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谈《家》作文700字

2025/08/30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谈《家》作文700字(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谈《家》作文700字 篇1

利用周末时间,我有幸阅读了妈妈给我买的《画家马西西和臭屁大王》一书。作者刘海栖用丰富的想象力,把我带进一个幽默滑稽的童话世界。我读的时候,时不时被书中有趣的故事逗得捧着肚子大笑。其中的《老蟋蟀很会打苍蝇》的故事,是我最喜欢的。

书中有这样的描述:正巧有一只苍蝇在众人头顶上乱飞,老蟋蟀往腰里一摸,一甩钩子,那只苍蝇一头栽了下来,蹬蹬腿死了。所有人都吃了一惊,再看看老蟋蟀,只见他手里拿着一把弹弓。读到这里,我也认为老蟋蟀很牛叉,这么会用弹弓打苍蝇。他怎么这么会用弹弓打苍蝇?原来,有一次,老蟋蟀在海上抢劫时,一条腿被大白鲨吃了。老蟋蟀想再也跳不远了,当不了好海盗了,非常悲哀。突然,老蟋蟀看见一个小孩再在弹弓。老蟋蟀想,我何不也练练弹弓。于是,老蟋蟀做了一把弹弓,天天练习。刚开始,老蟋蟀打城里路灯的灯泡,弄得警察们不敢管他。打完了灯泡,老蟋蟀又练习打鸟。打得鸟妈不敢在老蟋蟀家屋顶上过。老蟋蟀还不满足,又练习打苍蝇。这个有点难度,因为苍蝇飞得太快太刁。为了练习打苍蝇,他甚至找害他失去一条腿的大白鲨,贡献了自己的一只眼睛,讨得了经验。从此,老蟋蟀打起弹弓来弹无虚发,说打鼻子绝全打不到眼睛,四大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这则故事,读起来朗朗上口,引人入胜。读完使人敬佩老蟋蟀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想到了在当今社会上,有的人遇到一点点困难就放弃,有的人遇到一点点挫折就气馁,有的人遇到一点点失败就泄气……我平时学习时,遇到了一点困难,有时就想着放弃,读了老蟋蟀的故事,我觉得自己有些惭愧。我们都应该多向老蟋蟀学习。

李白曾经说过,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做任何事情才能成功。

谈《家》作文700字 篇2

《哈佛家训二》让人想到哈佛大学。是,它就是来自一位哈佛博士的家教课本。哈佛大学是全世界鼎鼎有名的一所大学,我也梦想走进这所名校。这所大学为什么这么举世瞻目?因为它先后培养了7位总统,3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里面有数以百计的世界级财富精英。这些杰出的人物,曾经对美国和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还在继续生产深远的影响。哈佛靠什么打造了这些巨人?他们的教育中有什么深藏未露的秘密?

在寒假,我读了《哈佛家训二》这本书,其中有一篇让我最难忘《从哈伦德到肯德基》。哈伦德是肯德基的开创者,是一位开创事业欣欣向荣的一位人,他不是第一次成功,而是经历了许多的风雨,持之以恒的毅力,让他在88岁高龄时成功了。

在5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14岁就辍学。然后在农场干杂货,但并不开心。他当过电车售票活,也很不成功。在16岁时参了军,军旅生活让他痛恨无比,服役期满了后,就去了阿拉巴马州,开铁匠铺,不久就倒闭了,然后在铁路公司当了机车司炉工,娶了妻子,在得知他妻子怀孕当天,他就被解雇了,他的妻子趁他去找工作时,把所有的财产都带走了。哈伦德没有放弃,他又卖保险,卖轮胎,经营一条渡船,开加油站,结果都失败了。哈伦德又做过很多事情,结果都半途而废。

眼看一辈子就要过去了,但哈伦德一无所有,到了退休时,邮递员送给他第一份社会保险,他拿着这105美元的支票,开了一家快餐店,当时他65岁,到了88岁的高龄时,他终于大获成功,那家快餐店就是人人知晓的肯德基。

