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散步》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散步》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语言表达上“举轻若重”的特点。以词语的选用与句式结构两方面)
2.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
教学难点:
小组活动时,寻找典型词句,体会“举轻若重”的特点和表达作用。
教学方法:
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建构新的学习。学习策略有: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学习
1.回忆生活,引入学习。
出示问题:你们一家人一起散步会发生些什么事情?
请两至三位同学讲述经历,与大家交流。
(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建构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希望给新知的学习构筑起合适的背景,以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沟通。)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要求:轻声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
检查阅读效果: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节呢?
C.散步的地点?
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E.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3.交流感受,把握作者的感情。
出示问题: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请几位同学谈谈个人的感受。
肯定个性化的发现。
(这问题比较宽泛,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注童个体的体验。)
进一步研究文本: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
(回到文本研究,文本本身始终是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一个环节也是探究本课语言特点的思维起点)
总结:散步是日常生活,既轻松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在作者笔下变得那么重要。作者从中感受到责任的重大,领悟到家庭、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内涵。(总结可以请学生做。)
二、师生合作,初步发现
1.朗读第一、二两节,师生共同探讨。
朗读前提出要求:注意,文章中哪些词语或句式很“特别”。
学习第一节:以学生平常习惯的表达方式作为参照进行比较,发现作者选用句式的匠心。
通常习惯的表达有:
我们一家四个人在田野上散步。
我、我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在田野上散步。
归纳比较结果:文章选用的句式有强调的意味,郑重其事地推出一个一个镜头。
(进一步朗读并感受课文语言,切入到本课主要目标——语言的.探究,通过比较发现句式的不同寻常。)
学习第二节:自主发现句式比较特殊的句子。推选用得巧的词语。
句子: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词语:信服
(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会发现句式与词语的选用上都有一种“举轻若重”的感觉,更深入地把握作者把小事情写得很重,写得意义不凡。)
2.学生归纳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作者用心选用句式与词语,整篇文章给人一种“举轻若重”的感觉,使一件平常的生活小事显得那么不同寻常。
(归纳的环节非常重要,它把对具体内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规律性的认识。)
三、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1.小组学习,圈画交流。
出示要求: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比较特殊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
(小组活动,全员参与,教师适当帮助有疑问的小组,到一定时候教师要提醒小组及时总结,准备交流。这一阶段也可以将文章分成几部分,分别交给不同的学习小组探讨,这样有利于深入推敲每一部分文字。)
2.班级交流,共享发现。
每个小组派代表把最重要的发现与全班共享择一个句子、一个词语。
可能有的句子与词语: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的母亲老了,……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就是整个世界。
太迟、总算、熬、分歧、委屈、水波粼粼、慢慢地、稳稳地、仔细
教师在交流中适当引导。
(分享学生的发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把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还给学生。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在于学生自主的发现与交流中。)
四、拓展:强化发现
1.调用积累,向课外拓展。
交流明确:
(1)举轻若重的语言能把小事情写得庄重、意义不凡。由学生联想平时生活或阅读中类似的例子。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如“免受鲨鱼之吻”。
(2)有时举轻若重能使得文章轻松幽默,如“扛着一支铅笔”,“学生周末大逃亡”。
(3)分场合与对象,轻重得体,例如北京申奥时何振梁的一席话:“无论你们今天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将创造历史,但是只有一种决定能改变历史。你们今天这个决定将通过运动促进世界和中国的友谊,从而使全人类受益
2.与作者原文比较,推进研究。
文章选进教材时删了三处文字,出示这三句话,讨论编者删改的意图,并且评价删改的效果。
(教学中,讨论编者的删改意图相对于初一的学生有一定难度,可以先请学生评价删改的效果,再揣摩编者的意图。)
(教师根据学习情况决定是学生个体独立思考还是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养成平等审视的意识,作者、编者与我们是同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与发现,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合理、能说得通就可以。)
3.总结
无论是举轻若重还是举重若轻,关键要注意场合,把握分寸,得体是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再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形成自己的特色甚至是风格。
(学语文,更应该用语文。用中才会思学,学也才会其乐无穷。)
五、比较:验证发现。
自读(金黄的大斗笠),比较两篇文章语言的特点,并研究造成两文语言风格截然不同的原因。
(金黄的大斗笠)写了一个孩子眼中的姐弟二人的温馨世界,语言是活泼泼的。
(比较是研究性学习经常用到的方法,(散步)与(金黄的大斗笠)的视角截然不同,表达的感情也相距甚远,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也就各有千秋,这两篇文章作为一组教学材料,比较它们的语言风格,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角度。当然,教学中不要赶进度,来不及1课时完成,可以把这一项任务放在课后,作为一次研究性的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后进行适当评讲就可以了。)
六、布置作业
假设你是文章中的“我的儿子”,写一写这件事情,感受语言的另一种魔力。
《散步》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把握课本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积累字、词的习惯。
3、正确流利地朗读,体会文章生机勃勃的意境美。
4、感受文中尊老爱幼的人性美,引领学生体验家庭责任感。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体会文章生机勃勃的意境美。
2、感受文中尊老爱幼的人性美,引领学生体验家庭责任感。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文章结尾最后一句话,从而领会文章主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之前,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跟家人在一起时,都做哪些事情?
