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人生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人生读后感 篇1
这本书不长,开头那两段和结尾都相当精彩,中间提到了拿破仑。
这段结合作者写作的那个年代的日本军国主义,看得我心情有点复杂。
拿破仑当然是个英雄,贝多芬根据他的经历写了‘‘命运交响曲‘‘和‘‘英雄交响曲‘‘。欧洲那么多国家的国旗很相似也是因为拿破仑铁蹄踏过。记得以前看到过他带着学者出征埃及,还亲自一炮打掉了斯芬克斯的鼻子。他曾对一位看不起他身高的军官说‘‘信不信我砍下你的脑袋来消除你我的身高差距‘‘。他后来夺得了法兰西皇帝的头衔,他说自己之所以想要是因为‘‘皇帝‘‘这个名字很有神秘感。
拿破仑的相貌并不陌生,因为现在流传下来很多关于他的油画。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一次在尼采的[强力意志]上看到的油画,画面上,拿破仑挑灯夜读,他的身影刚好投射到墙上的世界地图上,形成了强大的意志折射。
而在这本书里,描写了小哥白尼的朋友的`姐姐胜子昂首拓步和他们讲述拿破仑的故事。她说‘‘战争的重点不在于输赢,而在于伟大,只有那些输了但令人感到伟大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朋友打趣说‘‘姐姐是拿破仑附体。‘‘胜子并没有被他的话打断‘‘而是继续说‘‘人能超越人的境界就在于内心浮现的勇气能让人超越一切痛苦,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因为人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勇敢撑过一切恐惧和痛苦,并因为撑过痛苦而感到喜悦,所以就连死也不怕,我认为,这就是英雄精神。‘‘
‘‘贯彻英雄精神而死比浑浑噩噩活着了不起得多”说完她就唱起了马赛进行曲。小哥白尼也和她一起哼。后来一次小哥白尼写的信把她感动哭了,虽然是道歉信。
最后舅舅提到了印度佛教。印度这个国家几乎没有历史记录,甚至连佛陀悉达多的雕像都没有,印度人喜欢用一些物体比如轮子来象征佛陀。
后来英国的考古学家发现印度最早的佛陀像居然是西方人的形象,而雕刻技术来自希腊,这让学者很困惑。
舅舅给出一个合理的解答,就是“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这次东征实际上也是一次民族文化的交融。盐野七生的作品《希腊人的故事》中写到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帝国之后,第一件事是举办了一场两万人的婚礼,他率先士卒迎娶了波斯公主,并鼓励部下与波斯妇女通婚。于是随着他的东征,有懂得雕刻的希腊人随迁到了印度,于是就有了最早的佛像。然后传到中国,再从中国传到日本奈良。这个旅行历经多个民族才有现在诸多美丽的文化。
因此,佛教思想融合文化还有雕刻技术才有了佛像,缺一不可。
人生读后感 篇2
海棠何止这般红艳?人生何止这般境界?年已高龄的季老先生正是用这质朴的文字去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与我们展开心灵对话,感慨人生。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哪里?已处于望九之年的季老先生依然在思考这个问题。他在书中写道:“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眼前没有红,没有绿,只有一片灰黄。”处于旧社会的他,单调,死板,固执,是他生活的写照。我们降临在这世上,必定是上帝的苦心安排。我们早已注定要在生活中遇到特定的人或事,对社会做出的怎样的影响,我们的人生虽然是被动的。但我们要在被动中有所作为。人生不能只是吃喝玩乐或昏昏沉沉就算了事,我们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把握好自己的一生,让生命焕发光彩。在生与死的对立面上,最重要的则是人生是否有价值。季老先生认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不完满才是人生
“月有阴晴圆缺,人生十有九不如意。”世界上百分之百完美的人生是不存在的。正如每当过年时,祝福语总会是“万事如意”,但又有谁能真的事事顺心呢?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只能尽力去争取。正如季老先生的一生,有阳关大道,也有独木小桥。他经历过沧桑巨变的历史,经历过最贫穷的时期。但在这漫长的人生路上,他始终选择做一个乐观主义者。他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消极沉沦。他坚信:“既然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在一片灰黄里,他看到了湖光塔影,看到了自己的一生。这一切。都源于他的心境,他高尚的人格。“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啊,人生路源于心境,我们只有内心恬淡,宁静专一,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达到远大目标。所以季老先生提出:“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老先生的文章,虽没有太多华丽的语言,但向我们展示出的.,却是一段有声有色的人生旅途。它让我感悟到人生的真谛,世间的真理,体会到他对智慧的渴望。也告诉我们,人生虽不完满,但我们也应该在这不完满的人生中找到自我,走好自己的人生路。这本书纯净了我的思想,洗涤着我的心灵,滋润着我人生的幼苗。虽然老者的人生观我一时难以明白,但我会去仔细琢磨,用心品味。
季老先生的后半生是孤独的,孤身在外,留下的只有怀念与回忆。而所能引起他的思绪的,所能在异国他乡陪伴他的,正是海棠——
在一片单调的房顶中,穿插着一树繁花,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这便是海棠。海棠不止这般红艳,因为它还寄托着季老先生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在一个世态炎凉的社会中,掺杂着一线光明,明亮得像是燃起的火苗,这便是人生。人生不止这般境界,因为它还等待着我们去思考,去追求。
人生读后感 篇3
应老师要求,同时为自己精神世界充充电,抽了一点时间,读完了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读完后颇有感触,故写此读后感。
傅先生说过”一个人受过教育之后,最大的特色就是:对于许多事情,不是不能做,也不是不敢做,而是不屑于去做。“这句话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的确,人生可做的事实在太多,其中有关系自己前途和生计的大事,比如学习,工作,也有只涉及当前蝇头小利的小事,比如丢了一块钱,被人骂了一句等,如果把这些小事耿耿于怀,又哪来的时间做好自己的大事呢?
