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扎染》教案

2025/08/29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扎染》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扎染》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尝试自己设计图稿,选择材料扎染纸巾。

2、能大胆操作,并积极向同伴展示和介绍自己的扎染作品和经验。

3、通过欣赏进一步感受图案与扎染方法之间的关系,对扎染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用皮筋、玩具等工具和材料进行扎染的经验。

2、用不同方法制作的扎染作品若干,相对应的方法图谱(图1)。

3、扎染材料:白色纸巾、剪刀、各色食用染料、玩具、牛皮筋、塑料抽拉带、细铜丝等。

4、师幼共同设计的图稿和据此扎染的纸巾一块(图2)。

活动过程:

1、欣赏用不同方法扎染的纸巾,迁移已有经验,进一步了解与其对应的扎法。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块扎染纸巾,你最喜欢哪块?为什么?

幼:我最喜欢这块纸巾,它的颜色像块绿草地。

幼:我最喜欢这块纸巾,它的花纹像鸡蛋,是椭圆形的。

幼:我喜欢这块纸巾,它的花纹像大海的波浪。

幼:我喜欢这块纸巾,因为它的花纹像火车道。

师:像火车道的花纹在哪里呢?

幼:在纸巾的角上。

(2)师:你知道这些好看的花纹是用什么方法扎出来的吗?

幼:像大海波浪一样的花纹是把纸巾对边折,再扎皮筋做出来的。

幼:圆形花纹是用包珠子的方法扎出来的。

幼:斜形花纹是把纸巾对角折,再扎皮筋做出来的。

幼:像火车轨道一样的花纹是在四个角上扎皮筋做出来的。

(教师根据幼儿交流情况,在纸巾的下方出示相应的方法图谱,见图1。)

2、回忆经验,明确设计图稿与作品的关系,产生设计、扎染纸巾的愿望。

(1)出示设计图稿,引导幼儿观察设计的花纹,猜测扎法(见图2)。

师:昨天,我们一起设计了一张纸巾的图稿,看一看,上面都有哪些花纹?

幼:纸巾中间有一条斜线,斜线两边都有一个圆形,两个角上还有弧形的、像太阳一样的花纹。

师:怎样才能在纸巾上出现这些花纹呢?

幼:先把纸巾对角折,然后扎上皮筋,就会出现中间的斜线了。

幼:在纸巾两边用包珠子的方法扎。

幼:在两个角上直接扎上皮筋。

(2)出示扎染好的纸巾,引导幼儿比较(见图2)。

师:这是我们扎染出来的纸巾,看看和设计图一样吗?

幼:有点不一样,我们设计的两个圆一样大,可是这两个圆一个大、一个小。

师:想一想,这两个圆怎么会一个大一个小的呢?怎样才能让扎染出来的两个圆一样大呢?

幼:可能它里面包的珠子一个大一个小,只要选两个一样大的珠子就行了。

3、设计、扎染。

(1)共同讨论制作要求。

师:今天我们来做小小设计师,自己设计图稿,扎染一块漂亮的纸巾。大家先要想好在纸巾的什么地方染出什么样的花纹,然后把它画下来,再根据图稿上的花纹选择合适的材料扎、染。

(2)设计图稿并制作。

(教师观察并指导幼儿设计图稿,根据图稿选择合适的方法及材料进行制作。)

(3)染色。

(教师帮助幼儿拧干纸巾,并到水池里冲洗多余的染料。)

4、欣赏作品。

(1)展示设计图稿及扎染的纸巾,自由欣赏(见图3、图4)。

(2)将纸巾与设计图稿进行对比,分析成功的地方。

师:你们都按照自己设计的图稿扎出来了吗?你是怎么扎的?

幼:我先在纸巾中间包了一个珠子,再把四个角一起扎起来。

幼:我设计了好多条线。我先把纸巾对边折扎皮筋,可是发现太慢,就把纸巾再对折扎皮筋,扎一根皮筋就会出现两条线,这样就很快了。

师:看看我们扎染的纸巾和设计图稿一样吗?