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在南方初春的田野上,一家祖孙三代一次平常的散步,又为我们表现了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莫怀戚的《散步》。
二、实施目标
(一)听读感知
1、听准字音,勾画、积累重要字词或自己喜欢的字、词。
2、结合屏幕上的问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①散步的原因是什么?
②散步时发生了什么小矛盾?
③这一矛盾是如何解决的?
(二)字词积累:
熬(áo)嫩(nèn)芽咕咕(gū)地
分歧(qí)霎(shà)时水波粼粼(lín)
信服:信任佩服。
分歧:意见不一致。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得到合适的安顿。所,位置。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粼粼:形容水的明净。
(三)研读课文
1、散步的原因是什么?
①请学生说说“我”为什么散步?
为了母亲。“她老了……应该多走。”
为了感受春天的美景。“这南方初春的田野……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②师生对话交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爱。
以“我”的口吻,结合文中描写和屏幕上展示的图片,写一两句劝说母亲散步的话。
③朗读课文段落,感受初春美丽的田野风光及作者浓浓的孝意。
2、散步时发生了什么矛盾?
①发生了什么小矛盾?
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因为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小路: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②“我”的选定是什么?“我”做这个决定为难吗?
为难。“我”选择了走大路。“一切都取决于我,我感到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③在很为难的情况下,为什么“我”选择了走大路?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
表现了“我”对母亲的尊重、孝敬、关爱。
④朗读课文段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3、这一矛盾是如何解决的?
①按“我”的决定做了吗?这一矛盾是如何解决的?
母亲变了主意,走大路。
②“变了主意”、“摸摸儿子的小脑袋”,表明母亲是一位怎样的人?
表明了慈爱、温和的性格,以及对“我”儿子的无比疼爱。
③教师适当小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4、体会主题:
为什么“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那么很仔细”?为什么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后教师根据情况适当小结。
总结:
《散步》这篇散文质朴地表达了家庭的温情与幸福。作者劝说母亲出去散步;为了母亲,选择大路;背过母亲,走过小路。这美好的亲情源于爱,而每个家庭成员负责任的生活是对爱的最好表达和诠释。
(四)我的感悟:
1、在你的家里,谁的担子最重,为什么?
2、作为子女,又该怎么做?
鼓励学生积极反思、交流、发言,教师最后以作家毕淑敏的《孝心无价》作结。
三、作业布置:
亲情无处不在,它在我们每个人的家中,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请你抓住生活中的某一细节和某一瞬间,写一个表现“亲情”的片段。
《散步》教案 篇3
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2、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难点: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制),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多媒体,歌曲《让爱住我家》,展现亲情图片和歌词。
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2、 亲情是甘泉,给我们枯干的心灵以滋润,;幸福的家是港湾,让我们遮蔽一生的风雨。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让我们走进莫怀戚先生的家。陪同他们一家三代去《散步》,去分享他们家浓浓的亲情
二、品读课文,感悟亲情。
1、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如果学生发现课文朗读与课文不完全相同,可以作思考题,留给学生.)勾画文中最能表现浓浓亲情的细节、词语、句子。
2、 自由阅读全文: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以轻声品读,也可以默读。把文中表现出浓浓亲情的地方多读几遍。
3、 小组互助,交流感悟。文中让你最感动的有哪些细节、词语、句子。这些地方应该怎样读才能表现这份深情。
4、 全班交流、亲情共赏。
(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引导:母亲为什么不愿意出来?而“我”为什么又坚持要母亲出来?母亲为什么又答应了儿子,试想如果“我”依从母亲,把母亲一个人放在家里,老人会怎样?
