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目送》有感1000字

2025/08/29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读《目送》有感1000字(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读《目送》有感1000字 篇1

盼望着,盼望着,寒假的脚步终于近了,或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寒暑假和平时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对于一个只有寒暑假才回家的我来说,每次都期望很大。

独自坐在窗前,望向远方,寒假已过一半,在少有的闲暇时光,饮一杯茶,重温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这是我第二次读这本书,带着我不一样的视角和心情重读这本书,第一次还是在高中的时候,那是我第一次读龙应台的文章,花枝春满,悲欣交集。让我体会到这是一本爱之书,更是一本生命之书。

小学、初中、高中习惯了父母为我安排好一切,替我做选择,自认为没有青春叛逆期的我自己做了一个从小到大觉得最大的一个决定――高考的志愿。其实也算不上自己做的决定,因为从开始父母就希望我从事金融行业,而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样的职业,想要去哪里,没有所谓的梦想,感到人生的路没有方向。准确的说,是因为报考的时候他们没有让我成为什么,而是问我我想成为什么。或许以前是因为不知道父母的这份独特的爱吧!我喜欢冒险,喜欢特别的东西,不喜欢一成不变的职业,因为觉得人生很短暂,应该做一些有自己想法的事情,于是,我选择了离家很远的学校西安,选择了当时在我心中不讨厌的建筑学。大学,或许真的是一个人人生的转折,至少现在的我这样浅显的认为。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这段在书中的话,我一直都很喜欢,同时也深有感触。每次离开家去学校,父亲都要目送我的离开,父亲望着我的背影渐行渐远,或许和我望着他的身影在车站站台渐行渐远是一样的心情吧!就像李健的《车站》歌中的歌词一样,“天色暗了下来,人们开始了等待,我想起多年以前,像今天的画面,以为告别还会再见……”

第一次离开父母,第一次离开家开始我的住校生活,第一次自己做了人生中重要的决定……太多的第一次,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开始吧。远离的父母每日的叮咛嘱咐,是不习惯的,原以为我逃离了父母,却不知自己的心早已和父母在一起,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牵一发而动全身。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自己越来越依赖父母,依赖和他们的美好却又短暂的时光。这一生这么长,有那么的短暂。多年后的我们也会有自己的家庭,慢慢变老。

每个人都有老去的时候,现在我只希望父母不要变老,小时候,你们把我养大,现在长大了希望我可以用我余下的时光被你们慢慢变老。每次寒暑假都会去姥姥家,因为父母工作把我放在姥姥家照看,小时候的有些记忆其实有时都会在脑海里浮现,尽管记忆的碎片不多,但足以让我放大回忆起姥姥姥爷爱我的每一个瞬间。

世界那么大,可是我还是想家!

读《目送》有感1000字 篇2

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题记

所谓“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箱地区号,邮差找得到的家,真正的“家”,不是一个空间,而是一段时光。

目送向我们叙述了:她作为一个母亲,她目送着她的儿子一天天地长大,成熟,甚至叛逆,嫌弃她;而作为一个女儿,她也目送着她的母亲一天天地变老,变得不认识她,目送着她的父亲燃烧在殡仪馆中;同时,作为一个“人”,她还目送着世间的一切,应该说是发生在她身边的一切,目送着......

目送中,让我记忆最深刻是菊花。

菊花中主要写了一次,菊花的上司中风了,而他的“妻子”决定就让他保持着植物人的样子,菊花看到了这一幕,于是告诉了与她分居的丈夫,再次说要和他签离婚协议书,可她丈夫还是不愿意。回了一句:

怎么就知道,你活得比我长呢?时间才是最后的法官。

作为一名初中生,我不能理解大人们明明不相爱,为何为了个人利益要在一起,不能理解为何要为了个人利益而去“谋杀”一个人的自由,而又为何明明在一起了,确又要因为某件事而分开。我明白世界很残酷,社会很残忍,也明白互利的“爱情”比没有互利的关系的爱情要持久。

但是,为什么,这个社会为什么要把人变成这样呢?这不就跟封建社会的风气是一样的吗,甚至比封建社会还要差,因为封建社会的女子们攀附的都是朝廷中被皇上重用的大臣,而如今,这样有权有势的人物太多了,所以现在的社会也染上了那种攀附权贵的趋势,仿佛是什么事情,用钱都能解决,但并不是这样的。