幼:我发现这块纸巾和设计图稿不太一样,圆有点扁了(见图3)。

幼:我发现这块纸巾的设计图稿上的线是直的,可是扎出来的线是歪歪扭扭的(见图4)。

(教师引导幼儿共同分析原因,使幼儿知道在扎染纸巾时要看清楚设计图稿上花纹的位置,并把纸巾折叠平整。)

(3)产生继续探索使用多种材料进行扎染的兴趣。

师:今天我们用皮筋和一些玩具设计、扎染了漂亮的纸巾。老师还带了一样东西,你们看看是什么?

幼:是根小棒。

师:小竹棒也能帮助我们扎染出漂亮的花纹呢,以后我们一起来试试好吗?

活动反思:

活动中,教师在幼儿了解扎染方法及会出现什么样的图案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尝试设计图稿,有计划地选择材料进行扎染,注重培养幼儿在扎染活动中的有意性和计划性。

为了帮助幼儿解决按照图稿选择材料、在相应的位置匹配扎染方法的困难,在活动开始部分,教师有目的地选择了几块纸巾引导幼儿欣赏、匹配扎染方法;然后过渡到让幼儿根据设计图稿讨论在纸巾的什么位置运用什么方法来扎染,进一步明确图稿与作品的关系:最后,教师让幼儿自己进行设计与扎染,体验成功的快乐。整个活动层层递进,适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在材料方面,教师不仅提供了皮筋、各种珠子及小玩具等,还提供了封口带、细铜丝等一些用于扎的替代物,以便幼儿根据需要使用。

虽然个别幼儿在设计图稿与扎染方法的匹配方面还有些懵懂。但在实践中有了新的感悟与认识,如设计的“线条”图案就是扎一根皮筋所出现的图案等。在扎的过程中,细微的变化都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们真正感受到了扎染的魅力。他们在拆开皮筋、展示作品时都能主动地和图稿对比,体验到了设计、制作的快乐。

老师们听了我的一节美术课《扎染纸巾》,这节课是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感受颜色的魅力和我们普通用纸也可以把它装饰的那么美丽。丰富的颜色,也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快乐。

通过我自己的'教学及各位老师给我的课点评,我收获较大。在自己的这一节教学中。讲解示范这一环节我认为是很欠缺,我比较紧张也让自己弄的很着急,心里想:小朋友,你们千万可别出错,快点把今天要学的教给他们,就没有详细的去示范如何折叠餐巾纸,教他们什么是对角折,什么是对边折,就想赶着让他们自己来动手折纸我再来一一指导,但是又每一个都没有顾及到。活动结束后,我就觉得刚才讲课讲的太快了,难怪会有很多小朋友没有听明白也不知道怎么做。

听了老师给我的点评,我知道在我的教学活动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而在讲解过程中最需要改进。在大多数小朋友掌握知识的情况下,讲解少一点;在多数小朋友都不清楚的情况下,讲解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有时要做到集体教学的同时,请个别小朋友说说看,看幼儿掌握的程度。我在教学准备上也没有做足,没有考虑到幼儿弄脏手应该准备毛巾的我都考虑的不够周到,而就在最重要的讲解示范的不够清楚,及给幼儿准备了太多的染料,而杯子的杯口太小应该换用盘子,多数小朋友都没达到我所要的教学效果。而且开头的魔术本来是想介绍一下印染“纸巾”是让幼儿通过各种染的“染纸”游戏,感受我国传统的民间印染工艺,也提及一下云南的蜡染和扎染,并用图片让幼儿感受印染产生的的奇妙的肌理效果,感受朴实、充满乡土气息的对称式花纹图案,激发他们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审美意识。又考虑到他们太小所以不合适。就把介绍改为了小魔术。在最后的小结当中我也是草草结尾,没有深入的分析幼儿的画品并且做一个比较,让幼儿互相欣赏一下交流学习。把这个重要的环节忽略了,以后要做到每一个步骤都很仔细。

《扎染》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探索点染、晕染、滴染的染纸方法,尝试运用毛笔吸管等辅助材料进行染纸。

2、能大胆进行活动,感受不同的折、染方法产生的不同效果。

3、活动中能与同伴合作使用材料进行创作。

4、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绘画,体验合作绘画的乐趣。

5、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1、宣纸(各种造型)各色颜料、毛笔、抹布。

2、完成的作品。

活动过程:

一、欣赏作品,引起幼儿的创作兴趣。

1、看看上面的图案,有什么发现?

