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扁鹊治病》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
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教学的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流程及设计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老师讲述扁鹊的故事:20xx年前,我国有一个名医,叫作扁鹊。有一次,扁鹊和弟子子阳、子豹等人路过虢国,看到全国正举行大规模的祈祷活动,把国家大事都撂在一边。扁鹊一打听,才知道是太子刚刚去世。出于医生的好奇,扁鹊询问了太子的.病症,扁鹊由太子的症状判断太子还没有死。就告诉国君,太子患的是“尸厥”(类似今天的休克或假死)。于是,扁鹊叫弟子子阳磨制针石,在太子头顶中央凹陷处的百会穴扎了一针。过一会儿,太子就苏醒过来。接着,扁鹊叫弟子子豹在太子两胁下做药熨疗法。不久,太子就能坐起来。再服二十天的汤药,虢太子就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以后,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并称扁鹊为“神医”。
师:听完故事后,大家一定有不不少收获吧!你想和大家交流交交流什么?
师: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就是这个神医扁鹊,还有另外一个医治病人的小故事,并广为流传。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扁鹊把这个病人治好了吗?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请同学打开书,轻声读课文。
2、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的疑问,准备与大家交流。
4、检查朗读,指正读音。
5、交流自己的疑问,师巡视,参与交流。
(三)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老师刚才在同学们中间参与了一些小组交流,发现同学们主要提出两个问题。一个是在这篇课文里为什么称扁鹊为名医?要解决这个问题该怎么做呢?对,就是把课文认真读一读,并勾画出你认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字,词,句,并做好批注。
(1)学生组内学习交流。
(2)班内交流。
(老师相机介绍:相传扁鹊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望,闻,问,切四大诊法,中医沿用至今,他尤其擅长望诊和切诊。)(着重从扁鹊的动作和语言上讨论)
2,看来扁鹊的确是个神医,简直有透视眼,神乎其技。那蔡桓公身边有这样一个神医,为什么还是病死了呢?那就让我们用刚才的方法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吧。(着重从蔡桓公的态度和心理上讨论)
(四)拓展
蔡桓公的死真是让我们深感惋惜,如果你就是20xx多年前的见证者,你就是蔡桓公的左右手,看到眼前发生的一幕又一幕,你会怎样劝蔡桓公?赶快拿起笔在书上写下来。(学生汇报)
(五)指导朗读:
现在我们对课文有了这样深的体会,并且知道了要学会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已见。能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吗?(相机对读书的同学发问,如这位扁鹊,你为什么要不断提醒蔡桓公治病?这位蔡桓公,你后悔吗?为什么?)
(六)延伸:故事新编
作为神医,扁鹊没有治好蔡桓公,他有遗憾吗?作为一个君王,不能长寿,蔡桓公后悔吗?如果时光倒流,故事会怎样发展?结局由你来定。
附:板书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篇2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有关的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读好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想法,准确的理解寓言的寓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2、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初次见面,我们先做个猜成语的游戏好不好?(课件出示图片2、3、4)大家看看,这几个成语有一个共同点,(引出寓言故事)什么是寓言呢?(5)
2、引入新课:今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来学习一则新的寓言故事《扁鹊治病》。(板书:扁鹊治病)(6)看到课题,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那就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疑问读一读课文吧,在读之前,老师也有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正确读写并理解课文中的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初读感知
1、那大家就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相机简介扁鹊、蔡桓公7、8、9、10)
过渡:课文大意我们已经了解了,那文中的这两个人物给大家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出示扁鹊和蔡桓公图像11)
(三)细读研讨(那我们就来一起再快速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大家有没有兴趣?)
