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时间移民读后感

2025/09/03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时间移民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时间移民读后感 篇1

刚开始读刘慈欣先生的作品《三体》时,因为那几天恰好39度高烧不退,所以我是半躺半跪着读完的。

现在又读《时间移民》,真切感到作者胸怀之宽广,感到他心里有无数个宇宙,无数个文明。而我,在仰望其中的浩瀚星海之时,泪流满面,多么想和谁分享,却又感到心里的激动和震撼全都那么的难以说清道明。

刚开始,我是灰心的。宇宙那么大,既无边无际,又像一条人类的`死胡同,碰到最后那堵墙壁也只是迟早的事。在对自己死后的世界的担忧中,我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有时会失控地尖叫。

我恨这个宇宙,为什么把我带来这样绝望的宇宙。即使现在再有希望再怎么样,最终也只能是永恒的寂静和毁灭。身边的人会走,我也会走,在信息时代在这里留下的几句话渐渐会被新的脉冲取代,死后五十年,很可能不会有人还记得我,而死后五万年,地球文明也不知道还在不在?到那天也许我遗体的飞灰早已经散落大江大洋、火山顶口……

宇宙也有湮灭的一天,太阳也会熄灭,地球文明若不变成什么别的球的文明也只能消亡,而我们又算什么呢?——

但阅读到后面,我渐渐开始释怀,“智慧生命有多种悲哀,这只是其中一种。”

“我们所面临的,毕竟只是宇宙中一粒沙子上的事,应该好办。”

当然,人生再难的事,也不过那么点,比个原子都要小。应该好办。

再难也好办。

谢谢你,大刘。我始终认为,你的科幻小说,是极有人文关怀的。

时间移民读后感 篇2

《三体》之后第一次读刘慈欣的小说,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原来的味道。大刘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字体系,将人文历史和硬科学糅合在一起,为读者带来思维上的冲击。甚至,部分场景让你细思极恐,所谓的“幻想”其实离我们很近。他善于运用从具体到抽象的写作方式,把浩瀚雨中的万物都变成了随时可以舍弃的尘埃和慧尾。“对这样一种赤裸裸的数学真理,对于习惯了模糊处理的中国人来说,无疑像是吞下一根鱼刺。”

他的语言时而刻薄:面在进行搜查时他被带回家一次,当时妻子和女儿都在家,他向女儿伸出手去,孩子厌恶地惊叫一声,扑在妈妈的怀里缩到墙角,她们投向自己的那种目光他只见过一次,那是一天早晨,他发现放在衣柜下的捕鼠夹夹住了一只老鼠,他拿起夹子让她们看那只死老鼠……

时而冷静:我们基本上被自己所知道的历史骗了。那些名垂青史的英雄,有一大半是卑鄙的骗子和阴谋家,用他们的权势为自己树碑立传且成功了;而那些为正义和真理献身的.人,三分之二都默默地惨死在历史的尘埃中,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存在;剩下的三分之一则在强有力的诬陷下遗臭万年,就像现在宋诚的命运;他们中只有极少数的人得到了历史正确的记忆,其比例连冰山的一角都不到。”

有时又从上帝视角看向人类:伟大的镜像时代将到来,全人类将面对着一面镜子,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能在镜像中精确地查到,没有任何罪行可以隐藏,每一个有罪之人,都不可避免地面临最后审判,那是没有黑暗的时代,阳光将普照到每个角落,人类社会将变得水晶般纯洁。

在时间旅行的故事里,我们见证了移民众生相。

时间移民读后感 篇3

曾经三体,难为五星。可能是短篇的原因,很多故事结束得太仓促。

比如说《坍缩》,在预测到坍缩时间之后,人类文明一定会为自救而努力。因为时间和空间无法分开,有没有可能在时间轴上创造一个正向的绝对真空,以加速部分宇宙坍缩为代价,使另外一部分宇宙在正向的时间轴上运行?在有限的可以自主行动的时间里,说不定可以创造新的宇宙空间。

