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林海》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林海》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东北林区有哪些优良树木,理解“一边伐木,一边栽上新苗”这种做法的好处。
2、 了解东北林海主要的野生动物和三种著名的特产。
3、 懂得造林护林的重要性,提高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东北林区有哪些优良树木、野生动物和著名特产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造林护林的重要性,提高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 电脑课件播放:东北的林海画面、野生动物等。
2、 出示中国地形图,提问:我国最北的地区在哪里?
(东北地区,是我国离赤道最远,北寒带最近的地方,所以冬季温度很低。)
3、 出示东北地区图(电脑课件),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
4、 简介:这里就是我国著名的林区,有大片大片古老的森林,如果坐在飞机上,向下看去,这里山峦起伏,到处是森林,成了树林的海洋,到了冬天,会是什么景象呢?出示“林海雪原”的教学课件,提问:谁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图上的景物?
5、 板书课题:东北的.林海雪原
6、 学生朗读1、2自然段
二、学习新课第三自然段:
1、 让学生自学课文第3自然段,出示思考题(电脑课件)。
2、 (1)提问:东北林海里出产的木材有哪些特点?
(数量多,质地特别坚固,这些木材不仅是优良的建筑材料,而且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板书:优良树木
(2)提问:这些优良树木主要有哪几种?板书:红松、落地松、白桦
3、(1)提问、讨论:“一边采伐森林、一边栽上新苗”的好处在哪里?
(2)小结:按照我国《森林法》的规定,一边伐木,一边栽上新苗,能使林木更新,青山常在,成为取之不尽的资源。(思考:如果随意砍伐森林,会造成什么后果?)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 小结学习第3自然段的方法:
(1)、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2)、小组讨论
(3)、回答问题
(4)、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2、 用上面的方法学习第4、5自然段。带着问题阅读(电脑课件出示思考题)。
3、 提问:这两段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板书:野生动物、著名特产。
4、 (1)提问:东北林海里生活着哪几种主要的野生动物呢?
板书:大黑熊、东北虎、梅花鹿、松鼠、紫貂
(2)让学生欣赏有关这些动物的图片(电脑课件)。
(3)提问:东北地区的松鼠和紫貂的毛长得特别浓密,为什么?
为了适应这里异常寒冷的冬季(启发学生想象这里冬季人们如何生活?)
5、(1)提问:东北三种著名的特产是什么?有谁听说过这些特产有什么用途?
板书:貂皮、鹿茸、人参。
(2)向学生扼要介绍一下这三种特产的用途。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1、 让学生说说造林护林的好处,滥砍森林的危害。
2、 自找伙伴讨论:如何为绿化祖国、保护环境资源献出自己的力量。
五、巩固练习:
1、 学生自我总结与质疑。
2、 游戏:在挂图上找出对应的地方
3、 分小组竞赛答题(电脑课件出示题目)
六、知识拓展:
回家利用网络搜集东北三宝的价值,告诉家人。
七、全文小结(略)
板书设计:
15、东北的林海雪原
优良树木:红松、落叶松、白桦
野生动物:大黑熊、东北虎、梅花鹿、松鼠、紫貂
著名特产:貂皮、鹿茸、人参
《林海》教案 篇2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教学时数:
三课时。
五、教具准备:
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采用学生自学_____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
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
2、查字典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齐读课题)
2、导入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
1、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文,并用“”划出这些句子。
2、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次,齐读第一段。
①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②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法。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是真情实感啊!
③小结: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的。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①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使作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②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用波浪线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③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岭、林、花)
A、“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
作者是怎样写的?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岭”的特点。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林的特点:多____林变成海;从颜色看种类很多。)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
分析:作者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
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句子二: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④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B、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到处都是);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⑤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
小结: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
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什么?(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
理解句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A、“空洞”什么意思?(没有内容)
B、从哪里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
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小结:这段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写了作者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C、自由朗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
(三)作业:
1、课后练习1,3(1)、(2)。
2、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积词本》。
第三课时:
(一)复习第二段,简单说说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二)继续讲读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想这一段可以抓住哪些重点句子理解。
2、作者第三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
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让学生个别回答这一问题。
分析: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山养人,人育林,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大兴安岭的景色越来越美,它们对人们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提问:
①“兴国安邦”什么意思?
