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称象》教学设计

2025/09/04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称象》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称象》教学设计 篇1

1。通过官员们的称象方法和曹冲称象方法的对比,理解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性。

2。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分析比较课后习题2中三对句子间的不同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

教学思路:

在通读课文,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出课文的教学重点,然后通过实物演示和分析联想,落实教学重点。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出课题。教课前,教师先讲有关曹冲的故事,使学生对曹冲的聪明才智有初步的了解,以此激发学生急于知晓曹冲小时候的故事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最佳状态。接着板书课题,在引导学生审题中,向学生说明今天我们要学习有关曹冲的另一个故事——称象。然后启发学生:“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这么大的象怎么称呢?我们读课文时,就要弄明白曹冲怎么称象的,他称象的方法好不好,好在哪里?”

二、展开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后复述故事情节。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

3。联系课文内容讲讲“又高又大”、“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等词、句的意思。

三、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因人而导。

四、学生分小组相互交流学习情况,复述故事。

五、练习填空:

1。官员们想出来的办法一共有两个,一个是( ),一个是( )。第一个办法别的官员认为( ),第二个办法曹操( )。

2。曹冲称象的办法是( )。

第二课时

一、对比分析,突出教学重点。先指导学生把曹冲的称象和官员们的称象进行对比分析,在比较分析中使学生了解曹冲称象的高明之处。要求学生读课文思考:

1。官员们想的第一个称象办法是什么?(砍一棵大树做秤杆称)这个办法好不好?(这个办法不好,因为有了大秤也不成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

2。官员们想的第二个称象的办法是什么?(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这个办法好不好?为什么?(这个办法也不好,因为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大象活不成了。)

3。曹冲用什么办法称象?曹冲称象的办法与官员们称象的办法相比较,谁称象的办法好?(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曹冲称象既不需要造大秤,又不宰大象,这个称象的方法很科学。)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曹冲称象的段落,仔细分析曹冲称象的方法。

二、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曹冲称象的步骤讲出来。(第一步,大象上船,人在船舷上画线;第二步,大象下船,船上装石头;第三步,石头装到齐线的地方,然后分几次称石头;第四步,把石头的分量加起来。)

三、实物演示,让学生按曹冲的.称象方法操作。

1。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这几句话:“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上的石头。”读后要求学生讲讲这几句话的意思,把理解课文的重点内容与词句训练结合起来。

2。在学生理解以上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演示的程序是:先把小象放到船上,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接着把小象拿出来,把石头往船里装,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时,停止装石头,石头有多重,小象就有多重。

四、分析联想,深化教学重点。

1。读课文,联系演示操作,想想曹冲在称象中联系了哪些实物?(船、石头、水)

2。请同学们根据这些实物想想,曹冲称象的科学道理在哪里?(水能载船,船上放了石头,船就会下沉,东西越重,下沉得就越多。石头是一块一块的,可以一块一块的称。大象在船上时,沿船舷画一条水平线,然后用石头代替大象,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这时称船上的石头,船上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3。请学生根据这个科学道理,讲讲怎样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促使学生把理解的原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4。完成课后作业2、3题。

附:板书

《称象》教学设计 篇2

(一)朗读全文。

(二)回顾第1、2自然段。

(三)学习第3段。

1、朗读第3段,思考官员们想出哪些称象的办法。引导学生抓住这段的主要内容。

2、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的重量称一称?官员们是怎样说的?这个办法行吗?

(先引导学生把第一种办法概括为“造大秤”,再让学生理解第3句话,了解这个办法不行的原因是因为谁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提起这杆大秤。)

3、读第4句,说说第二种办法是什么?为什么也不成。

(联系曹操得到象时高兴的心情,认识把象割成几块称的办法更不成。)

4、读最后一句,说一说“摇头”和“直摇头”有什么不同。(“直摇头”的意思是不住地摇头,表明曹操对官员们提出的称象办法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再读一读课文体会曹操的态度。

(四)学习第4段。

1、朗读第4段,思考曹冲想出了什么样的称象办法

(1)从“才七岁”体会出曹冲的年龄怎样。(年龄太小了)

(2)这么小的年龄就能想出称象的好办法。谁能分步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呢?

