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望月》教学反思

2025/09/03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望月》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望月》教学反思 篇1

《望月》是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散文。这是一篇构思独特、感情真挚的散文。文章主要写了“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 “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阅读这样的'作品,让学生能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教学中,我确立营造情境,重读感悟的教学策略,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逐步提高学习的要求。

1、让学生在碰撞中愈加清晰地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大意。教学中,围绕“全文可分为几大板块,每块分别讲了什么?”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讨论,学生在观点的碰撞中逐步明细文章的写作顺序和重要内容。对于一些过渡句的归属,也及时采用读读议议的方法来明确。这样的碰撞与交流代替了教师的讲授,让学生经历这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虽然有些磕磕绊绊,但这样的学习经历却是十分值得和有意义的。

2、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法。教学中,我们通常会关注作者写了什么?写得怎么样?往往会忽视作者是如何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而恰恰是这两点才是我们学生应该学习和实践的语文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耐心地引导学生品读“江中月”,整体感悟后来关注改文字中带“江”字的词语,通过朗读感悟“江”和“月”的交融与不可分割。接着引导学生关注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从而发现作者的写作顺序就是作者的观察顺序,即由上到下、由近即远。这样的写作顺

《望月》教学反思 篇2

《十五夜望月》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首先在导入环节我引出话题:“同学们,中秋是举家团聚的日子,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与家人团聚?哪些人在这一天是不能和家人团聚的?”引起了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有戍守边防的战士,有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有在海外留学的莘莘学子......课堂得开头同学们沉浸在深深的'惆怅和惋惜之中。在古代也有很多的人不能和家人团聚,我们一起跟随王建回到唐朝看一看他们不能团圆时用什么方法去表达思念之情。

诵读感知先有情,第二个环节我重点放在了指导朗读上,由浅入深,先断句停顿,标出重读的字词;再注意语气和语调;由于正好多媒体设备坏了,给我带来了大困难。不能出示配乐怎么办?我先有感情的朗诵,之后学生个读,小组读,然后小组里推荐最好的在班里读。在过程中我们对一些词的读法做了讨论。特别是在读熟练了之后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又开始七嘴八舌的说,洒满庭院的月光、寂寞的乌鸦、被露水打湿了的桂树.....我欣喜的听到孩子们给这些物象都带了修饰词。于是我顺势引导,展开联想,从你学过的古诗中找一句和“地白”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吧。不少人举手了“疑似地上霜”“桂树”会让你想到什么?有人说嫦娥,也在想家想念亲人。

至此,我觉得我成功了。学生能感受到那种清冷、寂静的氛围,体会到诗人明月之夜不能与家人团圆的孤单。自然后两句的理解就很轻松了。但是“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字大家不能准确的表达它的妙处,这需要今后的课堂上探索。

《望月》教学反思 篇3

《望月》是一篇形质兼美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全文围绕“月”来写,读完文章,在脑海中会浮现出三幅画面:“月夜江景图”“月下对诗图”“赏月幻想图”。于是我想就这三幅图展开教学,体会月色之美和小外甥的活泼可爱。

第一部分“月下江景图”其实也就是作者赵丽宏眼中的月;“月下对诗图”中的“月”中饱含的是千百年来月亮在诗人眼中的形象;而“赏月幻想图”中尽显童趣,是小外甥眼中那轮调皮可爱的月。

在教学第一部分时,我紧抓文章第二段中的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体会夜色之美,从“喷洒”、“镀”、“黑色剪影”、“隐隐约约”等词中体会月色朦胧温柔和语言文字之美。对诗部分,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历代诗人心中,赋予月亮不同的情感,代表着诗人当时细腻的心思和美好祝愿。读文字也要读标点,我抓文中出现的十二个点的省略号,和学生补充对诗,感受一轮多情的明月。在第三部分,紧扣小外甥那奇妙的'比喻句来感受月亮的变化,结合图片让学生感受比喻的奇特和巧妙,读出月亮之可爱和小外甥之聪颖。并调动学生主动性和想象力,在此处加了一个说话训练,“在你眼中,月亮还像什么?”在学生奇特的想象中,一节课也快乐地到了尾声。

“同一轮明月,千古未变,可在不同人的眼里,就不一样了,这又是为什么呢?”学生此时很容易体会到,因为人的心境不一样,看待事物的态度也会不同。

教学中,遗憾的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不到位。

《望月》教学反思 篇4

上周五,我的公开课结束。这一次是学校青年教师赛课,四位年轻老师同课异构。压力很大,但也获益良多。

首先,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不能完全吃透教材,有的时候我并没有完全的理解文本,尤其是对高年级的教材。《望月》诗篇散文,语言很美,小外甥的奇思妙想应该是我们要抓的重点,但我完全忽视了,一味的照搬教参和教学用书,缺少自己对文本的'解读。

其次,关注学生较少,没有适当的点评或是点拨。课堂上,我把主动权拿走了。学生的发言,我时常忽视,或者不能作出精准的点评。这也是我以后在教学中应该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第三,胆量小,缺少历练,容易受到“干扰”。这一次是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并且是我不熟悉的班级,之前也听了前三位老师的课,就这样,我的思路在陌生的环境中被打乱了,整个教学也受到了影响。