比如说《命运》,也是一个超级棒的小说的开头。根据时间旅行悖论,回到过去的旅行者无法改变已存在的世界,但是平行宇宙中,旅行者的行动使恐龙避开了灭绝的命运,继续称霸地球,那人类的命运会怎样。如果像《微纪元》里所说的那样,进化的趋势是更小的个体,我觉得人类完全可能逆袭。那么如何利用体型优势规避风险,如果在监管下传递信息、获取资源、发展科技,猜疑链和技术爆炸是否能决定两种智慧文明的关系,都可以变成很有意思的情节。

再比如说《朝闻道》,真的不希望它只是一个用生命换真理的.故事。消失的科学家真的死了吗,还是被集中到“新大陆”成为新超统一计划的一份子?排险者是否有自己的阴谋——对真理有执念的科学家也许可以成为有力的量子武器用以对付低阶文明…或者说是不是结束就是开始,思想与文明是否可以作为物质在破碎后循环重组,都是可能的走向。

相比之下,《山》是最完整的一篇,描述了一个全新的地核文明,超级酷。而《微观尽头》中打破最小粒子翻转宇宙的想象也值得哇一声。最不喜欢《西洋》,想当然的历史转折和简单的角色调换很无聊。

三星是对作者的期望太高,短篇可以展开的东西又太少,其实读得还是很开心~特别是看到熟悉的人物出现在不同的单元里,感觉在看《三体》番外。丁仪和定义谐音,也许在作者的科幻世界里,丁仪就是象征人类科学标杆的符号吧~

总的来说,还是一本脑洞很大很有意思的书。

时间移民读后感 篇4

溪水东流,斗转星移,日月梭,时光是那么匆匆。在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少年科幻科学小说——《时间移民》。

《时间移民》这本书是刘慈欣二十余年的精华,读完了这本书我明白了,科学的探索没有尽头,书里有很多地方,都能体会到“尽头”,时间尽头,宇宙尽头……这本书写了对于未来世界人类的神奇的想象,对中国未来科技的发达和向往,故事讲述的是:由于环境恶劣化和人口的'压力,地球政府决定其中八千万人进行移民,穿越于时空,昐望能开启人类的新文明,大使也成了其中一个。

经过了120年,进入了黑色时代,在这个时代任何东西都是黑色的,这是一个干涸的时代,战争把人类折磨的不会流泪。又过了600年,时光匆匆,一去不返,这到了大厅时代,这是一个理想的时代,人一出生就拥有了无穷无尽的知识,如果人体的一个器官失效了,就可以换一个新的,所以这个时代的人可以永远活着。书中说:“他们能得到一切,同时也就失去了一切。”也许这个时代的人缺少了努力,理想。移民的队伍进行了多次停留每一次停留环境都不适合人类居住。最后,移民们经过了无形时代,决定把时间销在了未来一万一千年,那时的地球终于恢复了原来的样子,人们也开始了新生活,开始了新文明的起点。

跟着大使亲身经历了移民,感受着未来科技的神奇。作为新时代少年,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奋发图强,让梦想照进现实。

时间移民读后感 篇5

因为《三体》知道了刘慈欣,因为《三体》的出乎我意料的精彩,所以驱使我了解更多的刘慈欣的作品。

《时间移民》是刘慈欣中短篇科幻小说的合集中的一篇,其他的还有《吞噬者》、《诗云》、《思想者》、《山》、《微纪元》、《微观尽头》、《梦之海》、《天使时代》等,可谓篇篇都可圈可点,本来我对科幻文学作品不感冒(科幻电影除外),所以很少涉猎,但是刘慈欣的作品更符合国人口味,和我脑海中存留的宇宙图景及其吻合,同时又出人意料,真有酒逢知己、琴遇知音的感觉。

在以光年为尺度,以亿万年为时间单位的恢宏背景下,竟然把微观与宏观的描写得那么无缝、那么自然。《微观时代》下恐龙帝国和蚂蚁帝国的博弈是两种看似力量悬殊的较量,但任何物种一旦走向极端,优势就转化成了软肋、弱势也转化成了强干,最终恐龙帝国被蚂蚁大军消失于无形,究其原因是彼此对彼此的依赖谁更多一些,谁的不可替代性和稀缺性更大一些,而这正是其价值所在,足可以成为立身之本。