②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齐读这一段。
4、小结:我们从作者的联想中知道了大兴安岭不仅景色美,而且对祖国的建设真的起着使国家兴旺安定的作用,我们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三)总结全文。
1、带着喜悦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2、给课文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四)试背第三、四、五、六自然段中的其中一段。
(五)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六)总结谈话。
这篇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抓住景物的特点,使作者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当你们长大后争取去看看,亲身感受大兴安岭的美丽和可爱。
(七)作业。
1、背诵课文三——六自然段。
2、预习20课。
《林海》教案 篇3
一、教学目的
依据六年级儿童特点和教材特色。我把《林海》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为学习课文2—5自然段,指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讨论课后作业第3题。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学习课文2—5自然段。
2)、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
3)、技能目标:认识有关句子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懂得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讨论。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有关句子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懂得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讨论。
2)、难点:启发学生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
三
、教学过程
1、课件演示
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林海”画面,导入:请学生谈谈,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后,林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自由读,找出自己喜欢的片段
(1)请学生带着爱美的心,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寻找课文写得最美的小片段。学生找,教师也找,要求师生之间比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
(2)请几位学生互读自己以为最美的小片段。
(3)教师朗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小片段,摆出与学生比试比试的姿态。
3、自读自悟
(1)教师抓住学生不服气的心理提出要求:认真品读小片段品读时要参考提示,展开创造性想象。
品读提示:自由选择一个小片段,参考以下提示品读欣赏:
A、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
B、这个小片段的关键词是什么?他们分别让你想像,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象?
C、应该怎样创造性地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
(2)学生仔细品读
4、小组讨论
教师辅导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的三个小片段进行小组讨论发言,引导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每个小片段的引导程序如下:
(1)学生发言谈到哪个片段,就灵活地出示这个片段的内容。
(2)引导学生回答:这个小片段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你认为这段中哪个句子你最喜欢,可以换一种说法吗?或者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3)激励品读相同片段的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4)指导学生个体和群体感情朗读各自品读的片段,深入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全面欣赏大兴安岭和课文语言文字与意境的美。
(5)进行激励性评价。
5、创造美
再次出示课件,激励学生在“诗”、“画”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赞美大兴安岭。“诗”指创作,朗诵简短的诗文;“画”指创作简笔画并当众展示解说。
(1)学生进行创作,教师指导。
(2)鼓励学生展示,并引导大家欣赏得意之作,培养学生欣赏的眼光。
(3)进行激励评价,小结。
五、板书设计:(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概括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
林
海
岭——多
温柔
景物特点
林——像海
花——多
美
《林海》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我们曾学过美丽的小兴安岭,还记得那篇课文讲什么吗?留给你什么印象?(生自由回答)
揭题:小兴安岭在黑龙江省北部,是我国重要林区之一。除此外,在内蒙古高原东部,也有一个重要的林区,这就是有名的大兴安岭。著名作家老舍爷爷的文章,就是描写这里的美丽景色。
板书:林海(出示地图,认识大兴安岭的位置)
解题:为什么把大兴安岭称为“林海”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1)自学生字词;(2)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通顺连贯,阅读中正音;
(2)检查词语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目之所及,兴国安邦,云横秦岭。
3.分段,理清脉络:
(1)默读,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及由此产生的联想?
(2)指导分段,确定。
三、讲读一段:
1.指名读。思考:共几句话,每句讲什么?
2.问:为什么对名字感到悦耳,感到亲切、舒服?
(导读:“脚踩在…手摸到…”森林的古老,树木的珍贵、茂密,令作者可爱,从而亲切、舒服)
3.齐读一段。
四、作业:
1.抄生字。
2.解词:高不可攀、俏丽、广厦、盛气凌人。
第二课时
一、情景引入:
〈预设AV,预备隐藏多媒体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文章—《林海》。
来,齐读课题:19、林海。
让我们,先一起去领略大兴安岭的美景!
看完这段影片,大兴安岭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是啊!大兴安岭群山起伏、连绵不断;一望无边的原始森林,郁郁葱葱,犹如绿色的大海。)
二、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1.文中的大兴安岭又是怎样的呢?请打开书123页,快速默读全文,找找文中哪些自然段集中描写了大兴安岭的景物?
2.齐读2-5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绘大兴安岭的景物的?
岭
板书:大兴安岭 生答完后,再板书 林
花
三、讲读2自然段:
1.引入:大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文中几自然段是描写的岭?(一起告诉老师)
请大家自由朗读2自然段体会岭的特点,用词语把特点在书边儿上批注。
师巡视,相机指导学习方法及批注方法。
2、学生反馈,师板书:
(1)岭有什么特点?从文中哪些句子体会到的?(2-3人)
(2)从这几位同学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岭有什么特点?
