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Ⅰ。知识与技能:
1. 积累文中的文言现象并识记归纳;
2. 继续学习抓住人物言行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感悟特定情景对人物塑造的良好效果;
3. 了解荆轲行为的勇敢侠义的意义,感受其视死如归的非凡气度,探讨“士 ”这种精神的现实意义。
Ⅱ。过程和方法:
1.通过早读时间预习课文,依靠字典解决字音问题,并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和复述故事情节的方法达到疏通文意,了知文章大意的目的;
3.采用情景再造之法,以散文语言来描绘易水送别一场,体会场面描写的效果;
4.加入一部分有关士的文字材料,采用讨论和教师引导的方式探讨士的现代意义。
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荆轲同情弱小,仗义相助的侠义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练习册上的文言现象。
2.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情节。
一、图片导入 激发兴趣
1.展示图片,介绍电影《英雄》的故事情节。
2.解说词:战国末期六国征战,秦国最强,秦始皇(陈道明)也就成了各国的敌人。大侠无名(李连杰)、残剑(梁朝伟)、飞雪(张曼玉)、如月(章子怡)、长空(甄子丹)都要刺杀秦王。残剑在知道了秦王一统天下的大志后,为了天下苍生的安宁,放弃了刺杀秦王的机会。在长空、飞雪、残剑的帮助下,来自秦国的无名获得了离秦始皇只有十步之遥的机会——无名最厉害的剑术是“十步一杀”。在为秦始皇讲述了他是如何杀死三位大侠的故事后,无名拔剑刺向秦王。不论这个故事的'结果如何,不可否认它借用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模型,其主角无名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侠义精神同样让人称颂!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电影入手,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消除障碍 疏通文意
1. 请同学们听荆轲刺秦的录音,订正字音。
2. 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
三、疑难词句 师生共探
1.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疑难语句递交上来,老师用投影仪有选择性的显示出来,鼓励学生自主答疑。
2.学生疑难语句可能为: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3)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4)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於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5)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6)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对应的译文为:
(1)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2)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3)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
(4)又发出悲壮激昂的羽声。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5)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6)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设计意图】疏通文章大意。
四、复述课文 明确细节
1. 请同学们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分成小组请每位成员复述一遍课文内容。(提示:按照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来讲述。)
2. 师生共同明确故事情节,熟悉故事内容。
一、 序幕(“秦将王翦破赵”——“至燕南界”):简介背景,秦军大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二、 开端(“太子丹恐惧”——“愿足下更虑之”):太子丹请荆轲商量对策,荆轲提出办法,太子丹又不愿执行。提出行刺秦王,故事开始。
三、 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从准备“信物”到寻制凶器,从配备助手到易 水送别,故事一步步向前发展。
四、 高潮(“既至秦”——“被八创”):荆轲廷刺秦王未遂,断左股,被八创。
五、 结局(“轲自知事不就”——“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彻底失败。
六、 尾声(“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秦王被荆轲震慑
背景简介
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仇,决定刺杀秦王。太子丹先找到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同时也为了保守刺秦的秘密,便自杀了。荆轲最终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侍奉,荆轲也制定了详细的刺杀方案。
【设计意图】学生在了解了故事情节之后,再补充背景资料,衔接自然,学生有兴趣。
五、随堂练习 检测不足
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中关于《荆轲刺秦王》一节中的基础习题。(如果没有时间,也可改为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一、 序幕:简介背景
二、 开端:提出行刺
三、 发展:行刺准备
四、 高潮:廷刺秦王
五、 结局:行刺失败。
六、 尾声:壮士殒命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与难点:
1.寻找关于荆轲的语言描写和行为描写,概括归纳其形象特征;
2.运用情景再造法,再现易水送别,锻炼想象和联想能力;
3.感受对比等的艺术手法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4.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关于“士”这一特有现象的引入,领会“士”的内涵和认识其现实意义。
一、导语
一代鸿儒钱钟书先生去世了,冰心老人获悉后,叹息不已,她说了这样一句话:“中国现代不缺少知识分子,缺少的是士。”听后发人深思,我想名人的魅力所在便是那士之精神吧!那何为“士” 呢?具有大仁、大爱之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精神和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之人格之人皆为士。
二、鉴赏人物 了解艺术手法
文章中处处能看到荆轲的影子,体会到荆轲的精神,请大家读课文,文中在哪些地方表现了荆轲哪些性格特征。
(一)指几生明确荆轲语言描写和行为描写的语句,并要求做具体分析归纳人物形象特点。
1. 求取信物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句一个“知”字一个“私”字用得好,知燕太子丹不忍心故悄悄见樊於期,足见其果断。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一句动之以情,言秦杀樊於期家族之大仇,激起樊於期欲报不共戴天之仇的欲望;又晓之以情,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说明此举不但可报家仇,还可解燕国之危势,报燕太子知遇之恩。这样一个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老于心计的侠士就涌现了出来。
2. 运用想象和联想,采用散文化语言来描绘“易水送别”一节,从而品读“易水送别”的艺术效果和荆轲的艺术形象。
(1)提示想象:
送行者的穿着,表情,动作,心理
荆轲的高歌:表情,动作,精神
荆轲的离去:动作,心理
易水边的环境
(2)要求用散文语言把这一情节描绘成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景的可感画面。
(3)学生习作: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荆轲在易水边驻足,怀中有图,图中有刃,刃上有毒。
荆轲长叹一声,高声道:“渐离,我们再饮一回!”
