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瓦尔登湖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暑假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暑假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
一直以为《瓦尔登湖》是一本单纯描写湖畔风景的书,打开来澄澈的湖水便会铺面而来,有早晨的鸟鸣、花香、有参天的巨树,林间的松树,树叶间细碎、斑驳的阳光。
终于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找到它,欣然借出,看封面郁郁的森林,静谧的湖水,深蓝色的月夜——咦?!阳光和花香呢?怎么会用这么深沉的色调?这样安静的氛围,仿若一个哲人静夜无人时的沉思。
一本薄薄的书,看了两个多月,终于体味到一位诗人所说的《瓦尔登湖》只能在心灵沉静时阅读的真谛。其中的思想包罗万象,不仅描述了梭罗在高港山上鲁宾逊式的自我隔离生活,亦曲折的表达了对当局的抨击,及对人类及人类社会的特别看法。作者在瓦尔登湖畔的小木屋中,以最朴素,甚至可以说是简陋的生活方式,在粗糙的环境中,却有着最高雅、精致的思想。他远离人群,远离俗世纷扰,自己筑屋、种豆、捕鱼。曾经因为逃离纷扰太过彻底,拒绝作为联邦纳税人的光荣而被捕入狱,这也算是梭罗和政治最亲密的一次接触。
体味梭罗书中的哲学市场思想是一种辛苦而有益的心灵体操,初始时有疲累、乏味的感觉,看多了却如饮甘露,芬芳而清冽。他反对频繁的商业活动,乐于徜徉于古代诗人荷马的世界中。
暑假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2
《瓦尔登湖》一书记录了梭罗独居在瓦尔登湖畔两年间的情形,巨细无遗的记录了他在瓦尔登湖畔建造木屋、开荒种地、自给自足的点点滴滴。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用与众不同的眼光进行深入的思考。作者在书中变现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值得我们思考。
这本艰涩难懂的哲学巨著初读起来也许不知所云,就像序里所说:这是寂寞的人在寂寞的时候才能读的书,心不能静,必然不知所云。在如今这个浮躁的时代,浅阅读成为一种时尚,很少有人会再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所以这样一本书即使看不懂,只要能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也能磨练人的心性。就像在这浮华世界里的一杯香茗,让人放慢脚步,放松急躁的心灵,重新体味生活中该有的那份宁静。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精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的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单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 ,再简单。”我们的生活本该就这么简单。
暑假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3
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并纯粹地因深陷梭罗的世界而沉迷:他,始终聆听着自然的声音。始终穿梭于行行亲身耕作的豆田,耐心地松土、施肥;始终光着脚投入地细数瓦尔登湖畔第一片落叶的脉络;始终戴着草帽爬到树上去找老鹰或松鼠的窝;时常夹着旧乐谱来采集植物标本而乐此不疲;时常顶着最灿烂的星空,静静观察、深深呼吸、沉沉思考…
世人往往缺少冒险精神和信仰,所以他们忙于买卖经营,过着奴隶般的日子。”我常常惊异于梭罗描绘自然的能力,语言精妙绝伦,却毫无矫揉造作的嫌疑,字字句句都让人被他对自然发出的由衷赞叹吸引,并有种立刻不带分文,不携行囊地向自然狂奔的冲动。一抹晨光可以让他倾情讴歌欧若拉女神,一滴露珠可以让他看到青草的真情,他可以煞有介事地拿着放大镜匍匐在草地上当一场蚁群搏斗的热忱的看客,为其中受伤的败将扼腕,并致像悼念英雄一样致以敬意。
有些书适合无聊的时候读,有些书适合睡觉前读,有些书适合每个感兴趣的人读,但《瓦尔登湖》却并非如此,坏的书各有各的不好,而好书却大致相同。当你怀着功利的目的想从书中找对你有帮助的东西,当你只是为打发无聊时光而漫不经心的翻阅,当你把它们当作难题一样刻苦钻研,你既得不到乐趣,也无法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精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的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单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我们的生活本该就这么简单。