板书:多、温柔
3、教学点一:“岭”形态多。
(1)请看,老师觉得这句最能体现“岭”多,谁愿来读?
(2)注意句中几个“的”字,听老师范读。
(3)谁再来读?(表扬)
(4)小结:这句话不仅直接告诉我们岭数量多,还写出了岭的形状多。
老舍先生用6个带“的”句式,使我们有如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岭的千姿百态。
(5)全班齐读,一起来体会体会。
4、教学点二:体会温柔
(1) 谁来读写岭“温柔”的句子。(抽一优生)
(2) 学着这种语气,像她那样,读出这种温柔。
(3) 小结:大兴安岭与秦岭的美,风格各异。秦岭是险,而大兴安岭是柔。
5、教学点三:体会作者的情。
(1)在这段中,有一句话作者直接抒发了对大兴安岭这种柔美的喜爱,是哪句?
(2)相机指导。(最多两遍)
6、小结:看不完是因为岭多,看不厌是因为岭姿态万千,又那么温柔。
让我们带着对大兴安岭的喜爱,朗读2自然段,再一次去感受这亲切舒服的美!
四、讲读3、4自然段
1、引入:岭是如此的美,林又有什么特点?哪些自然段是描写林呢?
同样的,这一次先自己读课文3、4自然段,体会出林的特点,用词批注。然后,可以同桌交流。
师再次巡视,适时指导。
2、学生反馈,师板书:
(1) 师问:你体会到了什么特点?从哪儿体会到的?
(2) 抽3人答,师归结共同点。
板书:绿 多(美)
3、相机解决三个教学点:在这部分中,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美的,你喜欢、最想读给大家听的句子来读一读,让我们一起来分享。
A.教学点一:绿颜色
(1) 出示
(2) 齐读,注意几个“的”字;
(3) 这句话是说什么“多”?
(4) 为什么会呈现出“深浅明暗”不同层次的绿颜色呢?还告诉我们什么多?
(5) 小结:这句话不仅仅是在写绿颜色多,还告诉了我们树的种类也相当多?
大家再来读这一句,进一步体会。(师相机接:是啊!这么多绿色,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绘出来!)
B.教学点二:为什么称为林海?
(1)齐读,读好这一句。(1、2、3任意一句)
(2)学到这儿,你想提出什么问题?(3-5人,问尽量展开)
(3)问得好!大家是否留意了文中这几个地方:“群岭起伏是林海的
波浪”“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海边的浪花”?
根据这几点,想一想它们的联系和岭的特点,我们重点讨论一个问题:大兴安岭为什么被称作“林海”?几点原因?
(4)生讨论,反馈(3-5人)
(5)师小结表观点:根据刚才大家的回答,老师认为有三点原因,
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说的训练)
一、落叶松长满了群山峻岭,是它主要组成了林海;
二、岭温柔起伏,形似波浪;
三、银白峭丽的`白桦点缀森林,不正是浪花?
C.教学点三:写法
齐读4自然段,让我们感受这壮丽的绿色海洋吧!
4. 小结:老舍先生,是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林海的壮美,表达了心中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赞叹。
五、学5自然段
1.总结学习方法:
学“岭”和“林”,我们通过读书、抓特点、书上批注,最后体会感情的方法来学习的。
用这种方法,自学5自然段。
2.生自学、反馈。(花的特点是什么?怎么体会到的?)
板书:多、美
3.理解“总写句”:
(1) 这段有句话写得非常妙!我们来读读。
(2) 这句话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放手让2-3人说,不行就再读
再体会,以手势提示)
师相机小结:在作者眼里,大兴安岭就像一位温柔的小姑娘。
(3)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顺势以板书、全课总结:
作者先分别从岭、林、花三方面描述。
然后,再在5自然段中,用一句话对大兴安岭作了整体的描写和赞美;这样把大兴安岭写活了,而且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让我们在学习完这部分后,再次有感情朗读2-5自然段,再次深深地体会吧!
六、结束语:
本课,我们通过朗读,知道了岭、林、花的特点,初步体会了作者在叙述中表达的真情实感。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领略了大兴安岭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呢?最后,让我们用自己的话来赞美大兴安岭吧!
