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四》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识字四》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识字四》教学反思 篇1
《识字4》是一篇用“词串”形式识字的课文,围绕儿童在野外采集昆虫标本的内容,将一组词语组成朗朗上口的韵文。
语文的一、二两行是假日里,小朋友们来到了田野、树林和花丛中,采集昆虫的标本。第三、四组排列整齐的词语都是昆虫的名称,连起来读,押韵上口。课文配有图画,在图文对照中识字、诵读,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主要注意了以下方面:
一、循序渐进复现生字。
识字教学是学生集中识字的过程,一年级的孩子因为年龄的特点,无意注意大于有意注意,而且不稳定,不持久。学生识记、巩固生字,可采用以多种形式复现的方法来进行。从一开始的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词语;到昆虫们来聚会了,你能认出几号昆虫,说出它的名字,每种昆虫的名字都写在与之对应的昆虫旁边,借助形象再次给学生留下了生字词的感知记忆;去掉插图,只剩下词语了这时,我激励他们:“昆虫们回家了,你还能把这些美丽的小精灵留在脑海里吗?”认读中昆虫的名字又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痕迹;特别是在巩固环节中,设计了一个个紧凑的环节:现在这些词语要和我们做游戏了,跑出来哪个,你就读哪个;只剩下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还能读准它们吗?生字们在自己的座位上坐累了,想出去玩玩,需要大家的帮忙;生字们都藏起来了,能把他们认出来吗?虽然一步步的难度在加大,但是每一步都有前面的认读做基础,学生在生字的反复呈现与识记中不断识字深化,不仅对生字的音、形有了深刻的印象,还了解了字的意思。
二、创设情境,在观察中学习汉字。
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常常受兴趣和情绪支配。结合孩子爱动、爱玩、爱做游戏的心理特点,教学中创设了多个有趣的情境,让孩子们在情境中和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认识事物、认读词语、学习汉字。
如在诵读韵文时,引导学生看图:看,大自然中的景色是多么美丽呀!远处的田野里,庄稼长得绿油油;近处有一片树林,树林里长着许多枝叶茂盛的大树。路边的花丛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花,有红的、有黄的、还有浅蓝色的,一朵朵,一丛丛,好看极了!来大自然中采集昆虫的小朋友真多。看,这几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学生不知不觉会去找韵文中的词。这个小男孩为了看清楚地上爬的小虫子,整个身子都趴到了地上,他拿着放大镜,眼睛睁的圆溜溜,看的多么仔细,多么认真呀!这么仔细、认真地看,就叫——观察。是啊!小树林里的蝴蝶真多。小女孩经过仔细观察后,她发现这只蝴蝶最漂亮。于是,她就拿着网兜去采集蝴蝶了。在这篇韵文中“观察”和“采集”是学生最陌生最不容易理解的词语,这样让学生通过在观察中读韵文中的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也变得轻松愉快了。
三、词图联系,与事物挂钩,落实认知功能,不忘识字。
在充分读准字音的基础上,采用与事务挂钩的方法帮助学生提升认识事物的能力,同时强化了识字效果。词图对照读的过程,可以激发孩子与事务挂钩的兴趣。认读6种昆虫时,分别出示相关的图片加以认知,认识是事物与识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认识事物就是在帮助识字,掌握识字方法,提高识字的能力。
四、连词成串,边读边想,在诵读中落实审美功能。
词串用留白的方式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读着词串,眼前就会出现具体的事物,就会出现优美的画面,词串将孤立的汉字融合在有一定情景的'韵文中,读着词串,就会被词串的富有音乐美的音韵和节奏所打动,会觉得词串就像一首优美的乐曲,我们就会随着旋律进入优美的意境。诵读时我试着让学生能读出每个词的画面来,能在脑海里边读边想,读“花丛”时眼前展现出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五颜六色的花朵;“蝴蝶”这个词时眼前就出现了美丽的蝴蝶正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读“蟋蟀”时就像听到了那悦耳动听的叫声……审美是通过具体词串的想象进行的,学生在审美中进一步强化了对生字的识记,
五、连串成篇,形成积累,落实铺垫功能。
教材词串的编写合辙押韵,非常上口,人的大脑特别善于对韵文韵语的记忆,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这样朗朗上口的韵文如果通过反复诵读之后自然就能达到熟读成诵,学生在脑海里积累了这些常用词语,自然对丰富词汇很有效果。
六、写字教学不敢放松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的写字要求是:能按笔顺规则用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其实对于我们这些一年级孩子来说,他们刚刚开始书写汉字,是写字的起步阶段,要达到这样地要求实属不易。我在课堂上只写了一个字“天”,我的目的是与其多写了写不好,还不如少些写到位。教会学生写字方法,通过熟字记忆字形,观察找准位置,笔笔范写,力求到位,这对于以后学生逐渐掌握写字技能相信也是很有好处的。
总之,在识字教学这片人地中,给孩子们一点空间,他会带给你一份惊喜,给孩子一点自由,他会给你创造无限奇迹。解放孩子们的思维,让他们走进识字的天空,自主识字,识字的天空将是一片明丽与灿烂。
《识字四》教学反思 篇2