1、引导分析扁鹊和蔡桓公的特点。
认真思考:你眼中的扁鹊或者蔡桓公是个什么样的人?找有关句子,并说说你的'理解。
2、汇报交流。
(相机板书:扁鹊医术高明)形容一个人医术高明,我们还学过哪些词?(出示课件12)
课件显示:救死扶伤药到病除妙手回春对症下药起死回生杏林春满
这些成语都是对医术精湛的医生的高度赞美,而扁鹊恰恰就是这样一位名医,请同学们带着赞美之情一起来读读这些成语吧。(齐读)希望大家能牢牢地记住这些成语,并把它们运用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那蔡桓公呢?找出有关句子。(相机板书:固执己见讳疾忌医)
3、这么好的医生怎么就没治好蔡桓公的病呢?原因:课文中扁鹊几次请求给蔡桓公治病?蔡桓公是什么态度?大家再浏览一遍课文,根据(课件13)表格中提示,小组合作试着表演扁鹊与蔡桓公的几次见面。(表演过程中同时体会两个人物的心理。)
其他同学思考: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词语来形容一下蔡桓公生气时的样子?(怒发冲冠咬牙切齿暴跳如雷大发雷霆怒火冲天恼羞成怒拍案而起火冒三丈怒不可遏怒火中烧勃然大怒气急败坏),(出示课件14)这些词语都可以描写人生气时的样子,我们可以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去。
4、因为蔡桓公对扁鹊的不信任,一次又一次拒绝了扁鹊治病的请求,可扁鹊为什么还要一次又一次劝说蔡桓公治病呢?说明了什么?(板书:医德高尚)当病入骨髓、浑身疼痛的蔡桓公要去请扁鹊治病的时候,已经过了治病的最佳时机,扁鹊走了,蔡桓公只能等死。最后他后悔了吗?从哪个自然段看出来?谁来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你从什么地方看出蔡桓公也相信他是一位名医了?(抓住“请”字理解蔡桓公的后悔。)
5、你想象一下,此时此刻,蔡桓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6、从这个寓言故事中,我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15)生活中,我们身边有蔡桓公这样的人吗?
(四)拓展想象
如果能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些什么?
(五)作业
1、把《扁鹊治病》这个寓言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2、课外读《伊索寓言》。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拜见、理睬、肠胃、汤药、”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联系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
4、体会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
2、明白寓意。
教学难点:
联系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及针对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准备:
搜集扁鹊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扁鹊,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医生。谁来介绍一下他?指名交流。
2、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一起看大屏幕!教师介绍扁鹊的资料。
扁鹊真名叫秦越人,是战国时代著名的医学家。他救死扶伤、药到病除,而且能做到妙手回春、起死回生。扁鹊所创的望闻问切四大诊法,在几千年后的今天,还被中医沿用。
3、指导书写扁鹊二字。
4、同学们,这节课咱们要学习第29课寓言两则的其中一篇,扁鹊治病。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预学单: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并一边读一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谁来说一说?生交流师相机指导学生说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同学们,以后我们在概括叙事性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就可以尝试这种概括方法。
三、研读感悟
(一)感受扁鹊的医术高明
1、同学们,大家都说扁鹊是一位名医,但蔡桓公却病死了,他是不是徒有虚名呀?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了他的医术高明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把课文中描写扁鹊的句子划出来,仔细体会体会,你从哪里看出了扁鹊的医术高明?(出示探究单)(学生默读勾画并交流。)
2、指名交流
(抓望了一眼就知病情老远望见只看了一眼、看出病态发展的趋势、解释治病方法以及蔡桓公果真如扁鹊所料病死可知)
3、扁鹊是一位名医,同学们,仅仅医术高明就能成为一位名医吗?从扁鹊一次又一次地主动要求给蔡桓公治病中,可以看出什么?
4、指导朗读扁鹊三次请求给蔡桓公治病的三句话。
如果你是扁鹊,你会如何劝告蔡桓公?
你是对一位国君说话,你该怎么说?