分析:这句话说明了“我”关心母亲,对母亲的身体健康提出积极的建议,而不是顺水推舟。母亲因为相信儿子,尊重儿子的意见,所以顺从。我如果只带着妻子、儿子出来散步,把老人孤零零的丢在家里,会让老人很孤独、寂寞。最后一句说明 “我”和母亲关系和谐,表现了母子之间亲昵的感情。而且这种和谐的母子之情是在几十年以前就开始了。
(2)他儿子说的话很可爱。他说:“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他觉得这是他一个很大的发现,这句话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可爱。分析:儿子这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极富童趣。孩子这一天真的新发现洋溢着一家人充满温馨的天伦之乐。听了孩子的话,我们都笑了,为散步增添了很多快乐。
(3)、“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引导:为什么一家人都会听“我”的?这里面包含着哪几种亲情?
分析:“我”是一家人的主心骨,平日“我”就是一个讲原则的人,家人都信任他。这里面包含着母子情、父子情、夫妻情。
(4)、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引导: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走大路方便老人,说明我很照顾母亲,很孝顺。母亲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走小路孩子感兴趣,说明母亲对孙子很理解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蔼。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表现了一家人在散步中互敬互爱的动人情感,有一种浓浓的人情美。
(5)、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
引导:一个“背”字体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之间关系十分融洽,多么幸福、温馨的亲情。
(6)、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引导:为什么母亲和儿子并不重,但我和妻子要走得很慢、很小心?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同学畅所欲言:A、背上的一老一小可别摔着。特别是母亲年老体弱经不起摔,非得稳稳当当的不可。B、为了让母亲和儿子多呼吸一些新鲜空气,所以走得慢慢的。C、为了让母亲和儿子尽情的欣赏春天的.美景。D、表现“我”对母亲的孝心和旗子对儿子的爱心。如果走得很快,显得不耐烦。不能体现浓浓亲情。E、如果全社会的人都想文中的“我”那样具有孝心和爱心,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老师小结:一边是风烛残年的母亲,一边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我们的照顾和关心。所以从表面上看,这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从深层的意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把亲情推及得更广泛的境界。
(注:每一处学生分析以后都进行朗读的简要指导,通过学生试读、老师范读、集体齐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文中的亲情美。)
总结: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真的很平常,老人和小孩在选择道路时有了分歧,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可作者却有一双慧眼,从这平凡的小事中看到了一家三代人和谐美好的感情,并由此推及尊老爱幼的中华美德,文中处处流露着浓浓的亲情:它是一幅温馨的亲情图,是一首欢快的亲情曲,是一篇美妙的亲情诗。
让我再一次深情并貌的朗读全文,细细的来体会这份热闹感人感动的亲情。
三、联系生活,谈论亲情
幸福的家庭往往都有相同的幸福。亲情无处不在,他不仅仅在思念部之中,也不仅仅在莫怀戚的家中;它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家中、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只是时光的流水把许都宝贵的记忆带走了,我们匆匆的步履把我们曾经拥有的瞬间感动冲淡了,淡如水,淡如烟,淡得我们都怀疑自己是否还拥有那份爱,怀疑我们自己是否还有能力去感知那份浓浓的亲情。可是,这份是永恒的。我们要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用善良的心去体会。
学生准备1分钟。
全班交流。
(尽可能启发学生把发生在身边的感人故事讲出来,要像这几位作者一样,敢于披露真情实感。尽可能引导学生领会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可能让学生明白要珍惜亲情,懂得关爱家庭。)