这课要求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体会其中的韵律感。初步感知成语的特点。体会成语是我国汉语宝库中的精华,有收集成语的兴趣。通过朗读体会成语的韵律感,感知成语的特点。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在课中注重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采用加一加,减一减,对比换偏旁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同时写字的指导是识字教学的重点,本课八个要写的字中,有六个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观察、分析字形,运用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把字写规范,写美观。补:第四、五两笔要短,右边不过竖中线。拔:左窄右宽,捺要舒展,右边不要写成“发”。所:左边的笔顺是。助、功:右边都是“力”字,“横折钩”的'“折”笔要往左斜,不能写垂直。我还注重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
开始上课时先简介了成语特点: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有的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像“拔苗助长”。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像“守株待兔”。让学生理解成语是什么,然后再讲解课文,“识字4”有三组成语。第一组是说人应该“取长补短”;第二组是说看事物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第三组是说做事应该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三组成语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在讲解成语时,首先先让学生了解字面意思,自己先思考,然后我再给延伸意思,让学生自己学会其中的道理。
经过做题我发现学生对成语故事知道的太少,平时积累不够,以后要让学生多积累成语,多阅读一些寓言故事,培养总结道理的习惯。对讲过的一些易错的字还是容易写错,这就说明我在强调时没有吸引他的注意力,以后要学着怎样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吸引他的注意力。识字二教学反思二下识字8教学反思二年级识字教学反思
《识字四》教学反思 篇3
识字6是一组与动物有关的词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把孩子们引进一个神奇的动物世界。学生非常喜欢动物,所以本课上课一开始,我利用教学挂图把孩子们引进参观动物园的情境当中,他们兴致勃勃地跟自己熟悉的小动物打着招呼。接下来,我们采用多种方式反复地练读有关的动物词语。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一些词语还挺难读的,特别是一些后鼻音的字,如“鹦”、“鹉”、“猩”、“熊”单个儿读还可以,连起来蛮拗口的。在交流对小动物的了解这一环节,学生很感兴趣,介绍时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能按一定的顺序抓住动物的特点介绍。这一环节,学生不仅真正地理解了词语,而且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指导学生朗读词串时,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出对这些动物的情感,比如“老虎”这一行读得凶猛一些,“孔雀”这行读得美一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最后出示填空:“动物园里的动物可真多呀!有,有,有,有,还有”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我先请学生加上怎样的,再让学生把话说完整,这些动物在干什么,小朋友说得比较好。这样的练习,既充满着求知的氛围,又给孩子们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到了知识,同时也一享说话的快感。
因此,我觉得,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要做到有情趣。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既有利于弥补他们生活经验的`不足,更能诱发他们学习新字的饱满热情。拓宽视野,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当然在教学中,更重要的还是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在教学本课生字时,我先让孩子们自学,让孩子们都有当小老师的机会,把自己学会的字介绍给大家,针对有难度的,我就和孩子们一起学。这样扶与放的结合,既有利于学生扎实有效地掌握生字,又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生字的兴趣,可谓是一举两得。
《识字四》教学反思 篇4
识字课文中词语与词语之间都留有空白,课文中的插图也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也极易引发学生的想像,因而它是提高学生悟性与灵性、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凭借。《识字4》一课中有一幅企鹅在冰面上的图画,很能给孩子们想象练笔的空间,所以我引领孩子们边诵读边联想,然后仔细观察插图,加上自己的想象说一段话。借此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样孩子们头脑中的一个个词串就变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使课堂浑然一体。
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我们精心创设情境,洞悉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营造生动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孩子们想像的羽翼就变得更加丰满,想像的.翅膀就会越飞越高。