5、也许医术高明的医生很多,可他们不一定都能成为“名医”。只有像扁鹊那样,既拥有高明的医术,又具有高尚的医德,才是真正的名医。
(二)感受蔡桓公的固执己见
1、名医似乎确实名不虚传,但却没能治好蔡桓公的病。这是为什么呢?导致蔡桓公之死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填写扁鹊看病的专用诊笺。注意小组合作学习时,由小组长负责组织,记录员负责记录,组内交流时要求做到人人发言,当有人发言时,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有不同见解等发言人说完后再提出。
学生小组学习填写并交流
3、选择学生填写好的诊笺用幻灯片投影到大屏幕上。
师引导学生通过诊笺讨论交流。同学们,你从上诊笺上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是蔡桓公不相信扁鹊的'话,不听劝告导致无药可救)。
4、治不好国君的病,扁鹊的下场可想而知。所以,最后扁鹊逃到秦国去了,可见扁鹊的机智。其实文中还有体现扁鹊机智的语句,你发现了吗?
5、当浑身疼痛的蔡桓公得知扁鹊到秦国去了,他会怎么想怎么说呢?同学们,把它写在你的练习本上。
小练笔:当浑身疼痛的蔡桓公得知此消息时,()说:“()。
生交流自己写的内容,师及时评价。
6、同学们,寓言故事特点咱们并不陌生,简单的说就是小故事大道理。从大家刚才的交流中,老师相信,同学们从这则寓言中也明白了深刻的道理。希望我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要积极听取别人的意见,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
四、总结拓展:同学们,这则寓言本来是一篇文言文,名字叫《扁鹊拜见蔡桓公》,故事选自《韩非子》,(出示拓展单)在这本书当中,还有很多寓意深刻的故事,请同学们有机会课后去看看。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篇4
一、导入新课
1、在上课之前,老师先在黑板上板书:劝劝劝跑
2、老师故作惊讶装,同学们都觉得奇怪吧!你们发现了问题,不错啊,爱动脑筋,干脆老师给你们的几分钟时间,看看你们还能就这几个字提出哪些问题?”
3、学生自由提问
4、你们真会提问啊,虞老师都差点被你们的问题淹没了,老师想说,会提问质疑的同学是聪明的同学,老师还想说,提出问题后能自己想办法解决的同学是更加聪明的同学,你们想做这样的同学吗?
5、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寓言故事《扁鹊治病》这篇课文中,只要你们认真读文、仔细思考,一定能够轻松地解决的。板书:扁鹊治病
6、别急,咱们先来看看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之一“扁鹊”你们了解扁鹊吗?谁来说一说。
7、指名说
8、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了解到扁鹊是一个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神医。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认读生词: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三个劝,一个跑到底隐含了什么意思。
4、指名反馈。
三、细读文章
根据学生反馈进行教学
(一)三劝——扁鹊三劝蔡桓公
扁鹊是怎样劝的,你能在文中找出来吗?(学生自由找、划)
指名读
扁鹊为什么三次劝蔡桓公治病呢?在小组内,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谁来说一说。(救死扶伤、不治就要死亡……)
蔡桓公的病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加剧,扁鹊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一次又一次的前来拜见,因为他知道大王的病不及时医治的话随时就有生命的危险……因为他知道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因为他知道国不可一日无君……那怎么读才能够读出扁鹊当时的心情呢?
5、请同学们体会着读一读这几句话。(自由读一读)
6、指名读一读,评议
7、再指名读一读——学生齐读课文
2、面对着扁鹊的三劝,蔡桓公的态度又是如何的.呢?围绕这个问题默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字,词,句,并做好批注。
出示句子:
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学生读一读这个句子
想一想:蔡桓公因为自己感觉身体无恙,才不相信扁鹊说的话,想想蔡桓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心理会想些什么呢?
从你们的交流中,我们知道了蔡桓公当时非常的生气,不以为然。那么这个句子应该怎么样读呢?
自己体会着读一读句子
指名朗读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3、说一说除了这个地方,你还从哪些地方看出蔡桓公不太相信呢?
4、感情朗读“三劝”
5、课文读到这儿,你是怎样看扁鹊和蔡桓公这两个人呢?
学生思考
引导回答:
蔡桓公:不听劝告自以为是固执己见
扁鹊: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是个令人尊重的神医
(二)跑
1、谁跑了?(扁鹊)扁鹊是三劝蔡桓公治病,他为什么要跑呢?
2、出示:“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够治好……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治病。”
自由朗读
3、你读出了什么?
