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陋室铭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陋室铭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作者。
2、掌握本课实词重点语句。
3、能顺畅的翻译课文。
4、能用原文回答问题。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同目标2、3、4。
教 具:网络教室。
课 时:1
教 法:小组讨论,自学
教学过程:
一、以《酬乐天扬州席上出逢见赠》导入,学生介绍作者。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
1. 读准字音
2. 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朗读等。
3.
四、学生分小组进入网络完成学习任务。
1、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 有龙则灵:灵异。
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长到。 草色入帘青:映入。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管弦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2、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3、提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4、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恬静的'自然环境。
5、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6、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7、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8、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完成课堂反馈
陋室铭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背诵默写,掌握相关的文言文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朗诵并背诵课文。
结合学习重点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学会仿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提问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狗窝,这是形象的比喻,说自己的家就算再乱再破也是最好的。唐代诗人刘禹锡就把自己家称为陋室,这个在作者看来也是最好的草屋到底好在哪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参观一下。
作家及写作背景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创作了《陋室铭》。
文体介绍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整体感知课文
初读课文,熟悉课文。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学会流畅的朗读,流畅的朗读时理解文意的基础。
学生自由读一遍,读时注意字音、停顿。读准、读顺。
听录音,对照字音、停顿,纠错。认真听并揣摩体会字音、停顿。
抽生单独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听后进行评价。
学生齐读,体会感受。
五、具体感知
1、二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默读,同时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口头翻译全文,了解课文大意。如果有疑难处可前后桌小声讨论,仍不能解决做记号等会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2)组织解疑,检查自学效果并引导解疑。
(3)翻译重点文言词汇和语句(提问学生单独回答),学生思考、回答、识记。老师点拨、指导。名:著名。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案牍:官府的公文。鸿儒:博学的人。劳形:使身体劳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里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宾语前置:有何之陋?)
2、三读课文,体会感情。
感受音韵美。这是一篇铭文,有押韵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一遍,感受它的音韵美。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a、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先由说“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b、作者写陋室,那陋室真的“陋”吗?
答:不是,这就是作者的巧妙之处,虽写陋室却表现了“陋室不陋”。
c、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写陋室自然环境清幽宁静。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高雅不俗。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写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恬适。
d、作者明写刘禹锡的陋室,为什么又要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而且还要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呢?
答:引古代贤士的名室来证自己的“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勉,表明“陋室”主人也同样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结尾引用孔子的话,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e、身居陋室,作者却以为陋室不陋,那么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六、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托物言志的技法:
文章一开头以山、水作比,引出陋室,接着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三方面来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比,表明“惟吾德馨”,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文章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高尚情趣。我们把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言志——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主题思想)
根据板书提示尝试背诵
1、以游戏形式进行,一人背一句。
2、学生自愿起来单独背诵。
3、全体齐背一遍。
小结:文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我们不仅要体会作者作文的情感,更要学习和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后作业
1、熟练背诵并默写全文。
2、以《_______铭》为题,仿写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反思(略)
附:板书设计
山水喻陋室
设喻引题
仙龙喻德馨
陋环境清幽(景)高洁傲岸
室陋室不陋交往高雅(友)安贫乐道
铭生活恬适(趣)
古贤自喻反问点题
陪衬比喻托物言志
覃玉
陋室铭教学设计 篇3
目标
1、理解背诵;
2、学习骈句特点;
3、品析作者的情趣。
设想
以读为主线,分四块推进,促进语言的品味。
课时
1课时。
程序
一、导入
到庙山去的路上有一个标牌:“山不高而林深,水不深而澄清,城不大而洁净,人不多而文明。”这里的景:清新幽雅;这里的人:文明洁净。美不美?大家知道,它是仿照哪篇文章写的吗?对,刘禹锡的《陋室铭》。学了这篇文章后,我们将学写自己的居室。
二、初读
感受语言:
1、齐读:注意字词句;
2、自读:找出写景、写人、写趣的句子
3、默读:《陋》中的.哪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
三、析读
领悟语言:
1、本文写句有一个特点:骈散结合,举一个例子。先请大家分读,然后分组对读,分工表演读。
2、“陋室”是何意?请从景、友、趣三方面证明它的陋?作者说它“不陋”,什么原因?请从“德馨”的角度证明它不陋?(品“上”、“入”;“有”、“无”;“无”、“无”)
3、你还能找到能证明作者德馨的句子吗?试分析(品:“在”,自喻)
四、背读
积累语言:
1、抄背背;
2、自由背、小组背诵、分角色;
3、背诵表演。
五、回读
运用语言:
1、回忆庙山路上标牌是仿照哪句话写的?
