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的维吾尔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和田的维吾尔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反思 篇1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和田的维吾尔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反思 篇2
由于课文围绕“乡村”这一主题,向读者展示了维吾尔乡村浓郁的西域风情和和田的维吾尔人热爱生活、豁达乐观的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我设立的教学目标是:第一、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词语的正确读音,在朗读中体会文字之美。第二、要求学生能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尤其是品味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感受维吾尔乡村的风情,并且理解和田维吾尔的精神。
我想,我应在课堂中鼓励学生拓宽自己的思路,引导他们在掌握语言运用规范的基础上,更多地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在相互合作与独立思考中提高综合学习的能力。
我运用音乐《我们新疆好地方》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尽快地融入文章的氛围中,感受浓郁的西域风情,这一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不仅融入了文章,而且积极性也被激发了出来,能够完全投入地思考我提出的问题,在他们交流的同时,我又以引导性的提问使学生主动地感受文本,在富有表现力和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上做深入讨论,学生们不仅抓住了关键词句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而且还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一名学生发现文中用到很多具有强烈新疆地方色彩的词语如“都帕”、“艾得来斯”等,我便抓住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中有没有同样的词语或者句子,它们的作用是什么?经过共同的思考,他们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些词句能够体现出强烈的西域色彩,让读者感到自己身处新疆。我再抓住这一结论引导他们思考我们在写作时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学生立刻领悟到:写作时可以运用特定的词表现特定的地点或人物。
又如在谈到“歌一样的维吾尔”时,学生们纷纷发表了自己对和田维吾尔的看法,认为他们是一群热情、好客而且快乐的人。但仅止于此的话,和田维吾尔的形象又过于单薄。于是,我便启发他们思考“歌”与和田的维吾尔的关系,有的学生从文字中获得了深刻的感知,她说,和田的维吾尔人本身就是一首歌,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歌舞已经成为了他们自身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就像那歌舞一样,热情奔放,没有悲怆。这是多出色的.想法!在对她表示赞赏的同时,我又引发学生们继续思考:这样一个民族,在他们的载歌载舞中是否可以看到一种精神?有的学生在熟知课文的前提下,马上就联想到了前文提到过的一个汉子在刮着沙尘暴的夜里引吭高歌,这正体现了他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欢歌的性子,也体现出了他们的乐观精神。由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便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这样的师生共同交流中,我随时准备着抓住学生思想的火花,不断地为他们积累思想的结晶,也随时准备着将他们的思考引导向更深的层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掌握了课文中的基础知识,也掌握了课文的重点,并且通过课堂最后的归纳和总结进一步理清了自己的思路,也加深了对和田维吾尔的理解,最终达成了我的教学目标。
这一堂课,既提高了学生品味、鉴赏语言的能力,也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感受到和田维吾尔独特的西域风情,同时提升了他们的价值观,使他们懂得无论生活怎样,我们都要以一颗乐观的心去面对生活。同样,这堂课也使我得到启发: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加强对文字的感知能力,而学生的感受是需要教师去培养的,他们如何思考也是需要教师去引导的,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激发他们的感受,培养他们思考的能力,使他们在不断地感受与思考中逐渐形成更为高雅的审美情趣、养成更为深刻的思考习惯,更积极地去探索身边的世界。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反思 篇3
《和田的维吾尔》是六年制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中的第9课。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自己在这以下两方面做得比较好。
一、基础知识落得比较实,课堂上我以检查预习的方式来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重点的读音、字形进行强调,并且落实到写,真正做到扎实了基础。
二、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让学生默读做批注的环节,我给学生留了大量的时间去读,让学生真正静下心来品读文本,用心去感悟,真正从读中有所得。
三、读写结合落实到位。总结全文,体会写法。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中心句和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进行仿写,把学生领悟到的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四、扩展阅读,让学生课后再去搜集相关的信息,把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扩大了学习的外延。
本节课的'遗憾之处是:
一、对于方法的指导要做到重点突出,而我在本课中面面俱到,就显得冗长。
二、教师总结的话过多,当学生说得已经很到位的时候,就不用再总结了,显得教师放手不够。