四、交流启示
1、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不久他就病死了,蔡桓公本来能够好好地活着,品尝着山珍海味,享受着人间富贵,可是最后他还是死去了,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没有任何意义了。扁鹊是神医,可最后蔡桓公却因小小的皮肤病病死了,扁鹊是否徒有虚名?导致蔡桓公之死的根源是谁呢?(蔡桓公)
2、蔡桓公本来患的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从这则寓言中,你明白了什么?
四、拓展想象:
大家有许多感受,也肯定有很多话要说,那么你最想对谁说,想说些什么呢?下面,让我们畅所欲言,尽情地说一说吧!
1、对蔡桓公说:
2、对扁鹊说:
3、对自己说:
4、对所有的同学说:
5、总结:说了这么多,现在回过头来我们再看课文的题目,你能够给这个寓言故事换一个更加合适的题目吗?
(《桓公之死》《深刻的教训》《生命的代价》
《小病成大病》《惨痛的教训》《扁鹊与蔡桓公》……)
五、总结:
1、这则寓言故事给人们的教训是深刻的!希望我们所有的人都引以为戒,不要让蔡桓公的悲剧在我们现代人的身上重演!
2、实际上,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长河中,许多寓言故事阐明的深刻的哲理警示着每一个人,希望我们同学课下搜集其他的寓言故事,明天上课的时候讲给同学听。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篇5
主题以及教材简介
《扁鹊治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本单元以“故事长廊”为主题展开。《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讲述了蔡桓公讳疾忌医,最终不治而亡的故事,告诉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的学习基础,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掌握了多种学习方法。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具体感性的思维正向抽象的思维转变,学生对于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策略方面,主要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感悟、从读中品味。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中国古代四大名医的资料。
2、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蔡”等4个生字,会写“扁”等9个生字;正确读写“拜见”等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掌握复述课文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4、理解寓言的寓意——防微杜渐,懂得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教学重点:
1、掌握复述课文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教学难点:
1、理解寓言的寓意——防微杜渐,懂得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教学过程
一、出示成语,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成语,来,我们大家一起放声读读这些成语?知道这些成语都是写谁的吗?(学生齐读成语)
2、师:对,人们通常会用这些成语来称赞医生的艺术或者是医德,课前老师布置了任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下中国古代的四大名医。(学生汇报)
3、我们中国医术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中医讲究四诊疗法那就是“望、闻、问、切”。这四种方法是综合运用,然后做出诊断,最终开方下药。而今天我们将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扁鹊治病》,看看扁鹊是用什么办法治病的。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随文识字,将课文读通顺。
2、师:同学们,寓言故事归根到底还是故事的一种。故事就是讲给大家听的,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3、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故事,教师适时点拨,用概括性的'语言复述,扁鹊几次劝桓公治病。
4、师小结:在复述叙述性故事的时候我们要按起因—经过—结果这样的步骤讲清楚。
三、再读课文,体悟“名医”
(一)感受扁鹊医术之神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都知道给桓公治病的那是“名医扁鹊”,一个医生能被成为名医肯定有他的过人之处,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扁鹊看病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并标上序号。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并自己读一读。
2、感悟扁鹊医术高明。师:同学们,扁鹊从头到位只用了一种方法“看”就判断出了蔡桓公的病情,这是一位怎么样的医生啊?(学生交流体会)
3、让我们怀着钦佩之情再来读一读这些句子。
(二)感受扁鹊医者仁心
师:一个名医,除了要有高超的医术,还需要有高尚的医德才行。那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扁鹊之仁呢?
1、学生再读画线的句子,并说感受?
2、这些句子中,大家数一数,前前后后,扁鹊总共几次拜见蔡桓公?
从这一次一次的拜见中你发现了扁鹊的心情如何?
3、带着对病人的担忧以及焦急的心情再读读这些句子。
(三)感受扁鹊之智
师:一次又一次的劝阻,蔡桓公终究没有听取扁鹊的劝阻,当最后一次蔡桓公想召见扁鹊的时候,扁鹊却跑了。
1、扁鹊为何要跑?假如他不跑的话会面临一种怎么的结局呢?