老师也有故事要讲。2
五、动情落笔,抒写亲情
我们对亲情有说不完的故事,讲不完的细节。生活本就是这样美好、温馨。情到浓时转成文,请同学们把自己对亲情的感受写下来。
你可以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组排比句来赞美亲情或者一组比喻句来歌颂亲情。
你也可以写一首反映亲情的小诗。你也可以写一段话来呼唤亲情。
学生动笔3分钟。交流展示5分钟。
教师准备一首小诗〈父亲的叮咛〉
六、真诚行动,建设亲情。
1、亲情不单单是寒冷时父亲为你披上的一件外套,它也不单调那是深夜里母亲亲手为你冲的一杯牛奶;亲情应该是孩子柔嫩的小手为父亲擦去额上的汗珠,它应该是母亲疲惫时孩子递上椅子时的体贴。亲情不单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也是妈妈的唠叨爸爸的责备。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的片刻时间来领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仅仅是声情并茂的述说,它更应该是落到实处的行动。亲情不能只靠父母似的殷切期望,它更应是儿女无言的回报。家的温馨与和睦靠大家,家的亲情建设我们也应尽一份义务。回家以后,请同学们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2、 你的真实感受和父母的真实反映写下来,以后的语文课大家交流。
七、结束语: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着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散步》教案 篇4
师:同学们学过孟郊《游子吟》吗? 让我们来一起朗诵: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从这首诗,通过母子将别时,慈母为游子缝衣的场景描写,表现了母子真挚的骨肉深情。今天我们学习《散步》理解一下家庭亲人之间的相互敬爱。
师:首先请同学默读课文。 用简练的语言概述“散步”的过程。
师:现在谁来说说文章讲的是什么事呢?
生:这篇散文,写了一家四口在初春散步,开始我让母亲去散步,母亲很顺从地服从了我。后来产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最后母亲改变了主意要走小路,走不过去的时候,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表现得很温馨,很甜美。这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是透过优美而朴素的语言传递给我们的,希望你们能用心去感受这份温情。
师:散步对我们而言,是大事还是小事?
生:小事。
师:对,也就是说:散步其实是件又平常又普通的小事。但文章表现上来的东西是不是散步这么简单?
生:不是。
师:是啊,作者从这件小事中还真散出些“大事”来呢。我们一起学习吧。
师:首先请男同学朗读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找出散步的人、时、地、原因。
(几位女学生朗读,全体学生思考)
师:好,男同学们读得又整齐又响亮。来,有谁能回答老师刚才提的问题。
学生甲:人是:包括“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他们是——?
学生甲:一家人。时间是春季。
师:春季的哪个时候?
学生甲:初春。
师:哪些词句表现是初春这个特殊的时节的关键?
学生甲: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学生甲:地点是田野。
师:为什么要到田野去散步呢?
学生甲:因为我母亲身体不好,我劝她多出来走走。
学生乙:还因为田野空气好,景色又美。
师:补充得不错!
师:从原因上看,我对母亲的态度怎样?
生:很好,很孝顺,很会替母亲着想。
师:可不是吗,这虽然是小事,但可充分体现了“我”的孝心,同学们可要像他学习哟!
师:“我”对母亲很孝顺。“我”与“母亲”之间的关系自然是很好的了。让同学们找找看:哪一句话表现了这样的关系?
生:“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侯很听她的话一样”这一句。
师:很好。虽然散步是小事,母亲能在这春天出来容易吗?
生:不容易。
师:为什么?从来里可以看出来?
学生甲:因为她身体不好。
学生乙:从“熬”字可以看出来。
师:好,散步去!请女同学读第四、五自然段。
师:田野的景色美吗?
生:很美。
师:怎么美?
生:“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师:哎,“我”怎么会看见这田野美丽的春景就想起“生命”来了?
生:春天万物复苏,一切都是新的,很有生命力,所以想到生命。
师:和前文写母亲有没有关系?思考一下。
生:(思考后)有。
师:什么关系?
生:因为母亲战胜了寒冬,战胜了疾病,使自己的生命得以维持。作者触景生情,联想到,感悟到生命。
师:说得多好!同学们把这些观点总结一下,整理在课本上相应的句子旁。(学生整理)
师:他们一家人散步是怎样走的?
