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2025/09/03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读(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读 篇1

这个暑假,我读一本著名作家杨绛写的《我们仨》。

《我们仨》这本书是虽然看起来普普通通,但是里面的内容却意义深刻。

这本书有3部,第一部是《我们俩老》,第二部是《我们仨失散》,第三部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这是对这本书对美妙的评价。那么,我们仨是哪三个人呢?原来,爸爸是钱钟书,妈妈是杨绛,女儿是钱媛。杨绛用梦境的形式讲述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绛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我相信同学们总会有失去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那一天,可能有些同学已经经历过这些不想经历的事情。杨绛就是这样,女儿没有,女儿的爸爸也没有。大家一定要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当真的失去亲人,回忆起来,心是非常痛的,想起曾经在一起的日子,想起那些快乐时光,想起小时候那些幼稚的事情,真的,泪水会流个不停!不管失去亲人,还是和最好的朋友离别,都是值得怀念的事。我们一生中要经历很多这样的事,幼儿园的毕业典礼可能会不太留念,因为那时我们还小,不懂事,但还是拿着同学录,忙着记录好朋友的电话:“喂,你家的电话是多少啊?你帮我写吧!”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慢慢说的,不能像现在一样把话说的那么流利。到小学,大家都明事理,毕业典礼也就有很多同学留下第一次离别的泪水。至于中学和大学,我们还没有经历,所以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真的,没才知道什么是没,失去才知道什么是失去!

读 篇2

不知怎的,读杨绛先生的文章,总有种平凡普通但又笔触很深的感觉……

看了《我们仨》,我感受到的除了对作者文采的敬佩,更多的,是对那种怀念柔和、平静的那种舒适的遐想。

说实在的,刚开始,我看不懂这本书表达的是什么;准确来说,是对其中那个"梦"似懂非懂。在这本书中,我分不清哪些是梦里,哪些是在现实生活中,它们让我感到一片茫然。直到后来才知道,这是一家人亲情的诉说与回忆。怀念与回忆中,作者没有用笔尖表达出那种悲伤,也没有对一些令人自豪的往事表现出激动昂扬,只是用缓和的语气,静静诉说着一家三口的生活:平凡、温暖。

以下,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两个部分,也自己加入了情感的联想。

"我们俩老了"---老了的人,常做梦;想念得太狠了,就做噩梦。

是这一晚,杨绛做了一个梦。透过她的文字,我仿佛看见她,这个瘦弱的人儿,在苦苦寻觅自己夫君的影子。她慌张地寻找着,映衬着沉重的夜色,苍苍茫茫。直至杨绛梦醒,却发现锺书就在枕边。梦中老人的凄凄惶惶,好像是只要能找到他,就得安心。醒来,锺书却并不为自己辩护。在此,我想,他怕是更希望杨绛能记着梦里对自己的埋怨,让她,就这样,做一个万里长梦:梦里的境况虽不同,但情味(温情)总是相似的。

"我们仨失散了"---走上这条古驿道:相失相聚又相失。

古驿道的路很长,杨绛在这里,一脚一脚的,走了一年多。她看尽四季轮换,醒来还在梦里。

锺书、杨绛、阿圆总是在这船上,团聚又分离。晨起,有这样两个人,急急奔向客栈,步履轻快,一脚跟着又一脚,去和船上的他相聚---合家团聚就得心安,即便是在这条古驿道上。直到太阳照前舱,她们回到客栈;明早,又再踱着步子来,再相聚,再心安,周而复始……在他们这个朴素的家里,住着一屋子与世无争的人:他们没有太多的奢望,只求能够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共同解决困难。我似乎也跟着作者在他们的古驿道上走了一回,杨绛先生的心境,恐怕只有这句"梦魂以逐漫漫紫,身骨终拼寸寸灰"只以写照。

杨绛先生的文字也很具感染力,我随时能"亲身"体验到他们三人的天伦之乐和未泯童心;他们的善良正直以及对家庭的感情,使我深受启发、获益匪浅。这本书并不厚重:往往句子简短,诉说自然。但书中更多的,是他们一家三口美好的照片:有随着时间的推逝,一家人模样的变化;也有三个人工作,各不相扰的。三个人的认真、对工作的目标与追求,夫妻俩互相帮助对方理发的温馨场面,让人感动万分。这虽只是一些生活照,甚至还没有色彩,但是闻到的,不仅是书香,还有甜蜜的味道和温馨的感觉。