2、一起读读扁鹊跑的那句话。
四、走进桓公,自取灭亡
师:桓公本是可以活着的,可以看看这美好的世界,享受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可是自作孽不可活,桓公为何不听劝阻,最终走向死亡的结局呢?
1、学生再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课文中描写蔡桓公的句子。
2、设情境,品读蔡桓公的话。
当扁鹊第一次拜见蔡桓公,桓公说“”
当扁鹊第二次拜见,桓公想:
十天后扁鹊再去拜见,桓公愤怒了
3、孩子们,蔡桓公态度是一次比一次恶劣啊!因为他压根就觉得自己?他打心里就看不起?一颗仁爱之心碰见了一颗怀疑之心,根本就不来电啊!
4、分角色朗读展示。
五、心病才是最大的病
1、蔡桓公最大病其实在哪里?
2、蔡桓公之所以会死的原因是什么?
3、总结升华。一代名医扁鹊为后面每一个人都开了一剂良方。
课后作业
1、推荐学生阅读《韩非子》
板书设计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过程
一、走近人物:知人知面知心
(一)评头论足话扁蔡
1.揭题。
2.学生谈谈课前了解到的关于扁鹊和蔡桓公的人和事。
3.论扁鹊。
(1)出示学生在自学中对扁鹊的看法。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谈谈对上面三种观点的看法。
(3)研读扁鹊向蔡桓公劝告的句子,学生说说从这三次劝告中读明白了什么?
4.说桓公。
(1)出示学生在自学中对蔡桓公的看法。
(2)根据上面三种观点,说说比较赞同哪一种观点,或者对哪一种观点有补充。
(3)想象写话,入境体验。
①出示扁鹊的三次劝告和蔡桓公的反应。
②小练笔:根据第一次说话内容,展开想象写一写蔡桓公第二次、第三次会怎么说。
③师生、生生角色朗读。
(二)是非功过任评说
问题一:蔡桓公到底傻不傻?
1.正因为如此,所以有人说蔡桓公真傻。你觉得他傻吗?
2.学生自由辩论:
3.小结:有人说,蔡桓公之死其实并不是因为他的病,而是因为——
问题二:扁鹊究竟该不该跑?
1.有人说,蔡桓公之死既不是因为他的病,也不是因为他不听劝告,而是因为扁鹊见死不救,管自己悄悄地跑了。你觉得扁鹊究竟该不该跑?
2.学生自由辩论:
二、走出文本:得意得言得法
(一)明其理
1.说说你从蔡桓公身上领悟到了什么。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简介韩非子。
(2)这篇课文改编自《韩非子·喻老》篇。故事的前面有这样一段话:
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故曰:“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欲制物者于其细也。故曰:“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3)着重理解“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3.出示学生课前对本文寓意的理解,说说哪个观点比较符合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抒其怀
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蔡桓公听了你的话又会说什么?请用几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共6页: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教学目标:
1、学会“拜见、理睬、敷烫、肠胃、汤药、骨髓、医治”等词语。
2、联系有关语句,体会人物内心想法,感受名医扁鹊神奇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联系有关语句,体会人物内心想法,感受名医扁鹊神奇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2、难点:懂得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准备:
重点词句和词语的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救死扶伤 药到病除 妙手回春 对症下药 起死回生 杏林春满
你知道这几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什么人吗?(神医)
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这样的神医——扁鹊,知道扁鹊吗?(生结合收集的资料介绍扁鹊。
3、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并广为流传,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一)了解课文,分组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扁鹊几次见了蔡桓公?说了什么?结果怎样?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二)检查自学情况
三、深入学文,理解寓意
1、自由读课文,思考:扁鹊是神医,从哪些看出来?
2、读后交流出示:
一天,您皮肤上有点小病。……
过了十来天,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
十天后: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了……
(1)读了这些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2)老师相机补充介绍:相传扁鹊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望,闻,问,切四大诊法,中医沿用至今,他尤其擅长望诊和切诊。
3、扁鹊既然是名医,可蔡桓公为什么却死了呢?关于这一点扁鹊是怎么解释的?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扁鹊所说的话。
你怎么理解这段话。(采取多种形式的读)
4、知道扁鹊是神医,蔡桓公为什么不相信他?读读课文,看看蔡桓的表现?读后交流
5、明知道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一而再、再非三地去劝说?