冰雕这一很普通的艺术创作被外太空的不速之客所青睐进而触发了其创作灵感,于是地球上的所有海洋之水成为其创作的原材料,当整个太平洋被冰封同时被提升到环地球轨道,分割成形状不一的艺术品进而变成了地球的卫星,在日光的照耀下变换着色彩,失去海水的大洋裸露眼前,马里亚纳海沟沟底沉积着厚厚的盐层,人类却因为失去水资源而奄奄一息,生存的欲望催生了科技的发展,将近地轨道的.冰块重新推入大洋成为当务之急,于是为了重新获得水资源人类经历了冰块的轰击,在损失了几座城市、几亿人口的同时,也损失了18%的水资源终于保住了人类生存的权利。《梦之海》对科幻、艺术、科技与战争进行了完美的诠释。

夸克是否是最小的粒子,如果被高能粒子轰击会是什么结果,在物理学界仍有分歧,于是一场超高能粒子的试验开始了,当人们对微观世界最小的粒子进行轰击的时候,粒子没有被击碎但也并没有继续保持完整而是重新进入了宏观世界——宇宙负片,整个宇宙被反转,仿佛是照片的底片,再次轰击被再次反转,当我们一直向微观的深层去走,当走到微观尽头时,就回到了整个宏观。高能粒子击穿了物质最小的结构,于是其力量作用到最大的结构上,把整个宇宙反转了,《微观尽头》说明微观没有尽头,轮回是永恒的宇宙定律。

已经有证据证明人类已经经历了三次大的灭绝(笔者按),现在的外星人就是前几代人类的科技发达到已经可以在外太空寻找生存之地,在刘慈欣的《微纪元》中,人类的灾难最终只剩下被派往茫茫太空寻觅人类徙居地的宇航员,当经历了万年再回归地球的时候,发现人类曾经的家园已经变成黑白色了,地面岩浆流过的沟壑如毛细血管般丰富,海洋干涸,万物灭绝,那种孤独感无法言表,殊不知人类为了生存将其智慧发挥的淋漓尽致,将自身躯体缩小了几亿分之一,达到了纳米级别的力度,一旦小到一定程度,任何打击或者毁灭性事件就将失去意义,所以一部分人活了下来,只不过进入了微纪元的时代,宏纪元在他们眼中成为了历史,被放到了博物馆祭奠,生活在微纪元的人没有忧愁,没有眼泪更没有阶级,是理想中的伊甸园。由于微小,对资源的占用和需求也微乎其微,地球生态资源的千亿分之一就可以哺育微纪元的一千亿人日,微纪元人们的无忧无虑也就可以解释了,其面临的最大威胁是人类冷冻的胚胎,人类的贪婪和无度被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对微小的赞美贯穿刘慈欣的各个作品中,这在以空洞无界的太空为背景的科幻作品中确实不多见。

刘慈欣作为一名程序员的经历,使其作品天生对逻辑推理和IT的描写更加入木三分,程序员在其作品中多次出现,在《2018》中的一段介绍我认为相当到位:“程序员、网络工程师、数据库管理员这类人构成了共和国的主体,这个阶层是19世纪的产业大军在21世纪的再现,只不过劳作的部分由肢体变成大脑,繁重程度却有增无减。在浩如烟海的程序代码和迷宫般的网络软硬件中,他们如两百多年前的码头搬运工般背起重负,如妓般彻夜赶工”。IT的脑袋加上文学素养,结合思维活跃的创意和严谨的构思,一部部中短篇科幻作品的问世和积累,最终促成了举世瞩目的《三体》,再次说明任何事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一次次欲言又止、欲说还休,一个个不眠之夜、笔耕不缀,一点一滴熬出来的。

刘慈欣除了擅长对宏观的描写,对微观的描写也很独到,运行粒子流,虚拟运算的电脑,充满辩证的数理逻辑,星球毁灭后的末日。用三维视角对四维空间及更高维度空间的全景式描绘是他写得最好的地方,从翘曲的空间如何一点点进入以及对文明被毁后的详细解剖,很像一个残忍的变态狂面带笑容对人类进行肢解,但完全没有鲁迅先生说的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感觉,所以读者感觉不到任何悲剧的色彩,而这也许是刘慈欣特色的冰冷吧,如果非要说点美中不足,这应该是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