《识字4》同前面的《识字3》一样,都是一组形声字,借用插图形象地揭示了形声字偏旁、字词的本意。所以课文中精美的插图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精心创设情境,通过教师形象而又生动的语言描述,引领学生观察插图,通过想象用文中的词语进行说话,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我也采用了这样的口语训练,效果不错。
另外,本课是识字教学,如果仅让学生认识书本上的这12个词语,那么就曲解了教材编写的意图了。本学期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好习惯,也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识字,课前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寻找相同偏旁的汉字,课堂上教师再为学生补充一定量的同偏旁字,同样能有效地增加学生的识字量。
《识字四》教学反思 篇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自主识字。本课的生字基本都是形声字,一边表示它的意思,一边表示它的读音,所以可以利用自己已掌握的加一加的识字方法进行自主识字。
一年级的孩子因为年龄的特点,无意注意大于有意注意,而且不稳定,不持久。学生识记、巩固生字,可采用以多种形式复现的方法来进行。在《识字4》的教学中,学习生字我分如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借助拼音识记生字。借助动物形象给学生留下了生字词的'感知记忆;第二步,通过引导他们对形声字特点的分析来巩固识记;第三步,去掉注音,出示无拼音的词语让学生认读学生在生字的反复呈现与识记中不断识字深化。不仅对生字的音、形有了深刻的印象,还了解了字的意思。
识字主要是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集中识字注重字形联系,但是集中识字没有具体语言环境的帮助,这些字学生就不一定能很好地运用,分散识字注重字义的情境创设,提倡在词中、句子中、课文情境中进行生字的教学,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章,使生字字义在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中凸现出来。可以采用分散识字的方法来巩固补充。集中识字之后,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去朗读,师生合作读,如,师引读:蜻蜓哪里干什么?生边拍手边说:蜻蜓半空展翅飞。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反复去读课文,增加了趣味性,避免了枯燥。采用这种学生喜欢的方式将学习方式游戏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生字。可以说游戏的设置,符合儿童爱玩的特点,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孩子时刻处于兴奋状态,在玩中体验了学的成功,在学中享受了玩的乐趣。
《识字四》教学反思 篇6
苏教版新教材的词串识字是一个亮点,它是以特定的时空物事为中心,选定相关词语,包含要学的生字,按意义连接,组成词串,再分行排列,末尾押韵,近似一篇“小韵文”,读起来琅琅上口。那一串串词组都具有鲜活的力量,能使学生在识字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这一课就是围绕大海这个中心把词语“串”起来的,经过精心组织,12个词之间产生了联系,并形成一个极为生动的语言环境。因此,我们不能为了识字而识字,要在认读字词的基础上,通过诵读、想象去体会、感悟,让学生由词语想到具体事物,由词串想到特写的画面,丰富学生想象的空间:
一、创设情境进入课文
课前我让学生收集大海的资料,上课一开始,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海的了解,然后利用课件播放大海波涛的声音和图片。让孩子们课前对大海的'文字了解有一些感性的认识。
二、借助拼音引导自学
学生已初步具备认读生字的能力,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有利于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我是按照这样的程序让学生自学生字词:让学生借助拼音,结合观察字形,初步认读生字,由于一年级学生辨认字形不够精细,有些字比较难学,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如“风”是后鼻音,“晚”和“湾”声调的差别,“鱼”和“渔”字形和语义的区别等,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然后创设送生字宝宝回家的情境,让生字回到词语中,学生连词认读。接着再送词语宝宝回家,让词语回到课文中去,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词串,小组互读纠正读音,多种形式展示朗读。
三、词图对照,认知事物
在学生能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给情境图贴词卡。
师:词语宝宝特别调皮、贪玩,它们呀想玩耍去,它们会到哪儿玩耍呢?原来呀,它们要到大海上玩耍,词语宝宝到了大海上,怎么看不到它们了呢?快来找找它们,把名字给它们贴上了。(课件出示情境图)老师把这些词卡发给同学们,请你们给大海边的景物挂牌子。
学生很兴奋,小手举得高高,师发词卡。拿到词卡的同学先把手中的词读给大家听,再想想该贴在哪儿。
其中一位同学举着写有“海风”的词卡不知所措。
师:就是呀!“海风”在哪儿呢?我怎么也找不到?
一同学着急地跑上讲台将“海风”挂在桅杆上飘动的小旗旁。
师:是在这里呀,这是小旗呀,怎么就成了海风了呢?
生:因为我看到了小旗子在飘,一定是海风吹的。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又爱动脑筋,真棒!
这一设计将文字与事物相匹配,既巩固了对字词的认识,又理解了词义,认识了事物。特别是对“海风”的认识,我提出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和促进了学生的观察和生活经验的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