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的认识》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线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线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
《线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的新知识,在这一节中主要是根据实际情境,认识线段、射线、直线,并知道它们的区别与联系,还要会用字母正确表示线段、射线和直线,能够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的条数。线的认识”这节课结束后,我静静地反思了一下这节数学课,体会有下几点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我在授课之初,()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在教学中,无论是课题的引入,还是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都紧密联系着学生生活的实际,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可以展示生活。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参与动机。
新课标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的理解数学。”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了“生活中到处都有线,让我们去找找看吧”这一生活实际中的话题,为学生营造一种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找线,从而引入课题《线的认识》,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三、展开生活画面,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
新课标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线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接触到的活生生的知识,学生在原有的生活中就时时能看到,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上充分让学生“做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理解数学的真实。在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为本,”强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归纳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我还让学生把线段、射线和直线进行比较,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了“使学生获得知识与形成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这个新课程理念。
四、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完这三种线的读法,让学生分组以表格的形式归纳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与联系。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倍的认识教学反思课件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
《线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2
“线”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都有一个直观的感性基础。但线段、射线和直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创设情境方面,我还是选取了学生喜爱的孙悟空这一情境为基奠,引出金箍棒,通过它的无限延伸,让学生来抓住此特点,进而学习其特点。直线,线段、射线都是运用此方式,我认为只有抓住每一个线的特点作为突破口,学生学习起来并不困难,
从课堂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对于这三种线都有较深刻的认识,但在区分方面有时还不能把握的很好,我认为还需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巩固加深。
本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如:本节课学生不是很活跃,这和教师的情绪有很大关系, 只有老师富有激情的对待课堂,去感染每一位学生,学生才能够积极的给予回应。如果老师不失时机的再给予表扬与鼓励,让学生充分地溶入到课堂当中,享受着学到知识给自己带来的喜悦和快乐。我想这堂课会上的更加完美。所以,在这方面要引起我充分的重视。
其次,我在教学中数学语言的规范性方面还有所欠缺。
另外,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小小的失误,如:学生在填表时,看见端点、延伸两词时,不懂什么意思,一时无从下手,经过老师解释才知道怎么填写。可见,教师的教学预设的出发点还要考虑到学生情况。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相信,只要我能坚持不断的去研究、探索,一定能够有新的收获,对课堂教学的把握与领悟能力一定能有很大的提升。当然,还离不开各位同行的关心、指点与帮助。
《线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3
今天上了一堂概念型新课。内容是“线和角的认识”。这一内容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学老师都知道那是相当有难度的,因为它相当抽象。
1.建立表象,形成概念
为了给小朋友建立射线的表象,我给学生提供了一幅画有几束光带的城市夜景图。通过这几束光带特点得分析,学生从内心很自然的建立了射线的一些具体表象,为马上学习射线的概念及特点铺设了一定的'台阶。顺着对这几条光束特点的研究展开对射线特点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射线的这样来画是有依据的。从这里可以说明:直观的感知与体验、表象的建立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何等重要。它顺应了小学生思维发展“直观形象——本质属性——概念抽象“的特点。只有遵从小学生心理发展需求才有可能使我们的教学做到事半功倍。
2.联系生活,加深影响
在教学完知识点“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为了使学生加深影响,我设计了“从生活中找找’两点一线’”的应用。为了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我先举了个例子:小朋友排队做操……,这样学生受到启发,纷纷举手发言:打扫卫生时排桌子、农村上农民插秧时用的秧线……,这样学生对这一知识点就理解得深多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应从学生的生活里来,再回到生活里去”,这样设计也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的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只要自己用心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这里还需改进:
1、适时引导,适势引导
在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出现分歧时,没能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大组辩论式学习。这种良机怎能错过?(可我错过了,不可说不遗憾)今天,当学生认识了射线及其画法后,我便组织大家自己画一画射线。为了进一步突出“射线是无限延长的,不可度量”这一知识点,我故意让学生画完后跟同桌画的射线比一比,看睡画的长。在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时,我点到的第一位学生回答说“他画的射线与同桌画的一样长”,可我并未多加追问。(我就认为他通过度量发现与同桌一样长,其实她说的是对的)然后请出另外一些学生交流,他们都说自己画的比对方长,还告诉大家自己量过了。其时这时学生的结论正好形成两只分流,形成分歧。有经验的老师回知道这时引导学生进行互相辩驳,组织辩论,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好的多。可由于自己缺乏经验,错失良机。
2、充分预设,掌握节奏
今天又出现了老问题,教学超时。这主要是由于自己没有在教学设计时进一步设计教学节奏的缘故。对教材的钻研方面,自己还停留在要教什么这个层面上。自己仅仅是围绕要教的内容逐个设计教学环节,并未预想其轻重。所以自己的课堂教学就呈现那种无节奏感的状态。还得努力。
《线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4
“线的连接”是我在“做中学”的思想指导下预设的一个科学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让他们充分讨论与实践并在探究中获得快乐与成长。通过这一活动,孩子们不仅能用打结的方法将线进行连接,感知将几根线两端任意两两打结后出现的有趣现象,体验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而且能够想出各种办法记录出实验结果,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目标。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我注意贯彻“做中学”的思想,引导孩子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且互相交流使得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
虽是简简单单的一些线,却也折射出了孩子们思维创新的n次方!在整个活动中,也出现了一些意外的情况。我能做的就是和孩子们“玩”在一起!共同去面对临时出现的.问题,也就是有一个良好的教态。孩子们出现的不同状况也给了我一个全新的挑战,当然在一些细微之处也值得我去深深地去思考,作为一名年轻教师,不仅是要在教学上不断改进,同时我更希望与孩子们像朋友一样共同成长!