二、讨论制作的方法1。看一看他们有什么规律。(仔细观察图案的变化,找找规律)2。讨论他们是如何制作的。(老师与幼儿讨论不同的对折方法)3。教师示范如何点染、蘸染、滴染。

三、幼儿操作,教师指导1。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折纸,用不同的方法对折2。挑选自己喜欢的`颜料颜色对宣纸进行渲染3。同伴互相帮助,帮助动手较弱的幼儿

四、作品欣赏,幼儿与教师共同评价

活动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幼儿对染纸有了初步的感受,同时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树立了信心。教师始终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出现,注意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创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对幼儿进行了审美教育。

《扎染》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常使用"川"字折法,点染与浸染相结合的方法染出漂亮的扎染图案。

2、正确使用毛笔等材料,保持桌面、衣服整洁。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1、染好图案的宣纸。

2、各种颜色的水彩颜料、长方形宣纸、报纸、毛笔等。

3、PPT(各种扎染的图案)。

活动过程:

一、欣赏染好图案的宣纸,感受鲜艳的颜色及有规律的图案,产生活动的愿望。

(1)纸上有什么图案?有哪些颜色?他们是怎么排列的`?

二、讨论"川"字折法和点染的方法。

(2)这些有规律的图案是怎么染出来的呢?这些漂亮的小点是怎么染出来的?

三、教师讲解折纸的方法,并且示范。交待如何使用笔和颜料,大胆的在长方形宣纸上进行浸染和点染。

四、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五、欣赏作品,并且请幼儿谈谈自己的感受。

活动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幼儿对染纸有了初步的感受,同时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树立了信心。教师始终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出现,注意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创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对幼儿进行了审美教育。

《扎染》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感知扎染与图案之间的关系,感受扎染艺术的魅力,激发幼儿对扎染的兴趣。

2、通过亲身创作,了解简单的扎染方法,体验扎染的乐趣。

3、萌发幼儿对中国民间艺术的喜爱之情,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二.活动准备:

1、扎染花布一块。

2、细铁丝若干、调好的染料若干瓶(红、黄、蓝、绿)、纯棉小手帕20块、展板。

3、课件。

三.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欣赏扎染花布,感受扎染的艺术美。

(1)出示扎染花布,引导幼儿欣赏,并且说一说花布的结构。

(2)教师小结,引出扎染方法。

2.通过观看视频,让幼儿初步了解扎染。

(1)通过分段欣赏视频,让幼儿简单的了解扎染艺术。

(2)通过两段视频的对比,让幼儿知道古代和现代扎染上的不同。

(3)小结:以前呀,一般只有蓝、白两色,现在有许多颜色进行套染,当然,除了颜色的不同,还有工具、布料、扎法都有很大的变化。

3.教师示范讲解,让幼儿初步知道扎染步骤。

(1)教师介绍今天的扎染工具和示范简单的扎染方法,让幼儿初步知道扎染的步骤。

(2)通过出示更多的扎法,激发幼儿扎染的兴趣。

(3)小结:咦,不同的扎法为什么染出来都有白颜色的地方呢?对呀,扎染就是把布扎紧了,让染料染不进去,从而形成了各种花纹。

4.幼儿尝试操作,学习简单的扎染方法。

(1)教师简单交代操作要求,幼儿自由扎染。

(2)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提醒幼儿在扎染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5.展示幼儿作品,互相欣赏、交流。

(1)将幼儿的'作品展示到展板上。

(2)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和交流。

6.拓展经验,让幼儿了解更多的扎法。

通过观看视频,让幼儿了解更多的扎法,可以呈现出更精致、更复杂的图案。

7.活动延伸,激发幼儿对我国民间传统工艺的自豪感。

(1)欣赏图片,激发幼儿热爱我国的民间艺术,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2)小结:看来,我们的扎染工艺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除了扎染,我们国家还有许多民间传统工艺,相信我们小朋友一定能把更多的传统工艺传承下去,让它绽放出更多的光彩!