指导读对话。
6、扁鹊为什么要跑到秦国去了?
7、是啊,蔡桓公没有听从扁鹊的劝说,五六天之后,他浑身疼痛,不久他就病死了。扁鹊是神医,可最后蔡桓公却因小小的皮肤病病死了,导致蔡桓公之死的根源是谁呢?
你觉得蔡桓公是怎样的一个人?(不听劝告、自以为是、固执己见)
是啊,病不等人呀,如果你今天不理它,它就会越来越猖狂,从皮肤一直往里面钻,但如果蔡桓公能像一个寓言故事一样——(亡羊补牢)那样子,蔡桓公可能还能做几十年的大王。可是,他没有亡羊补牢。此时此刻,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学生说)
8、师总结:蔡桓公本来患的是皮肤上的小病,为什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抱病死了呢?从这则寓言中,你明白了什么?(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这么短小的故事却蕴含着深刻的大道理啊!
四、★课内延伸
1、如果能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些什么呢?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2、写后交流
3、总结:这则寓言故事给人们的教训是深刻的!希望我们所有的人都引以为戒,不要让蔡桓公的悲剧在我们的身上重演!
五、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本》K29。
六、板书:
扁鹊治病
病在皮肤 不相信
皮肉之间 很不高兴 防微杜渐
肠胃 非常不高兴 听取别人的意见
骨髓 病死
共6页: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拜见”、“名医”等词语的意思。
2、展开合理的想象,把课文句子补充完整。
3、理解寓言的寓意——防微杜渐。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阅读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寓言的寓意——防微杜渐。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一、介绍名医,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想给大家讲个故事。
这是一位古代的医生,出示图像和名字,师:他是——(生接:
扁鹊)来,我们一起写他的名字。
(师板书:扁鹊;生书空)
2、你们知道扁鹊吗?对他有哪些了解?(指生说)
师:同学们了解得可真多,老师也找了一些资料,看——
3、课件出示人物简介:(指生读)
(1)扁鹊真名叫秦越人,是战国时代著名的医学家,他救死扶伤、药到病除、起死回生。他总结前人经验,创造的“望闻问切”四大诊法,在几千年后的今天,还被中医沿用。
(2)泡泡出示望——看气色;闻——嗅体味;问——问病情;切——把脉搏。
4、现在,你对扁鹊有了哪些更深的了解?(指生说)
早在2500多年以前,他就是家喻户晓的“名医”了。(板书:名医)
5、这位神医是怎样给人治病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关于他治病的一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难读的多读几遍。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认真,这些词语你留意了吗?
3、反馈
(1)出示字词,师:读读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扁鹊、蔡桓公
皮肤、皮肉、肠胃、骨髓
敷烫、几剂、汤药
第一组:这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板书:蔡桓公
(同学们留意到“蔡”字了吗?我们来写一写。)
点击出示:蔡桓公,姓田名午,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诸侯王。
第二组:都是身体的一部分;从外到内变化。
第三组:都与中医有关。
(比较:肠、烫、汤)
谁来读一读?教师适时纠正读音。
评价语:你们很能干,不但读得字正腔圆,还发现了规律。齐读。
(2)扁鹊和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点击课件
出示句式:
扁鹊_______________蔡桓公_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扁鹊4次拜见蔡桓公,劝告蔡桓公并请求为他治病。蔡桓公却再三拒绝,以致小病酿成大病,最后无药可救。)
(补充板书:治病、拒绝)
三、抓住“名医”,感悟课文
(一)过渡:扁鹊是如何劝告蔡桓公的?从哪些地方可见他的确是一位名医呢?请默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细细体会。
(二)依次出现“劝告”,体会扁鹊的特点。
a.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b.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c.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1.师:我们来当当扁鹊,就会对他有更深的了解。
(师读旁白,生齐读扁鹊的话)
2扁鹊大夫,你是用什么方法诊断出大王的病情的呢?(望)哇,你只用了这一招,就能把病人的病看透了,真是名不虚传!