生:前面是母亲和儿子,后面也是母亲和儿子。
师:谁发现了这个情况?
生:“我”的儿子。
师:他把发现的这个情况怎样表达出来的?
生: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师:这表现了这个小家伙的什么特点?
生:天真、聪颖。
师:小家伙的话充满生活情趣,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同时还表现了什么?
生: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师:接下来,请全体同学把剩下的三个自然段齐声朗读读一遍。
师:后来怎样?
生:发生了分歧。
师:什么分歧?
生: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坦;我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师:“有意思”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有趣。
师:谁来解决这个分歧。
生:“我”。
师:为什么是“我”呢?
生:因为课文里说:“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他总是听我的。”
师:这说明了我在家中是怎样的地位?
生:是中心、核心。因为我是强壮的,高大的。
师:这个分歧,“我”觉得容易解决吗?为什么?
生:不容易,左右为难,因为找不出两全的办法。
师:最终我决定怎么办?
生:委屈儿子,走大路。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伴同他的时间还长。
师:从这个决定中,我们再次看到了“我”对母亲的——
生:孝顺。
师:问题结束了?
生:母亲改变了主意,走小路。
师:从这个改变中,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儿子无比的——
生:关爱、爱护、疼爱。
师:用一个字可以概括,那就是——
生:爱!
师:总结一下,这一家人真有意思:年纪老的、大的对年纪小的态度是——
生:爱。
师:年纪小的,大的对年纪老的态度是——
生:孝顺。
师:用一个词概括他们一家人的关系:
生:温馨和睦、尊老爱幼。
师:概括得不错。
师:小路有意思吗?
生:有意思。
师:怎么有意思?
生: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师:小路平坦吗?
生:不平坦。
师:不好走的地方怎么办?
生: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走。
师:课文最后一句说:“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为何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那么仔细?
生:因为是小路,路不好走,怕母亲摔着了。
生:我觉得他们走的不仅是平常的路,不仅是散步,同时也在走过人生之路,所以走得仔细。
师:分析得有意思,我觉得这位同学还真像文中的“我”一样,在平凡普通的散步中,“散”除了深刻的东西来。于平凡中见深刻,于“小”中见“大”,不就是这篇文章的主旨吗?
同学们能理解“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吗?
生:这个形象有象征意义,一家有老有小,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这是中年的责任。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师:同学们,你们是家的一份子,也是世界的一份子,学
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懂得了什么?
生:要尊老爱幼、和睦相处。
师: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尊老是人类高尚的情感,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正如培根所言(教师出示投影: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特有的文化之举——<英>培根。
生:读格言
师:下面,我们做一个小小的练习: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说说生活中能展现亲情的故事。(展示投影内容,学生思考)
师:我们对天下所有老人都应承担一种责任,老吾老及人之老,关爱老人是每个人来应尽的责任。
这节课我们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浓浓的亲情、尊老爱幼高尚情感,认识到每个人所应担负的责任。
师:最后请齐唱《常回家看看》。
《散步》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情感朗读,感悟浓浓亲情。
二、品味语言,感受散文语言美。
三、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情感。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深刻含义。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互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相亲相爱》。
2、导语:我们国家有13亿人口,这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家庭,每个家庭每一天都发生着许多美妙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莫怀戚的家庭,来感受一下这个家庭中所发生的美好的亲情故事,你一定可以从中体会到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体谅、和睦相处的美好。
3、现实课题、作者。
走进莫怀戚,了解作者(出示投影,师读生明确)。
二、朗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进课文,听读感知(出示投影、播放录音)。
要求:听准字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给加点字注音:熬、霎时、嫩芽、分歧、粼粼
师提问,正音。生齐读两遍
3、结合句子,解释下列词语(生答,师引导,出示答案,完成投影)。
(1)母亲信服的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信服:原意是相信并佩服,这里是相信并听从的意思。
(2)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各得其所:意思是每个人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4、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点拨:本文蕴含着浓浓的亲情,读时语气要温和,语调要平稳,声音不能过高或过低,亲切中要含着庄重。
找几位同学有感情的把文章再读一遍。
(读后纠错、评价)
5、听读后完成下列各题(投影)。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节呢?
