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凡卡课文反思

2025/09/02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凡卡课文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凡卡课文反思 篇1

语文老师大都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教学完一课时或一篇课文后有时会产生一种畅快淋漓之感,那是因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带给他们无比清爽的快乐。

教学完《凡卡》一课,走出教室的那一刻,一种甜丝丝的感觉涌上心头。我发现每当这一时刻,皆是在我没有按照预设的教案,而是根据学生的学情,重新调整教学定位之后产生奇特效果。教学上我们言之为生成,也正是有了这种教学的生成效果,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因为这种生成是适合于他们的,是他们在学习中所渴盼的;正是有了生成,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加得心应手了;正是有了生成,课堂化作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凡卡》一文篇幅长、内容杂。学生在解读时往往不能将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凡卡对乡下生活的回忆这三部分内容明确的区分开来。教学时一个念头忽然在我的心头萌生:何不让学生自己通过读来判断。于是我先让学生通过初读交流了解这三部分内容,然后我把全班分成了三个大组,让这三个大组分别读三部分内容,看哪一组读得最好。

在读第一遍课文的时候,三个组都分别出现了一些失误。课文读完后,我没有让学生匆忙去读第二遍,而是让学生交流感受或体会,你认为凡卡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学生们有的回答:凡卡是一个可怜的孩子。你为什么说凡卡是个可怜的孩子?

我接着问。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他挨饿、受冻,受老板和伙计们的作弄、挨打有的学生跃跃欲试:我知道凡卡还是个特别懂事、有礼貌的孩子。说说看,你从哪里知道的。我惊奇地问道。第一个高潮出现了:从问候爷爷的话中知道的。从凡卡问候乡下熟人知道的。从凡卡的信中感受到的。

此时,我抓住时机让学生二读课文,但这一次与第一次大不相同,学生读得几乎没有差错。正当我要表扬同学们读得棒时,一些学生纷纷举手,原来他们又有了新的感悟。我读出了凡卡生活的那个时代是没有幸福可言的。一个学生迫不及待了。

我想凡卡给他的爷爷写信有三个原因:一是他在莫斯科的日子很苦;二是他很想念爷爷,因为爷爷是他惟一的`亲人;三是他想念乡下的生活,想念乡下的熟人,想念乡下的快乐日子。一个学生满含深情的说。我独享在孩子们的感受中了。凡卡的这封信爷爷收到收不到?课文又蕴涵着什么深意呢?让我们来再读课文。动听的读书声刚刚止歇,学生们又纷纷举手。

这封信爷爷根本收不到,他连邮票都没贴,地址也没写明,怎么能收到呢?一个学生不等我叫就站起来说。我认为这是作者故意安排的结尾,意在告诉人们凡卡美好的愿望,只是一场梦。另一个学生站起来满有把握地说。课堂就在学生对课文浓浓的回味中结束了。

这堂课我并没有多讲,完全是学生在读中感悟和理解。他们之所以有如此深刻的感悟,源于他们能入情入境地读,源于我的一个突发奇想。让学生走进课文才能有深切的感悟,让学生走进课文才能与文中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让学生走进课文才能更好理解课文把握精髓。这就是我教学《凡卡》一课最大的收获。

凡卡课文反思 篇2

这节课,我注重激活学生头脑里的词汇,让学生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积累。

讲到具体描写凡卡学徒生活那一段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读了这段话,你眼前出现了一幕幕怎样的画面?当一个学生谈到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成天只吃一点稀饭和面包的凡卡时,我顺势引导:你想到了什么词语来形容此时的'凡卡?“面黄肌瘦、面如土色、骨瘦如柴、皮包骨头、弱不禁风”学生一个个站起来说。还有让学生探究“即使爷爷收到了信,凡卡能否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一问题时,一学生谈到:“爷爷不可能去接他,因为他自己的经济状况并不好。”我又引导“你从哪里看出不好?”“他爷爷已经65岁,这么老了还要去当守夜人,像他这种年纪的老人是应该在家享福的,可他却------”“是啊!即使爷爷有这份心,也无这份力呀!”这时学生马上就说出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爱莫能助、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我惊讶了,学生竟能一下想出这么多词语!我感动开学生在积累中运用,又在运用中积累了词语。

凡卡课文反思 篇3

教师指导朗读技巧之后,自己进行范读,再由学生诵读。可以让学生集体朗读,也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诵读。在朗读中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也能发现学生朗读存在的问题。只有朗读,才能让学生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诗歌的审美情趣。当然,出现以上问题不能全怪教师。其一,由于本校学生生源素质较差,学生大多对学习缺乏兴趣,对诗歌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平时很少看课文,在课堂上未能很好的与教师呼应。其二,教师是即将毕业的实习生,对课堂的教学不够熟悉,出现这样的问题在所难免。

