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白杨》教学设计

2025/08/29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白杨》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白杨》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同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板书:白杨)

1.“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树,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白杨树的相关知识。

2.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3.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从整体入手)

(二)讲读课文(从整体到部分)

[讲读第一段] (从整体到部分)

1.看图、听读、思考:大戈壁什么样?白杨树什么样?

2.默读思考:课文中怎样描写大戈壁?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划出主要词句)

3.读后讨论。 (通过解词析句理解、体会)

(1)课文中怎样写大戈壁?请你结合画面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什么样?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2)课文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高大挺秀”的“秀”字怎么讲?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讲读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思考: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2.读后讨论交流。

(1)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

(2)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3)教师读父亲的话后提问:“表白”怎么讲?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3.划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4.教师小结。

《白杨》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

献的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

2.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3.自学生字词,理解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从内容中体会思想这一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教具准备:

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

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学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出学习目标:作者通过这些内容,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在理解课文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体会。

二、学习新课。

理解爸爸的话。

三、激情导入:

现在,我们坐火车和作者一起到新疆去,好不好?(看录像)我们不但看到了茫茫的大沙漠,还听到一位旅客为他的孩子介绍白杨呢。

1.在课文中找出爸爸介绍白杨的话,用直线划出来。

出示问题,理解爸爸的话。

文字片: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用、、、、划出表示白杨特点的词语。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枝干挺直

白杨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2.默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描述白杨特点的句子,通过理解词语,体会白杨的特点。

(1)“茫茫”、“浑黄一体”结合录像画面理解。

(2)“卫士”在课文里指什么?为什么?

导语: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4、学生概括爸爸说的这段话的意思。

体会爸爸的心。

导语: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赞美白杨吗?(学生齐答)

出示文字片: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读句子理解,“表白”、“心”是什么意思?

自由读课文16、17自然段,用()划出孩子们知道的事情。思考孩子们还不知道哪些事情?(引导学生理解爸爸这样做的目的,来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5、爸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从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样的精神?

板书: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6.板书小结。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1.边听课文朗读边看录像,想想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向老师提出来。

2.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3.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4.看板书总结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辨析课后第3题。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板书:内容―――中心思想

五、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

《白杨》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学会分析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合作学习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边疆建设者的崇敬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奉献精神的尊重。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白杨树象征的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掌握象征手法的识别与分析,以及如何将这种手法应用于自己的写作中。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白杨树图片、相关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活动设计:展示一组我国边疆地区风貌和建设者的图片或短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区的环境特点及在那里工作的人们需要具备怎样的品质。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是什么支撑着人们坚守岗位、默默奉献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任务安排: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和印象深刻的句子。

小组讨论:分享各自找到的重点字词,简单解释其意义,并讨论文中描述的白杨树有何特点。

三、深入研读,分析象征手法(20分钟)

教师引导: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它仅仅是在写树吗?”引导学生探讨白杨树与边疆建设者的联系。

分段解析:选取关键段落,分析如何通过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来象征边疆建设者的品格。

小组活动:分组讨论文中象征手法的具体应用实例,每组选择一个例子进行汇报。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10分钟)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文中人物或白杨树,以第一人称叙述自己的故事或感受,加深对文本情感的'理解。

主题讨论:结合当代社会,讨论现代社会中有哪些人或事体现了类似白杨树的坚韧不拔和无私奉献精神。

五、总结归纳,布置作业(5分钟)

总结:回顾本课学习的内容,强调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作业布置:

写一篇短文,尝试运用象征手法描述一种自然景物,寄托自己的某种情感或理念。

阅读一篇同样运用象征手法的其他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象征意义并撰写读书笔记。

《白杨》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1、白杨和小河的合唱教学

2、和声的基本练习

3、欣赏保卫黄河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白杨和小河两个互帮互

助的好朋友形象,学会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来表现歌曲。

2、初步感受和声的音乐表现力,通过比较初步理

解合唱的不同表现效果。

教学重点

合唱部分的学习和体会

教学准备】:

录音磁带,歌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基本练习

1、气息练习

模仿闻花香和生活中喘气的动作,呼吸要做到平稳,不抖动,不耸肩。

2、节奏接力

a.出示准备好的`节奏练习条,分组准备,然后进行接

力练习,看哪一组最准确。

b.两个声部的节奏练习,以后面的合唱部分节奏为主,要求准确,两声部配合和谐。

3、旋律的视唱

以合唱中的难点为例,注意声部的和谐和准确,音准,要求如同唱歌一样

三、白杨和小河的合唱教学

1、聆听范唱

2、复习前面齐唱部分,强调要有表情有感情地演唱。

3、随琴分声部学唱合唱部分的曲谱

4、视唱合唱部分的旋律

5、分声部视唱歌词

6、歌词的练习

7、完整地视唱歌曲

四、结合欣赏《保卫黄河》,讨论对《白杨和小河》

的处理。

1、听《保卫黄河》

2、谈自己听后的感受,重点是对音乐形象的认识。

3、听《白杨和小河》

4、对两首歌曲进行比较,说说我们在演唱时应怎样

来表现歌曲,包括情绪、声音、声部的和谐等。

5、 用讨论的结果为指导,全班演唱《白杨和小河》

五、结束教学。

《白杨》教学设计 篇5

《白杨》教学设计(通用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白杨》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白杨》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奉献精神。

