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童趣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童趣教学设计 篇1
童趣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童趣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童趣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
1.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诵读文言文。掌握一些基本词语的解释。
2.感受作者的想象力,发掘自己的想象力。
[教学设想]
这是学生进入初中以后所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是有新鲜感的,再加上文章趣味盎然,可以说是一篇很好的教学材料。因此要尽量让学生学得轻松快乐,老师则尽量少将、精讲,把时间和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读、写、说、讲、思、听。从课堂中体会想象的乐趣。
[教学过程 ]
一 简介作者及《浮生六记》
二 初读课文
1 以各种形式为载体,指导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文意自现。
2 参考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内容,并且把它形成文字,读给大家听。
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老师纠正比较大的错误,对一些文言现象做必要的说明。
三 再读课文
1 作者的“趣”从何来?
“物外”之趣、心之所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丰富的想象力
2 这个孩子的想象力从何而来呢?他与其他的小孩子有什么不同?
3 你在生活中有类似的经历吗?请与大家一起分享。
四 试背课文,课内完成背诵
五 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发挥想象力,告诉我们你在乐曲中听到了什么?
六 推荐刊物《科幻世界》
童趣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①准确划分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教学难点:
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正确停顿,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板书课题。
大家听过“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吗?“竹马”就是小孩子跨在胯下当马骑的一根竹竿,
看小孩子的想象是多么奇特,我们小时候或许也有类似或相同的做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清人沈复的《童趣》。
二、作者、作品介绍
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工诗画、散文。《浮生六记》是他的一部自传体作品。书共六篇,故名“六记”。包括《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一)这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1)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2)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
3)要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二)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
(三)范读课文
2、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句
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藐(miǎo)项为之强(jiāng)唳(lì)怡(yí)
凹凸(āotū)壑(hè)癞(lài)虾蟆(háma)
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余,我稚,幼小藐小,微小细,仔细故,所以
私,暗自、暗暗地或,有人;有的项,脖子
徐,慢慢地唳,鸟鸣。丘,山丘。壑,山沟。兴,兴趣
盖,原来是方,正鞭,用鞭子抽打
通假字: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一词多义:
昂首观之看项为之强因为
观为以丛草为林当做,作为
作青云白鹤观景象尽为所吞被
词类活用:鞭数十:名词作动词,鞭打
虚词用法:
之:
a、藐小之物;物外之趣(结构助词,的)
b、心之所向(助词,不译)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代词,代指“夏蚊成雷”的景象)
使之冲烟而飞鸣(代词,蚊子)
为之怡然称快(代词,代指“青云白鹤观”)
观之(代词,代指“二虫斗草间”)
驱之别院(代词,癞蛤蟆)
以:
a、徐喷以烟(介词,用)
b、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特殊句式:
徐喷以烟:倒装句,省略句,即“徐以烟喷(之)”,译为“慢慢的用烟喷(它们)”
蹲其身,使与台齐:省略句,即“蹲其身,使(之)与台齐”,译为“蹲下身来,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
重点语句及翻译: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3)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5)见二虫斗草间。
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6)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文中出现的成语:
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子。
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3、朗读课文,试着背诵
4、本课小结
5、作业设计
1、完成“研讨和练习”第二题
2、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3、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一、知识链接:
复习上节课所学
1、依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
3、口头翻译。
二、思考:
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文章围绕“物外之趣”来回忆了三件趣事,分别是: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有四幅画面:“群鹤舞于空中”;“青云白鹤观”“神游山林”“观虫斗驱蛤蟆”)
三、合作探究:
1、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2、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富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3、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获得“物外之趣”还需要一个条件是什么?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习惯;还要有丰富的想像)
4、癞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从“驱之别院”可以看出,鞭打癞蛤蟆是因为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5、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6、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四、即时训练
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讲给大家听听
五、作业设计
1、背诵全文,默写全文
2、完成配套练习
童趣教学设计 篇4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2背诵、理解全文。
[过程与方法]
跟读,朗读,讨论,背诵,体会。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2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过程]
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介绍文言文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文言文:古代的.书面语体
特点:简明,典雅
学习方法:熟读成诵,组词换字,领悟文意。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读,分组读。
用组词换字的方法解决一些字词,注意成语要整体解释。做练习二。
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和同学共同解答。
讨论:
1、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2、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3、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体验与反思)
4、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提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提示]珍惜生命,处置有度,本性善良。
学生自由背诵,可以选择背自己最拿手的一段,没有自觉主动背诵的要背抽签强制背诵,并且不能选择段落。
[作业]
课程探究
[板书设计]
夏蚊成雷群鹤舞空怡然称快
物外之趣丛草森林虫蚁野兽土砾丘壑怡然自得
二虫斗草间庞然大物驱之别院
[教后记]
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课文内容充满趣味,理解文意不难。新课标要求尽量避免讲到用法,着重放在积累词语,人文体验上,所以避免搞通译。一定要当堂成诵,分段进行较好,让学生自己选择背得最好的一段来试背,有助于提高背诵的积极性,学生非常的欢迎,逐个检查抽选段落考问费时又使学生惧怕。
童趣教学设计 篇5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章仅用221个字就生动细致地叙述了两件作者儿时自以为有物外之趣的事情:一是戏蚊于素帐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二是观虫斗草间遇到庞然大物的经过,极富联想和想象,意趣即由此生成。
【教学目标】
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直至背诵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2、指导学生识记文言词汇,理解并积累明察秋毫夏蚊成雷怡然自得庞然大物等成语的意思及妙用;品位文中的精彩语句。
3、让学生学会观察、联想和想象,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纬度来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并且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
着重从阅读和写作方面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习惯。
【教学准备】
1、学生:
⑴ 接受文言文学法指导。
⑵ 诵读课文领会课文大意,至少读三遍。
⑶ 上网或从图书馆搜集有关沈复及其《浮生六记》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
2、教师:
⑴ 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的课前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⑵ 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好多媒体设备。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准备幻灯片和投影仪以及一些关于童趣的挂图。
【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文言短文,根据文体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这一课时,可引导学生大体按照诵读感知──品读赏析──探究讨论──延伸拓展──总结评价几个步骤进行学习。
(新课标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强调学法指导,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利用经验储备和联想导入新课
我们每个人都从童年走来,每当想起童年时,一件件趣事就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一件、两件、三件每一件都是那么有趣,那么令人回味无穷。不过,老师今天想听同学们讲述一下自己的童年,把你童年中最有趣的事讲给大家,我们一块来分享你的乐趣,好吗?(学生二、三人讲童年趣事)
噢,原来,同学们的童年也有如此多的趣事,这也许会成为你一生永恒的回忆。其实,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真、最纯、最令人难忘的时期,常人如此,那些伟人,名人也一样。说到这里,同学们能联想到哪些名人或伟人的童年趣事呢?
(学生可能想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等,教师也可展示几幅童趣画面。)
(图像可以创设情境,为课堂注入活力, 进一步激发情趣,创造阅读期待。)
教师过渡:可见,名人的童年也和我们一样,充满了童真、童趣。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童年有哪些趣事?我们一块来欣赏他写的一篇非常有趣儿的文章──《童趣》。
板书课题,简介作者(指导学生看课文注解①了解作者和出处。)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哪一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你从注解①中了解了什么?