(3)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演示称象过程的前两步。

第一步:把演示用的“船”放在装水的大玻璃缸里,再把“大象”放进“船”里,“船身”下沉,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第二步:把“象”拿出,往“船”上装演示用的小石子,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及“下沉”“沿着水面”“船舷”“为止”等词语的意思。)

第三步:称一称船上石头。着重理解石头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称。第四步:知道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着重理解知道石头的总重量就等于知道大象的重量。因为石头和大象使船下沉的深度是一样的。

2、朗读第5段,思考:用曹冲想出的办法称象,结果怎样?

(1)“曹操微笑着点点头”,说明什么?(对这个办法很满意)。

(2)“果然”说明结果和预想的一样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3、曹冲是怎样想出称象的办法的?

讨论:(分成小组或同桌)

(1)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造大秤的办法,想到了什么?

(曹冲想:大秤没有人能提得起来,船却能装得很重很重的东西,可以用船做秤。)

(2)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宰象、称象块的办法又想到了什么?(用石头代替象块。称出石头的重量就可知道象的重量)

4、你向曹冲学习什么?(启发学生从两方面学习)。

(1)曹冲用心听别人的议论,积极动脑筋想办法。

(2)曹冲善于观察和学习,知识丰富,知道船在水里下沉的程度与重量有关系。通过学习课文认识到必须有丰富的知识,肯动脑筋思考问题,就会变得聪明起来。

(五)分析识记字形,完成本课作业。

1、读生字卡片,分析字形组词语。

(1)比较“称”和“秤”字音字形相近,字义不同。

(2)“曹”和“线”的'笔画笔顺。

曹:上半部分的笔顺为,下半部分是“日”字,共11画。

线:左边是绞纟旁,右边的笔顺为:共8画。

(3)“块、议论、砍、沉止”等字利用熟字识记。

2、完成课后第2题,会用“直”“才”“到底”造句。

3、完成课后第3题,读这段话,再抄写。

4、把这篇课文内容讲给别人听。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称、曹、议、论、秤、砍、块、沉、线、止、然、量”12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学习曹冲遇事开动脑筋。

3、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遇事要开动脑筋,平时多观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曹冲称象的办法以及他和官员称象的办法之间的联系。

解决办法:教师启发学生把官员们提出的称象办法与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进行对比。

难点:曹冲想出称象办法的原因。

解决办法: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用船代替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用石头代替大象,化整为零,找到了称大象的巧办法,实验过程就是突破难点的过程。

《称象》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人物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4.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不好,自己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称象。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人物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不好,自己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称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见过有人称大象吗?在古时候,要称一头活着的又高又大的大象真是一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课文,看看七岁的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2.相关链接:象,通称大象,是目前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大象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陆地栖息群居性哺乳动物,通常以家族为单位活动。大象的皮层很厚,但皮层褶皱间的皮肤很薄,因此常用泥土浴的方式防止蚊虫叮咬。象牙是防御敌人的`重要武器。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课文,出示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三、识字写字

1.出示会认字,引导学生识记、观察字形、读一读,并组词;

2.检查识字情况:摘苹果;

3.理解词语:试着把词语和相应的意思连起来(不做重点,了解即可);

4.出示会写字,引导读一读,并组词、造句;

5.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观察特殊笔顺在田字格中的具体位置及书写的要点,指导学生书写;教师范写部分重点字形;

底:第一笔点在竖中线上,撇舒展,最后一笔点起笔在竖中线上。

秤:第一笔撇短,“平”两点方向相对,第二横在横中线上。

岁:第一笔竖短,在竖中线上,第五笔横撇起笔在横中线上,舒展。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要加上适当的动作和表情,体会当时的情景。

五、本课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示例:我们从读中感受到了遇事动脑筋,想办法,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复习导入:用摘苹果的方法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