《扎染》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古老的扎染工艺。

2.尝试进行扎染创作。

3.感受扎染艺术的形式美和创作的多样性,体验扎染的乐趣。

活动重点

感受扎染艺术的形式美和创作的多样性。

活动难点:

尝试进行扎染创作。

活动准备

1、视频、PPT课件。

2、材料准备:已经扎染好的T恤;各种棉布制作的小T恤、小围巾、小手帕、小头巾等;各类绳子;可利用的辅助性材料(夹子、筷子、管子、笔等)、颜料。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穿着扎染衣服进入教室。

师:这件T恤好看吗?它与普通T恤有什么不同?

小结:原来,扎染是我国民间的一种特殊工艺,把白色的布进行捆扎,再浸染上颜色就可以在布料上留下美丽的、有趣的花纹了。

二、欣赏图片,感受扎染之美。

1、去布料王国欣赏美丽的布料宝宝。

师:你喜欢哪个布料宝宝?为什么?

原来用扎染的方法可以做出这么漂亮的花纹和图案。

2、出示白布。

师:布料王国里这个布料宝宝没有人打扮它,你愿意来帮助它吗?布要怎么扎、怎么染呢?我们一起去学本领吧。

三、欣赏视频,了解扎染的'过程和简单方法。

1、师:视频中老师先做什么?怎么扎?扎好之后做什么?之后是如何染上颜色的?

师幼小结扎染过程:折布--扎布--染色--晾干--打开。

2、出示其他扎法,引导幼儿了解不同扎法。

师:你想怎么捆扎布料宝宝呢?

四、幼儿尝试扎染。

师:让我们每一位小朋友去生活馆打扮布料宝宝吧。

要求:

五、展示评价作品。

小结:原来扎布的方法不一样,染出来的花纹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扎染的神奇之处,这就是扎染的魅力。让我们带着我们的布料宝宝去布料王国里走T台秀吧!

《扎染》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蜡染和扎染都属于我国传统民间印染工艺,以靛蓝(蓝靛)染料在纯白棉布上染上蓝白相间的图案,用于生活中纺织品上的图案,如:门帘、桌布、服装、服饰等。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发明创造的运用防染的技艺从古至今源远流长,蕴含着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成为民间传统印染工艺的瑰宝。通过欣赏蜡染与扎染作品,了解传统印染工艺的制作方法,尝试制作蜡染、扎染作品,感受其特有的艺术魅力。

教材中选用了湖南凤凰县民间染布大师刘大炮的印染被面《喜庆丰收》,传统题材的贵州蜡染作品《贵州苗族彩色蜡染作品》《三都苗族蜡染布兜》,现代题材的蜡染作品《静物彩色蜡染艺术壁挂》。题材与内容有民间、传统、吉祥喜庆的动物、植物图案作品,也有现代题材的蜡染静物壁挂。展现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作品与现代色彩静物不同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美感。让学生看到我国蜡染和扎染传统手工艺在创作中得以传承创新。

本课属于“设计·运用”学习领域的内容,是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了解我国民间传统印染工艺中的防与染的技艺,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用自己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创作出具有情趣浓郁、充满蜡染和扎染艺术特色的美术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悦目动情的情感,从而升华为保护和传承我国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作为在第二单元的活动之一,展现了这种特有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

【教学思路】

鉴于本课涉及蜡染和扎染两种不同的染布技艺,可分别进行教学。蜡染、扎染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蜡染工艺染色部分采用传统的浸染数次、然后在空气中氧化显色数天,在初中短期教学中难以实现。为了便于课堂教学的实施,采取蜡绘的方法适用于短时间教学,简便易行效果明显。扎染需要开水煮染、流水漂洗、熨斗熨烫等工艺,在有条件的学校安排此类课程的教学非常必要。

考虑到九年级学生在操作技术水平和难度的把握上,可以使用电磁炉加热蜡,或者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煮染工具的操作。