教师补充:关于课文的出处和作者老师再补充几点:作者沈复是清朝乾隆年间人,他首先是一个落魄的商人。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的诗句,但沈复并非如此,从他的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中我们感悟到的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情感,从中窥到了人性人情之真,趣味兴致之真。今天,我们就通过读他的《童趣》一文来体味这种趣味兴致之真。
解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阅读时我们不能忽视题目。从这个题目看,课文的重点应落在哪个字上?(师板书趣)
(引导学生回忆童年趣事──联想所了解的名人童年趣事──探究清代文学家沈复有哪些童年趣事,导入课题,简介作者。新课导入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种交流式导入,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和谐气氛, 从而以最佳状态进入新课教学。)
二、感知积累
1、指导学生试读课文:
下面,我们就来看作者是怎样写这种趣的。
教师指导文言文诵读方法:请同学们注意: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任务是诵读,诵读的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清句读和停顿:三是读出语气和感情。下面请一位同学试着读一遍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读的是否符合要求。
(重视学习过程,注重方法指导)
引导学生自荐选读课文段落或朗读全文,提示听者注意字音、停顿、感情方面是否恰当,还要注意根据文字展开想象。然后师生共同评读,即谈谈自己为什么这样读或者建议别人怎样读。
(尊重读者的劳动, 尊重听者的建议,相互取长补短。从而能够很好的处理读音、停顿、感情等,实现了培养学生语感的目标。并通过后面的练习读文加以巩固。)
教师强调指导:
⑴ 字音:
童稚(zhì) 拟(ní)作 鹤(hè) 凹凸(āo tū) 庞(páng)然大物 拨(bá)山倒树 癞虾蟆(lài há ma)
⑵ 句读、停顿。
⑶ 要读出一种轻松、愉快、自得其乐的语气来。
2、学生自由诵读。
(为学生提供感受和体验揣摩的机会)
3、概括课文内容。
(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和把握)
4、合作学习:四人为一组,借助小字注释,复述课文内容,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可以每人讲一节,也可以推选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完善,不明白的地方要进行思考探究,也可以请求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助解决,也可以举手问老师。教师不断巡视,及时了解合作学习的情况,并参与到小组的讨论和争议中去,然后在了解学生合作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面对全体同学强调重点字词,如果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全班合力解决,必要时点拨深化。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的翻译,不求字字落实,学生能对照注视说出大意即可。)
5、师生共同解疑,教师还要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⑴ 故时有物外之趣
⑵ 心之所向则
⑶ 徐喷以烟,使其
⑷ 蹲其身,使与台齐
⑸ 以丛草为林
⑹ 吞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老师以求教学生的方式检查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就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体现了师生间的交流合作。)
6、另外,从此文中,我们还学到了一些成语,或联想到一些成语,有哪些?
可能回答明察秋毫怡然自得等,如果想不到风声鹤唳教师可提醒。
(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到此为止,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和理解,为下一步的品读赏析奠定了基础。)
三、品读赏析
课文追忆了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反映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地品读一遍课文,品味文中精美的语句,把你认为最有趣的地方推荐给同学们,并说明理由,好不好?
(生品读、推荐精彩语句,师生共同交流,欣赏)
如:
1、余忆童稚时(憨态可掬,童真童趣融于其中)
2、心之所向,则也(想象奇特)
3、徐喷以烟(非童稚不能为也)
4、忽有庞然大物(照应上文以为,儿童特有的感受,非世俗成人所能想到)
5、神定驱之别院(物我同趣,令人哑然失笑)
(指导学生仔细读课文,品味文中精彩语句,运用联想和想象,再造文中景象,学生间互相交流感受)
四、探究讨论
指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就课文结构、内容、写法、顺序、语句理解等方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四人一组,合作选题,集体研究。教师准备以下课题:
这些趣事,是作者通过仔细观察,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来的。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那么,读了这一课,你能就课外结构、内容、写法、顺序、语句理解等方面提出一个有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探讨吗?
教师准备以下课题:
1、联系全文物外之趣物内之趣指什么?
物内之趣──细察其纹理。
物外之趣──依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在文中一是指童年乐趣,一是身处尘世难得的闲情。
2、从作者的作文思路入手,请说明第3段置于文中的合理性。
3、从情景联想出发,怡然称快与怡然自得的`情趣在文中是怎样产生的?
