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2025/08/30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1

哲学,融人类千年之史,汇世界百家之言。祖先赐予的精神遗产随着岁月的积淀愈发深不可测。无数哲人前赴后继著书立传,试图为世界展现一幅壮丽雄浑的哲学全景图。可是百家争鸣,丰富了哲学的内涵,却为勾勒全景图又增添了新的难题。于是,千百年来,哲学似雪球般前进、壮大,而人类只得管中窥豹似地欣赏奇峰一角。

当无数的初学者在哲学的门外徘徊,无从入手之时,一位来自北欧挪威的作家乔斯坦贾德,带来了他那部震颤了哲学界的里程碑式的文学作品——《苏菲的世界》。以14岁女孩的视角带我们傲游于哲学的世界,跟随着一封封神秘的来信,我们也仿佛如苏菲一样沿着历史的足迹浏览历代哲人的精辟论述,抚摸古老智慧的轮廓,膜拜那留传千年依旧不朽的鸿篇巨制。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菲的世界!

遥远的神谕

“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真正的智慧来自内心,明辨是非者必能进退合宜。”

苏格拉底,史上最神秘难解的人物。我们没有他的任何文字,只能从他人的文字中捕捉他的睿智的思想,缜密的思维。他的一生曲折而短暂,却对对欧洲思想界产生难以想象的巨大影响。苏格拉底也常说他的谈话艺术就像为人接生一样。产婆本身并不是生孩子的人,她只是帮忙接生而已。同样的,苏格拉底认为他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生出”正确的思想,因为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同时,唯有出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拥有真正的智慧。苏格拉底曾说:“雅典就像一匹驽马,而我就是一只不断叮它,让它具有活力的牛蝇。”最后他用他的死去成全他的良知取义成仁,完成他的使命。

他将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使它在各地落脚生根,并进入各个家庭,还迫使它审视生命、伦理与善恶。这就是先哲的光辉."永恒不变的是形成各种事物模样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留存的是永远的真善美不朽的灵魂"后来,柏拉图来了。他既关心自然界中永恒不变的事物,也关心与人类道德及社会有关的永恒不变的事物。

对于柏拉图而言,这两个问题是一体的两面。他试图掌握有关个人永恒不变的“真理”我们已经见到柏拉图如何认为实在世界可以分为两个领域。

其中一个是感官世界。我们只能用我们五种并不精确的官能来约略认识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每一件事物都会流动”,而且没有一个是永久不变的。这里面存在的都是一些生生灭灭的事物。

另外一个领域则是理型的世界。我们可以用理性来确实认识这个世界。我们无法用感官来察知这个理型的世界,但这些理型(或形式)是永恒不变的。

根据柏拉图的说法,人是一种具有双重性质的生物。我们的身体是“流动”的,与感官的世界不可分割,并且其命运与世界上其他每一件事物(如肥皂泡)都相同。我们所有的感官都是以身体为基础,因此是不可靠的。但我们同时也有一个不朽的灵魂,而这个灵魂则是理性的天下。由于灵魂不是物质,因此可以探索理型的世界。他笔下的《理想国》成为哲学著作,影响深远.

“将它付之一炬,上帝不是一个傀儡戏师傅,赤裸、空虚一如教师来到教室前的黑板,希望澄清我们的观念 ,他希望清除工地上所有的瓦……”

当两位哲学巨匠走入泛黄的史书,有更多的智者步入历史的舞台,推进哲学的辉煌绚烂。希望澄清我们观念的严谨的逻辑学家亚里士多德、著有《几何伦理学》的史宾诺莎、首创分权学说的洛克、身为经验主义者的休姆、“宛如燃烧的恒星旁一颗晕眩的行星”的柏克莱、信仰头上闪烁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规范的康德等一连串现代哲学的开山鼻祖,我们还来不及抒发心中的崇敬之情,飞速发展的工业推动着历史的车轮驶入了崭新的轨道;时代的更替造就了更多的哲学巨人。马克思的《资本论》、达尔文的《进化论》、佛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三位伟人、三部巨著掀起了三个领域的革命巨浪,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黎明的曙光