C、散步的地点?
D、散步当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E、结果怎样?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跳读课文,评谈人物(投影)
说说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请有感情地读出文中对他/她的描写。跳读完成后击出一家四口人的投影,并逐一提问,根据提问完成板书。生答后总结出:
母亲:体谅儿子,疼爱孙子
“我”:孝敬母亲
儿子:聪明懂事
妻子:贤惠、明理
最后追问:这几个人物的总体特征是什么:——尊老爱幼
这个家庭给人的感觉是什么:——幸福和睦
2、品味语言,感悟亲情
(1)本文语言朴实,但内涵丰富,耐人寻味,请同学们用圈点法画出你喜欢的'地方,然后互相交流,说明喜欢的理由。(你可以仿照下面两个例子的样式来说一说)。
例①:我喜欢“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句“熬”有耐苦支持的意思,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例②:“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句话把那种蓬勃的生命力写活了。
(2)引导学生逐段分析,回答,总结。
(3)重点点拨:“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含义深刻,请同学们齐读一遍,并认真揣摩其中内涵(投影“背世界”)。
问A:“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要这样?
B: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体现了什么?
四、拓展迁移,寻找亲情
其实,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请回忆发生在你家中平凡而感人的故事,把它讲出来,让我们大家一起分享。
五、总结反思
六、布置作业
请把发生在你家中平凡而感人的亲情故事用笔记述下来。
播放《让爱驻我家》,在歌曲声中结束。
七、板书设计
散步
——莫怀戚
尊母亲:体谅儿子儿子:聪明幸
老疼爱孙子懂事福
爱和
幼中年人的责任感、使命感睦
“我”:孝敬母亲妻子:贤惠
明理
《散步》教案 篇6
1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大意。
2、品读课文中如:“本”、“熬”、“背”“世界”等含义丰富的语句。
3、体会感受,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亲情。
2学情分析
所授班级为初一学生,也由于是少数民族地区中的农牧民地区,学生汉语水平接受能力有限,所以对本文的讲授必须由浅入深,有效引导,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表层内容的同时,能够更好的体会到更深一层的情感。我所授的班级学生特点是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是往往存在思维不够深入的问题,在这堂课的授课过程中,此项引导很关键。同时,我班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很高,在平常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后能很快作出有效的反应,这也是我在本科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本单元中,我们已经学过一篇课文《金黄的大斗笠》,从中已经感受过姐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我想,对本课文的学习会有很好的帮助。
3重点难点
1.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2..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大意。
2.涵咏体味,品读课文中如:“本”、“熬”、“背”“世界”、“太迟、太迟了”、“挺不住”、“总算”、等含义丰富的语句。
学时重点
1、品读课文中如:“本”、“熬”、“背”“世界”“太迟、太迟了”、“挺不住”、“总算”、等含义丰富的语句。
2、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大意。
学时难点
感知课文,体会“太迟、太迟了”、“挺不住”、“总算”、“熬”……等关键词语的理解。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散步》初感受
一、创设情境、深情导入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而和亲人一起散步,更是一个幸福的时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莫怀戚一家一起散步,去感受家庭里浓浓的亲情。(导入)
(一)作者与创作背景。
莫怀威:笔名周平安、章大明。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散步》和《家园落日》等。本文创作于1985年,创作的契机在于作者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乎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而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在追求对外开放、大力提高经济水平时代所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作者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作者想通过此文呼吁人们捡回失落的亲情,多关心自己的亲人。那么下面让我们细读文章,体味文章的亲情。
(二)字、词、意的理解。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通过听示范朗读,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朗读指导:感受“太迟、太迟了”、“挺不住”、“总算”、“熬”关键字词的作用。)
第一、散步的时间?——初春
第二、散步的地点?——田野
第三、散步的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
第四、散步中发生了什么?(课文中)——分歧
第五、什么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第六、谁来解决分歧?——我
第七、为什么我来解决?——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
第八、我要如何解决呢?——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以短。我说:“走大路。”
第九、最后是如何选择的呢?——最后,我们走了小路,在不好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稳稳地走了过去。
第十、为什么选择了小路?——母亲改变了主意。
(老师概括:时间是初春,地点是田野上,人物有我、妻子、儿子和母亲,我们一起散步。所以可以概括为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二)课文的题目是《散步》,他们为什么去散步呢?