综上所述,两个内容的课程都可以以鉴赏作品、分析造型美感、了解知识与技能、教师示范、提出实践要求,以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作品的方式进行教学实施。在学具准备中要考虑学生分组的情况和教室空间的布局,尽量安排妥当,利于学生顺利进行操作,这也是保证教学有序进行和完成作品的必要保障。完成操作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整理好作品与学具,养成正确使用学习用具、爱护学习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教学的重难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学习蜡染、扎染工艺制作方法,区别两种不同防染工艺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蜡染封蜡、手绘着色、脱蜡操作技法及要点。扎染防染捆扎技巧、染色、漂洗、拆线、整烫的过程要点。

解决措施及方法:重点对比说明,突出知识点。

制作方法:

蜡染工艺主要突出以加热的蜡描绘显现织物本身色彩部分。防止冷染色温度过高使蜡融化影响染色效果。

扎染工艺是先用线在织物上扎结成绺(称线勒扎结),或在织物上缝纫(称线缝扎结),用以防染,然后入染缸浸染,浸染后抽去所扎或缝的线。由于染液在织物上因扎结而有不同程度的浸染,因而形成由深至浅的晕染花纹,成为扎染的艺术特色。在同一织物上,运用多次扎结、多次染色的工艺,可使传统的扎染工艺由单色发展为多色,效果更佳。

艺术特征:

蜡染作品会出现冰裂纹,形成蜡染的独特效果。

扎染作品被防染的织物图形部分纹理呈放射状,具有其独特的`形式美。

难点针对具体,着重强调:

蜡染制作采用适合课堂教学的蜡绘方法,在图形设计上重点考虑如果是多色,先染或绘制浅色部分,然后再绘制深色图形部分,最后把需要留下的部分封蜡。绘蜡时要浸透到纺织品的纤维中,这样防染效果会得以保证。脱蜡时要彻底清除蜡质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果作品需要洗涤,为了防止掉色,可蒸锅加热固色。

扎染最重要的是捆扎用力结实,这样能有效防止染料染进植物纤维中,花纹染色后才会结构清晰。除了漂洗力求洗净以外,特别注意拆线时不要剪破织物以免功亏一篑。

教学用具:教学PPT、相应图片资料、电磁炉、蒸锅、熨斗、蜂蜡、石蜡、混合蜡、各色直接染料、蜡刀、夹子、包装绳、白棉布、报纸、毛笔等绘画工具。

【教学建议】

设计方案

有条件的学校:蜡染、扎染两种不同染布工艺,可以依据条件选择,每部分内容可安排2~3节课,分为:

第一节课:欣赏作品,讲解知识,分析作品,设计绘制图形、色彩草图,完成布上誉稿。

第二节课:蜡染教学环节,封蜡、绘色(图案描绘)单色或多色,有条件和时间充裕安排蒸锅固色(半小时)。扎染教学环节:捆扎、缝制图形,煮染、漂洗、拆线晾晒。

第三节课:蜡染课:脱蜡、整理、展示、评述总结。扎染课:熨烫整理、展示、评述总结。

【教学评价建议】

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听课笔记的评价(随堂或课后)。

对操作有序认真的小组和负责任的组长进行鼓励和适当奖励(如课堂加分等鼓励措施)。

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内容:制作工艺效果、设计艺术效果、学习态度表现等。分等级评价为优秀5分、良好4分、合格3分、不合格3分以下。

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充分、符合实际。

教具准备充分,步骤清晰、目标明确。

有效教学、学生学习态度、操作规范、作品效果良好。

【相关教研提示】

课堂教学方面:对蜡染、扎染工艺教学多种方法的研究。

针对本课课程如何利用地方资源的研究。

专业课程方面: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传统工艺——蜡染、扎染,如何带领学生开展保护与传承的研究活动。

【拓展篇】

教师大胆尝试用面糊糊代替封蜡防染,丙烯或纺织染料作为染色剂,采用纸质纤维代替布料纺织品,颜料点染、浸染等便捷的制作方法,来达到工具使用简便,容易推广和实现蜡染扎染的传统制作工艺艺术效果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勇于开发新的教学手段,强化教学的创新意识。

学生课后搜集民间印染传统手工艺资料素材,创建课外小组和社团,积极开展关注、保护、传承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镂空印花、蜡染、扎染三大印花民间传统工艺,为使之发扬光大做出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