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2025/08/31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1

估算是指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简便的、粗略的计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存在问题:学生估算意识淡薄。学生的生活经验匮乏,尤其缺乏估算的机会,所以普遍觉得估算没什么作用,所以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下要用估算。为此,只有明确要求估算时,他们才进行估算,没要求时一律精算,他们觉得精算更可靠,更有安全感!简言之,就是因为缺乏在具体情境中的估算体验,所以造成估算意识的'淡薄,当然估算意识的培养非一时而蹙的,需要有长期的体验,才能逐渐培养起学生的估算意识。

1.从生活实际导入,创设了问题情景,突出估算教学的重点。

2.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思考与交流的空间。

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创设情景,感受估算的简便,引导学生亲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估算方法的探索,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题目:激流勇进票价6元,我们全班(56人)玩,大约付多少钱?选择并说明理由:

学生在尝试中发现A.6×56,56看成60,6×56≈360(元);而6看成10,6×56≈560(元),多看了4个56,估算得太大不合理。

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与合作交流渐渐得出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估算方法,在探索估算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体会了计算的用处,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课堂中上不足之处:对那些内向不喜欢发言的同学关注不够,在合作交流中,参与的深度就远远不及活泼开朗的孩子,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当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方法,真正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2

《观察物体》是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的内容,在教学本课时,为实现教学标,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我在教学中突出了以下几方面:

1.拓展应用新知数学是抽象的,生活是现实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本节课我大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如猜动物等等,既延伸了数学知识,也让孩子们深切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悟出了“数学确实就在我的身边”这样的道理。

2.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我通过孩子们喜爱的“猜动物”这个活动导入,实践表明,学生对创设的情境很感兴趣,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也为新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3.小组合作学习新教学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采取了4人为一组的合作学习方式,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上观察恐龙这一例题,给每个小组准备一只玩具狗,然后让学生分3个层次进行观察:①本位观察;②换位观察;③全面观察。始终围绕“让学生自主参与,深刻体验”这一宗旨,将学生单独学习和小组合作结合起来,增强他们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新知探索的全过程。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3

点击本页下方的“进行异议申诉”按钮,进入申诉页面,并按照提示填写相应的申诉信息。请您在开始填写前准备好所需的相关文件,以防止因页面超时等原因造成申诉提交不成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人主体信息和相关材料:权利人的姓名/名称、联系方式、地址及营业执照(单位)、身份证(个人)等证明权利人主体资格的材料。若权利人委托代理人进行申诉的,还应提交代理人的姓名/名称、联系方式、地址及营业执照(单位)、身份证(个人)、授权代理证明等材料;

2、权利人申诉内容及要求:包括要求删除、断开链接的内容的准确名称及确切的网络地址;

3、构成侵权的'初步证明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著作权登记证书、商标证、专利证书、作品首次公开发表或发行日期证明材料、创作手稿、经权威机构签发的作品创作时间戳、作品备案证书等能有效证明权利人拥有相关权利的权属证明;以及对侵权行为的具体列明。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4

我教过老教材的《平均数》这节课,我当时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来上的,记得基本上就是按照:出示例题——分析条件问题——引导列式计算——总结规律:总数÷份数=平均数,然后是反复地、机械地在一个平台上进行训练。训练题目是书上有什么就训练什么,从没有想过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解决问题。这样的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对数量关系式:总数÷份数=平均数自然是掌握得非常熟练,凡是能套用公式的题正确率都很高。但对稍有变化的题,错误率也相当高。如当学生在做:学校图书室一周5天向学生出借图书,其中科技书出借了250本,文艺类书出借了368本,其它书342本,求图书室平均每天出借图书多少本?有一部分学生列式成(250+368+342)÷3。当时我也没有过多去考虑为什么?更没有怀疑自己的教学有问题,只是一味地埋怨学生学习不用心,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真是够苯的。

现在看了吴正宪老师的《平均数》一课的教学设计,才深深感到当时自己的教学确实存在好多问题,课上我只重视学生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这一知识点,教学中急于把规律抛给学生,天真地以为孩子只要掌握了这个数量关系式,就能解决求平均数的所有问题了。却忽视了八、九岁的孩子他们对平均数的认识和理解。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它是怎么产生的?它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生活中什么地方要用平均数?这才是孩子们所需要的。

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应是本课的重点。如果再上这节课,我会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首先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让求平均数的`方法在学生理解意义的过程中发现并学会。再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相信,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自己一定会因“远程研修”的学习,让课堂教学更精彩。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5

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与合作交流得出了笔算乘法的方法。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到相互交流探索笔算方法,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得出过程,体会了计算的用处,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当然,在课堂中也有不足之处,例如,平时一些发言少的、内向的孩子,在合作交流中,参与的深度就远远不及活泼开朗的孩子,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当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方法,真正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6

教材把认识分数作为一个单元,足以说明学生建立分数这个概念,需要一个过程,同时对意义的理解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学习时需要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实验操作、观察、判断等直观手段逐步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分一分(一)》这节课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分苹果”游戏引出分数。在活动交流中初步了解分数的意义,逐步懂得分数的读法、写法以及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以数学游戏活动—“分苹果”引入二分之一,这一环节中每一位学生都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感悟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突破了难点,而且为学生理解分数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础上这一方面作了铺垫。进一步感受分数的意义,掌握了分数的读写法以及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在认识分数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折一折,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通过涂其中的1、2、3、4份,引出1/4、2/4、3/4、4/4分数,进一步感悟分数、理解分数、应用分数。这节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活动学生参与面广达到了百分之百动手参与在全员参与中通过观察、思考、领悟、理解逐步来认识分数。从始至终全班每一个孩子充分参与动手实践,最大限度的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的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实现了让学生成为主人这样的教学意图。 总之这节课实现了我的设计意图体现了课改的精神。但是反思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这节课有不足之处,比如游戏(二)这个环节处理不当,应该让每一个学生自由的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并用在图形中把它表示出来,再让学生结合图形说一说分数的意义。还有的是:探讨半个苹果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示,这个环节也是处理不恰当,讨论后急与引出 ,应该是多让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把学生所想到的表示方式都板书在黑板上,再优化用 表示是最好的,从而体现数学的简洁美。

通过这次的课堂,我得到启示:作为一个教师必须不断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更要研究学习过程,善于思考,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加强课堂的驾驭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进步、发展,让孩子成为真正的主人,才能落实教学任务。数学教学活动是激发学生思维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等方面的一门重要课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探索和努力,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与新课程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