(老师引导:文中说,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可是,既然母亲走路会很累,可是为什么还要去散步呢?)
学生回答:老人需要关爱,如果把母亲一个人留在家里,母亲会觉得很孤单。一家人一起散步,会让母亲感受到家的温暖。文中说,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说明母亲的心里是期盼春天的到来,希望出去走走……
(回答可以是多样的,只要能回答出类似的都可以算正确。)
(老师引导:春天总算来了,“总算”说明了什么。母亲熬过了一个严冬,“熬”反映了什么?)
师明确:初春的景色很美,而且母亲也熬过了一个严冬,也说明母亲身体不好,出去走走还可以唤醒母亲心中的活力,所以一家四口一起出去散步。
那作者为什么要写散步这件这么简单的事呢,它究竟表达了人间的什么情感?下节课就让我们来一起感受。
4.2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体会感受,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亲情。
学时重点
体会感受,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亲情。文章只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但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教会学生试着通过一件小事来反映一种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
学时难点
体会感受,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亲情。教会学生尝试通过一件小事来反映一种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深入感知《散步》
一、回顾课文(本节课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完成。)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中有几个人?
二、品读课文、分析人物、体味亲情。
教师引导:刚才大家说到文中有四个人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样呢?首先,看看“我”,同学们说说文中的“我”这个人怎么样?(小组自由发言,派代表发言,教师引导。)
关于“我”:你们认为“我”是怎样一个人?(孝顺,善良的人)
教师引导: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我”孝顺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
关于我的母亲:文中的奶奶又是怎样一个人呢?(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教师引导: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奶奶善解人意,爱护小辈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母亲对我说”)
关于儿子和妻子:文中对妻子、儿子着墨不多,但他们也在尽自己所能维护着家的温馨和谐。那,请同学来说一说你对妻子、儿子的印象又如何呢?(聪明、乖巧;温柔、贤惠。)
教师引导:教师:我们再进一步思索,从儿子身上有没有折射出家庭教育因素呢?
这家人有良好的家风,对孩子疼爱但不溺爱。我们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亲就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儿子看到爸爸孝敬奶奶,长大后他也一定会像爸爸一样孝敬自己的父母,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言教不如身教”,从小到大孩子就是在这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教师总结:本文无论写谁,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表达一种永恒的情感:亲情。
教师:通过对四个人物的描写,这个“亲情”又渗透了哪些情感?
“我”和母亲之间、妻子和儿子之间——母子情
“我”和妻子之间——夫妻情
母亲和儿子之间——祖孙情
教师引导:本文就围绕着这三种亲情表达了一个重大主题——
(学生回答)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
三、研读赏析、深入理解课文。
下面同学再读一遍课文,找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并谈一谈为什么会为此打动。(1、2、3谈亲情。4、5谈责任)
1、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教师引导:摸摸,让我感受到奶奶对孙儿的那种爱抚和疼爱;还有她遵从了孙儿的想法,因为她不想让孙儿委屈。这里能体会到浓浓的亲情。
2、文中还有哪些句子是体现亲情之美的句子呢?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教师引导:在尊老和爱幼之间,我做出的选择是首先服从尊老,为什么呢?因为爱幼,我的机会多得是,而孝顺父母能等吗?不能,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孝顺父母要及时啊!
3、齐读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含义。
“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教师引导: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的很仔细。一个家庭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作者的意思是已经超出了事情本身,实际上就是对老人的尊敬,对孩子的爱护。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爱。
4、从这一家的散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人间真情?
教师引导: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中年人的责任感;尊老爱幼;一家人的幸福和谐。
5、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文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让这个种美德在自己的身上绽放光彩。)
四、教师总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文章只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但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所以同学们对生活中的小事一定要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才能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其实,在我们经过的平写出凡日子里,都蕴涵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就像文中提到的那转瞬即逝一幕幕将永远留在我们心底久久回味,从而使我们更爱自己的家人,更珍惜亲情,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