而合上书,想着《目送》中的一句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回想我的十二个春秋我见过的背影:当我第一次去幼儿园的时候,也曾朦胧着泪眼一次次地回头注视父母离开的背影,那时的他们手牵着手爸爸强壮,妈妈瘦小,也常时不时地回头向我挥手。上小学时,我也曾在校车上看着妈妈依依不舍的目光,如今,步入初中,每次进校门,都会头也不回地奔向教室。回家后,也不常跟他们说话。

这时,我突然感觉到我的父母也许跟龙应台的感受一样。

以前总是不理解亲人的目送中的深意,但每当我发现父母渐渐老去时,才有那么一丝的不舍,我们总说自己已经长大,可是我们给亲人们做过些什么呢?我们注意过他们在我们身后的目送吗?

如果我们现在还是不珍惜我们所拥有的爱,也许有一天,你想目送着他们离开都无法完成了,父母所希望的是什么?不过就是我们多留在他们身边,多和他们聊聊天?所以要多多珍惜和他们一起的时光,因为你会发现,你和他们的相处会越来越少,你们的共同话题也会日益减少,所以,好好珍惜爱你的人。

这就是真实的目送,我从这白纸黑字中读出的目送。

让我们留给亲人的不再是那么多的背影,而是笑脸,好吗?

读《目送》有感1000字 篇3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的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段句句入骨的文字,是作者龙应台在《目送》中最发人深省的着笔。这本书倾注了太多感情,如封面所介绍地: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双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当我安静地读完这本书后,忆起了龙应台母亲一肩挑起油米柴盐的事,写她的父亲时,七个连环发“我不知道……”,四次提“我们记得……”道出了女儿对父亲如何度过那段孤寒艰涩的漫漫长日的疑惑,道出女儿对父亲如何教育孩子堂正做人、对爱人患难情深、对友人不吝支援等等了记于心。她从父亲的眼中悟出:父亲的爱,没有条件,没有尽头。

眼前的文字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一暖。我觉得父亲的言行举止像一道光,它可能不同于母亲温柔地在你身旁为你掌灯,更多地是默默地照亮着你,于成长路上,于心里。

我们隐约的知道,父母对小孩的教育对孩子思想培养以及成长路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龙应台说人生本来就是旅程。我突然想起一句话:人生是一场旅行,感谢沿途遇见的风景和你。是啊,大大小小的爱,不管有着百般念想不舍,终究要启程出发,而你能带走亦或是留下的,是那道无形的光,让你有足够勇气踏步向前的光。而留下的人,是静立于门前追逐你远去的目光。

这让我想起我初来珠海是父亲送我到车站,母亲立于门前目光追逐着我,而父亲于车窗外面徘徊,我深知出发,意味着责任。我不敢回头看父母依依不舍又担忧的眼神,然而他们也在期待我的回头吧,像龙应台期待儿子回头一样“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我想他们都很失落吧!

我们身为子女,时常会忽略至亲的感受,若不是读此书,也许我会、毫无意识。书中的龙应台,年轻时的她拒绝过马路时父亲伸过来的手,而她也遭到年轻儿子的拒绝,她只能止不住的流眼泪。

我希望我们不是在为人父母后,待孩子同样有你对父母的举动才觉悟这是不对的,我们要敞开心扉接受父母的爱。愿我们长大后,愿父母年老时,陪伴在父母身旁,哪怕他们记不住你了,哪怕他们像个懵懂的孩子,哪怕他们失去自理能力……子女也不该避之弃之。

“不必追”,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要追,我们追的是时间,让我们来一场角色对调,就这样温柔耐心地爱着父母,愿时间能善待,让孩陪伴尽孝成。

读《目送》有感1000字 篇4

《目送》让我认识了龙应台。与其说她是一名作家,我觉得她更像一个女侠。女侠绕过江山错落,识得人间烟火,在这寡淡的世上深情地活。“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女侠与生俱来的气质,那已经浸透到骨子里的刚猛爽快在73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发挥得淋漓尽致。

对于龙应台的一段话,我印象很深刻。她说:“我慢慢地,慢慢的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她好像在诉说:我们的关系平凡,但是我还是想与你携手共进。目光所到之处,十里春风都不如你。