二、品读释疑

1.带着核心问题自读课文:从称象这件事上,你觉得曹冲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2.随文讲解,理解文意:

(1)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曹操和大臣们看到的大象什么样?官员们提出了什么问题?(串珠问题1)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①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大象的样子。)

②练一练:

a.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耳朵像_______________,鼻子像_____________________,尾巴像_________________。

b.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弯弯的月亮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红的太阳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照样子,写词语。

例:又高又大

又大又圆又高又壮又红又甜

(2)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文中官员们是怎样讨论称象的方法的?(串珠问题2)

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

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

引导学生注意:对话时,要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和语气。

(3)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曹冲是如何称象的?(串珠问题3)

①出示原文答案:“我有个办法。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②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步骤:

第一步:赶象上船,在船舷下沉处画线。

第二步:把大象牵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画线处为止。

第三步:称出每块石头的重量。

第四步:把石头的重量加起来,就等于大象的重量。

③用“先……再……然后……最后……”叙述称象的过程。(课后第2题)

先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上的石头。这样,就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4)读一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一下:每组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呢?用加点的词语各说一句话。(课后第3题)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才”字突出了曹冲的聪明和机智。)

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到底”表示人们对大象重量的好奇。)

练习:引导学生用加点的词语说话。

(5)回归核心问题:从称象这件事上,你觉得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示例:从称象这件事上,我觉得曹冲是一个爱动脑筋,善于观察,聪明又大胆的孩子。

(6)称象的事对你有什么启示?生活中遇到难题的时候你会怎么做?(串珠问题4)

示例:我认为曹冲很聪明,我也要向曹冲学习,遇到问题善于思考,积极想办法解决。

三、本课小结

1.课文主旨:本文通过描写一个7岁的孩子——曹冲,想出了比官员更好多的称象方法,从而称出大象重量的故事,可见曹冲是一个爱动脑筋,善于观察,聪明又自信的孩子。

2.本课小结: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通过故事告诉我们平时要多观察,遇事多动脑筋,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四、结构图示

出示结构图示,引导学生复述故事。

五、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大象》、《人有两个宝》

六、作业布置

1.把《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称象》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中有几种称象的方法,体会曹冲的聪明。

2、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展开合理想像,理解“直”“才”的意思。

3、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知道曹冲么?你对他有哪些了解呀?

二、师:你们看他了解的可真多,你是从哪知道的这些知识呀?(书中)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老师希望你们都能养成阅读课外书的好习惯。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曹冲小时候的'一个故事,请大家一起读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师: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要把字音读准,标好自然段。

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5个)课文中的词语你们都认识了么?快看他们来了。

出示:称象秤杆

师:秤和称有什么不同?今天老师也带来一杆秤,你们见过么,在哪见过?你真是个认真观察的孩子。那你还知道那些秤啊?(出示图片)看看这幅图,你知道那里是秤杆吗?当秤杆保持水平时,这个秤砣的重量加上秤杆上的标度就是你称东西的重量了。

出示:又高又大又()又()

师:谁来读读?这个词语有什么特点呀?你能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么?(又大又圆,又黑又亮,又细又长)

评:你们积累的词语可真多。

师:我如果说“又胖又瘦”行么?意思是不能矛盾的。

出示:一()墙一()秤四()柱子一()大象一()船

师:很好,课文中的细节你们都注意到了,老师想告诉你们括号里的词语叫量词,以前我们学过很多,比如,一双鞋,一张桌子。希望你们能用心记住他们。谁再来读读这些词语?要把括号里的词语读清楚。

三、细读课文:

质疑

师:看来,字词你们已经掌握的很熟练了,那么,请你再读读课题,有什么问题要问么?(用的什么办法?为什么称象?)

师:你们问的问题很好,老师相信,只要你认真听讲,问题一定会解决的。

(一)什么样、哪来的:师:谁来说说?

(二)这头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师:能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么?你能看着书上的图说说么?