中世纪前的欧洲压抑着黑暗与恐惧,人们每接近一步真理,便会缠身更多的荆棘。黑暗排斥文明与理性,信仰野蛮与暴力,先行者们望眼欲穿,盼望黎明的到来。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文化运动蓬勃兴起,先开始于意大利北部,并在十五与十六世纪期间迅速向北蔓延。这场名为“重生”的文艺复兴运动给欧洲乃至世界带来了光明与希望,接踵而来的启蒙运动更是撼动了封建神学的统治基础,以法国的“百科全书学派”为核心向四周扩散,整个世界接受了一次理性文明的狂风暴雨般的洗礼。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彻底破除了封建社会的愚昧野蛮,龟裂了其正统地位。随之而来的是无产阶级的兴起,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世界的主角。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如同一面赤色的旗帜为无产阶级指引道路,照亮前方!从此共产主义成了许多国家的信仰和永恒的追求,自由、民主、文明飘荡在蔚蓝的天空中。

尾章

在《苏菲的世界》这本书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有先哲的教诲,黑暗向光明的衍化,还有丰富的自然科学,反差强烈的巴洛克艺术氛围…读此书犹如品尝哲学盛宴,回味无穷。《苏菲的世界》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进入觉悟,点燃了一盏盏明亮的航灯……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幻想的世界、敬仰的世界、感叹的世界,在此向乔德坦·贾德深鞠一躬,感谢他能让我一睹哲学全貌!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2

《苏菲的世界》全书由一个快满15岁的小女孩苏菲接二连三收到一些怪信件拉开序幕,“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些看似很普通的问题却蕴涵着很多需要深入思考的概念,苏菲在彷徨中开始思索,并在她的私人哲学老师艾伯特的引导下进入西方哲学领域。在此同时,书中又提及挪威小女孩席德的爸爸,为了让他的宝贝女儿开始接触哲学,编出了苏菲的世界一说。这整本书就由这两个亦真亦假的故事互相穿插而成,所以这本书和侦探小说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才引得我少有的耐心,几小时看下去。

就着“我从哪来”、“我是谁”……的问题,苏菲穿越时空,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和已成为历史的那些有着精辟的思想的大人物——莎士比亚、达芬奇等进行了一次融汇心声的谈话,目睹了历史又一次严肃的重演;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而在一本小说里,塞进整部西方哲学史,对追求速度的这一代而言,本身就极具魅力。除了追求知识的流行趋势之外,一般人也多少觉察到当今教育上的缺失,我们的教育并未提供有关人生和其意义的必要知识,而这些答案正隐藏在哲学的奥秘里。

读着《苏菲的世界》,仿佛又回到了古希腊,聆听苏格拉底的教诲;犹如置身于中世纪的古堡,见证黎明前的黑暗。我们尽情沐浴文艺复兴的和煦阳光,沉醉于巴洛克强烈反差的艺术氛围之中。忘却了尘世的喧嚣,只觉真理的伟大和艺术的魅力。随后,穿梭于资产阶级革命的硝烟中,体味现代哲学的曙光。面对笛卡儿、史宾诺沙、洛克、休姆、柏克莱等一连串现代哲学的开山鼻祖,我们还来不及抒发心中的崇敬之情,启蒙运动的先驱便闯进了历史的大舞台。飞速发展的工业推动着历史的车轮驶入了崭新的轨道;时代的更替造就了更多的哲学巨人。黑格尔、康德秉承了日耳曼人的理性,也把法兰西人的浪漫发挥到了及至。而后马克思的《资本论》、达尔文的《进化论》、佛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三位伟人、三部巨著掀起了三个领域的革命巨浪,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先人把一个又一个不解的哲学命题留给了后人,把一部又一部经典的传世佳品赐予我们。哲人用艺术的口吻教导生灵,文人用理性的笔触感染灵魂。我们的祖先在遗留宝贵精神财富的同时,更把弥足珍贵的鉴赏之道传授于世。贾德是继承者,而不是始作者,但《苏菲的世界》的的确确是崭新的世界。那是智慧的'世界、梦幻想的世界、敬仰的世界、感叹的世界。贾德使我们有幸一睹哲学之貌,愿他的后人能见哲学的精髓!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的这句名言直接反应出他对他的老师柏拉图的批判。可以说,亚氏一直在于柏拉图“较劲”。但亚氏批判柏拉图的要点还是在理念论上。这个问题不妨纯用教材来回答:

