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篇1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具体内容分为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主要是认识时间单位“分”,学会从钟面上读出“多少分”,并认识时和分的关系;第二个层次是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重在掌握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的方法;第三个层次是让学生借助推理解决有关时间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新课例题和练习广泛选取与学生生活作息时间相关的内容作为素材,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时间在生活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形成珍惜时间的观念。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认识钟面和整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同时学会合理地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时间。它可以为学生以后学习时、分、秒的知识以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备内容
认识分(1课时)→认识分;分与时的关系
认识时间
认识几时几分(1课时)→时间的读、写方法
解决问题(1课时)→时间的应用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1时=60分。
2.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初步认识几时几分(5分5分地数)。会读、写几时几分与几时半。
3.会运用时间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结合直观演示和操作,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观察、比较的方法,并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
2.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建模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
2.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备重难点
重点
1.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1时=60分。
2.能正确读出几时几分。
难点
1.感知时和分之间的关系。
2.认识几时几分,会简单的时间计算。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着重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之间的规律,安排了一道例题。教科书第48页的例题着重引导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应的规律。教材以有趣的童话场景为素材,根据间隔排列的手帕与夹子图、蘑菇与兔子图、篱笆与木桩图分别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分别感受两者个数之间的关系,感知这些事物之间的共同特点。接着让学生思考、归纳,发现其中的规律。因此,学好本课是比较重要的,是为以后学习其他的“规律”打基础。
学情分析
1、多数班级缺乏良好的学习风气。班内学生的上进心不强,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负担,有一种想要放弃但父母与老师盯着又不敢放手的状态。只要老师与父母一松,他们就不想学。因此,整个年级段很难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
2、作业质量不高。作业是训练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有力武器,作业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学习的成绩。由于本年级段的学生家长多数来自农村,自身文化素质有所欠缺,他们或是不懂教学方法,或是缺乏文化知识,或是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学生的'家庭作业存在着严重的拖拉现象,作业的质量也无法保证。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期望很高,却又缺乏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措施,从而造成对教师的压力增大。
3、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学生缺乏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的理解题意;对概念的理解不深;计算能力有待提高;粗心大意,审题失误,答题技巧不高;部分学生答题时间分配不得法。等等,造成部分同学的学习成绩存在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找这样的数学规律:1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成一排,两端的物体相同,这种物体的个数比另一种物体多一。2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成一圈,这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拓展: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成一排,两端的物体不同,这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
教学难点:学生能在课上、课后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内容,是继前几册《统计》的内容而编排的,前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点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本节主要是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比较活泼好玩,男生思维较敏捷,但欠谨慎;女生细腻,思维又不如男生灵活。《统计》这一部分的比较抽象,操作性又强,加上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基础不是很扎实。教学时,要注意层次教学及个别的指导,但又要顾及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整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
3、根据信息,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解决简单的问题和提出问题;
(二)能力目标:会看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给出的信息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及科学的态度;
2.使学生在互助交流、合作中,看到别人的优、缺点;
3.感悟学习的快乐和收获知识的喜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解决简单的问题和提出问题;
(2)根据给出的信息,正确完成折线统计图的绘制。
教学难点:
(1)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2)根据数据,正确完成折线统计图。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篇4
设计说明
“植树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本节复习课,就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巩固所学,理清思路,让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1.通过对比,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植树问题的复习分为三个类型:两端都栽树、两端都不栽树和在封闭路线上栽树。由于它们之间都存有共性:都隐藏着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因此,本节课把所有类型的植树问题归纳在一起,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公式,总结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最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所有和植树问题相关的实际问题。
2.通过变式练习,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在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三个类型的“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之后,设计了不同难易程度的练习,让学生根据前面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同时做好植树问题和生活实际问题的对比沟通,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堂练习卡
学生准备:课堂练习卡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第七单元,我们共同研究了“植树问题”,想一想,“植树问题”存在几种情况,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指名回答后,老师小结。
(1)在线段上栽树。
①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
②两端都不栽:棵数=间隔数-1
(2)在封闭路线上栽树:棵数=间隔数。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回顾,进一步理解植树问题中存在的规律,为下一步分层练习作铺垫。
⊙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基本练习。
(1)在练习本上画一条10厘米长的线段,每隔2厘米画一朵小花,两端都要画,一共可以画多少朵小花?
(2)一个堤坝长200米,沿堤坝栽一行小树,每隔10米栽一棵,只有一端栽,一共可以栽多少棵?
(3)在一段公路的.一边栽95棵树,两端都栽,每两棵树之间相距5米,这段公路全长多少米?
(4)公园大门前的公路长80米,要在公路两边栽上树,每两棵树相距8米(两端也要栽)。园林工人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
(学生自由解答,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纠正错误)
师:同学们真聪明,计算得这么准确,下面老师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题目,有没有信心完成?
2.综合练习。
一个挂钟,1时敲1下,3时敲3下,12时敲12下,当这个挂钟3时时敲3下共用了4秒钟。当12时时敲12下要用多少秒?
(1)读题明确题意。
(2)分组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层层深入地回顾了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我们对植树问题进行了回顾,大家有什么收获呢?
⊙布置作业
1.校园里有一段长80米的路,在路的一侧栽松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可以栽多少棵?
2.要在100米的马路两旁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可以栽多少棵?
3.一个圆形花圃周围长40米,沿花圃一周每隔4米插一面红旗,每两面红旗的中间插一面黄旗,花圃周围各插了多少面红旗和黄旗?