所有的悲欢离合,看似在作者那里是一种自然,在我们读者这里却经常潸然泪下。"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玻璃脆".这一声问,这一声叹,如敲窗的夜雨,不断敲打着我的心。我依稀看到九十二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在经历了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等生命的种种际遇,饱尝了人世间的悲喜浮沉之后,是在怎样一种蚀骨的思念中,以最朴素也最真挚的文字写下了"我们仨"的琐细点滴。书中最后几句:"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家是什么?家在哪里?也许,诚如杨绛所言:家只是生命中一个必经的客栈而已,不是归途(一条通往没有终点的远方的路)。尽管没有确切的答案,我还是在杨绛的笔下,读出了"家"的存在意义:一个倾注了爱的家,不仅仅是一个可供安身的栖所,而是历经聚散离合,始终牵系于心的一份情;是日日夜夜跋山涉水依然走不出的一个万里长梦,是梦里梦外心心相印始终不渝的旷世之爱,它决不会因为生命的消失而改变任何……

怀着潸潸的眼泪读完了着本书,我感受到了那无法诉说的爱,无人可说的情---在心里埋藏很久,很久……家的感情绝不会随时间而渐变,冲淡。

我也同样想说:一本书的流行,不在于它辞藻之华丽,不在于它情节之曲折,只要有情,有真情,就足够了。

读 篇3

“太阳已经下山,黄昏薄暮,在苍苍茫茫中,突然锺书不见了。”一场慌乱的开篇,就这样再现了杨绛的一段岁月。

我仿佛望见了她——这样一个满腹才情的女子,在自己生命的黄昏,握着笔,在案前回忆着应该属于三个人的时光。不知不觉圆圆走了,锺书也离开她了。就剩她一个人,在一场梦的结尾,回味着他们的故事。这梦,便是人生。

在《我们仨》这本回忆录里,杨绛写驿道,写小船,如梦如幻的叙述,其实就是杨绛的回忆。这一辈子,关于锺书、圆圆和她的刻骨铭心。杨绛在自己笔下的古驿道里,不断地分分离离,不断地寻找探寻。她不仅送了圆圆一程又一程,又送了锺书一程又一程。但最后的结局却是她看着圆圆离开,又看着锺书搭着小船走远了。就只剩她一个,茫然地站在这驿道上,看落叶与梧桐,看秋花和残红。我似乎望见杨绛久久地伫立,“守望那已经看不见的小船”,最后“变成一片树叶”。最后的最后,她也如枯叶一般渺小无依了。

三年前的我,经历了一段让我痛得撕心裂肺的时光。我眼睁睁地看着一直强健的爷爷,突然一病不起,最后又化成一堆灰烬长眠于地下。这是我第一次真真切切体会到生与死的残酷。

原来,世界上最无情、最令人无能为力的事,就是死别。那些日子里,我吃不下饭,躺下时枕头也会湿一大片。我后悔没和爷爷再多说几句话,没有多陪陪他,让我错过了与他的最后一面。他可是我最依恋的人呀!

在被悲伤浸染的日子里,我寝食不安,学业也近乎荒废。幸好,这本书让我幡然醒悟。我们要成长,就要学会面对生离死别,悲伤过后继续向前。人生其实就是这样一场你无法预料的梦,我们不断地在人生的`路上,也就是杨绛说的古驿道上走着,所经历的一切最终都会变成过眼云烟。但你必须尽量让自己不留遗憾,走好眼前的路,因为逝去的那些爱你的人,一定希望你在世上好好生活。

我想,面对挚爱的相继离开,杨绛一定曾痛彻心扉。可是,我相信,她在写《我们仨》时,一定是微笑的,因为她的文字是温暖的。她早已释怀。

杨绛的一生就是这样一场梦。对我来说,既然生离死别是一定的,那就别留遗憾,把自己的人生过成一场无憾的梦。

读 篇4

独自思念的黯然神伤,即使用朴实的文字仍无法掩饰。正如她面对猝然而逝的爱女淡然地说:“以后就不用牵挂了。”——心,却不自觉地留着血泪。

(一)老

——辗转难眠

“我或是来回寻找,走入一连串的死胡同,或独在昏暗的车站等车,等那末一班车,车总也不来。”

“那是老人的梦。”

她焦急地在黑暗中等待,却始终无法看到期盼的人。那样的梦潜藏的是一种牵挂。互相依赖的心,让她辗转难眠。

承认自己老了需要多大的勇气呵!

依稀记得儿时爱唱的歌中有这样一句话:我那亲爱的妈妈,你白发鬓鬓。不明白那时的母亲为何会为了不经意间发现的一根银丝而用稍带责怪的口吻对我说:“都怨你老唱那首歌呀!”