2、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奉献精神。

三、课前准备:

查找资料 制作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1段,了解白杨生长环境:

(课件出示第一段文字)

1、师叙述: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分得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这茫茫的戈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预设:人烟稀少 渺无人烟……

2、(课件出示描写戈壁的词语)学生想象画面齐读词语

过渡:为什么白杨树能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呢?(生命力顽强)文中哪段话具体介绍了白杨树的特点?(13段)

(二)学习13段,了解白杨生长特点:

1、学生自学画批第13自然段

(出示自学提示)默读第13段,这段话介绍了白杨树的哪几个特点?请你用合适的词语加以概括,在书上进行批注。

2、全班交流自学体会:(老师相机出示需要重点理解的描写白杨的句子)

A、“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1)学生抓住“从来”理解白杨特点。

板书:高、直

(2)你从爸爸的这句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预设:赞美 夸奖

(3)自读这句话,读出赞美之情

B、“哪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引导学生抓住“哪”“很快”这两个词并联系上文体会白杨适应能力强的特点。

板书:适应能力强

(2)教师引导朗读体会白杨适应能力强的特点:

(矿山、戈壁 )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矿山、戈壁 )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C、“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学生抓住“不管……不管……总是……”并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白杨生命力顽强的特点。

板书:生命力顽强

(2)想象着画面学生齐读这句话。

D、(课件出示第1段和第13段)

(1)课文介绍白杨树的特点,为什么要写第一段呢?

预设:恶劣的环境描写更加衬托出白杨树的三个特点。

(2)读13自然段,读出爸爸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过渡: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还不能理解。

(三)学习15自然段,感悟“爸爸妈妈”等支援新疆建设者的奉献精神。

1、(课件出示第15段)从这段文字中,你对文中的“爸爸妈妈”有了哪些了解?

(预设:新疆离他们的家乡很远,生活艰苦;他们是自愿去的;他们在新疆工作生活了很长时间;现在他们要接孩子去新疆上学,在那里长期居住。)

2、学生提出质疑

预设:

(1) 他们为什么要从生活条件好的内地到遥远的、条件差的新疆去?

(2) 他们在那里是怎样生活的`?

(3)他们为什么要接孩子去新疆上学?为什么要在那里长期居住?

3、全班交流解决学生疑问

问题1:他们为什么要从生活条件好的内地到遥远的、条件差的新疆去?

教师介绍补充图片资料

预设:服从祖国需要 建设边疆

板书:服从需要 建设边疆

问题2:他们在新疆是怎样生活、工作的?

(1)学生介绍

(2)教师介绍图片资料

问题3:他们为什么要接孩子去新疆上学?为什么要在那里长期居住?

预设:他们不仅要自己扎根边疆,还要让自己的孩子长大后继续建设边疆。

板书:扎根边疆

4、你觉得爸爸他们这些建设者是些怎样的人呢?

预设:爱祖国 奉献精神 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四)学习14段,感悟建设者与白杨的相似之处。

1、(课件出示第13段)“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预设:表面上说白杨树,实际上说自己、说这些支援新疆的建设者。借白杨树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

2、“爸爸、妈妈”这一代支援新疆的建设者和白杨树之间哪像呀?

[预设:联系白杨“哪儿需要它,它就……”“不管……不管……总是……”。支援新疆的建设者也像白杨一样,祖国需要他们,他们就……“不管……不管……总是……”。]

(五)理解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

1、课文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点?

提示:为什么写了白杨还要写建设者呢?

预设:课文通过介绍白杨树高大挺直、适应能力强、生命力顽强的特点来赞美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这种写法叫做借物喻人。

板书:借物喻人

2、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

(1) (课件出示填空):

生活中我们经常借(什么物 )来赞美( 什么人 )

预设:

借(蜡烛 )来赞美( 老师 )

借(小草 )来赞美( 平凡的劳动者 )

借(荷花 )来赞美( 品格高洁的人 )

借(松树 )来赞美( 战士 )

(2)理解物与人的关系特点

提示:你发现括号中物与人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预设:物的特点与人的特点有相似之处。

3、阅读借物喻人的文章要注意什么?

预设:要先抓物的特点,再和人的特点进行联系,找出他们的相似之处,写物只是一种手段,赞美人才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阅读杨朔的《荔枝蜜》,《白杨》与《荔枝蜜》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附:板书设计:

26 白杨

借物 喻人

高 直 服从需要

适应力强 扎根边疆

生命力顽强 建设边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