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
暑假闲暇间,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的精彩描述,给我们教师许多的感悟。
“所以中年级和高年级教师的时间预算表都取决于你,你在教学和教育工作中是创造精神的缔造者。”这给我的冲击很大。现在我们教师的教育参考书把我们的教材分析地很透彻,而且还有现成的教学设计给我们参考,这给我们教师带来了益处——无须自己花时间去探讨书中的情节,书中所蕴涵的境界,甚至是去精心设计教学。但是,这也使我们教师产生了依赖性,不再花工夫,不再费时间探索,这样长久以往,教师的思维会被禁锢,变得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我觉得,作为教师首先要亲近教材,熟悉教材,在心中能够联系本班学生的特点进行思考,有一个初步的教学环节设计出来。然后看教参,进一步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从而在这个基础上重新去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使之更加地严谨。如《生命的林子》的教学,我抓住了“生命”和“林子”,把它们作为重点进行设计。从方丈领玄奘去后山看的不同的松林中松树的截然不同中,明白树木只有在有生机活力的群体中彼此竞争才能成材,人也一样,应该在具有竞争性的群体中拼搏,奋力向上,才能成为栋梁!而无须一句句逐一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具体的关键的字词句中整体感受,比零星的理解更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学到方法。
“你要教会所以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不仅讲到了阅读的方法——边读边思,边思边读,更是把默读提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的确,新课程实施以来,在课上,学生读书的时间多了,读的量也足了,但是在不经意间,我们的阅读教学又步入了“读”的误区:重“读”轻“阅”,甚至只“读”不“阅”,用“书声琅琅”代替了“静思默想”。学生读了一遍又一遍,结果,课堂上热热闹闹的,下了课学生心里却空空荡荡。所以我们应该多让学生去默读,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安排默读十分钟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查,边读边思,边读边画,让学生去读书、去体会、去揣摩,真正做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那该多棒呀!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2
不像其他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是在网上买的,我觉得这本书值得我们去读,去感受,去学习,它有必要成为我工作生活闲暇时的'精神食粮。
拿到《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我迫不及待地打开来看,心中不禁感慨苏霍姆林斯基这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是多么伟大。
《给教师的建议》中,最显著的建议之一就是让我们多读书。首页的一段文字让我感触很深。“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她的知识事业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当我经常听老师讲课的时候,我会感慨万千,为什么优秀的老师讲课总是那么自然、幽默、顺手。那是因为他们不仅有扎实的学科专业能力,最重要的是他们有渊博的知识,使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色。
对于改善教学质量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明确表示,“教师知道的东西应当比他要讲给学生的东西多10倍、20倍,那样一来,她在上课时的言语就会运用自如,学生感知这些信息就不太费力。这时,处于教师注意中心的就不是自己的讲述,而是学生的思维情况。”课堂上,学生脑力劳动的培养是教师培养的一面镜子。对于学生来说,如果他们不能体验到自己思考的骄傲,那么他们就不喜欢脑力劳动。由此可见,教师的知识数量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一名教师,要学会成为一名教师。只有当你有一些东西,你才能把它教给学生。社会在不断地要求我们,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己,热爱你的工作。
让阅读和学习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吧,给自己充电,影响你的孩子。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3
转眼间,我已经在教师岗位上渡过了半年,感触颇深,但是深知自己的不足,在假期我读了《给年轻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这本书从年轻教师该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怎样发展自己、怎样上好每一堂课、怎样做科研等方面给青年教师提出了很多建议。
爱是教育的根本。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爱学生则是老师的品德。教师是一种很特殊的职业,面对的是人,是弱小、稚嫩、正在发展的人。这个工作的最根本的性质,是影响人的精神世界。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更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注意爱学生,平等去爱每一名学生,有些东西需要老师去讲,可是有些则是需要教师去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对正在成长中的中小学生而言。
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教师的人格绝不是为了教育谁而刻意表现出来的。教师的人格融进了自己的血液,铸进了自己的灵魂。作为一名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学生有时的学习是在不经意间的。
书中90页提到良性的师生互动是课堂管理的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的精力应当放在思考学生、有效地指导学生上面,基本原则是“为了不教而教,让学生自己成长”。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计划、教学进度。书中还提到了“爱在细节”。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作为教师,重要的是要上好每一节课,备课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书中对怎样提高备课质量也做出了总结,也给出了一些建议,从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三个方面。书中还提到了根据两大教学大纲备课,第一套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 第二套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资料。总之,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受益匪浅,在以后的教学中慢慢运用。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4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所以读了这本书,我想给自己,也给我的同行朋友们说一句:读书吧,朋友!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5
作为幼儿教师,每天充斥在耳边的恐怕是孩子的各类“告状”了。其实,告状再多,内容也不外乎是小朋友之间的摩擦、纠纷。面对如此多的小报告,如果老师事事都亲自处理,估计别的事就没空做了;但是如果不去处理又好像也不妥。那么,到底该怎么办呢?
例如:放晚学了,大家都在整理自己要带回去的玩具、衣物,忽然,伟伟跑来告诉老师:发现自然角里有片植物的叶子好像是被摘掉了!我把目光转向其他孩子,“我没摘!”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大家都这么说。为正视听,老师理所当然地要“立案侦查”。于是,我对全班小朋友说:“到底是谁摘的?”没一个人承认。我追加了一句:“是不是有人很喜欢这片叶子才去采下来的?只要你说出来,我会原谅你的。”可是,还是没人站出来承认。
情况变得有点尴尬,“真凶”没找出来,大家又都不承认是自己摘的,真有点“骑虎难下”的感觉,就这么僵持了一会儿,楠楠忽然大叫:“我知道啦,是它自己掉下来的。”好家伙,原来刚才有阵风吹过,原本就比较脆弱的叶子就又掉了一片下来。这下,老师和小朋友们都松了一口气。
记得前苏联有个很有名的故事叫《谁打碎的花瓶?》,目的就是为了教育孩子做一个诚实的人。直至今天,老师们也是常常本着这个目的在教育孩子。可是,当全体孩子都矢口否认,当他们都用无辜的目光看着你时,老师是否还需要去揪出“肇事者”呢?
我想,在处理这类事件时,老师们都要在心里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是让孩子通过这件事受到教育来得重要,还是揪出真凶重要?”其实,就算成功查出是人为的“破坏”,也不能改变植物的现状。可能是孩子们整理玩具衣物时不小心碰落的,也可能被风一吹自然掉落的,就算是故意摘掉的,也可能是有原因的,也许只是因为好奇罢了。我想,在有的时候,老师也应该给自己找个合适的台阶下,千万不要因为急躁而乱了分寸。记住自己是“教育者”而非“执法者”,及时抓住教育的契机,避免尴尬才是最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