三、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部分力度还不够。
四、在时间的把握上,还做得不够好。既然是略读课文,有些地方教师还可以讲得更简练一些,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
只有勤于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与成败,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提高教学艺术,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我会努力的。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反思 篇4
《和田的维吾尔》是略读课文。文章以平实的语言文字叙述了新疆和田维吾尔人的一些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展示了维吾尔乡村淳朴的民风,赞颂了维吾尔人热爱沙漠、爱美好客、豁达乐观的精神品质,揭示了豁达乐观的人,即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抓住本文的重点句段进行学习,是我教学这篇文章的一大特点。如:画出能够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最能集中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感受和田维吾尔人的风俗习惯及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最后又回归到课文最后一段:“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还是甜的。”感受和田维吾尔人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整节课的教学比较有条理,容量也比较大。
学生对课文理解得也比较透彻。 总结全文,体会写法。在教学中我主要侧重于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写法指导,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进行写法指导。在课后让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中心句,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从重点词语入手来理解句子。对一些词语的理解,指导学生运用了多种方法:联系课文注释,结合插图,联系上下文等方法。
遗憾的是,在时间的把握上,还做得不够,有些前松后紧。因为是略读课文,有些地方还可以讲得更简练一些。留给学生更充分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再次在读中品味和田维吾尔族的独特风俗习惯。在朗读指导方面还应该进一步地加强。还有待于更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以便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培养其各种能力。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反思 篇5
《和田的维吾尔》是一篇反映维吾尔族风俗的文章,本文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与一体,语言生动形象,使用对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描写更细腻,结构上不仅首尾呼应,更是以中心句的形式为线索,脉络清晰,充分反映了和田维吾尔人对生活的热爱。
以下是我的教后反思:
一、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课前,我认真阅读了教学参考书并查看了一些关于本课的教学设计,制定出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其中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和田维吾尔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宗旨是想透过对语言文字的体会,让学生从思想意识上深化对维吾尔族人民族精神的认识。因此,我的设计是让学生在理清脉络之后,再去深读品悟重点句,围绕“和田的维吾尔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开展学习活动。还有一重点是“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品读文中拟人、比喻句,感受这些手法使用的好处。
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课堂上将听、说、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学语文、用语文,使学生学以致用。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带着设计好的教学设计,我十分用心地组织了教学,然而教学中却出现了一些事先不曾料想的问题。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我发现自己在教学机智和教学策略上存在不足。
1、教学机智的发挥不充分。
在“整体感知,理清脉络”的板块上,我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能够反映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风貌的语句。最初的设想是让学生找出稳重的中心句,理清脉络,然而很多学生却找出了许多具体描写的句子,这也不能说不对啊!可就是这样让我有点不知所措,不仅延误了时间,使后来的教学有“走马观花”的嫌疑,也打消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没有了成就感(他们的回答没能得到老师的充分认可)。
下课后,我回想了那个问题的设计不够严密,没能给学生明确的方向。因此,后来在另两个班的教学中,我将问题设为“画出作者直接写出的反映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风貌的语句”,学生很快便有了满意的回答。在此基础上,再让大家读读这些中心句,概括出“维吾尔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目标很快达成,后来的教学也就流畅自如了。
2、教学策略的选择不够恰当。
一堂课下来,全班举手发言的就那么七、八个学生,课堂气氛活跃不起来,也曾试图改变这种状况,但仍然无济于事。细想之,是自己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没能培养好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平常的教学中,为了急于求成,在教学中没能注意这方面的训练,正所谓“习惯使之然”,一直以来如此,怎能要求学生有超常的发挥呢?
