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2025/08/31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四、课前准备

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教师制作演示课件,附配乐课文朗诵。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学习过程:

(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小结:

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习方法(演示)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或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教学准备:搜集天山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先生到金华的双龙洞走了一转,今节课,我们将来到西部,新疆的天山。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度语。用波浪线划出今节课的学习内容。

2、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结构,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找出有关地点变换的句子,用“——”划出来。

3、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词。

二、新授

(一)、第1自然段总写七月的新疆,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 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主要写了什么景物?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读了后,你觉得天山怎么样?

3、指名读。

师: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景物?

师:雪峰、雪水和溪流有什么特点呢?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把这些景物描写出来的?

师:你们觉得哪些比喻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划出比喻句。

师出示比喻句。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指句读,齐读。

师:的确,生动形象的比喻能把所见的景物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有亲临其境的感觉。除了比喻,这一段话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去欣赏?

(三)、这篇课文其余各段中都有很多写得生动的地方值得我们探究。现在小组合作探究。等一下与大家交流。(出示学习方法,1、作者在第3、4自然段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3、划出好词好句。

1、作者在第3自然段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你觉得这里的天山又怎样?

师:作者怎样把景物写具体的?(比喻)

2、作者在第4自然段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3、天山的水给天山增添了无限生机,树是那么的密,花是那样的绵延,要是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七月天山的特点,你会用哪个字呢?(美)所以作者不由得发出赞叹?

1、这句话是什么句?怎样改成陈述句?这句话强调节了什么。

(四)、概括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

三、总结写作方法:这单元里我们跟随作者们来到了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白银一般的----洞庭湖,风景旧曾谙的---江南,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有着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声异的'石钟乳和石笋的-----双龙洞,有着奇异风光的——天山,我们发现,我们的祖国可真是----美!”有空跟爸爸、妈妈一起去畅游大自然,并学课文的作者把看到的景物写来。要注意:⑴ 讲究写景的顺序。 ⑵ 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3)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四、作业:

1、填空。

2、请把你喜欢的优美语句找出来,并抄写在摘抄部上。

板书:

进入天山:雪峰、雪水、溪流

七月的天山 再往里走:密林

走进天山深处:野花

教学反思: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表情达意的”进行自主研读和交流。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词汇的丰富,风景的优美和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讲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欣赏句子“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要求学生合理运用比喻、排比的句式对身边熟悉的景物进行仿写练笔。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了解七月天山神奇的雪峰、幽深的森林和烂漫的鲜花,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进行表达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把自己的感受批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七月天山神奇的雪峰、幽深的森林和烂漫的鲜花的特点,把自己的阅读感受批写下来。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音乐磁带一盒,曲调柔和舒缓。

2.学生:搜集天山风光图片。

教学课时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新疆乐曲,以优美的旋律激起学生对天山神奇景色的向往。

2.老师简介天山。

3.学生展示收集到的相关图片,交流对天山的了解。

4.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七月上天山》,通过语言文字去感受天山独特的魅力。

二、自主读书,自主体会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的?勾画出相关的语句。

全文是按游览顺序来记叙的,沿着“进入天山……往里走……再往里走……”一路走来,写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2.默读课文,思考:每一部分主要写了哪些景象?尝试着命个小标题。

课文按游览顺序主要写了“神奇的`雪峰”、“幽深的森林”和“烂漫的鲜花”。

3.细读课文,尝试着边读边批:这些景象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三、品味语言,领悟美境

1.读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交流阅读感受。

着重交流对下列句群的理解:

a.“蓝天衬着高矗的巨大雪峰,在太阳下,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的暗花。”这句话描写了雪峰的“高矗”、“巨大”,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渲染了色泽之美:以蓝天为背景,白缎似的雪峰耸立着,白云投下的云影如同几朵银灰的暗花。

b.第二小节中写雪水的句子,作者抓住雪水“飞泻下来”到“汇成湍急的溪流”,再到“水势缓慢的洄水窝”,到“清澈的水底”这一由静到动的变化,用“银链”和“白莲”打比方,写出了雪水形色兼美的特点。

c.第三小节写原始森林,抓住“密密的”、“重重叠叠”、“斑斑点点”几个叠词和“像撑开的巨伞”这个比喻,写出了森林的茂密,并用侧面烘托和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出了森林的幽静。

d.第四小节抓住“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七月的天山是‘名副其实的春天’?”这一问题让学生自读、感悟。

e.“虽然天山现在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繁花无边的天山呢?”这是个反问句,将其改为陈述句,并通过朗读对比,体会作者对天山的赞美之情。

2.边品边读,练习有感情地朗诵。

四、揣摩表达方法,指导写作

1.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七月天山的美景的?有哪些表达方法值得借鉴?