第四,教师语言不规范,口头语太多,书写急需提高。

总之,作为年轻教师的我还要继续像优秀教师学习,不断努力,不断成长。

《望月》教学反思 篇5

《望月》是一篇极其富有诗意和童话色彩的文章,所以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情境,让诗意在课堂中流淌,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教学:

一、赏——江中月的多姿多彩。

文章第二自然段所描绘的江中月色静谧而美好,在教学中,我通过音乐《春江花月夜》,借助美丽的月夜江景图,加上声情并茂的描述,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学生在自读体会时能抓住“安详”、“千点万点”、“晶莹闪烁”、“隐隐约约”等关键词语,感受到月夜江景的的宁静之美、动态之美、颜色之美。有了这样的感受,学生朗读的时候声情并茂,能把月夜的迷人朗读得很到位。但这一小节是课文的重点段落,在教学中所花的时间偏少,学生能找到关键词语理解课文,但是老师对文本挖掘的深度不够,在课堂上体现不出老师的指导作用。

二、诵——诗中月的多情多愁。

舅舅和小外甥的对诗,在教学设计中我力求让学生进入对诗的情境中去,对于诗句的诵读分为两次,一读,整体把握,读熟诗句,二读,理解诗句情感之后,带着表情,动作、语气来读。但是在这一段落的教学中,在理解诗句中的月亮寄托这是人怎样的感情,所花的时间太多,理解得太细,脱离了这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对诗,体会这种沐浴在诗和月光中的清幽旷远的意境,而不是理解诗句。对诗句的情感,点到为止就行了。

三、喻——心中月的多趣多变。

小外甥心中的月亮很独特,充满童趣,这一环节的教学还是比较好的,特别是小练笔:“同学们,你们也和小外甥一样的年龄,一样的聪明可爱,一样的`充满幻想,那么,你眼中的月亮像什么呢?拿起你的笔,把你心中的月亮也写成一首童话般的诗。”学生的想象出乎我的意料,原以为学生只会写月亮像镰刀,像小船,像眉毛,可是他们的回答却让我惊喜:

月亮像什么?像路灯,在夜晚,它为我们照明,即使夜深了,它仍然那么亮,不忍心离去,不忍心让大地黑暗一片。

月亮像什么?像月饼,美味的月饼。每天,星星在不断地吃月饼。日积月累,月饼越来越小了,而星星却长胖了。忽然有一天,月饼变圆了,而星星还在吃月饼,这样的事,每个月都在发生。

月亮像什么?像小船,月亮女神坐在上面,每到夜晚—— 就会默默地注视着我们。让我们不再为黑夜而害怕,不再为黑夜走路而苦恼,给大地一片光明。

月亮像什么?像镜子,庞大的镜子,在夜晚,它便照亮大地,用柔和的光线,寄托它对我们的思念。

…………

《望月》教学反思 篇6

《望月》是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文章中描写的“月下江景”是非常美丽的,介绍的他的小外甥是十分可爱的。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是深远的,语言是隽永的。

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都当作记叙文来教。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弄清楚记叙文的“六要素”,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激发他们热爱文学的兴趣,萌生探求文学殿堂的欲望。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每个语文老师都要有战略的眼光,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我教《望月》时把教学的指导思想,概括为六个字:低起点,巧引导。也就是放低教学的要求,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能引则引,逐步提高学习的要求。在具体的教学中,我采取了三条措施:

1、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安排是否合理,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关键。一是遵循作者的思路。引导学生弄清事情的情节——“我”在江轮的甲板上望月,与小外甥交谈(对背颂月古诗、讨论月亮像什么)、“我”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二是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引导他们先理解内容,再理解内在的意思。如第二段,先找出文中“我”与小外甥“交谈”月亮像什么,再思考:可看出小外甥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2、努力地创设课文情境。什么是情境?指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人、景、物和当时当场的气氛。“我”在甲板上赏月时的情境,是恬静的,他的心情是愉悦的。小外甥与“我”“我一句你一句”地对背颂月古诗的情境,是紧张而生动的。小外甥是自信的,“我”是沉着而自豪的。小外甥叙述“月亮像什么”时的情境,是生动有趣的'。“我”的心情由自豪变为“佩服”了。“我”一人幻想的情境,是清幽的,心情是深远的。我正确地把握了课文中的一个个情境,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分角色朗读、想象和语言描绘等手段,生动地再现了这几个情境,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适时地渗透作文教学。在交流月色美这一部分时,原先的教学设计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再交流自读感受,最后再集体品读。当第一个学生交流时,读到了第二小节第一句: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读得挺不错,却说不出好在哪里。经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体会母亲、祖母的温柔慈祥,体会安详的意思。再读这一句时,学生们读得很有味儿,并顺流而下,自然地一直读了下去,()把这一段都读了。读得也还不错。这一读,把原定的逐句讲析的教路打断了。这个突发的情况使我意识到,字斟句酌的品读方法,不合这群孩子的口味。要整体读,有什么不好呢?于是,我利用解决学生问题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是怎样的剪影为什么会伸展、起伏的机会,让学生再次欣赏月色图,再次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整体品读,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果然读得投入、动情,并且掌握了写景的顺序,课后我又及时布置学生完成一小段景色描写,从学生的作文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能有顺序的描写景物,部分学生还加入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学生的作文有了进步。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堂课或多或少会留下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但瑕不掩瑜。以后还要多思考、多反思。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智,生成新的教学目标,减少失误。三月教学反思古诗乡村四月教学反思初中物理月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