柏拉图和他的前辈一样,想在所有变化无常的事物中找出永恒不变和不变之物。因此他发现了比感官世界侧迷你歌词更高的完美理型。他更进一步认为理型比所有的自然现象更真实。他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柏拉图将整个观念弄反了。他同意他老师的说法,认为一批特定的马是“流动”的,没有一匹马可以长生不死。他也认为马的形式是永恒不变的,但他认为马的“理型”是我们人类在看到若干匹马后形成的概念。因此马的“理型”或“形式”就是马的特征,后者定义了我们今天所称的马这个“种类”。

更精确地说,亚里士多德所谓马的“形式”乃是指所有马匹都共有的特征。在这里姜饼人模子的比喻兵团不适用,因为模子是独立于姜饼人之外而存在的。亚里士多德并不相信自然界之外有这样一些模子或形式放在他们所属的架子上。相反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存在于事物中,因为所谓形式就是这些事物的特征。

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批评柏拉图的理性论的大要。这是思想上的一大转变。在柏拉图的理论中,现实世界中最高层次的事物乃是我们用理性来思索的事物。但对亚里士多德而言,真实世界中最高层次的事物乃是我们用感官察觉的事物。柏拉图认为,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看到的一切事物纯粹只是更高层次的概念世界(以及灵魂)中那些事物的影子。亚里士多德的主张正好相反。他认为,人类灵魂中存在的事物纯粹只是自然事物的影子。因此自然就是真实的世界。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柏拉图是陷入了一个神话世界的图像中不能自拔,在这个世界中人类的想象与真实世界混淆不清。

亚里士多德指出,我们对于自己感官未曾经验过的事物就不可能有意识。柏拉图则会说:不先存在于理型世界中的事物就不可能出现在自然界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的主张会使“事物的数目倍增”。他用“马的理型”来解释马。但那是怎样的一种解释呢?

这时,作者借询问苏菲时提出:苏菲,我的问题在于,这个“马的理型”从何而来?世间会不会有另外一匹马,而马的理型只不过是模仿这匹马罢了?

看到这里,我们这些初学西哲的人也豁然开朗,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是唯物主义的,而柏拉图的是唯心主义的。他们俩的“较劲”,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两大思想方法上的较劲。时隔两千年以后,抱定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我们,一眼就能够看出谁是谁非。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3

这些天我一直在看《苏菲的世界》,看那些在时空中闪现的哲人们是如何解析生命和世界的意义的。“苏菲”这个名字有“智慧”的意思。那么,《苏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哲学,便是能够让人变得更加智慧的学说。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在我心中时时萦绕,排解不开。世界仿佛是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而我是刚刚在那只“大兔子”的皮毛中抬起头,准备端详宇宙中这位“魔术师”——“生命最初的意义”——的脸。我并不确定我会知道什么,我也不确定我会发现什么,可是我知道,过程有时候比结果更重要。于是我开始追随艾伯特和苏菲的脚步,展开了这场在哲学世界里的游历。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于是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笛卡尔说:“Cogito,ergosum(我思故我在)。”这个少女也在一些神秘信件的带领下开始在哲学这个世界中徜徉着,思索着。世界起源的纱幕一层层被掀开,但是新的疑团却又接踵而来。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从吉普赛妇人那里买来的一面“魔镜”……每件事物都是线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谜团。

苏菲边走边想,一个个新的哲学天地展现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来竟是如此……

果真是我思故我在。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斯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伊德……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都在这本书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处。

像另一个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在这个缺乏梦境缺乏哲学的时代,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他们两者之间最完美的统一。

有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过的路,其实生命真的有非常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经“习惯”这样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伟大。有位哲学家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我想,那是因为孩子都没有失去对这个世界所抱有的最初的好奇心。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为何会存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感到惊奇,这将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呵!