4、第四段作为一个儿童故事,其童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五、延伸拓展
其实,文中所写的童趣,我们同学也可能听说过、见过,甚至经历过,所以读起来特别亲切。下面我们来看周作人的一次童年经历,共同体味一下其中的童趣。
(课件展示周作人的一篇散文,体味其中的童真童趣)
六、总结收获
课文我们已学完了,我们读文章也是为了写,请同学们从写作的角度说一下你学习这一课的收获。
七、结语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童年时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天真烂漫的情趣,以及身处尘世时那种超然物外的闲情,认识到了童心的纯真,童趣的美妙。同学们,让我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永远保持一颗童心,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八、作业设计
1、背诵全文。
2、回忆自己童年时的趣事,试着写出自己所体验到的物外之趣,字数500字以上。
3、背诵既是对课堂内容的巩固,也是对文言知识的积累,让学生自己动手写,可加深对物外之趣体会,也是课堂的延伸。
九、资料链接
1、《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2、周作人《苍蝇》选段)
苍蝇不是一件很可爱的东西,但我们在做小孩的时候都有点喜欢他。我同兄弟在夏天乘大人们午睡,在院子里弃着香瓜皮瓤的地方捉苍蝇。苍蝇共有三种:饭苍蝇太小,麻苍蝇有蛆太脏,只有金苍蝇可用。金苍蝇即青蝇,小儿谜中所谓头戴红缨帽,身穿紫罗袍者是也。我们把他捉来,摘一片月季花的叶,用月季的刺钉在背上,便见绿叶在桌上蠕蠕而动,东安市场有卖纸制各色小虫者。标题云苍蝇玩物,即是同一的用意。我们有时把他的背竖穿在细竹丝上,取灯心草一小段放在脚的中间,他便上下颠倒的舞弄,名曰戏棍;又或用白纸条缠在腿上纵使飞去,但见空中一片片的白纸乱飞,很是好看。倘若捉到一个年富力强的苍蝇用快剪将头切下,他的身子便仍旧飞去。
希腊路吉亚诺思(Lukianos)的《苍蝇颂》中说:苍蝇在被切去头之后,也能生活好些时光,大约两千年前的小孩已经是这样的玩耍的了。
童趣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3、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4、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2、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3、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二、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
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
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
1、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读音:
藐(miǎo) 项为之强(jiàng) 鹤唳(lì) 怡(yí)然
凹凸(āo tū) 为壑(hè) 癞(lài)虾蟆
2、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三、探究阅读
1、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2、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粗词的意思。
⑴ 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⑵ 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⑶ 以丛草为林(树林)
⑷ 兴正浓(兴趣)
⑸ 方出神(正)
⑹ 驱之别院(赶、驱逐)
⑺ 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⑻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⑼ 庞然大物:形容极大的动物。
⑽ 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3、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⑴ 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⑵ 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⑶ 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① 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③ 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四、作业
1、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2、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背诵。
〖教学设计
一、研读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1、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是观察的收获。
2、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3、学生思考:
⑴ 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⑵ 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⑶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二、体验与反思
1、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2、讨论
问题1: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要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3、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三、作业
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
如:1、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
2、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
3、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四、教后反思
本节课我得到一点启示:对初一学生而言,文言词汇的积累和文言翻译这一环节还是尤为重要的。我深知古文言文教学定要与时俱进,但一篇文章如果你连它怎么翻译都一点搞不懂的话,那其它的什么理解分析就更谈不上了,因为古言文不像现代大那么简明易懂,掌握翻译方法还是必要的,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过程申我应该在这方面下点功夫。就《童趣》这篇课文的翻译而言,针对学生对古言文翻译一无所知的情况,有必要详细讲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比如换字,加字这样的翻译方法,应该从大中多举例子进行讲解,让学生认识到原来文言文的翻译并没有想象中的难,文言文跟现代汉语联系还是很密切的,这样学生就能树立信心,培养对文吉文的兴趣。另外对重点字词的翻译也应当详细讲解,通过字词的教学,使学生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这些做法都是易于操作、实用有效的。
此外,我觉得上课时应显示出十足的激情和豪情,要让自已先热情饱满,语调抑扬顿挫,表情丰富,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激情,充满灵动,使整个课堂活跃起来。
针对以上种种情况,我觉得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逐步探索与改进,在反思中醒悟,在醒悟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让自已的语文课扎实而又灵动,让学生都能热爱语文,热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