《线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5
8:19:25《线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线与角”单元的起始课。本节课主要结合生活实例,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会用字母表示线段、射线和直线,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认识线段的基本性质与两点间的距离。
1、注重联系生活。
课的导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开始,让学生从实物原型抽象出“线”,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斜拉桥、楼梯栏杆下的柱子抽象出“线段”,激光、手电筒光线、太阳光等抽象出“射线”,地平线抽象出直线。
2、仔细观察,主动发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线的认识》第一学期教学反思
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发现三种图形的.区别和联系。联系是它们的形状都是直直的,线段是射线和直线的一部分。区别在于它们是否有端点,有限长还是无限长,是否可测量等。
3、动手验证猜想。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学生都知道,并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但我仍然让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自己的猜想,最终证明直直的线段最短。
同样,课后练习中,让学生观察两条线段哪个长。好多学生都知道结论是两条线一样长,但“口说无凭”,让学生亲自量一量,验证自己的猜想。
《线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6
一、关注经验、有效互动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的常识。”新课标也指出: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线的认识》一课是第二单元的起始课,学生没有一定的知识经验,我在思考,直接进入线的认识,曾听过,一位教师的课,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学生没有兴趣,感觉到很生疏,于是,我就从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捕捉学生头脑中对线的印象。新课伊始,出示线团,激起学生对线的认识,由此,学生想到了光线、直线、曲线、射线、线段。学生对线的认识不是一张白纸,是有一定生活经验的,抓住这一点,一个有效的提问:“生活中有哪些线呢”,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生成出线的分类。可以说:教学设计要从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始,有利于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生长点,更有利于师生间的有效互动
二、适机追问、有效互动
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逐步形成了“对话”意识,教师与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实现着生命的涌动,与学生平等交流不失时机的追问,沟通、合作、有效互动。“对话”是一种师生互动方式,抓住生成的教学资源适机追问,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一种教学的艺术,和学生间构建平等和谐的对话,是转变教师角色的表现。在认识线段时,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从实物中抽象出线段,抓住这条线有多长,引发学生思考,一位学生说出正好是11厘米,教师抓住,这一生成的教学资源适时追问:“你是怎么量出是11厘米的?”学生正确表述。从而引出线段是有固定长度的直线是有两个端点的。追问要用在关键处不能提出琐碎的小问题,只有精当的追问,才有利于学生思考、有利于师生有效互动。
三、经历过程、有效互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场。”这两种教学方法,我更赞同于后一者,本节课我就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渔场,让学生经历从实物中抽象出线,动手画线,发现交流线的特点,生生间进行交流、合作。最终发现线的特征,有人可能会说,这三种线,直接告诉学生概念及特征,干吗还要费力去发现呢?其实让学生不但知道三种线的概念,还要知道三种线的来历,知道线与生活中的线的联系,了解三种线的特征,知识是线的概念和特征,而获得线的认识过程与方法就会积淀小数学的思考,数学的解决问题的大思路。新、旧课程都有线,处理思路大不同,加上发现与探究,就加大了线的含金量。那就是在经历新知形成的过程中,师生间,生生间有效互动,学生的数学思考力、表达、倾听、合作、质疑能力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在师生间,生生间有效互动中,出现精彩的生成,找准“课眼”,有利于师生共同发展,实现教学相长。
四、改变方式、生生互动
新课标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本节课,在教学线段的特征时,让学生观察它有什么特点?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汇报,生生间交流、补充、倾听,一生说有两个端点,不能无限延长,一生补充说:“必须是一条直直的线”,一生又说:“线段是有头有尾的。”教师抓住时机板书重点词语,共同总结出线段的特征,在认识三种线是,通过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线,在本子上画出来的过程,就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在认识三种线的区别和联系时,设计了一个表格,让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
所以说,改变教师的角色,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有效互动,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学生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学生的多种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力,追求有效的师生互动方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综观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比如说前松后紧,学习前两种线时间占得多,学习直线时间有些紧。有时教师给学生一些暗示,不利于学生思考,比如:把什么是直线及直线的特点直接告诉学生。
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要克服这些不足,追问的问题设计在精当一些;学生能表述清楚的,教师不能给过多的暗示;课堂节奏要快些,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落实好三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