其实我没有什么把握能够真正透彻地了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义和起源,可是我想,身为一个活着的人,就应该对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的环境负责。如何负责呢?最起码,我们要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生活才是最好的。我们不能如此无所谓地生活着,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可是,生命的意义和世界的起源是一个太大的课题了,我只是一个刚刚开始打量哲学这个金色殿堂的小孩。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没有办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究和断定这么浩瀚这么伟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终有一天,我可以站在世界的顶端,仔细审视与我平等的“魔术师”。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我思故我在”可读完全书的我却非常茫然,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我不知道他人读此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荒谬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讫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要解决这种恐惧这中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心里面想的还有非常多,但不知道怎么来更加明白的表达,也许只有我们自己亲身读了此书后才能和我一样感受到《苏菲的世界》带给我们的震撼!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4

在这次名著阅读中,我选择了《苏菲的世界》作为自己的阅读书籍,由于读书的时候不断在思考许多问题,花了不少的时间才完成阅读,且仅仅是浅读、粗读了该书。但却给我的心灵留下震撼,不禁赞叹“苏菲的世界”真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就像一部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苏菲的世界》是一本颇有趣味的哲学发展史,它以小说的形式将原本深奥、枯燥的哲学历史表达给人们,使各个年纪、各个层次的人都能阅读懂它,接受它。它就是这样一本可以教会人最简单最平凡同时又是最深刻的生活哲学的一本经典之作。

《苏菲的世界》由一张“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的纸条开始,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也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充满哲学智慧的世界。苏菲带着许多疑惑,用着自己少女好奇的天性,步步深入各种谜团,揭开层层谜团的过程,就像一次奇妙的探险旅程,我们跟随她的经历,从雅典到希腊到古罗马到黑暗的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到笛卡尔再到萨特,有思想激荡的雅典城市广场,有达芬奇的绘画、有莎士比亚的戏剧,也有古登堡的印刷机。时空穿梭交替,思考不断深入,看尽社会沧桑变幻,留下许多心灵的震撼。

现在谈谈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几处。

一、这世界就像魔术师从她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

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感到惊奇。然而当他们年纪越长,也就越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他们在那觉得非常安适,因此不愿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唯有哲学家才会踏上此一危险的旅程,迈向语言与存在所能达到的顶峰。如果把地球比做一只用于变魔术的兔子的话,我们普通人就是居住在兔子绒毛深处的细胞。我们出生于细毛顶上,也就是孩童时期的我们对这场魔术十分好奇,而随着我们慢慢长大了,对世界的一切渐渐习以为常,就去了毛皮深处,并喜欢上了皮毛深处闲适的生活,不再过冒险的生活了。而哲学家就像是从不停下探险脚步的探险者,他们无惧于崎岖的路程,带着寻求“真”的本质一路前进、探索,往往他们也是人类中最先到达文明的人,最先开创文明的人。

二、哲学家终其一生都像个孩子一般敏感

遗憾的是,当我们成长时,不仅习惯了有地心引力这回事,同时也很快地习惯了世上的一切,我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似乎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也正因此,我们丧失了某种极为重要的能力(这也是哲学家们想要使人们恢复的能力)。因为在我们内心的某处,有某个声音告诉我们:生命是一直很庞大的、神秘的存在。

笛卡尔说过“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掩卷思索,我们不应该吝啬每日用于思考、反省自己的时间,应该经常抽出时间好好的去思索这个世界了,不要总是觉得凡事都理所当然,也不要用种种借口理由去逃避思考哲学性的问题。这个世界什么东西的产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他的道理,我们要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去发掘,而不要让日常生活的琐事禁锢住我们对世界好奇的心,慢慢成为一个麻木不仁的人。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哲学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有好奇心的缘故。所以我们更应该做一个保有好奇心的人,做一个孩子般敏感的人。这样我们将会得到生活的回报,在哲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影子。

三、人是万物的尺度

古希腊哲学家普洛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这里说的人指的是人的感觉。什么事物,都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一个事物对你来说就是它呈现在你的感官面前的样子,对我来说,它就是呈现在我的`感官面前的样子。一阵风吹来,你觉得冷,它就是冷的;我觉得热,它就是热的。而与风本身冷热无关。同样地,一个人的行为是好的还是坏的,也是以人的感觉为标准。你觉得好,它就是好的;我觉得坏,它就是坏的。行为本身好坏无关。所以说一件事情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完全要看他与人类需求有何关系。