你能把大象又高又大的样子读出来么?

自己练习一下。(指名读)

师:这么大的一头象到底是哪来的呀?课文中有介绍么?谁来读读?

过度:看来,一千多年前,要想称出这头大象的重量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我们一起看看课文中讲述了怎样的称象方法,快看看课文,找找哪些人提出了称象的办法?

(官员们、曹冲)

(二)官员的办法:

师:官员们提出了怎样的办法呢?快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师:好了,我们来交流一下。谁来说说?

师:官员们有的这样说,有的那样说,那他们在干什么呢,你能用书上的一个词语说说么?(议论)

师:那你们用几个字概括一下官员们提出来的办法么?(造大秤、宰大象)

师:这两种办法好么?为什么?

(造大秤根本就不现实,因为大象那么大,根本就没有人能把大秤提起来;宰大象就更不现实了,大象都死了,知道重量也没有用了。)

师:我听出来了,你们不同意官员们想出的办法,那曹操同意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师:那我想把这句话改改,谁来读读,哪句话写的好呀?为什么?

(直摇头表示曹操很不同意,如果改了意思就没有这么深了)

《称象》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

2.学写生字“称”,“秤”,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的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第四段,理解称出大象重量的过程。

教学难点

曹冲想出称象办法的原因。

教学方法引导、交流。

教具准备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四课《曹冲称象》,看老师板书课题,学生一起书空。

2.齐读课题。

3.复习生字词,生字一边读一边组词。(出示)

称象柱子议论官员下沉微笑船舷

一头大象一杆秤一艘船四根柱子果然

(1)一起读(2)开火车读

二、学写生字

1.过渡:同学们词语记得清,读的准。下面我们来学写两个生字,看看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特点?

2.出示“称”,“秤”。

(1)指名说(2)师总结:左右结构的字,先看宽窄(出示),再看高矮(出示)。

3.师范写“称”,禾木旁略窄,右边稍宽。

“秤”,左边禾字旁高于右边“平”,“平”最后一笔悬针竖,长于左边。

4.正姿,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描一个,写一个)

5.检查反馈。

三、学习课文

1.有人送给曹操一件非同寻常的礼物?(一头大象)

2.是怎样的一头大象?在书中用横线划出来,读一读。

3.用“像”造句。

4.看着又高大又粗壮的象,你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

5.我们用什么称重量?(介绍秤)

6.同学们,官员们想了什么办法称大象呢?你想从哪个自然段告诉大家。指读,相机正音。

(1)(出示官员的话)

(2)问:官员的想法是什么?(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称,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指读

(3)这个方法行不行?为什么不行?(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的起这杆大称呢?)齐读

(4)没有人有那么大的力气提的起这杆大称,看来这个办法行不通啊。

(5)官员们由“大象”(出示)想到“大称”。象大称就大,秤杆就长,但是没有大力士能够提的起大象,这个办法不行。哪位同学,能看图说说官员的想法。

7.没人能称的起它,所以这个办法行不通,官员在议论怎样秤大象时,曹冲在干什么呢?会想些什么呢?(学生回答)哪一个自然段是曹冲称象呢?(第四段)

(1)这段文字说了曹冲称象的过程,同学们数一数一共有几句话?(5)

(2)开火车,一人一句。中间询问有称象的方法吗?

(3)从第几句到第几句是称象的过程。(2-4句)

(4)我们来合作读一读,师读,女生读,男生读。想想曹冲称象一共几个步骤?

(5)谁来读第一个步骤,这句话里有几个动作?赶什么?画什么?出示:赶象上船,出示:在船舷上做记号。

(6)第三句话里有几个动作?把大象往哪赶?装什么呢?出示: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

第四句话,这句话里主要动作?称什么呢?出示:称石头的重量。

(7)这三句话写出了,称象的四个步骤,出示,齐读

(8)这四个步骤是有先后顺序的,文中有两个表示先后的词语。(圈出“再”、“然后”)“再”应该放在哪一步?“然后”应该放在哪一步?像这样表示先后的词语,你还能再说吗?(先怎样?接着怎样?)