每一本好书都是圣经,值得我们以最虔诚的姿态去阅读。
暑假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4
“一切悟性都随着清晨苏醒。”假如我们不是被内心的新生力量和内心的渴望唤醒,而是被机械式的推醒,那又有什么希望可言。
一切难忘的事件都是在清晨的时间,清晨的空气中发生。对于思维活跃、精力旺盛、与太阳同步的人来说,白天就是永恒的清晨。
醒着即为活着,觉醒并保持觉醒,而这并不是靠着机械的帮助,而是靠着对黎明的无穷尽的期望,那种期望在我们睡得最熟的时候也并没有抛弃我们。
每日清晨,被暖和的被子所封印。眼睁睁的看着窗外从黑夜渐为鱼肚白,从鱼肚白在变为白昼。
人醒来了,可我们真的醒来了吗。内心的觉醒不会伴随着生物的醒来而觉醒,每日唤醒我们的不该是烦人的闹铃,也不该是社会齿轮的搅拌声。
内心的新生力量和内心的渴望,是清晨无比美妙的闹铃,那振聋发聩的响声让人从沉醉其中,唤醒的不仅仅是麻木的四肢,还有麻木不仁的头脑。
内心的觉醒,足以让人24h醒着。即使我们已深入梦乡,也不会被黑暗所迷茫。
暑假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5
26个月的时间,不仅隔着文明与原始的距离,还横亘了平静与喧嚣的对话。美国作家亨利·梭罗以沉思者的身份,隐居在他自己亲手搭建的木屋中,在康桥德城的瓦尔登湖上,过着与世隔绝般的闲适生活——建房、开阡陌、种豆,“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说:“来到这片树林仅仅是因为自己想过一种静静省察的生活,有时间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瓦尔登湖很美,梭罗乐此不疲重复着单一的事情,钓鱼、烘焙蛋糕、接受访客;一天虔诚劳动休憩、阅读。瓦尔登湖很美,晨昏下变幻的树林,四季迥异的湖面,沼泽上低飞的鹰隼。那是青春女神赫柏经过的伊甸园,即使经历凛冽、炎热,仍不变春天漫溯的蹁跹。“若至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在纤尘不染的美中,我们开始“省察”文明人需要铅色冰冷的物质世界。
“文明人走过的足迹,只留下一片荒凉。”原始与文明,隔了时间,隔了人本质的迁途。在那个茹毛饮血的年代,人们敬畏它,爱护它;但在这个日日笙歌的年代,人类挑衅它、剥削它!这是一张在私欲中暴露的人类狰狞的面孔!“你侮辱着大地,居然还敢议论天堂。”梭罗愤懑地说,但尽管如此,瓦尔登湖仍在生长着,如同大自然宽恕了我们无节制的打击,以强者的姿态,漠视了我们可笑的癫狂。
大自然的美是一种本返璞归真后的自由。李太白懂这个道理,仕途失意流连祖国山河,一壶酒饮尽蜀道庐山白帝城;陶潜懂这个道理,傲骨不为三斗米折腰,隐居“中无杂树,芳草鲜美”的桃花源;周庄懂这个道理,论鱼梦蝶逍遥游,不争世俗与天共生与物为一。
孟子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家中的长者说“靠山吃山,吃山养山。”自然的馈赠,是古人珍惜的,乃我们践踏的,我们视如草芥的,将来人们视如珍宝。
大自然是贫匮而风雅的智者,安之若素走过颠沛流离的岁月,被战火、硝烟泯灭了模样,却依旧笑傲人间。而我们,要做仁者,仁慈宽厚对待环境,才能永存。
暑假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6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影响,应该是带给了我看世界的一个新的角度。后来的我开始留意自然,在自然里找到了最纯洁美好的乐趣。
梭罗的归隐跟陶渊明不同,跟我国古代的多数名人逸士不同。并非因为厌恶官场,也不是出于对污浊世事的失望才选择隐居湖畔。他的归隐,让我想起黑塞笔下的树:“它们好似孤独者,它们不像由于某种弱点而遁世的隐士,而像一些伟大而落落寡合的人物。”这一段话,恰能和很好地描述梭罗。
他独身于林间,每日与壮美的事物为伴,思考人生的的意义。他曾考上过哈佛大学,曾开过铅笔厂。可是已经成功了的事,他就不想再做下去。我想他对这个世界并没有太多的不满,仅仅是想要体验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人只要活着,就生存在体验的海洋,无以逃遁。
当你习惯这样一种生活态度,你就不会感到寂寞。你会很留意身边的小事,仔细观察,而不是觉得只有声色的盛宴才能带给你欢愉。“我爱孤独,我没有碰到比孤独更好的同伴了。侧身于人群之中,大概比独处室内更为寂寞。这样一来,反而觉得社交生活逃过与拥挤了。我们生活的太拥挤,互相干扰,彼此牵绊,已经缺乏敬意了。”
我想象着,每日与大海为伴,听潮涨潮落,看云起云归,一个人孤独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