如果有人再向我提起《目送》,那我一定会想到朱自清的《背影》。朱自清与父亲在火车站告别,他的目光追随着父亲的背影,佝偻的身子,满头的白发,迟缓的脚步,深沉的爱。那是一个年迈又孤独的灵魂,但是岁月无情,人有情。如果有下次,不要只给我留下一个背影,我需要一个迟来的拥抱。在《目送》中,作者既是被父亲送到工作单位的女儿,又是送儿子远行的母亲,养儿方知父母恩,父母才是每个人平淡无奇生命中最美好的意外。龙女侠披星戴月,一生轰轰烈烈,但在亲人面前,目光所剩的都是温柔。她把对外界的警惕放下,把世俗的目光放低,尽量用笨拙的爱拥抱他们以温暖。当我在目送你离去时,你可不可以回头给我一个拥抱,压低声音在我耳边悄悄地说,“等我回来。”我想,只要你给的一个拥抱,你给的一句叮嘱,只要是你,我都会觉得这一刻我的勇敢和老去都值得。

《背影》是两代人之间的故事,那《目送》则是三代人间的感动。欣慰、感动、幸福,又或者是失落、不舍、担心。我们本就是沧海中的一粟,一路走来说不出有多辛苦,但因为有你,我一定会认真地活着;为了你,我愿意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当时的龙女侠已经四十岁了,她还能让父亲牵着她的手过马路,她还总有各种办法让不安的母亲安静下来。一世骄傲的父亲在女儿面前戒掉一身戾气,一世爱美的母亲在女儿面前笑靥如花似心怀悸动的少女。龙女侠仿佛哄孩子般顺从他们,他在表明:你可要牵紧我的手别走丢了哦!或许,每个人在父母面前永远都不会长大吧,我们也许遗传到了父母的孩子气。

那一天,龙女侠想要握住儿子的手,却被拒绝了。理由是儿子今年已经十八岁了。她用十八年时间养育成人的少年终究还是远离了她,她很快便把眼里的失落埋了下去,没关系,你在我眼里就是人间的四月天。尽管如此,她仍站在人来人往的马路上泪流不止。当今,仍有很多人做不到且行且珍惜,因为年少无知体会不到父母内心的空旷和荒凉。你看,今天风和日丽,微风和煦,阳光正好,你想不想和爸妈一起散个步?

因为这辈子能有你,和你有亲密的关系,所以我知道这一定是跨越千年的美丽。如果即将挥手告别,记住:勿留背影。

读《目送》有感1000字 篇5

《目送》一书,作者龙应台。翻开目录,七十三篇散文,描写了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同行……百般情感纵横交织,牵扯不清,终究融为一体,无时无刻不勾起作者的情愫,牵引作者的思绪,困扰作者的内心,萦绕作者的身旁。

书中第一篇《目送》,作者回忆了自己目送他人远去时的情形:儿子第一天上小学,不停胆怯地回头望向母亲,边望边大步迈向教室;作者第一天到大学报到,父亲用装饲料的小货车送她,碍于面子而迟迟不肯送到校门,待作者下车后,驶出巷口,只留下一团黑烟……无论是父亲还是儿子,都静静地消失在某个角落,而作者便伫立凝望,直至再也看不见身影。

人的一生便在一次又一次目送中度过,目送意味着离别,伴随着思念,诗词中也往往蕴含着呼之欲出却又如鲠在喉的离别与思念之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我们常常目送身边的人远去,有时给予一声不舍的道别,一句亲切的寒暄,一抹真挚的目光……目送一个人,看到他的背影渐行渐远、逐渐消失时,又会是什么滋味呢?