三、对“调整教学设计后再教”的反思
通过反思后,我又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一下调整、修改,在另两个班进行了再教。两次再教,我始终本着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理念,以精准的问题引发大家主动学习,进而汇报交流,交流中先读,再谈体会,然后有感情地朗读,最后再全班齐读,将个体的发展与全体的学习积极性充分结合起来,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纯洁的事物都难免有瑕疵,再完美的教学也难以做到人人中意。然而,为了教育的长远发展,为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我们都应学会在“鸡蛋里挑骨头”,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反思 篇6
第二单元课文围绕“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一主题,向读者展示不同地方的民风民俗。如:老北京热闹的春节、古朴的的藏戏以及别具一格的民居等。《和田的维吾尔》一文,又向我们展示了维吾尔乡村浓郁的西域风情和和田的维吾尔人热爱生活、豁达乐观的精神。
一、预设教学目标及完成情况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中,我设立的学习目标是:第一、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词语的正确读音,在朗读中体会文字之美。第二、要求学生能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尤其是品味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感受维吾尔乡村的风情,并且理解和田维吾尔的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我以“读”贯穿始终。
第一、初读,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时,我的要求很简单。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象课文介绍了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可以多读一读。在解决了字词的问题之后,我引导学生概括出和田维吾尔人的特点: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爱美的维吾尔族,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并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此处,并没有对朗读提出过高的要求,通顺即可。
第二、再读、品味重点词句
初读课文之后,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再读文本,品味重点词句。教学中,主要是在小组汇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交流感悟之后,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例如在感悟和田维吾尔人的豪气与乐观时,学生在充分理解感悟之后,我及时出示语句:忽闻一阵马车飞奔、铜铃丁冬,车上一个汉子嘶着沙哑的嗓子在迎风引吭。马车远去,风中的歌声仍在夜空中渺渺回荡?引导学生抓住“迎风引吭”和“渺渺回荡”两个词,读出维吾尔人的豪气乐观。在感受和田的维吾尔人天性爱美这一特点时,我采用交流、直观感受、感情朗读的步骤展开教学。学生首先汇报重点词句,谈感受;之后,我出示了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都帕、挂毯、艾得来斯、美得让人不敢正视的和田维吾尔姑娘,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和田维吾尔人爱美,创造美,享受美的特点。从学生那睁得大大的眼睛和发自内心的赞叹中,我知道,一切已水到渠成,现在要做的就是让他们通过朗读抒发出内心最真切的感受。不负众望,学生入情入境、声情并茂的朗读已然把我们带到了那个美的地方!
第三、三读课题、升华情感
在品读重点词句之后,学生对文章有了更深入和全面地理解,在总结的基础之上,我引导学生交畅所欲言:和田的维吾尔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豪气乐观、豁达乐观、爱美、享受美、热爱生活......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显然学生已深深体会到了,此时我引导学生再读课题,这一次的读题不同于第一次的读,是学生理解的一种表露,是情感的升华,也是对文章的主题的深化。更体现了教学环节的完整性。
二、存在问题梳理情况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完美的地方。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单一,不够及时,只注重了整体性评价。例如在学生的朗读评价方面,我的评价基本都是:你读得比较有感情、读得流畅等。没有真正体现出评价的价值。课堂是师生的一种交流。如何体现这种交流,关键在于倾听和评价。
三、优化预想情况
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解决本节课评价方面的'问题:
1、注重及时评价。学生总是渴望自己的回答能及时得到老师的回应,因此在学生回答后,我会根据学生的表达给出恰当而及时的评价。
2、以鼓励性评价为主。鼓励性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对于平时不经常发言的学生或是回答出错的同学,可以对他们积极回答问题的勇气给予肯定。让他们在今后的课堂上,敢于积极大胆的发言。
3、给予个性化评价。课堂上单一的评价不仅是没有意义的,反而会让学生觉得是老师对自己的一种敷衍,进而打消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抓住学生回答的亮点之处进行个性化评价,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真正得到了老师的肯定。相信,在以后的课堂上,只要我努力,坚持做到这几点,本节课上存在的问题一定会得到改善的。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我将在不断的反思中,自我检验和提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