又如‘享乐分为很多层次,若只把享乐定位在身体的,官能的需要,是属于较低的层次,这种享乐的背后实际上是痛苦。较高境界的享乐是内求于已,而非依赖其他因素,因为越是依赖外部条件,这种享乐就越没有保障。’对于这句话,我也是深有感触的。当今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很多人为了追求一时的感官满足不惜花大量金钱蹦迪厅,泡酒吧,参加演唱会,但很少有人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找出一点快乐,这样,当他们蹦完迪,泡完吧,闹完会回来从事自己赖以生存的工作时就又不得不愁眉苦脸了,以至于许多人因此丢了饭碗甚至于走上犯罪道路或自闭甚至自杀,这又何苦呢?
‘人类的典范,应该是那些让你我这般平凡的.,有着许多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他们让我们懂得:烦恼不值得担心,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得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在介绍道家时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细细想来,这些话句句皆是真理。此外,还有许多让我所感悟的话,比如‘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有什么成就,而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人生态度有二:一是取得你所要的,一是珍惜你所有的。前者常在压力之中,后者则可自得其乐。’‘如果一个人表现不好就怨天尤人,那么当新的机会来到时,反而容易错过。’等等。这些话无一不能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当人真正能用哲学的眼光去思考人生,那么他肯定能在工作生活当中找到属于自己那一份快乐与惬意!
人生读后感 篇4
人生大致分为三类: 一类人生是幸福的,幸福的人生大致相同;
二类应该是喜忧各半的中性,中性的人生是苦辣酸甜随时有;
三类应该是痛苦的,或者是沧桑的,痛苦与沧桑的总称可以说是不幸,不幸的人生则各有各的不幸。
有人说人生如棋
这倒是一个最恰当的比喻。棋是智慧的较量,是与心的博弈。人生如棋,时刻都在与命运和时光作着对弈。但一步走错将会步步出错,满盘皆输;一步得意,步步为营。
看来人生如棋的确不假。然而不经历千难万险好不容易把自己置身于对方阵营的时候,却不一定能抵挡住对手的攻击,同时稍不小心便会粉身碎骨亡于阵前。
有人说人生如梦
用梦形容的人生一定是美好的。因为人类刻意去做的'梦一定色彩斑斓,但梦却是虚幻而不真实的,梦是生命里的一种精彩,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如梦人生的过程一定很美,美的让人留恋。
然而梦却不一定都是美的,也有噩梦的时候,梦终究是会醒的,醒了的时候却很苦,苦得发涩,苦得让人流泪。所以如梦的人生让人无法预知、无法理解,在不解和难懂里体味失意、体味苍凉。
有人说人生如戏
人生如戏,然而戏有悲剧、喜剧、闹剧等等。每个人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着什么样子的角色,自己未必有着绝对的自由与权利,是否是主演自己也未必可知,剧中的情节是无法预先知道的,演完了,后悔了,高兴了,失败了,成功了,别人怎么来评价是无所谓的,自己的感觉是什么?
