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草原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草原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教学难点: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用具:课件、小黑板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教学难点: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联系生活实际谈草原。
2、学生看课件、欣赏草原美。
3、板书课题揭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
四、再读课文理清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
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五、重点指导学习课文第一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3、(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4、细读、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5、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6、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7、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8、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9、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10、播放课件创设情境,深入感知草原美。
六、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2、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2、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第3、4、5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第1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四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5、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四、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板书设计:12草原
天空
景美:
天底下
人热情
草原教学设计 篇2
草原教学设计15篇(优选)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草原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草原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字。
2、学习第一自然段,通过语句的理解和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语句,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图片让学生欣赏,想想看到是什么地方?有什么感受?
二、提示课题,简介作者。
三、学生初读课文。
1、画出生字新词,认真拼读。
2、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
四、反馈
1、检查生字学习情况。指名学生拼读,纠正读音。
2、齐读生字。
3、让学生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用“——”画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用“△”标出景物特点的词,用“()”标出写作者感受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段。
3、反馈探究
抓住写景的'四句话:“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下来,走在那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去际。”和最后两句写感受的句子。指导学生理解、朗读。通过图文结合感受大自然的美。
4、指导朗读。
教师范读,要用高兴、赞美的语气读,学生练读,指名学生读。全班读。
六、课后作业。
1、背诵第一自然段。
2、搜集有关蒙古族的资料。
七、板书设计
1草原
天空可爱明朗
空气清鲜
草原(大美)小丘绿柔美像中国画)
平地绿辽阔
羊群美(像白色的大花)
骏马和大牛静立不动
教学反思:
依据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和听课老师的评价,我觉得这一堂课有以下几个闪光点。
一、教学手段“新”。
由于农村的孩子绝大多数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导入时,通过用多媒体播放七幅草原风景图,再配上一首乐曲——《草原之夜》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活”
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重点语句,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等,通过学生的朗读并结合图画让学生感悟、理解。
草原教学设计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让学生初步感知)
二、检查预习
1、读生字词: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襟:形声字毯:会意字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3、学生互相解词: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涂抹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
拘束:过分拘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出示中国画,品味“渲染、勾勒”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按事情发展顺序写
草原风光(1)——喜迎远客(2/3)——主客联欢(4)——依依话别(5)
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表现草原:风光美、人情美、风俗美
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团结之情。
围绕草原“风光美”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你从哪些字词、句子和段落感受到草原的美丽景色。
小声读课文,想象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天空、空气、大地(小丘)
3、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本段中心句)
结合多学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理解“茫茫”的意思。
一碧千里:“碧”形容青草绿,“千里”指草原辽阔无边,“一”有“全,都”的意思,“茫茫”苍茫(辽阔而望不到边)的`意思。
意思:整个草原全是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
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无边、碧绿的特点,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绿色,无边无际,但并不因为空旷而显得苍茫。
为什么说“并不苍茫”呢?有小丘、平地、牛羊。
《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千里阴山下,天空仿佛圆顶帐篷,广阔无边,笼罩着四面的原野。
天空蓝蓝的,原野辽阔无边。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体会“羊群无论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的妙处。
(大屏幕提示:体会句子的妙处的方法有:修辞手法,比喻;重点字词,尤其是动词的妙用,绣上;句子表现的意境美,羊群因为吃草而随意走动,像是精心装点了草原,表现了作者老舍对草原、对羊群的喜爱之情。)
(3)作者把草原和羊群比作什么?(中国画)
又为什么说小丘像只用绿色漂染而不用墨成勾勒的中国画?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欲流”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好像在流动,富有生机。整个草原犹如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种境界”指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作者被陶醉了,直抒胸臆,表达了第一次置身草原的惊喜之情。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是真的吗?
