他们小组读课文,齐读的太少。没能很好地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读,以读促思,从读中感悟,从而实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4、教师的语调平淡、单一,不能做到抑扬顿挫。
但是,回头再好好想想,我也并不完全一无是处。虽有不足,但自我认为还是有一些可取之处:
1、努力地落实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基本养成,预习做得较好。在上课之初,给予学生适当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口译课文,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字词教学时间,为课堂上后来进行训练提供了时间的保证。具体授课过程中,十分注意将学生的独立性融入小组中,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2、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
在课堂上,我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允许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在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这一大方向,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各种能力训练渗透其中。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节课,但注意了知识的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与语感的培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如“说”的训练,就有让学生复述故事,谈感想等。
说实话,上完这节课我最大的感触是:世界好大,我好小!水太深,我行的地方太浅!也许,这够我一生享用,也让我随时警醒!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为成为学生心中的好语文老师而奋斗!
《伤仲永》教学反思 篇4
《伤仲永》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伤仲永》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伤仲永》教学反思 篇5
【教案背景】
《伤仲永》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
【教学课题】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借事说理的议论文,作者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并由此引发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
【教材分析】
《伤仲永》是一篇说理文言文,它的特点是借事说理,借仲永故事来阐明作者的观点。说理的同时还蕴含了作者深厚的情感。
一、达成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生字的读音、难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2、概括文中的故事,学习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
3、了解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4、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释义,以养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导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够阅读、释义,以养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人的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后天的勤奋起决定性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学习。
二、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方仲永从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文章的立意
四、教学方法设想:
一 、 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释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 试改变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
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
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三 、“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
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网上搜集类似文中成长过程的事例,在教学中穿插融入。
2、制作ppt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结合注释,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自读课)
一、设置话题,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
三、 学生自读课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设置话题,导入新课
什么是天才啊?(学生回答)是啊,“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
不学习,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
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介绍作者:
百度搜索,查相关资料。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北宋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晚年封为荆国公,故称“王荆公”,谥号"文"。著有《王
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 苏洵 苏轼 苏 辙欧阳修曾巩 王安石 三、 学生自读课文
(一 ) 解题。
1、板书课题:伤仲永,“伤”字是什么意思?
2、布置学生看本文注释,了解文章出处。
(二)自主学习
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语气、停顿。
2、自由朗读课文,结合字典,正字、正音。
3、译读课文
对照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圈点勾画不理解的地方,小组讨论,师做适当
点拨。
重点识记下列词语:
1、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世隶耕() 未尝识书具()即书诗四句() ...
自为其名()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不能称前时之闻( )受之天也( ) 卒之为众人( ) ...
固众人( ) 得为众人而已也( ) ...
2、明确词类活用。
① 父异焉( ) ② 邑人奇之( ) ..
③ 父利其然也( )④ 宾客其父( ) ...
⑤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组内合作探究,自己翻译文章,不懂的地方,班内解决,再不会的,老师讲解。
四、试着背诵课文第一段
1、自由背诵
2、指名背诵,师生共评
3、齐背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中重点字词及含义。
2、理清故事脉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题目中的“伤”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伤?
2、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方仲永“世隶耕” ?
3、 五岁时的方仲永表现出了怎样的才能?在文中勾画语句。提示字义:书、为、意、一、可观。
4、邑人和父亲是怎样对待方仲永的?读课文,勾画语句。提示字义:稍稍、宾客、利、日、泯然。
5、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找出文中的语句朗读。
三、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
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一、“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
学”。
二、方仲永“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2、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3、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与后文“泯然众人矣”形成强烈对比。
二是点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
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
这种见闻录的方式给人以真切真实之感。
5、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参考: 。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6、归纳主题
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展示,师作补充。(可结合学生的成长经历谈,让学生认识到,
学习知识,聪明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勤奋努力更重要。)
四、当堂检测
1、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其”各指代什么?
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传一乡秀才观之()
余闻之也久()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2、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隶:属于)
B、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环谒:四处奔跑)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收:聚、团结 )
E、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F、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受:忍受)
3、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愚昧无知的句子是:
4、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三个字:五、扩展迁移
1、什么是天才?怎样成为天才?
2、说说你所知道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或古人勤学的故事。
课件展示名人名言和古人勤学故事事例。古希腊演说家得摩斯梯尼的故事。见。
篇二:伤仲永 公开课教案
23、伤仲永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
2、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上课前我先讲一个小故事,大家听了后,要说出这个小故事是从哪个成语里讲出来的,也可以给这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
话说,南朝梁时,南京有个叫江淹的人,他从小天资非凡,才思敏捷,6岁就能写诗。尽管他家境贫寒,但他勤奋读书,辛勤写作,年轻时就擅长诗赋,享誉文坛。可是,当他官至光禄大夫时,他的才华就慢慢衰退了,不如从前了,写出的诗文平淡无奇。到了晚年更糟糕,他才思枯竭,写来的诗文竟没有一句佳句。人们说他的才思尽了。 1
学生:江郎才尽。
教师:对!(教师板书“江郎才尽”4个字)不过这节课我们学的不是“江郎才尽”的故事,而是一个“方郎才尽”小文章。(教师板书“方郎才尽”4个字)
二、解题:
教师板书课题,并提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学生看课后注解①,回答:悲伤,为??惋惜
教师问:作者为谁惋惜?为什么惋惜?
学生答:为方仲永惋惜,为他从一个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而惋惜。 (教师板书:神童----普通人)
三、作者介绍:(打出课件)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曾封为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现存有《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等。
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四、读准字音:(打出课件)
lìpān yè yì
隶 扳 环谒 邑
gài chèn yānmǐn
丐称 焉 泯
五、理解一字多义:(打出课件)
忽啼求之:它,指书写工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余闻之也久:这件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 泯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2
公开课授课老师:欧阳龙贵
授课地点:连州市北山中学
授课班级:七年级(4)班
《伤仲永》教学反思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4、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2、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体会揣摩语言的简洁、洗炼。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课前展示:
读神童故事,谈感受
一、名言导入
1、名言导入: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2、作者作品: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a、师范读课文
b、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c、师生齐读课文
d、指生朗读课文,大家评判
2、译一译:
①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高、指导。
A、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谒: 谒: 扳: 称:
B、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③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 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⑤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④受于人者不至:被,介词
C、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3、议一议:
(1)课文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
(2)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3)辩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A、天资聪慧是成长的'关键
B、后天教育是成长的关键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②语段阅读: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a、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b、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c、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③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见""闻"交织,详略有序,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四、体验反思,拓展阅读
1、体验反思: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畅谈感受与启示。 要求: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语言简练。 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2、拓展阅读:
①你怎样评价仲永的父亲?假设你有一个这样的父亲或儿子,会怎么样做?
②引用《论语》中的语句劝劝像仲永一样的古人或今人。
五、总结
我们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
六、作业:
①扩写课文第一段。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400字左右。
②组织讨论当今社会存在的类似仲永的现象,从而使学生深刻领会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③课后背诵全文,完成学案的“跟踪训练”。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仲永:天资聪慧 忽啼求 即书诗立就
(利 环谒 不使学)
不能称前时之闻 才能丧尽:
泯然众人
原因:受于人者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