没有回答,两人只是对饮,在他们身后是燕太子丹和燕国贵族满含热泪不忍视。
然而在剑客的眼中,只有眼前这位琴师,
“人生得一知音,死而无憾,高兄,请再为我弹奏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⑵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⑶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⑷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⑵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⑶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权、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⑵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师准备】
1、搜集荆轲刺秦王的相关信息。
2、准备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以形成直观印象。
3、指导学生充分预习,预先整理重要文言知识,了解文章大意。
【学生准备】
1、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气势,思考人物形象并圈点出难理解的词句。
2、尝试概述故事情节。
【教学要点】
1、读准字音,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品赏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教学内容】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板书课题)
二、《战国策》简介
多媒体展示,学生齐声朗读: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背景简介
多媒体展示,教师简述: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四、扫清阅读障碍
1、读准字音(多媒体展示,师生齐读)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髓(suǐ) 樊於(wū)期箕踞(jī jù)亢(kàng) 夏无且(jū)
2、疏通疑难语句(多媒体展示,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疑难语句由学生预习得来)
1、秦王必说见臣:
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
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3、乃今得闻教:
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4、函封之:
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5、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权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6、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
7、北之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
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
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篇3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内容分析
《荆轲刺秦王》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课的讲读课文。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对于学生了解先秦文学,认识中华文化的精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篇。课文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再现了荆轲献图和血染秦廷的壮烈场面,塑造了一个扶危济困、助弱锄强、视死如归的侠士形象。学好这篇文章,可以感受荆轲这一悲剧英雄的人格魅力,还可以利用古今视界差异,激发学生读出新意,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并在这方面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情的特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同时,根据本课人物形象个性化描写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A、知识教育目标: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矛盾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B、能力训练目标:
(1)鉴赏悲壮感人的场面描写
(2)学习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欣赏精彩的人物对话、神态描写,体会对比手
法的运用。
C、情感培养目标:
(1)辩证的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2)学会历史唯物主义法,辩证的分析人物形象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切实落实教学,我将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A、重点:(1)对文中的文言虚词、实词、通假字的把握
(2)对荆轲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
B、难点:文言现象(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把握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这篇文章是高中文言的第二篇,学生对文言文的只是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把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其实在民间也有一定的知名度,那作为高一的学生必然也有所耳闻,但对故事的具体原因,情节以及结局,人物等了解不深,只有一个模糊的映像。对荆轲的形象了解也很片面,所以需要教师的补充教导,引导学生进行辨证思考和分析。作为高一的学生,正处在知识储备的阶段,对文言的知识掌握的还不是很多,因此文言知识的解读也显得很重要。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敌方最高军事指挥首脑,借以瓦解敌军。对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而战国末期势单力孤的燕国,使用过这一手段。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场面吧。本课以此导入,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介绍背景要了解一个人物的形象和意义,必须把他的所做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因此接下来我将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景、荆轲的概况以及《战国策》相关知识。