3.谁再来当当这了不起的神医啊?(其他同学仔细听神医的话,你又能发现什么?)师引,指生读。扁鹊站在蔡桓公身边看了看,不慌不忙地(有点儿着急了;迫不及待地)说——生读扁鹊的话)
4.听了扁鹊一次又一次地劝告,你又发现了什么?(蔡桓公的病情越来越严重,扁鹊也越来越担心、着急了。)
5.师:遭到蔡桓公的连番拒绝后,扁鹊却还要去劝告,从中,你认识到了一个怎样的扁鹊?(为病人着想;以病人的健康为己任;善良;关爱他人等)真好,你从一个人的言行看到了他的思想。(指生说后,师概括:医德高尚)
6.是啊,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只要还有一线希望,扁鹊又怎能放弃呢?于是他又一次来见蔡桓公(出示第四句,学生接读)——
又过了十几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
师:这一次,他为什么不再劝告了呢?蔡桓公觉得奇怪了,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指生回答)
7.出示句子:
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
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
(1)谁来读一读
(2)你从这一句中读懂了什么?(蔡桓公的病是从小病发展成大病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复杂了;但是前三个阶段,如何对症治疗,扁鹊是成竹在胸的。)
a.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
师:对,蔡桓公病情的发展程度和趋势,扁鹊了如指掌。
b.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
师:是的`,前三个阶段,尽管蔡桓公的病是越来越严重了,但是该如何对症治疗,扁鹊却是成竹在胸的,真是医术高明啊!
8.小结:也许医术高明的医生很多,可只有像扁鹊那样,既拥有高明的医术,又具有高尚的医德,才是真正的“名医”。
四、分析蔡桓公死因
1.过渡:既然有这样一位“名医”给蔡桓公治病,为什么蔡桓公最后还是病死了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划出与蔡桓公病死原因有关的句子。
2.学生交流默读自学结果。
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的人说:“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1)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a.请发挥想象,当当蔡桓公,他会怎样地说?(动作、神态等)
b.师加提示语,指生读。
(拍着胸脯、不屑一顾??)
师:扁鹊只好走了。
(2)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的人说:“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a.扁鹊走后,蔡桓公又会怎样地对左右的人说?加提示语。
师:此时的蔡桓公,真的不知道自己身上有病吗?那他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也许不以为然;也许鄙视小病??)
b.你来当一回不以为然的蔡桓公,读。
(3)感悟“生气”。
A、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B、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a.师:你能不能用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蔡桓公生气的样子?(怒气冲冲、勃然大怒等)
b.师:同学们,从他一次又一次地生气中,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蔡桓公?(傲慢、固执、不听劝告、自以为是)
五、学习最后一节
1、因为蔡桓公的固执,自以为是,最后的结局怎么样?出示:
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不久,蔡桓公死了。
2、谁来读?
3、在死之前,他才想起了扁鹊,于是派人去请他,可是——
4、小练笔: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些什么?
(交流、归纳)
六、理解寓意
1、与其说蔡桓公是病死的,还不如说是他自己害死自己的。他的死,的确令人深思!(像这些小病、缺点、坏习惯、不端正的态度等,都有可能逐渐地酿成大错,我们要懂得——防微杜渐。(师板书:防微杜渐)(在错误或者坏事很小的时候就应该制止,杜绝它渐渐变得严重)
2、机动环节:这篇课文选自韩非的古文《扁鹊见蔡桓公》,古文与我们现在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呢?同学们比较一下。
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七、课堂总结
聪明的人懂得从别人的教训中得到启发,不犯同样的错误,不走那一条条弯路。寓言故事,就是教会我们做人的很多道理。蔡桓公的悲惨结局,永远是我们的前车之鉴!
八、布置作业,课文延伸
1、把这个故事和你受到的教训讲给家人听。
2、有兴趣的同学去看看《伊索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