不清楚,亦难言。

目送,或在人影绰绰的街道,或在车水马龙的站台,或在曲折迂回的小路……无论在哪,往往是你站在路的这一端,看着他人逐渐消失在路的尽头。那个背影离你越来越远,似乎非常倔强的对着你,并默默地告诉你一句——“不用追”。

尝试放下种种情感的纠葛,不去细想目送的滋味,而是全心全意地目送一个人,便是成长。

《十七岁》一文也是非常精彩,作者叙述自己到赴德国与儿子相遇的经历。作者与儿子一同漫步,好似孩子一样,对一路上看到的种种事物指手画脚,满心欢喜,而儿子却总是“嫌弃”她幼稚,努力显出成熟的样子。

他们沿着康河走,走到一条分支的小溪时,作者望见溪水面上隐约漂浮着一件衬衫。离近看,竟是一只睡着了的白天鹅!它的脖子蜷在自己的鹅绒被上,沐浴在波光粼粼的水中。作者不禁泫然欲泣,激动地拿出相机定格这精彩的一幕。身旁的儿子却淡淡地评价:“小孩!”

仔细想想,儿子何尝不是个小孩呢?我们有时在不经意间也像作者的儿子那样,有意或无意的效仿着成人,妄图褪去幼稚的皮囊,穿上所谓成熟的新衣。其实啊,真正的成熟不只表现在外在身高和体形的成熟,更是心智的成长。文中儿子的种种行为为本文增添了许多乐趣,我不禁哑然失笑。

何为成长?在我看来,成长是放下,放下情感的纠葛;成长是成熟,告别幼稚的内心;成长是接受,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接受别人的不完美,学会体谅和关心一个人,学会包容和爱,懂得责任与感恩。成长是用历练开出的一条叫阅历的道路,踩在磨砺的石子上谦虚低调,踏实做人,腹有诗书却不张扬。这是我能想到的最温柔的成长,也是我的人生目标。

读《目送》有感1000字 篇6

转眼间,我的孩子已进入了中学,成为了一个住校生。相信每个家长都和我一样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不想孩子离开,而现在是不得不让他(她)们走上独立之路。有的家庭一星期让孩子回一次家,离家远的孩子经常回家就没那么容易了。无论何时,我们这些做家长的无时无刻都关注着他(她)们的成长。但我们应试着放手,让他(她)们去学着自己长大。

我的儿子离家是很近的,每星期都回家。最近他让我读了一本叫《目送》的书,我深信大多数的家长都和那个身为母亲的作者一样。从幼儿园,小学,初中,我们都是看着孩子长大的,情况大同小异。幼儿园,孩子很依恋我们家长,进那扇大门时是又哭又闹,但我绝不可能去拉他回来,如果不这样,他未来的路就无法走得太远。在小学,我的孩子同于作者的儿子,我送他上学,离别时他都是三步一回头,五步一招手,虽然只分别半天,但那时孩子都还是与我有难以割舍之情。现在初中却有些不一样。

我的孩子确实独立了,但不论他“行市”到什么程度,他都要在家长的目光下成长。现在孩子们似乎已没有那么多的留恋,就像文中的儿子,回头越来越少,招手越来越少,这意味着曾经的亲情也有可能变淡。也许我们的管教很严厉,也许我们的唠叨很烦人,这些都会让孩子产生厌烦情绪。但他(她)们毕竟还需要一些应有的“束缚”,孩子们应想想:家长为他(她)们做了很多,没有家长的教育,自己的成长之路绝不会很正常,甚至会误入歧途。

可是,我的儿子对这些方面的认识还不够透彻,我们都需要互相了解。

作为一个家长,我也需要反思。我们也有老去的父母,我们小时似乎也与书中儿子差不多,我们好像也是与家长渐行渐远,到现在把精力放到了下一代身上,没有什么时间再去眷顾老人。我们就应思考,我们的孩子会不会在未来也是这样,读了《目送》,我不希望人们心中神圣的亲情是这样一个循环。我们这些家长,不也是在父母的目送下长大的吗?

彼此应该更主动了解的,是我们这些大人。我们也许尚未搞清楚孩子的内心世界,但是我们可以给他(她)们引路。就像作者一样,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孩子都要离我们远去,我们毫不例外地目送他(她)们。不管那个远去的背影回不回头,招不招手,只要我们彼此还挂念着对方,能在遥远的地方传递爱,我们家长就能满足。但这样的前提,就是要填平现在我们与孩子之间所谓的“代沟”。多一次交流,多一份理解,多一点温暖,这关系到我们和孩子现在以至将来的幸福!

我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就要立刻从与孩子的沟通做起,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在这段路上,陪伴孩子们的,将永远是家长的目送。品靠他、高端靠他、代替三洋这个租借品还靠他、未来的海外市场自主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