3、整体把握
为了让学生首先有一个宏观意识,让他们在学习部分时能够将部分放在整体之中去更好的理解。我将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的音,以及串连文章的结构,分段落。以便于学生把握本篇文章,从整体到部分。
4、文章分析(第一课时讲前四段)
第一段请一个同学读,然后分析第一段的六个动词。气势磅礴。将同学引入本课的氛围。然后采用提问同学们有没有什么不懂得字词然后重点讲解几个字词。如:收,北。接下的'四段采用相同的方法,重点分析。如:诚、邑、穷困、遇、善、涕、将奈何、可以、太息、顾、乃遂、函、之等字词。
5、仔细品读,分析人物从前四段分析太子丹,荆轲,樊於期。
先让同学在文本中找出表现相应人物的语句,在从中概括出人物形象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如:以太子丹为例,找出表现太子丹的地方。
师问:你觉得太子丹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总结:不沉着、勇敢、责任感
同样方法分析荆轲:有勇有谋、大义、口才好等等;樊於期:敢于牺牲。
6、分析人物对话艺术
联系文本,结合文章原句,重点分析第三自然段。
动之以情(唤起他对秦国的仇恨,燃起报仇的念头)
晓之以理(燕国危矣)
课堂小结简单总结课堂内容,预告下节课内容。布置作业(几个重点句子的翻译,以及预习剩余课文)。
第二课时
1、导入
回忆式导入,回忆上节课所讲,引出这节课的内容。
2、分析课文余下的内容和前四段分析的方法一致,采用点读法,抓重点,分析重点词句,如:迟、前、闻、怪、等词语;特殊句式: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等等。
对激烈场面的详细讲解,让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当时的氛围,更好的理解课文。
3、分析人物描写手法根据全文分析本文是怎样塑造荆轲这个人物形象的。学习本文的精华,并让学生将方法运用到以后的写作之中。主要从对话,神态,语言,对比手法这几方面分析。
最后总结荆轲的人物形象。
4、自由探讨在当时,荆轲显然是燕国的英雄,但经过历史的沉淀,我们后人站在历史唯物主义上角度上,同学们对荆轲又有什么样的认识呢?你对荆轲这个人物形象的评价是什么,你认为他的刺秦行动正确与否?引导大家讨论。
引出历史上人们对荆轲的评价,有褒有贬。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去看待事物。
5、总结课堂,结束本课的教学简单总结荆轲这个人物,简要评价刺秦行动。让同学们学习这种英雄气节,提升自己的人格。布置作业(背诵以水送别一段,课后练习第三题)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和老师共同讨论激发学生
ppt展示背景知识自己搜集相关知识学会自己搜集整理
课文疏通(字词句和文意),展示脉络)分组合作解决字词,疏通文意学会归纳总结
总结人物刻画的方法分组讨论人物的形象特点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六、教学评价设计
1.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教师对全班的评价
教师估量全班的整体表现,发现群体的学习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明确群体学习活动的总体趋势。
(2)教师对部分学生的评价
教师应当评价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实际表现,看优秀学生是否有突出的表现,看后进生是否正在进步等,这些均属对部分学生的评价。
(3)教师对学生小组的评价
小组活动应当成为教师评价的重点项目。教师应当观察不同小组的内部互动情况,小组领导力的强弱,小组的信息沟通情况,小组执行任务的过程,小组解决问题的成效等。
(4)教师对学生个人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个人的评价需要以个案的形式观察探寻那些可以说明他们学业进展情况的具体表现。面对一个群体的众多学生,我们要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形成性评价。由于学生个人的表现均有某种代表性,所以,教师在具体进行某些个案的“解剖麻雀”的工作之后,就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第一类学生的学习情况。
2.学生评价
学生以评价的主体身份参与形成性评价,是评价改革的一个重点课题。学生评价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学生自评
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进行自我反思的能力。教师有必要逐步培育和构建学生的有效评价行为,如及时采集个人表现的信息,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会进行自我监控,学会描述自己的学习行为等。
(2)两人互评
两人互评是一种常见的自主评价形式。两人互评可能在所有的两人一组的活动之中和之后都应当发生。
(3)小组互评
小组内部的合作评价是课堂形成性评价的难点。学生在课堂上是不太善于进行合作评价的,但是,教师应当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评价行为,这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在每节课上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小组活动,自主实施小组评价任务,自主积累过程评价信息和实证材料,而所有这些“自主”都需要在教师的有计划的行为中进行训练。
1.教学一开始,教师直奔主题,温故知新,按定势教学的方法提供给学生一条宏线,明确学习目标和内容。
2.能借助网络整理出学生对《荆轲——英雄乎?武夫乎?》的示范答案,避免论而无根,论而无界,既能“民主”又能“集中”。
3.课堂中把五个通假字、五个古今异义字、三个一词多义、三个词类活用、六则文言句式进行展示归纳,节省了时间,也方便学生课后再整理巩固。
4.视频和音频的介入使课堂富有生机,使文言文教学避开乏味之累,营造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兴趣浓厚。
4.作业布置较有针对性,使学生在大量阅读中积累知识、加强思辨、举一反三、超越所学。
5.朗读贯穿课堂始终,语言训练充满整个教学过程
七、教学板书
荆轲?英雄?描写手法