看来,今后的语文教学,还得继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

范例五《黄河颂》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因此本课教学以诵读为

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熏陶,有所启迪,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读出感情

诗歌朗读时应充分发挥想象,“将心比心”,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读出感情更能读出深远的意味,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注意节奏,语调的高低起伏及关键词的把握,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出其中的情与味。

二、读出语气

言为心声,一样的`句子用不同的语气读出来,表达的意思就不相同。诗歌的朗读语气得揣摩准确。《黄河颂》句式整齐,相同句式重复多处,但所表达的意思却是有所不同的。比如连用了三个“啊,黄河!”,但三处所表达的语气是有所不同的:豪迈—赞美—激昂。|

三、读出体会

诗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得到一种艺术的熏陶与享受,更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感。在一小节这一环节中可让学生选取最喜欢的章节或句子说说理由,或就诗的意境、思想、情感、写法等谈谈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内容,自己尝试写写诗。

凡卡课文反思 篇4

《彩色的非洲》是人教版第十册第八单元“异域风情”的最后一课,是一篇描写非洲色彩斑斓的自然景观和多姿多彩人文景观的'略读课文。

这篇课文有两个特点非常明显,一是表达。它在篇章布局、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十分鲜明。结构上采用了先概述再分述最后又概括总结全文的方法。开头“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和结尾“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既首尾照应,呼应课题,又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非洲的赞美之情。课文不仅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过渡也十分自然,如,过渡句“非洲不仅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动物世界也是彩色的”等,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顺畅自然。二是语言。课文的语言十分优美生动,作者联想丰富,如,“金灿灿的阳光,映照得天空格外的蓝,好似透明的蓝宝石”,“……繁花似锦,绿海荡波,满眼是绿色,处处是花海”,无不体现着意境的色彩美和语言文字本身的美,读来就像欣赏一幅幅五彩的画卷,让人回味无穷。

凡卡课文反思 篇5

此课的教学,前后的两个课时相互“链接”,融为一体,默读中的三个问题贯穿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由三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默读完之后,依次交流,学生的默读成果分类板书。每一个问题的解答,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在“矛盾”之处生成新的'问题,这里的新问题是对原问题的深层思考,可以留给第二课时,因此不必马上解决。“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巧置悬念,吊吊学生的胃口。胃口吊一次还不够,还要吊第二次,第三次,学生都快坐不住了!第二课时学生的浓烈兴趣依然不减。这使我想起了一句话:“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更多的新问题出课堂。”这一课的教学我不就是在实践着这一个理念吗?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走入文本,带着成功的喜悦走出文本,引发新问题后,学生再次走入文本,带着胜利的喜悦再次走出文本!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活跃的状态,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自然而亲昵,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在享受着语文。第二课时的末尾虽然没有再产生更新的问题,但是凡卡超乎寻常的坚强,为自由而生存的坚强已经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心里,引发的将是更加深刻的问题,留给学生的将是一生的思考。

《凡卡》的教学,默读与交流交替进行,学生不断地在文本中走进走出。每一次进出,学生都有新的发现;每一次交流,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启发;每一次产生新的问题,学生总是兴致盎然,兴趣大增。我想这就是理想的语文课吧!“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语文课也应该像说评书那样,经常带给学生“意犹未尽”的享受!

凡卡课文反思 篇6

诗歌前四小节的叙述结构比较相似,都是先讲美丽的自然景物本来应该是怎样的美丽:然后通过“可是”转折,描述现实状况。在原有美好与宁静的景象与遭受战争破坏的景象的对比中,发出一声声痛心的疑问:“这究竟是为什么?”因此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小节,初步体会诗歌所表述的情感后,再让学生模仿第一小节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第二、第三、第四小节,并通过提问题的形式检验学生的自学情况。然后通过回顾前四小节的内容,体会诗中四次提到的`“这究竟是为什么?”所表的情感,为学习诗中第五小节内容铺垫了痛恨战争的感情基础,最后与作者产生共鸣:停止战争,呼吁和平。整堂课的教学基本能够按着自己的思路顺利完成,但其中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1、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应该放手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诗歌情感。基于学生的特点,我还是选择了“扶、放、收”的方法,所以课堂中学生读的机会就相对少了。

2、学生在提问题的环节中,问题内容比较浮浅,只是居于自己对字面的理解来进行提问的,不会没有深入挖掘诗歌内涵。

3、针对这节课,我还安排了多种形式的练习题,但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展示给学生,觉得和可惜。

4、诗歌结尾处,学生情感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5、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课堂语言不够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