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草原的美。
四、知识小贴士
情景交融:在描写的景物之中融入作者的情感的写作手法,所写的景物融入情感,所抒发的情感又寄托在景物中,从而达到景中有情、情以景显、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语方、作业本相关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草原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动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歌曲为2/4拍,五声羽调式,为扩充了的一段体结构。四个乐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进,表现了小牧民手擎羊鞭、快乐欢唱的形象。第三乐句在节奏上作了变化,八分休止符的运用,尽情地抒发了对美丽的家乡的赞美之情。歌曲的衬腔“啊哈嗬”是该曲的扩充部分。舒展的节奏、富有动力感的旋律,表现了小牧民豪放的性格和放牧时的愉快心情。最后重复了第四乐句的曲调,天真活泼、自豪的情感表达了草原儿童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的音乐和舞蹈,并对其产生兴趣。
2.知识目标:能用活泼。欢快的情绪表演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歌曲。
3.能力目标:通过听、唱、舞、创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的音乐和舞蹈。
2.在不同形式的表演中快乐的体验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学难点:唱准并掌握带附点和空拍的节奏:
①。 ×○ ×○ ∣××× ××∣
②。 ×。× ×× ∣ ×× × ∣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道具筷子、音乐盒、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感受大草原
1.师生问好
2.师:请听一段音乐(放录音《我从草原来》)师配乐朗诵:蓝天高,太阳照,草原好热闹,马儿壮,羊儿肥,这里风光好。听着美妙的音乐我们的思绪一下子就飞到了美丽而辽阔的大草原上,这里有成群的牛羊,这里有美丽的草原。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草原的魅力吧。
二。走进草原
1.听音乐《草原上》欣赏草原风光,并介绍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师:你能看图说一说图中有哪些美丽的风景吗?(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洁白的毡房、成群的牛羊)
2.你们能看出是哪个少数民族了吗?(生:蒙古族)
师:你们真聪明!
蒙古族的意思就是永恒之火,也有一个别称:就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都生活在美丽富饶的蒙古大草原上,那里的牧民还会骑马、摔跤、射箭、挤牛奶呢,而且他们还非常的能歌善舞。
三。学跳筷子舞
1.师:(出示筷子)咦?这是什么?(筷子)你可别小瞧它,在蒙古族人民的眼中它可是跳舞的好道具呢!我看到有些同学似乎有些怀疑,那就让老师当一回小牧民给你们跳一段《筷子舞》吧。
2.师:刚才我跳的筷子舞你们喜欢吗?(生:喜欢)筷子舞是蒙古族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之一,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筷子舞。
3.播放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舞蹈。
四。学唱歌曲
师:欢快的筷子舞给我带来了美的享受,那我们说草原的歌曲是不是也很好听?想不想把这首歌曲也学会呢?(生:想)
1.播放歌曲,生聆听后师板书课题。
2.带着问题复听范唱。
①是谁在唱歌?(小牧民或草原小牧民)
②歌曲的延长情绪是怎样的?(高兴、自豪、开心、骄傲……)
③歌曲的节奏是怎样的?师可从旁提示:听了歌曲让你有什么感觉?想不想跳舞?有没有力量?(稍快的或欢快活泼的)
3.跟节奏说唱歌词。
板书节奏难点
①。 ×○ ×○ ∣××× ××∣
②。 ×。× ×× ∣ ×× × ∣
4.跟音乐范唱学唱歌曲。
5.全体带着感情齐唱歌曲。
6.表演歌曲
师:同学们谁想当神气的小牧民?(教案 ) 现在我们就唱起歌跳起舞当一回真正的小牧民好吗?挑选演唱组、舞蹈组、演奏组和说唱组的成员。
师:其实音乐可以用许多不同的形式来表现,只要你热爱音乐,能发现其中的奥秘,你就会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五。拓展延伸
蒙古族还有一种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它的演奏姿势和二胡很相似——马头琴。(出示图片)(播放音乐)就是我们刚开始听过的那段音乐,它就是用马头琴演奏的,它的音乐深沉、浑厚、苍劲、辽阔,富于表达勤劳、强悍的蒙古族人民的性格和感情。(音乐声减弱)
六。小结
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和演唱了蒙古族歌曲,理解了小牧民骄傲自豪,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也初步了解了蒙古族的筷子舞和马头琴,丰富了蒙古族音乐带给我们美好的感受,最后,让我们再次唱起《我是草原小牧民》并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走出教室,结束这次草原之旅吧。(
播放音乐我《是草原小牧民》
草原教学设计 篇6
一、设计思想
《草原的早晨》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的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通过早晨牧民在草原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繁荣兴旺的新气象。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在如何渗透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实现语文、音乐、美术等多种课程的交互运用,发现现代技术的优势,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进行实践与探索。