(9)谁能按照步骤,用上表示先后的词语,说一说称象的步骤,同桌说一说,交流。

(10)请你们四位同学上台来说一说称象的步骤。用上表示先后的词,再来说说,称象的步骤。同桌自由说,指名说。

(11)这三句话,写出了称象的四个步骤,一起再读。

(12)同学们曹冲是怎么称象的,小朋友们一定很清楚了,这个方法好在哪里呢?(出示)官员们仅仅想到用大称,(出示)而曹冲想到船,(出示)船就是——称,人提不起大称,(出示)但水可以托起大象,水就是——秤杆,大象一次称不出来,曹冲用了什么方法代替(出示:一块块石头)

(13)当时曹冲几岁?(出示课件)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比较两个句子)

四、拓展延伸

1.遇到这样的难题,小曹冲比官员们多想了几个步骤,解决了这个问题,如果此时此刻你穿越了,你想不想夸一夸他。

2.在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难题?你是怎样做的?

五、作业

(1)想一想,如果现在让你们去称这头象的重量,你们有什么方法?

(2)把这个小故事讲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听一听。

六、板书

《称象》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重点学会“船”和“做”,养成观察汉字占格的习惯。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办法。3、通过读读比比,初步领会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明确、有力。

教学重点: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办法。教学难点:

通过读、思、述、议、演示、观察等学习活动,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之处。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词语。

曹冲称一称官员柱子议论重量秤杆砍倒画线停止

(1)指名开火车领读词语。(2)齐读。

(3)选择最喜欢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注意多音字:杆)

2、观看《曹冲称象》的视频,加深印象。回顾: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文中有谁?他们做什么?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3、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有滋有味地读读这个小故事,看看会带给你们哪些启示。

二、合作探究

1、合作学习课文第三段,探究:官员们提出了什么办法称象?他们的.办法好吗?为什么?

(1)带着问题自己读课文并画出相关的句子。(2)画好后小组同学说一说。

2、合作学习第四自然段,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1)自由朗读,要求读熟。

(2)教师出示“就……再……然后……”等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再指名学生说,师生共同评价,看是否把曹冲称象的办法说清楚了。

(3)想一想曹冲称象的步骤是什么?出示曹冲称象的步骤,学生排序。

(4)思考、讨论:曹冲的称象办法好吗?为什么?

三、语言训练

1、学习第二自然段,感悟大象“又高又大”。

(1)这头大象长得什么样?这是个什么句?

(2)学生画出写大象又高又大的语句,互相交流再出示“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这个句子,指导朗读,体会大象“又高又大”。

(3)激发想象,练习比喻句。大象的身子像一堵墙。

大象的身子还像________________。腿像四根柱子。

腿还像________________。

2、指导朗读,提示学生读出惊奇、疑问的语气。出示课后练习第三题的两个句子。

(1)自由朗读句子,再指名朗读,教师指导学生读出正确的语气。

(2)说说每组的后一个句子好在哪里。(3)用“才”和“到底”分别说一句话。

四、拓展延伸

1、一头大象,官员们想不出好办法称它的重量,小曹冲怎么会想出这么个好办法呢?

(绝大多数学生会说曹冲善于观察、肯动脑筋,这也正确深层次探究曹冲怎么会想出这么个好办法,则缘于他善于联想。用秤提不动大象,曹冲想到船载得起;宰大象秤重量肯定是不行的,那么,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大象呢?曹冲又联想到石头,石头可以代替大象,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曹冲善于联想的特点。)

2、同学们,我们知道司马光砸缸、王戎识李、骆宾王写诗故事,今天又学了曹冲想出好办法称象的故事,那么在生活中,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想了什么办法解决呢?还有什么难题,现在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说出来吧,大家帮你想办法,好吗?

五、布置作业

1、把《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阅读《苹果落地》和《聪明的徐文长》,看看这些聪明的孩子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