再看,著名物理学家洛仑兹在电子高速运动的实验中,他发现当电子的速度可与光速相比拟的情况下,他建立了一种新的时空变换方式,称为洛仑兹变换。爱因斯坦借鉴了洛仑兹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狭义相对论。根据相对论,时空不再是绝对的,而是与观测者和被观测者密切相关的。也就是根本就无所谓客观的长度到底是多长,只有人观测到的尺寸是多长。也无所谓客观的时间是多长,只有观测到的时间是多长。因此,现代科学给出的结论也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只要人自身的运动状态改变了,那么整个时空就必然随之改变。当然,对于我们的平常生活而言,绝对时空观就足够用了。但是在哲学领域中,就必须突出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如果哲学只把自己局限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那么就连自然科学也比不上了,又何以自称为哲学呢?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耐人寻味,值得多读几次的书。在这样一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文明进化的历程,看到了社会发展的沧桑,留下的更多的是心灵的震撼。领悟到哲学不是一般人能够学到的,但也许我们可以学习如何以用哲学的方式思考,以此体验哲学的美妙。回归理性的世界,丰满我们的灵魂的羽翼,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比别人更富有意义!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5

这些天我一直在看《苏菲的世界》,看那些在时空中闪现的哲人们是如何解析生命与世界的意义的。“苏菲”这个名字有“智慧”的意思。那么,《苏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哲学,便是能够让人变得更加智慧的学说。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在我心中时时萦绕,排解不开。世界仿佛是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而我是刚刚在那只“大兔子”的皮毛中抬起头,准备端详宇宙中这位“魔术师”——“生命最初的意义”——的脸。我并不确定我会知道什么,我也不确定我会发现什么,可是我知道,过程有时候比结果更重要。于是我开始追随艾伯特与苏菲的脚步,展开了这场在哲学世界里的游历。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于是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笛卡尔说:“Cogito,ergosum(我思故我在)。”这个少女也在一些神秘信件的带领下开始在哲学这个世界中徜徉着,思索着。世界起源的纱幕一层层被掀开,但是新的疑团却又接踵而来。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从吉普赛妇人那里买来的一面“魔镜”……每件事物都是线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谜团。

苏菲边走边想,一个个新的哲学天地展现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来竟是如此……

果真是我思故我在。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斯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伊德……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都在这本书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处。

似另一个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在这个缺乏梦境缺乏哲学的时代,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他们两者之间最完美的统一。

有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过的`路,其实生命真的有非常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经“习惯”这样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与生命的伟大。有位哲学家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我想,那是因为孩子都没有失去对这个世界所抱有的最初的好奇心。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为何会存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感到惊奇,这将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呵!

其实我没有什么把握能够真正透彻地了解世界与生命最初的意义与起源,可是我想,身为一个活着的人,就应该对自己的生命与自己生活的环境负责。如何负责呢?最起码,我们要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生活才是最好的。我们不能如此无所谓地生活着,似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可是,生命的意义与世界的起源是一个太大的课题了,我只是一个刚刚开始打量哲学这个金色殿堂的小孩。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没有办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究与断定这么浩瀚这么伟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终有一天,我可以站在世界的顶端,仔细审视与我平等的“魔术师”。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我思故我在”可读完全书的我却非常茫然,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我不知道他人读此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荒谬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讫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要解决这种恐惧这中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与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与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心里面想的还有非常多,但不知道怎么来更加明白的表达,也许只有我们自己亲身读了此书后才能与我一样感受到《苏菲的世界》带给我们的震撼!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6

《苏菲的世界》本书讲述一位叫苏非的少女,在某一天接到一封神秘的来信,并在一位导师的帮助下,按时间顺序学习并了解了人类从古到今的思想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了解自己,只是一本书中的人物,而自己的作者又是我们这本书中的人物。