哈伦德跟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不甘于到退休的时候还一事无成;但哈伦德有跟我们大多数人不一样,一次次的挫败,再加上65岁的年纪并没有成功,他没有放弃继续努力的理由。

产生一个新念头,就会产生一个新希望,在人生的舞台上,击球的机会是自己给的,打不打取决于你的行动,而不是你的年龄。

当失败打不倒我们的时候,失败就变成了成功。

谈《家》作文700字 篇3

《家》是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中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过去那个充满苦难、激情与理想追求的时代,写旧家庭的崩溃与年轻一代的追求,坦诚地抒发青年人的苦闷,热情讴歌青春与爱情。

主人公是旧家庭的三儿子觉慧,一个充满朝气的叛逆者的典型,他在五四思潮冲击下觉醒,体察到封建家庭的虚伪、黑暗和腐朽,于是下决心不再做老太爷们所期望的“绅士”,要做自己的主人。书中写了他的一些激进行为,如不顾家人阻挠去参加学生运动;与丫环鸣凤的爱情;对兄长觉新的嘲讽等,主动形象地描摹了一个新一代的奋斗青年。觉慧的大哥觉新则是一个与觉慧有着不同的人生追求的人。他也有着不满旧家庭的专制、封建礼教的约束的思想,然而却缺少了像觉慧一样大胆反抗,义无返顾的行为,所以他总是矛盾的。这个矛盾使温顺善良地吞咽着旧礼教恶果的梅芬受尽情感的煎熬,最后也害死了善良厚道的瑞珏。小说中作者对他的批判中也含有深深的同情。二儿子觉民是一个与觉慧有着共同奋斗目标的人,不过他比觉慧更理性,少了那份冲动。小说中他应该是幸福的,他与一样是新青年的琴相爱,使觉慧羡慕不已。

《家》的艺术结构很像《红楼梦》,故事的展开波澜起伏,跌宕有致。人物思想性格的刻画各有特点,观察细致,描写入微。书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得很仔细,使人印象深刻,也让人感受到了那种旧封建礼教家庭教育下的青年们所受的折磨与煎熬。记得书中描绘了一个勇敢地剪掉了自己的长发,奋起反抗封建礼教,不顾他人的眼光,不在乎他人的辱骂的女孩,这个女孩的精神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家》写了一个封建家庭中子孙们之间的故事,告诉我们青年们要勇于反抗,坚定不移地朝着自己的追求目标走下去。

谈《家》作文700字 篇4

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羡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这真是教育子女的一本好书,同时也应该是作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书。子女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写的每字每句已经成为经典永垂不朽的经典。

傅雷不愧是好父亲能以如此的心态和耐心来教育孩子。傅雷究竟是如何有这种力量呢?这种伟大的父爱可以说影响了傅聪的一生,为傅聪走向未来做出了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傅雷所写的这些书信,也就是给傅聪上了一堂人生非常重要的课,让他知道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活。

傅雷作为父亲对子女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他对子女从不苛刻,而且他对傅聪的音乐事业十分的重视。傅聪事业的点点滴滴都非常的在乎,这让傅聪十分的感动。

其实我们身边的父亲也跟傅雷一样的平凡而又伟大。我们的父亲也是经常为我们的生计,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我们的生活,为了我们的未来,付出了许多。这是真正的伟大,这才是真正的父亲!傅雷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他的对子女的充满爱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可以健康的成长。

傅聪的母亲在信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也给她的儿女写了好几封信。信中充满了对子女的关心和怜爱。同样她对于傅聪的音乐事业也非常的在乎,这也同样让傅聪十分的感动,他也明白了母亲的爱对他有多重要。