那么,作者看到这幅美景图又产生了什么联想呢?作者为什么要写本文呢?这是我们下节课将学习的重点内容。
《林海》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我们学习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的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盛,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林海。
2.释题:课题中的“林”指的是什么地方的“林”?“林海”又是什么意思
3.出示幻灯,简介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和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100—1400米,它的森林以落叶松、红松、白桦为主。
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
2.读准生字词,同桌互查。
厦:shà ,不能读成chà ,也不能读成xià。
酿:niàng, 不能读成liàng。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4.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1)分析字形结构。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孤峰突起: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山峰都是碧绿的颜色。
兴国安邦:国家兴盛安定。
悦耳:好听。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初入大兴安岭觉得名字悦耳。
(2)岭的样子。
(3)岭的颜色绿得难以形容。
(4)林就像大海一样。
(5)花多而美。
(6)木材用途广泛。
(7)作者看到大兴安岭的林场后的感受。
3.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1)试着说出分段依据(按照不同的内容分段)
(2)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作者刚进入原始森林时的感受。
第二段:(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介绍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第三段:(第七自然段)参观林场时的见闻和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文章的篇幅较长,内容也比较多,对于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一个难点。我请学生观察课文特点,然后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概括。这个过程是一个引导学生思维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回忆、比较最终找到十分适合的方法——找到主要人物所做事情,然后串联起这些内容,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经过练习学生能够采用画出重点词语的方法,找到每一个自然段的内容,但是应用直接用词语进行概括出主要内容还是一个难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并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内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有什么感觉?这个感受是怎样来的?(感到大兴安岭的名字是那样的亲切与舒服,这一感受是眼见脚踩手摸等深入林中观察的结果)
2.指导感情朗读,要读出亲切舒服之感。
3.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述)
三、重点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岭的特点)
2.自读后小组讨论,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有什么特点。
3.讨论、交流。
“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温柔”原指性情柔和,平顺。本课指山势平缓,轮廓柔和,这个特点是通过与秦岭比较得出的。“云横秦岭”意思是云在秦岭的半山腰,写出了秦岭的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大兴安岭的“岭”还有一个特点是多。“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看不厌”一是因为“岭”各具形态,二是因为“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看着这样的“岭”,心里一定感到亲切、舒服。
“林”的主要特点是树多成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落叶松”,“白桦”。但从“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可以知道树的种类多。看到这么多树,心中一定感到亲切与舒服。
4.学习本段中的修辞方法,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用这些修辞方法可不可以?
5.老师范读,指导朗读。
(大兴安岭真是太美了,谁能带着感情读一读这段?)
6.自由读课文,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作者这样描写,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们上穿翠绿的衣衫,下穿白色裙子,脚穿多彩的绣花鞋。颜色搭配多么协调,多么漂亮,多么有生气。)
7.小结:大兴安岭的岭温柔,林美丽,花鲜艳,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喜爱与赞美之情,让我们怀着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与赞美,再读这段课文。
四、讲读第三段。
1.自读第三段,思考:
①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
②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2.讨论、交流。
①因为在林场看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得到了综合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②兴安岭的“兴”有“兴盛”、“兴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思。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安定兴安岭也有一份贡献,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为什么说它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
因为大兴安岭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而更主要的是为祖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它资源,与国家的建设结为一体,与人民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美得并不空洞。
4.指名感情朗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个人思考后讨论交流。
作者结合对大兴安岭“岭”、“林”、“花”的描写,边写景边抒情;借看“岭”“林”“花”产生的联想,抒发感情;参观林场,看到林区的发展,看到人们愉快的劳动,幸福的生活,对兴安岭爱之更深,在叙述中抒发喜爱之情。
五、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篇课文是抒情散文,是作家老舍游历大兴安岭后写的,文章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叙述了这个原始森林的景色,并展开联想,抒发作者喜悦、歌颂之情。课文中的三个“亲切与舒服”贯穿全篇,构成整体,中心突出、前后呼应,本文不仅记叙了作者所观察到的景物,而且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联想,抒发了感情。
3.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中心突破法”抓住“亲切舒服”重点理解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时主要写些什么?文中是怎样体现出作者这感情的?
(3)采用“举一反三法”让学生用学习作者第一次感受的段落的方法学习第二、三次的段落。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照本文写法,写一处景物。
板书:
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思想感情
课后反思:
《林海》一文,老舍先生抓住环境特点,从岭、林、花的美景,写到木材,再到林场,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以大兴安岭为代表的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歌颂,对为祖国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大兴安岭的热爱和赞颂。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深的爱,作者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凝成了两个内涵极深的词,那就是在文中三次出现的“亲切、舒服”。
《林海》教案 篇6
《林海》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海》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