2.思考:假如让你记叙一次游览经过,你会写什么?怎样写?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4

教学设想:

本篇课文是第一组“走遍千山万水,欣赏大好河山,激发爱国之情”的专题课文的最后一篇,是选读课文。虽说选读,但是文字非常优美,还有许多地方值得学习。本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通过移步换景的方法,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奇异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天山的喜爱之情。设计时,在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的基础之上,抓住作者描写的天山的主要景物,自读自悟,掌握特点,说出感受,指导有感情朗读等几个环节。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最喜欢的一处景物进行细读、赏读,在书旁做好批注。在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品读文章的句子,交流学习成果,学习运用比喻、排比、衬托、对偶、设问等修辞方法把观察到的景物描写的具体、生动、形象,让读者“身临其境”。从而达到积累优美的语句,模仿修辞手法和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提高鉴赏和写作能力。在设计过程中,注重六个“三”:结构三段式,方法三个词,主要景物有三处,主要特点有三方面,主要方法有三种,作业有三项(抄写、创造、模仿)。由于是略读课文,所以,强调了阅读提示中的相关要求,忽略了其他部分。

本篇是略读课文,如何引导学生从“学会”提高到“会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以“读”为抓手,分成五个层次的读:第一层次是“初读通字词”; 第二层次是“快读抓主线”; 第三层次是“美读找美景”;第四层次是“赏读寻方法”;第五层次是“诵读增积累”。通过有目的的读,逐步提高要求,提升能力。

教学中,力求摆好自己与学生的角色。自己努力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激励者和服务者;突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品读文本的主体,是对话交流的主体。让学生、文本、教师在品读和对话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文章描写的主要景物及其特点,学习运用比喻、排比、修辞等方法把观察到的景物描写的具体、生动、形象。

3、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章描写的主要景物及其特点。这节课按照“读――说感受――再读”的过程进行,不可忽视充分的读。(增加重点)

难点:学习运用比喻、排比、修辞等方法 观察到的景物描写的具体、生动、形象。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课件的设计要注重图声并茂)2、学生预习课文(要求学生课前要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切体会文章的感情思想)

教学过程:

一、赏图来揭题

1、导入:亲爱的同学们,上两周,我们在汪老师的带领下,游览了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白银盘一般的洞庭湖、风景旧曾谙的江南、山水甲天下的桂林,还有咱们金华的双龙洞,今天,蔡老师又将带你们去哪儿游玩呢?(板书:天山)你去过天山吗?你对它有了解吗?

2、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美丽的天山。(配乐欣赏天山美景)你有什么想说的?

3、作者碧野在游玩天山后,如何用五百多字来表现《七月的天山》的美的呢?(板书补充完整:《七月的天山》)

二、自读通字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七月的天山》文章非常美,作者的用词也非同一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吧!

3、有不理解的词吗?交流。

三、快读抓主线

1、过渡:正确地读词和理解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走进课文。让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带领我们游览天山的?

2、出示要求:快读课文,注意抓住作者观察点的变化,请你用笔划出表示观察点变化的词句。

3、学生交流。

4、教师小结:作者就是这样通过移步换景的方法,向我们介绍七月的天山的。一起读!

5、出示提示: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会使你感到秋天似的凉爽。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

四、美读找美景

1、过渡:站在不同的观察点会看到不同的景物。在本文的字里行间,藏着许多美景,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吧!

2、出示要求:你欣赏到了哪些美景?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自由阅读课文,用长方形框出作者主要描写的景物,用波浪线画出它们的主要特点。

3、你们发现美景了吗?学生汇报。

4、根据学生回答,概括成“水、树、花”三个字。并板书。

设想:

a、“雪峰、云影、雪水、溪流”都是围绕一个字“水”展开的。七月的金华是炎热的,可是七月的天山却给人(凉爽)的感觉。、除此之外,还描写了哪些景物及其特点呢?

b、“树”:幽静。

c、“花”:绚烂。

5、板书小结:天山的雪水很凉爽,天山的树林很幽静,天山的野花很绚烂。

五、赏读寻方法

1、过渡:作者又是怎样具体、形象地描写它们的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处,找出最美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想一想美在哪里?在书旁写下感受,试着读出感受。待一会儿,我们一起交流。

2、佳句交流:

a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双比喻分别是什么?突出了什么?)

b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也有两个比喻句,为什么比作银链和白莲?“飞泻、抛”等词感受到什么?)

c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漏、斑斑点点、细碎”等词衬托出树林的茂密。)

d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读出排比句的味道,了解为什么比作“锦缎、霞光、彩虹”?)