这本《傅雷家书》真的让我懂得了非常多的道理,也让我更加了解了父母,可以更好的和父母沟通。

谈《家》作文700字 篇5

当我读到《大脑当家》这本书后,我觉得大脑创造的世界真是一个奇怪的世界,因为我们所有的喜怒哀乐,都源于这个奇怪的家伙。

内在的喜怒哀乐都跟大脑有关,其实是和大脑的思维有关,佛家有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之说,其实天堂和地狱是跟我们自己的思维模式有很大关系,当我自己往牛角尖钻的时候,八头牛也拉不回来,突然感受到一件喜事,然后又雀跃的像个孩子,一个四十岁的人还不能自持的样子会很好笑,有时候自己也觉得自己有些过份了,但是思维和信念让我不能自持。这就是大脑里面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方式决定的。所以我说大脑真是一个奇怪的东东。有一首歌唱的好:你这样一个女人,让我欢喜让我忧。其实让我欢喜让我忧的根本就不是那个“女人”而是我的大脑的思维模式和方法。

有时候我能够看到自己内心里在看待这个世界上的人和事时有很多假设和演绎,通常类似于我看到一个人,我怀着担心对自己说这个人不会对我不利吧?!如果不利的话,我能不能应付得了呢?然后就很难面对眼前这个人了。其实基于对一个人虚无飘渺的假设,然后依据这个假设演绎下去,不断地得出结论和演绎的事实,殊不知立论的开始就是一种假设而不是基于客观事实。

本来无一物,也本来没有那么多的思维和想法,这些虚妄是我们自己生出来的,也可以称为“无事生非”。而生出这些东西的却是我们的大脑,他会把所谓的“真相”进行整合,形成我们大脑里看到的所谓坚定的“事实”,而且我们的大脑还是一个功利主义者,大脑功能不进反退的程度比外面世界还更现实,不由得我们不警惕。遗憾的是我们很少去洞察思想的“实相”和“初心”,所谓初心也就是念头升起的地方,起心动念的源头。

当我们了解大脑运作规律以后,我们不再受到“幻相”的牵引,我们理论上不再受苦,因为一切的苦都来源于大脑的幻象,幻想的运作依赖于背后大脑内的运作模式和运作方法。“相”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洞察不到为什么会有这个“相”,当我们开始留意“无”是怎样生出“有”来的时候,一切或许就可以洞明了。

谈《家》作文700字 篇6

傅雷先生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一生翻译法国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近40种,较具代表性的有丹纳的《艺术哲学》,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等。他为中法之间的文化、学术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傅雷先生还是一名优秀的父亲。从《傅雷家书》中,可以看出他很关心儿子的成长。在近200封家信中,他多次教导儿子:礼仪需得体,做事需严谨,待人需谦虚……

因为长子傅聪远离故土,对祖国日益陌生,傅雷先生坚持给爱子邮寄书籍,从《诗经》《楚辞》到《宋词三百首》《元曲集》。在信中,他多次与儿子探讨民族文化、艺术与哲学,不断纠正儿子信中不妥的字词。“作为一个中国人,老祖宗的财富是不能丢的。”他对孩子的爱不是简单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

当傅聪在信中抱怨自己忙于演出、练习,时常熬夜时,傅雷先生劝道,“精力有限,人寿亦有限,要从长远着眼、劳逸结合,马拉松才能跑得好。”除此之外,傅雷先生还多次在信中谈及日常生活中如何正确理财,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他告诫儿子:“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

他还鼓励儿子多从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1966年9月3日,傅雷先生因无法忍受迫害,在家中服毒自杀,其夫人朱梅馥亦自缢身亡。

傅雷先生平反后,傅聪回国,开始在全国各高校讲课。若傅雷先生及夫人能看到,也许会有些许宽慰吧。

合上书,我想起傅雷先生曾写下的话:艺术、人格的尊严都没丢掉,民族、国家的荣辱之心都没有愧对的人,才称得上是德才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先生以他的一生完美诠释了这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