智谋、深沉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悲壮神态描写
环境描写
有勇有谋对比衬托
侠义英雄:智、勇、义
八、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是古文单元,第二课《荆轲刺秦王》学生在分析荆轲刺秦王一系列动作“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以及秦王“惊-引-起-拔-走-击”这些惊恐、狼狈、无奈的动作上,非常到位,让我觉得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而教师的引导更为重要。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的潜能与兴趣才会被激发出来。
课堂上采用小组学习、课本剧等教学方法。而对于《离骚》《屈原列传》这类文章,故事性不强,其中的语句晦涩难懂,很多文言现象是特殊的,不常见的,学生参考教辅资料也很难完成对文本的理解,所以,这时就不能采用小组合作或课本剧的方式,而应该引入多媒体,使学生对屈原生平、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有了深入了解之后,再由学生自读文本,教师指导的方法完成教学。针对不同的文言文,选择最适合的教法,这也是教学中需要注意的。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的复杂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掌握文言常用实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想】
本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拟以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这一文言文单元处于高一学期,所以应以培养学生整体感知,主动阅读习惯入手。因此,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拟利用第二课堂时间进行课本剧的.排演。
【课前准备】
1、提前一星期时间通知学生作好排演课本剧的准备。
2、将学生分成若干工作组:
⑴ 编剧组:负责全文的改编工作,要将课文改编成剧本。
⑵ 导演组:负责挑选演员及排练工作。
⑶ 演员组:负责剧中人物的塑造。
⑷ 服装、道具组:负责全剧人物的服装和道具以及演出前的舞台准备工作。
⑸ 评委组:负责评选出最佳演员以及对演出进行点评,旨在通过点评深化同学们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3、第二课堂进行演出,全体学生观看。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1、抽查学生对文言文字、词、句理解掌握的情况。
2、对课文相关问题(重点是人物形象)开展分组讨论活动。
〖教学步骤〗
一、抽查学生对课文字、词、句理解掌握的情况,对难点进行点拨
1、解释以下粗的字。
⑴ 秦王必说见臣通“悦”
⑵ 函封之名词作状语
⑶ 进兵北略地掠夺
⑷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意动
⑸ 群臣怪之意动
⑹ 卒超不意通“猝”
⑺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送
2、解释以下句子:
⑴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定语后置句)
⑵ 皆为戮没(被动句)
⑶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
⑷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
⑸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语后置句)
二、分四组讨论
第一组讨论内容:文章开头写行刺秦王的准备工作,包括商议计谋,荆轲和太子丹产生分歧,表现了樊於期,太子丹,荆轲什么样的特点?
第二组讨论内容:秦廷行刺是全文的高潮,荆轲的形象正是在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中得到成功的塑造,请分析文章采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
第三组讨论内容: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但对他历来仁者见仁,智者智,你认为荆轲是英雄么?
第四组讨论内容:请用现代人的眼光来分析、评价荆轲。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1、学生代表发言,老师恰当点拨,使学生对课文得到进一步深入的理解。
每组选一名学生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同学讨论的结果,其中第三、四组要选出持不同意见的两名同学作总结汇报,每位代表汇报之后,由两位自由评论员作自由点评,代表发言时间限定在4分钟以内,评论员发言时间限在两分钟以内。
2、学生讨论、点评,老师点拨,师生共同达成以下共识。
⑴ 荆轲与太子丹的分歧,既表现了荆轲的足智多谋,果敢勇决,性格刚烈,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的弱点。
⑵ 秦廷行刺采用了如下几种描写方法。
① 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层次分明。
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
秦王“惊─引─起─拔─走─击”
② 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③ 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秦王“目眩良久”等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3、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x的正义行为,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因而,荆轲进行的这场斗争既有其合理性、积极意义,又有其局限性。
三、布置作文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141;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
2.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
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主要人物
3.情感与态度:
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对话、动作、神态的角度入手
2.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3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多种方式诵读课文