3、小结:同学们用富有智慧的眼睛发现了文章的美,句子的美词语的美。

六、诵读增积累

1、过渡:常言道:“学习语文重在积累。”让我们用两分钟的时间快速记下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看谁记得多,记得好?

2、学生展示。

3、小结:这真是文章处处是美景,段段是美文,声声是美音,

七、结尾产共鸣

1、过渡: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读最后一段。

2、身临其境的你又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呢?生赞叹。

3、游览过天山的李白这样写道: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游览过天山的洪亮吉这样写道:此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

游览过天山的汪曾祺这样写道:苍茫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

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

4、回顾天山之旅,你有什么要感谢的吗?

5、小结:蔡老师也要感谢碧野先生用丰富的想象、恰当的修辞、准确的词句把我们带到七月的天山;也要感谢四(2)班的同学富有激情的诵读,让奇异的天山充盈整个教室;还要感谢与我们共度美好时光的所以老师的参与。

八、作业分层次

1、在天山之行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想:同学们在以后的游山玩水中一定会用手中的笔记下眼前的景,与大家一起分享美文、美景。

2、最后,请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喜欢的作业。

3、再次谢谢大家!

九:板书设计:

4、七月的天山

景物 印象 修辞

雪水 凉爽 比喻

密林 幽静 衬托

野花 绚烂 排比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的: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写了那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5、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

2、分配好上课学生的任务。

五、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度语。

(二)师导入课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是出自诗人李白的诗句,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去游一游吧!

板书课题《4*七月的天山》,齐读课题。

(三)通过学生的互问互答检查预习情况

1、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朗读情况的检查等。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笔下的天山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3、速读课文,理清写作的顺序和课文内容。

4、默读课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找出有关地点变换的句子。

5、课文主要描写的哪些景物?听范读,并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汇报

出示:七月,骑马上天山,“我”----------

第一小组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第二、三小组可以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连起来回答。

第四小组用简短的语言表达。

(四)讲读课文(由五个学生分别逐段讲解)

(五) 师做总结

1、轻声读2---4自然段,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再细细地游览一遍,在文中找出认为写得美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写下感受。

2、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学习汇报并指导朗读。

师:这就是七月的天山,生齐读最后一段:

出示: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3、指名个别读、比赛读、男女分读

4、齐读

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你能给最后一段换种说法吗?(改为陈述句)

5、通过我们深入的了解,这时天山给你怎样的印象?

(六)指导背诵。

第一组选择喜欢的一段话背诵。

第二、三组选择喜欢的两段话背诵。

第四组背背诵2、3、4段。

(七)拓展延伸: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八)作业,拓展训练

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抓住景物的特征,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等。

第一组写三句以上描写景物的句子。

第二、三组写一段描写景物的话。

第四组写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正确运用修辞方法并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

(九)板书

4*七月的天山

进入天山 雪峰 雪水

再往里走 森林 日影 水声 ( 美 )

走进深处 溪流 野花

(十)课后练习:

1、看拼音写汉字。

luò tuo wān yán shāo wēi lián mián

( ) ( ) ( ) ( )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 )的大海 ( )的雪峰 ( )的西湖 ( )的香山

3、写近义词。

格外( ) 绚烂( ) 幽静( ) 增添( )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作者的移步换景法进行教学,让学生知道描写景物的方法有很多种,不能只局限在从远到近,或者从近到远的描写方法。整个教学过程虽然有些缺陷,但总体还是完成得很好。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预习要求:

1.标注自然段,识记注音词语。

2.朗读课文,由慢到快,至少三遍。

3.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检查预习

师:(出示地图)在中国的西北有一个很大很大的地方,叫新疆;在新疆的中部有一条很大很大的山脉,叫天山。那里终年积雪,是个天然的避暑胜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生:《七月的天山》

师:让我们通过文字跟随作者“骑马上天山”,去感受一下七月天山的美丽景象。课前我们都已经预习了课文。分享你们预习的收获,

分别出示:

白缎山涧俯视 马蹄溅起

绵延 离鞍白皑皑

饮马 重重叠叠

无限生机 五彩斑斓 细碎日影

锦缎绵延 五彩缤纷 峭壁断崖

师:“细碎日影”特别有画面感,读读这个句子就明白意思了。

出示: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生:太阳照在森林里,光线透在地上有斑斑点点的光,就是细碎日影。

师:(出示与语境相关的画面)

师:(这一组词语里)请找到一组近义词。

生:“五彩缤纷”“五彩班斓”

师: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出示:当这个时候,饮马溪边,你坐在马鞍上,就可以俯视那阳光透射到的清澈的水底,在(五彩斑斓)的水石间,鱼群闪闪的磷光映着雪水清流,给寂静的天山添上了无限的生机。

满山都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生填空后:五彩缤纷就是色彩很多,很耀眼,很绚烂的。

师:你联系上下文很好理解了词语,这“缤纷”还有一种动态的感觉,(指“绵延”)很多的色彩耀眼、绚烂,而且一直绵延。那么“五彩斑斓”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阳光照在水里,石头很多的颜色交织在一起。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师: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天山脚下------再往里走 -----天山深处

师: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课文的前面有一个提示语。

课文主要写了天山什么景象,什么特点,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师:在不同的.地方,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静静读书,把主要的景物圈划出来,把“特点”批注出来。

师:我们可以交流了。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概括,随机板书:(水 树 花)

三、举一:进入天山

师:进入天山,作者主要写了水,这里的水是什么样的特点呢?哪些优美的句子划出来。

生:“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天山的水太美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回答得非常好,先读句子,再说特点,也可以先说特点再读句子。

生:“这个时候,饮马溪边,你骑在马上,可以俯视阳光透射到的清澈的水底,在五彩斑斓的溪水和石子之间,鱼群闪闪的鳞光映着雪水清流,给寂静的天山增添了无限的生机。这里的水很清很清。(清泉石上流

师:是作者精美的文笔展现了美景。我们再读读这些句子,怎么会写得这么美呢?

生:作者把从峭壁断崖上泻下来的雪水比作银链,既写出了雪水的样子,又写出了它的光亮,很生动!

生:作者还把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是盛开的白莲花,浪花像玲珑剔透的小水珠那么的美,讨人喜爱,表现了作者当时那种喜爱之情。

四、反三:“往里走”和“走进天山深处”

学生说特点再汇报喜欢的句子和景物的特点

生:“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树木很多,森林很密的特点。这个句子很有神秘感,很有趣! (一径竹阴云满地

生5:“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使密林显得更加幽静。”这里的特点是很安静,很安静。特别是“只听见”这三个字。

师:抓得很准!

生6:“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就这么短短的几个字,让我脑海中浮现出了这种景象:一条长长的带子,在一座又一座山峰下环绕,很美很美。

师:你的想象真是太丰富了。真会读书!你把“萦绕”都读活了。

生7:“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这里把野花分别比作锦缎、霞光和彩虹,还写出了野花的特点,让人感觉很美。

师:一连用了三个比喻,构成了一组排比句,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感受“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是一种怎样的情形。(生齐读)

生:“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这句话让我感觉到了那里的花很美,那里的花就浮现在了我的眼前。

生:我补充。这句话让我感到花很多,都能让人浮在上面了!这才叫“花海”。

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花海吧!(出示画面)

师:马矫健,人精神。用词富于变化,值得学习。再读!(生读)

五、语句积累,摘抄句子

师:这么多美妙的句子,选择其中一两处最快的速度背诵出来。

学生背诵后检查背诵。

师:我们背诵的语言可以积极运用,这天山的美景其实在我们的校园、安公园和柏林寺里也有。

可以改编或者直接运用背诵的句子。师友互相说说后再全班发言。

柏林寺里的柏树( )

校园里的松树( )

校园里(公园里)的花,五彩缤纷像( )

安济广场的喷泉像( )

生:那条小河清澈见底,里面的小鱼快乐地自由自在地玩耍,给桃李园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生:公园里,花儿绽放,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六、收获

1、修辞方法 表现美

2、移步换景

生: 塔松

板书:进入 雪峰: 高 大 白

水 : 急 清 生机

往里走 森林: 密 静 绿 美不胜收

深处 野花: 高 艳 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