有人说人生如路
这个比喻也很对,但天底下根本就没有路,走的人多了才有了路。人生如路,需要自己去走出精彩,但不是每个人都会走出精彩。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让日月见证,这是一种真正的自我活法,我一直想这么去做。然而这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
既然路是走出来的,那么路就应该蜿蜒曲折,坎坎坷坷。每当回首身后的蜿蜒与曲折时都会有一种感慨,一个蜿蜒就是一次关于生命的洗礼,一个转折就是一次关于生命的诠释。洗礼中我面容憔悴,诠释里我两手空空。这是一种极端德认识或看法。
有人说人生如茶
如果人生真德如茶那样简单多好。一杯开水加几片茶叶,泡出来就是茶水。茶叶在杯中慢慢下沉,热气不断从杯中飘出,颗粒状的茶叶渐渐沉于杯底而舒展开,这时便有茶香从杯中溢出,茶叶顺利地完成了自己一生德使命。
人生,只是简单的两个字。
人生读后感 篇5
清晨,本就应是在家里悠闲自在的吃一顿早饭的时间,可注重高效的上班族们急急忙忙地飞奔单位;而学生们也正争分夺秒的赶向学校,每时每刻都在为那最终的一场考试准备着,做不完的练习,写不完的作业。我们被高压和快节奏的生活压迫得喘但是气来,从早上被闹钟吵醒,匆匆忙忙奔向学校,备课、讲课、改作业,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累得筋疲力尽。美妙的音乐、泛着墨香的书本、一路的风景从没有时间,也没有情绪去欣赏。这就是所谓的生活吗?
也许,我们就应偶尔抽出那么几分钟,去体会一番什么叫真正的生活。翻开于丹的《趣品人生》,就仿佛变成了深山隐士,没有了尘世的喧嚣,没有了俗人的市侩,有的只是无限的宁静与雅致。一字一句,将人的灵魂领入了最纯粹的自然之中,带着我们感受古文化中的生活之趣。捧起这本《趣品人生》感到了人生的另一种滋味。于丹讲述了古代名士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以各种事例告诉我们,高品质的生活并不是有钱人、有闲人的专利,每个人都能够拥有古代名士般悠闲舒适的生活。在书中,她传达给我们一个理念:用休闲的方式找回淡定幸福的自我,也是一种生活的方法。于丹认为,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悠闲是一种乐趣,悠闲是生命的一个节拍。
我们感叹生活的琐碎和无趣,感叹幸福在这天似乎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我们自我把寻找快乐的潜力给丢了,丢给了繁杂的生活、丢给了忙碌的时间、丢给了世俗的名利。我们所有的悠闲和情趣丢弃的无影无踪。
我们的生活需要一些看似无好处的事情来进行调剂,人生苦短,生存的好处不光在于奋斗和拼搏,还在于懂得欣赏擦肩而过的美丽和随处可见的淡然。正如书中的介绍:“于丹教授将带领我们体验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杯茶,于闲适间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觉。悠闲的情趣与生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下理想和职责,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我。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我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我,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
人能够憧憬未来,能够缅怀过去,但能够抓住的只有此刻,如书中《序》里所说,做一些看似无用的事。为当下的生活增添一些趣味,在俗世生活中欣然品味“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意境。虽然由于自身的底子薄,达不到那样的高度,但是,我们能够多学习,取长补短,将能做的会做的,且有意境的事充分发挥。
人生读后感 篇6
《教师的六个学会》中写到:广大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需要做到:“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学会等待,意味着教师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意味着能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不指望一次活动、一次谈话,就能收到立杆见影的效果。正如现在,我感到教学工作遇到了很大的障碍,学生很多东西都掌握得不如人意。学生管理也同样让我发愁。很多调皮的学生,一次次的谈话,有一次次的犯错。这是、时,我们需要的就是“等待”二字。
学会分享,意味着学会倾听,学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学会用学生的眼光看待世界。高高在上的老师,又怎么会听到到学生的心声?自以为是的学生,又如何听得进老师真心的话语?所以说重要的'是以心换心,彼此倾听。
学会宽容。就是努力使自己变得胸襟开阔、气度恢宏,就是心智不那么闭锁,头脑不那么固执,思想不那么僵化,眼界不那么狭隘。也许有时候学生会误解你、不理解你,这个时候,千万不要灰心丧气,打起精神,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这一切。
学会合作,作为教师,需要很好的和校长合作,和同事合作,和学生合作,和家长合作。合作需要有善于沟通的品质和能力,需要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和推己及人的胸怀。特别是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模式,而是“自主学习,互动探究”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里很重要的就是师生互动,也就是一个师生共同合作学习的过程。这里,如果一味高高在上,如何与学生合作互动?
学会选择。民主化、个性化的教育自然需要以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式的科学则性为条件。而教师不是一个被动的被选择的对象,而应该是一个引领学生进行积极选择的向导。因此,教师本人必须学会选择,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选择教育的时机、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有非常丰富的积累,高度的判断力和鉴赏力,如此才能有不俗的选择能力。
学会创新,意味着教师能够不断的探索以便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别的老师总是会有很对经验和总结,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但那都是最适合他们自己的,吸取百家之长是必须的,而有所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也是必须的。
六个学会,为我们制订了六个目标,接下来看的,就是我们自身的努力了。应当用这句话来结语: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