根据信息时代的特点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本课的设计思路是:
(1)以基于交互式网络条件下的学习环境为依托。
(2)以课内外联系,学课间融合的大语文观为基本理念。
(3)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方法。
(4)以提高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口语交际的能力等语文素养为归宿。
(5)以培养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为情感目标。
本课教学特点:
(1)以读为本,感悟朗读,体现语文课上的“书声朗朗”。
(2)培养新一代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口语交际的能力。
(3)作业设计体现开放性、互动性、创造性。
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
(1)对多数学生来说,草原是陌生的。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设计了“自学”环节,准备了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视频、歌曲、图片等资料,便于学生自由查阅,理解课文内容。
(2)第二自然段配以欢快、活泼的音乐,使学生感受“涌出”,“蹦跳”,“跨”,“追赶”,等词语的鲜活、灵动。第三自然段配以蒙古歌手腾格尔的《梦》一曲的前奏音乐,使学生在婉转、悠扬的音乐中意会“回荡”的意境。
(3)学习资源中有关草原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以及有关草原风俗民情的视频资料是本课的拓展延伸,也正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的有机结合。
二、教学目的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二)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三)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三、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准备
网络教学课件,交互式络教室。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一)乐曲导入,交流感受
1、小朋友们,喜欢听歌曲吗?老师为你学生学习的动力来准备了两首歌曲,请你点击歌曲按钮。自于兴趣,课前欣赏歌曲,(学生戴上耳机边听边欣赏边感受)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欣赏完歌曲,你想到了什么?(自由兴趣,创设了一个美丽的汇报)说的太好了!你觉得草原美不美?意境,而且引发了学生的你们知道吗,草原的早晨更加美丽,想不联想,自然地导入课文的想去看看?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学习中去。
2、早晨的草原是什么样子呢?让咱们一起本环节的设计,充分乘着网络的快车,到大草原上去看看吧!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请进入第二页点击视频资料“铺满新绿的精彩生动的视频信息,草原”,“涌出圈门的羊群”,“羊儿像朵朵让学生以自主、探究的白云在飘动”。(学生自主查阅视频资料)学习方式,从感性上更你能谈谈自己对大草原的感受吗?
(二)、初读课文
1、这么美的草原,作者又是怎样描写容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生字。
3、检查学习情况。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草原的早晨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请看课文第一段。
1、学生自读课文第一段,熟悉课文内容。
2、(教师大屏幕展示早晨铺满新绿的草通过“草原的早晨”视原)现在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自频资料地展示,“鞭声”地由发挥,说出他们的感受。)插入,帮助学生理解“铺这就是“铺满新绿”的草原,满新绿”的意思,感受草板书“铺满新绿”原的“宁静”,体会“醒来现在的草原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宁了”的情景。把观察读书静、睡着了)和思考结合起来,加强了(老师放录音)“啪、啪”词语与事物表象的联系,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叫醒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熟睡的草原,在草原上传得很远很远,理解和体会,充分调动了该怎样读呢?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指生读(如果学生没有读出来,老师要进行范读指导)。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读,感知本段内容。
2、(老师大屏幕展示羊儿涌出圈门,牧以欢快的乐曲,让学生感民们追赶羊群的视频资料。)从“一只受到一幅鲜活、跳动的画只羊儿涌出了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的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草原。”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内容,体会了课文的意境。
3、(配以欢快的音乐)学生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