这本书一个出色之处在于,它首先指出并批评了这个世界上一直有的一种情况:那就是人随着年龄增长,好奇心和对世界探索的逐步丧失。在这里,作者用到了兔子毛和魔术师的这个比喻,十分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这个问题。虽然书中的说法有一定的片面和肤浅,但我们的世界何尝不是这样?只是衡量的标准不仅仅是好奇心罢了。人皆有上进之心,无论是在财富,地位,还是思想,精神上。但是随着年月的增长,他们大部分人的上进心渐渐消磨,于是他们坠入了深渊,而且越掉越深,在那里,他们的精神被环境同化,他们的灵魂渐渐在柴米油盐或者经纶事物中迷失了自我,是的,自我!人的最高美德是实现自我,无论是做什么的,无论研学的方向是什么,我们的认识往往都是在了解了外部世界之后,再发现自我的意义。人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认识自我,提升自我,无论是通过权力,思想亦或是情感。我们的人生中有两种力量,一种是向下的,向着繁琐,乏味,麻木,向着平庸的邪恶;另一种是向上的,这种力是阳光的,好奇的,自由的,无畏的,不像向下力一样被环境所操控,这种力向着人生的理想,理想的自我,提升的自我,独一的自我,无论那个自我是什么,向上力都是一往无前的;无论那个自我和你现在的自我相距有多么遥远,只要你有着孜孜不倦的好奇心,不怕困难的毅力和向往自由的精神,你的人生就会是成功的,完美的,虽然在向上的过程中你会牺牲一些什么,如他人的赞许,社会的接纳与认可,但当你回首往昔再审视自己的成就,你就会发现一切都是值得的!人生到那种境界,已无所谓胜败得失,只有沉积的智慧和高贵的灵魂。无论那高贵是什么,是高贵正义还是高贵的邪恶,无所谓无所谓正恶,你只要沿着兔子毛向上爬,向上,向上,一直向上,实现自我,你就是最完美,最高贵的那个。在向上的过程中,世俗的道德和得失束缚不住你,你可以用自己的认识和价值观,塑造你的世界。如同席勒的父亲塑造他的世界,作品是作者灵魂的体现,作品本身就是一个世界。当然,这里的世界概念并不是指写书,而是一种自己的眼光,一种洞彻生死,万千智慧的眼光去创造世界,去在平凡中创造辉煌与高贵,这个世界便是你——一个无比自由,不断进步的人的世界,独一的世界,为你而存在的世界,你定义世界的价值,你就是世界的上帝。

以上是这本书对我的思想和人生的启发,接下来我们谈谈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上帝与人的......存在,或是关系。

一本书的作者如同这个世界的上帝,看完此书后,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苏菲的世界在一本书中,这本书的作者又在我们的世界中,苏菲离开那本书后,她的世界便与原作者的世界平行。但是“我们生活在书中”,这个假设是可能的。问题在于我们生活在书中,在另一个人全面掌控下,这是否就否定了我的价值和意义?难道我们只是毫无意识的木偶吗?

不是。绝对不是。我们能想到这里就说明我们不是,我们作为人,无法揣测上帝的'旨意,我们只能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出自己的路。但是难道我们付出的努力没有回报吗?难道我们的失败不是我们自己的失误吗?难道我们考进年级前50有上帝相助,而不是我们自己的努力?难道我们名次掉出前200时是上帝惩罚我们,而不是我们自己的不努力不专心?笑话!上帝不是皮偶戏师傅,上帝并不干扰自然,自然规律的恒定和改变是上帝的意志,一切因果,也都是上帝的意志,上帝的因果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的意志也是上帝精神的一部分。当我们奋进时,上帝的意志是让我们成功;当我们倦怠时,上帝让我们失败。我们是上帝的一部分,上帝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正如我们的境遇和出生是我们的一部分一样。我们的所作所为正是由着上帝的意志,也是我们自身的意志。我们成就我们自身,上帝也成就了我们自身,这些概念是一致的。无论我们是不是书中的人物,都无需担心外在的超自然力量,只需注意自身的恶念和不受控制的欲望:上帝的内在因果可以成就我们,让我们成为理想中潜能中的自我,也可以毁掉我们的梦想和人生。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选择,如何像柏根森说的实现“生命动力”,像尼采的“权力意志”和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说到底,实现自我,成就自我,关键在自我,也在上帝,因为这两者本就为不可分割因果的一体。

写了这么多,最后想说的是,这本书同学们都可以读一下,其中对人类思想进程的简述虽然略浅,但是十分适合铺垫人生观和进行粗略思想史的了解的。同时,即使在这方面也有一定成就的同学,如我也可以常常回味这本书。毕竟,不同水平的人,读同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今天的读后感也让我有了许多的感悟。总之,向上,奋进,向着自由和希望,向着完美的自我,一切哲学,艺术,宗教都是为了服务自我而产生的,什么逻辑学,政治学,美学,形而上学都发于自我的好奇心,他们的最终目的也是使研究者能够成为更好的自我,理想的自我。或许从这本小说中,我们也可以一窥人生与哲学的最终迷底和目标吧?我十分冒昧地引用曾经被用在形容斯宾诺莎的话语:“对于人与上帝,价值与意的最恳切的解读和理解就在这里,在苏菲的世界里,在我们每个人所独一拥有的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