2.鉴赏评价荆轲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
3.辨证看待荆轲这一形象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辨证看待荆轲这一形象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一般在学习文言文按照哪几步进行?【板书】
朗读读准
点读读懂(圈点重要词语,解决掉)
美读读出个性
析读读出深度(品味鉴赏)
(1)朗读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髓(suǐ)
樊於(wū)期箕踞(jījù)亢(kàng)夏无且(jū)
(2)点读
①秦王必说见臣:
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
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③乃今得闻教:
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④函封之:
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⑤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⑥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
⑦北之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
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
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3)美读
2.前面我们已经进行了三步,首先我们找同学翻译几个句子,看同学们掌握的如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可以解燕国之患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重点讲解古今异义的词在翻译时的重要性
3.很好,这节课我们来进行文言文学习的第四步【析读】
今天我们的探讨的话题是《荆轲,他是一位英雄吗?》
我们或许会说这不是很简单的问题吗?可是还真的有人有不同的观点好,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一步一步的来
二、分析荆轲的形象和描写手法
问:首先,我们还得回到课文,从课文中看荆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找出典型的有表现力的句子
1.引导学生说,再归纳,如
“荆丹会谈”一节:荆轲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城府深
“荆轲叱丹”一节:荆轲刚烈
荆轲*蒙嘉,得见秦王,深思熟虑,计划周密
咸阳宫中,“秦武阳色变振恐”,更加衬出“荆轲顾笑武阳”的从容镇定,机智灵活,随机应变
“图穷而匕首见”以后,极力铺写秦王的如:“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秦王环柱而走”,“秦王目眩良久”而主动出击的荆轲,却是把袖持刃,逐赶秦王左股被斩断,“乃引其匕首以提秦王”重创之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最后壮烈牺牲,无比英勇
还有与太子丹的比较,与秦武阳的比较还有献图时表现出来的机智
荆轲的性格,是在情节发展的矛盾和冲突中逐渐展现出来的`取樊于期头,触动樊的怨愤,可见荆轲的“深沉”;易水告别,送行者的高歌,可见荆轲的“激昂慷慨”;咸阳宫中,秦王的惶恐狼狈,更衬出荆轲的“英勇壮烈”
再如重点段落品读:
樊荆会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荆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樊呢?
(参考:荆轲:讲究策略、推心置腹、以诚感人,深谋远虑,善于辞令樊於期:不失为一个英雄,深明大义,义勇刚烈)
在这个画面中,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对话
请同学们说说看,荆轲是如何劝说樊,让他慷慨献身?
(参考:三个问句,层层深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患报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於期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
易水诀别:看出荆轲是什么样的形象?(荆轲:为国为民从容赴死、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读本段
“易水送别”从哪些方面突出荆轲的形象的?
(参考:用音乐和景物描写以及进行渲染悲凉的气氛,从而表现人物的)
秦廷行刺:看出了荆轲什么样的形象?
(参考:荆轲:有勇有谋,临危不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秦王:极尽丑态,外强中干,窘迫惶恐,狼狈不堪)
在这个画面中,作者通过什么来塑造人物形象?(主要是一系列动作的描写)
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2.总结荆轲的形象:有智有勇有义
三、如何看待荆轲这一形象?(荆轲是英雄吗?)
专诸刺吴王,身死而功成,荆轲刺秦王,身死而事败然而我们久已忘掉了专诸,而在赞美着荆轲“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易水悲歌歇,秦庭侠骨香”这些无不让千载之下的我们为之动容,可是千年之下,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西汉汉赋四大家的扬雄,《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宋代理学家朱熹,他们认为荆轲乃匹夫之勇,或愚蠢之人,你们是如何看待的呢?荆轲是英雄吗?
(一)让学生各抒己见
(二)其实我们判定荆轲是不是英雄可以这样进行:
1.他爱国吗?这是首先判定的标准结果不知道,到死都是个谜,所以不是爱国英雄那么能不能是其他英雄呢?
2.有一部电影或许倒能给我们一点启示张艺谋的《英雄》他告诉我们,英雄可以不止一个
3.他的行为符合当时的社会潮流吗?符合,六国皆欲杀秦
那么这样,智勇义结合的荆轲我们称呼他什么?侠义英雄(秦王:时势英雄)
附板书:
荆轲?英雄?描写手法
智谋、深沉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悲壮神态描写
环境描写
有勇有谋对比衬托
侠义英雄:智、勇、义
四、总结
上面我们了解了荆轲这个鲜明的形象,那么这个鲜明的形象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得益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这些描写在我们写人记事类文章中经常要用,希望同学们注意学习这些描写手法,我们也将在后面的学习中单独训练
五、作业
写一段文字,鉴赏易水诀别或秦廷行刺画面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