不知何时,母亲也开始做那样冗长的梦,惊醒后,会用带着后怕的'眼神看着父亲和我,若有所思的回想一阵,给我们讲述她梦中的境遇。

难道唯有皱纹和白发才能显示出饱经风霜吗?老——有时,只是一种心力憔悴。牵挂得太多,心就比容颜更容易“褪色”。

(二)觅

——似梦非梦

“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

她平静地享受着晚年的时光,却转眼走上了幽邃的古驿道,“我们仨”就变成了一个人的似梦非梦。

我们的位置开始发生变化。

挑灯夜战的我;精心照料的母亲;还有在厨房忙碌的父亲。

他们不再手把手地为我指示方向,更多的选择倾听。母亲仍乐于寻些问题来考我,却留给我更多思忖的时间;疑惑时,我会去请教父亲,然而他已不再自信满满地回答:“就是这样的。”而用“也许”、“大概”来代替——即便那些答案往往是正确的。

我在努力寻找着这种微妙变化的原因,只是觉得他们演了一出戏的开头,而把这个舞台的主角留给了我。困窘时,他们会为我圆场,使我在这个硕大的舞台前不至于迷失、彷徨。

(三)守

——如梦初醒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但是,尽管这么说,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

她幸福地回忆着三个人共度的岁月,却把自己的家当作旅途上的客栈,因为那只是一个人的思念。

什么时候才意味着成熟?

成年只是一个标志,然而,当我觉得自己该担负起守护“我们仨”的责任时,那种感觉就是一个跨越吧!

初三那段艰苦的日子保存着“我们仨”美好的记忆。我开始和他们交流那些花了很长时间“啃”下的长篇小说。尽管有时意见不一,但三个人热烈地讨论着同一个话题的气氛却令我十分怀念。

尽管我们之间有着时代的差异,他们却并不反对我听流行音乐,只是父亲总希望我能静下心来欣赏一些古典音乐。急躁的我缺乏的就是这份闲情逸致。而当我感受到:即使只是一种耳濡目染也能从中获益的喜悦时,便会耐心地在父亲的解说下听上几曲。努力去体会他们的用意,我想,这也许就是一种守护的方式吧!

往事贮存得久了,便觉得那仿佛只是一场梦境。可是,谁又不想守护美丽的梦呢?

她是如此努力地守护着,失去了,仍觉得肝肠寸断;如果我们只是袖手旁观,让美梦消逝,回首时,又将何等感伤呢?

读 篇5

昨天看完《我们仨》,我就把书推给了闺蜜。她说她觉得自己个儿的阅读习惯还没养成,可我还是强推给了她,因为我是真觉得很值得看,也很值得花费时间认真看。最初是奔着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去的,最后却被他们一家人浓郁得化不开的亲情深深感染。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啥钱钟书和杨绛老先生就生了一个孩儿,不多要俩?看完了书我觉得不是他们不想,是当时他们自己的现实生活情况和现实社会环境以及钱瑗本身的健康问题,使得他们没法儿。钱瑗高中以前都是半休半学的状态,健康问题太严重;而钱钟书和杨绛老先生,回国后先是面临着异地问题,而且还是昆明到上海如此之远的路途;其次是住宿问题,杨绛带着女儿爸爸家住一阵,婆婆家住一阵,后来钱瑗宿舍、办公室等地儿,都曾做过他们的家,直到老年,他们才有了真正的属于自己的一所公寓,可以说半辈子都是颠沛流离的状态,这还不算当时的社会大环境。

杨绛老先生92岁时写的这本书,92岁,却依然能如此清晰明确地记得一家三口的点滴,除了说明老先生的确记忆力惊人外,更能说明的,是一家三口共同走过的那些快乐、艰苦、相互扶持的日子在她心目中的面积及分量,以及她一个人还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孤独和怀念之感。

全书共三部分,第二部分看了两遍才看懂,由于第一部分比较短,所以第二遍看第二部分的时候,顺带着再看了一遍第一部分,也就是前两部分看了两遍。第二部分杨绛老先生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一家三口在最后的几年时间里是如何相依为命的一起生活。

看懂了后,心里特别特别难受,不敢感同身受杨绛老先生那个时候的心境,不敢切身体会杨绛老先生那个时候的那份坚强,更不敢祈求自己可以向老先生学习她身上的些许品质,因为我做不到。

女儿患癌晚期,丈夫卧床不起,她在梦境里记述了她一个人是如何在两个医院奔波照顾两个病人的,这种方式,我个人觉得,不会很惨烈,对,是不会很惨烈的'感觉,没错。

第三部分从他们结婚后一起赴英留学开始写起,直至最后钱瑗先她和钱钟书而去,第二年钱钟书也丢下她离世。她说,我们仨就这样走散了。不知道为啥,看到这儿,眼泪嗖嗖嗖地掉。而中间她和钱钟书生活里的种种,他们三口人生活里的点滴,以及她、钱钟书、钱瑗如何工作的偶尔描述,无疑不让人觉得,这样的恋人夫妻相处模式,这样的家庭生活氛围,这样的相互扶持鼓励工作,是多少人理想中的样子。

同样,我也只剩下羡慕和学习的份儿:学习杨绛对待钱钟书“拙手笨脚”的态度;学习杨绛和钱钟书豁达开明的夫妻相处模式;学习杨绛钱钟书钱瑗一辈子都在孜孜不倦地工作、读书的坚持;学习他们认真对待工作的态度;更学习他们不争不抢、淡泊名利、过好自己生活的心态。

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幸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