2、欣赏仿铭新作《教室铭》:
教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象棋,寻思看电影。可以打瞌睡,写家信。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苦心。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3、请你也来仿一仿,写写你的居室看?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景:幽雅
惟吾德馨人:儒雅何陋之有
趣:高雅
陋室铭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课文字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在于。名:著名、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则:就。灵:灵异,神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这。是:判断动词。惟:只,只是。吾:陋室主人。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长到。入:映入。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正常语序应为: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
谈笑有鸿儒。鸿:大。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弹奏。素:不加修饰的。
阅金经:这里指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却因为居住的人有名而受到人们的敬仰。
孔子云:“何陋之有?”云:说。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何陋”是“有”的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
二、课文朗读
三、写作背景
当时他被贬到和州做刺史时,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的'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之内让他搬家三次,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让他住进了一所非常简陋的小房子。他在愤激之中,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并请有名的书法家柳公权刻写在碑上,竖在门外,以明心志。
三、常识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介绍:表现文体的字有说、记、序、铭……。
本文选自《全唐文》。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有研究者指出:当年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当通判,受到和州知县的百般刁难,让他在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刘禹锡因此起笔写了《陋室铭》一文,并请人刻在石头上,立在门前,以此明志。
四、课内问题
1、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
开头用比喻起兴,引出陋室,以虚衬实,进行类比。
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惟吾德馨”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这是写陋室的环境,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4、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5、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以问句作结,警策有力,引人深思。
6、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
本文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
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五、中心思想
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六、作业设计
1、背诵《陋室铭》。
2、文意理解:
A、能概括《陋室铭》一文中心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B、描写陋室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表现陋室主人生活情趣的句子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E、文章写“孔子云:何陋之有?”的目的是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F、作者的“德馨”可以在他的诗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找出见证: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陋室铭教学设计 篇5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借描绘陋室,表现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体会本文语言凝练、声调和谐的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能力训练与朗读能力训练同步进行。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标出不会读的字,查字典给这些字注音。
2.放声读课文,在读准每个字音的基础上,按标点读出停顿。
二、讨论: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写“山不在闹,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目的是什么?提示:为比喻因“德馨”而陋室不陋。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描绘了陋室周围的环境,可以用怎样的词语概括这里环境的特点?提示:环境幽雅。
3.对居室周围环境的描写,与表明作者“德馨”有什么关系?提示:“绿苔漫上阶沿,青草长满庭院”,表明作者安居陋室,恬然自得,丝毫不感到荒凉、寂寞。这种心境,正是“德馨”的反映。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怎样表明作者“德馨”的?提示:作者只与“鸿儒”交往,表现出对权贵的蔑视,这也正是“德馨”的反映。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这与表明“德馨”有什么关系?提示:作者用“调素琴、阅金经”的恬淡生活与“丝竹”“案牍”的烦乱对比,流露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抒发了安居陋室的情趣。这种情趣,正是“德馨”的反映。
6.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比的目的是什么?提示:“诸葛庐”“子云亭”都因主人“德馨”而不陋。作者用来自比,既表明自己的陋室也因“德馨”而不陋,又以诸葛亮、杨雄自况,表明自己非凡的'抱负。7.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提示:结构上,与开头呼应。内容上,总结全文。引孔子的话证明只要主人“德馨”,陋室就不显其陋的哲理。
8.试用简明的话概括:作者的“德馨”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安居陋室,只与鸿儒交往,悠闲自得,胸怀着诸葛亮、杨雄那样的抱负。
三、朗读:读出语气,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按下面提示练习读出相应的语气:
1.“山不在高……惟吾德馨。”要读出议论语气,即用“有仙”使山着名,“有龙”使水灵,并证明“德馨”使“陋室”不陋。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要读出描写语气,也就是要再现绿苔漫上阶沿,青草长满庭院的情景,表达出作者喜爱这幽雅的环境、安居陋室的感情。
3.“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要读出叙述语气,仿佛在向人们介绍自己日常在陋室中的活动。要流露出对污浊的官场生活的厌恶,安居陋室、自得其乐的感情。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要读出抒情语气,仿佛作者自豪地说:我的陋室啊,多么象南阳的诸葛庐,多么象西蜀的子云亭。我感到骄傲!
5.“孔子云:何陋之有?”要读出反问语气,表达作者以“行馨”自勉,甘居陋室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课文,读出语气,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讨论: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1.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他的经历,谈谈作者表明的“德馨”有哪些积极意义。提示:作者恬淡乐观始终不改变自己的操守。他蔑视那些当朝权贵,厌恶污浊的官场生活。他的甘居陋室,以诸葛亮、杨雄自比,正是他正直、高尚节操的反映。
2.作者的“德馨”反映出怎样的消极因素?提示:自命清高,超然脱俗的情调是消极的。反映了封建文人、士大夫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五、背诵这篇课文
陋室铭教学设计 篇6
一、刘诗导入并解题。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陋室铭》
让学生介绍“铭”(试一试)
二、感知课文
1、 准备性朗读。(读一读:要求读准、读通 )
2、 抽读,其他学生找错。
3、 听一听。(强调音节与“读通”)
4、 齐读 。
三、研读课文
(一)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1、要求:同桌合作,对照注释读懂课文。(考一考)
(二)问题探究
1、利用题目“陋室”与课文最后一句“何陋之有?”的矛盾,找出“不陋”的原因。(交流)
2、“惟吾德馨”表现在哪些方面?
3、这些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
4、对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你有何看法?
(三)写法探讨
1、以“陋室铭之医室版”引入对本文语言特点、写作方法的`探讨。
2、先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3、可能提及的写作方法有:
语言:押韵、简练、比喻、对偶、朗朗上口,易于记诵。
写法:托物言志→托什么物?言什么志?
结构:用类比引出中心→描写(陋室情景)→反诘结束,深化中心。
(四)教师总结、补充。
四、背诵积累
1、课堂背诵(方法指导)、默写
2、再次齐读感悟(强调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