4.一个小朋友以相同的速度在路上行走,从第1棵树走到第17棵树需要16分钟。如果这个小朋友走了30分钟,应走到第几棵树?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教学重点:
税率的理解和税额的计算。
教学难点:
税额的.计算(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
(2)50吨的10%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
(4)50万元的20%是多少?
2、什么是比率?
二、新课讲授
1、阅读教材第10页有关纳税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纳税?
2、税率的认识。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2)试说说以下税率各表示什么意思。
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
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
3、税款计算。
(1)出示例3:一家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约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
(2)分析题目,理解题意。
引导学生理解“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的含义,明确这里的5%是营业税与营业额比较的结果,也就是缴纳的营业税占营业额的5%,题中“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因此十月份应缴纳的营业税就是30万元的5%。
(3)学生列出算式。
相当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列式:30×5%
(4)学生尝试计算。
(5)汇报交流。
30×5% = 30×0.05 = 1.5(万元)
4、课堂练习。
(1)教材第10页“做一做”。
(2)张老师二月份工资收入是6500元,按税法规定,扣除5000元免征额后,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这个月张老师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3)黄老师上个月工资收入是8200元,按税法规定,扣除5000元免征额后,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这个月黄老师税后收入是多少元?
(4)李工程师得到一笔劳务8000元的报酬,按规定,扣除1000元免征额后,按20%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他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5、课后作业。
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7、8题。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篇6
(一)学习目标
1、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分类的意义,学生能够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体会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3、学生在操作中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
4、学生平时要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二)学习内容
1、基础性学习包 (1)根据特定标准进行分类(2)知道分类的标准(3)比较大小(4)我学会了吗?丰收园
思维导图
2、开发性学习包
(1)水果蔬菜的分类
水果和蔬菜的区别:
1)、水果生长在树上,生长期长;蔬菜一本只有一到两年的生长期……
2)、凡生长期无花的叫蔬菜,凡生长期开花的叫水果。
(
2
)南方水果
南方水果:
3、拓展性学习包
体验活动:
(1)整理自己的书包,说一说是如何整理的
按学科: 语文书 语文本
数学书 数学本
音乐书
品德书
按功能:
教科书一类
练习本一类
工具书一类
(2)帮妈妈整理衣服
按季节分类整理;按颜色分类整理;按上衣和裤子分类整理……
(三)实施途径
1、学科单元内整合: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在帮妈妈整理衣服,放入衣橱的时候与第二课时比较大小进行整合,了节分类与比较的相辅相成。
2、学科间整合:把传统文化课中的《饮食文化》与本节课整合,了解一些水果、蔬菜的营养。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整合,渗透孝敬父父母,帮妈妈做家务的良好品德。
3、体验式活动:整理自己的桌洞、书包。
4、课时安排:本单元学习共安排3课时。
(四)教学案例:
学习内容:第二单元“帮妈妈整理衣服”——分类
学习目标:
2、学生体会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在操作中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3、学生平时应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教学准备: “挂图,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整理观察,体会生活的需要——按标准分类。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家帮妈妈整理衣服,并观察你们家里的衣服是怎样摆放的。你们做了吗?(生:做了)你们能帮妈妈干活,真是些好孩子,现在让我们想一想,通过整理和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 学生同位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现在,谁想把你的发现声音响亮的告诉全班同学?”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叠得很整齐,我爸爸的放在一个橱里,妈妈的放在一个橱里,我的放在一个橱里。”
师:“这是把每个人的衣服分别放在一起。”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上衣放在一起,裤子放在一起。”
师:“也就是说上衣、下衣分开来放。”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冬天的放在一起,夏天的放在一起。”
师:“你们家的衣服是按不同的季节分开来放。”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板书: 爸爸 妈妈 我 上衣 裤子 冬季 夏季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说得也棒极了。看来你们的妈妈都是按生活需要把衣服分开来放的.。(指着板书)其实这些都是你们家分衣服的标准,而你的妈妈把衣服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开来放的做法,就叫做分类。”(揭示课题)
二、尝试分类,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说了你们小家里的衣服是怎么分类的,现在我们来给我们班集体这个大家分分类,好吗?”“你打算怎样给全班同学分类呢?”(学生独立思考)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我想按照男同学女同学来分” (师板书:男 女)
师:“现在我们就按这个同学的想法来分分看。注意:请男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男同学,坐着的是女同学。请坐下。”“谁还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生:“按东西路队来分。”
(师板书:东路队 西路队)
师:“现在我们再来按这个同学的想法分分看。注意:请东路队的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又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东路队的同学,坐着的是西路队的同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两次站起来的人是同一批人吗?(不是)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生:“因为两次站的标准不一样,所以站起来的不是同一批人。”
师:“说得太好了。你还有不同的分法吗?”(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师板书)
生:“按长头发和短头发来分”
生:“按穿校服的和没穿校服的来分”
三、联系生活,体会分类的好处
师:“同学们刚才想出了那么多种分法来分咱班的同学,现在我想请教同学们,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呢?” (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同位商量)
教师可这样引导:哪里用到分类——具体是怎么分的——这样分有什么好处? 同时要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超市里水果蔬菜的分类;自己的书包里面的物品分类整理)
四、自主练习,应用分类,明确为什么这样分。
1、自主练习第一题: 师:“看到刚才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有一群小动物也忍不住过来听课了,它们到哪去了呢?
原来它们藏在你的数学书第21页上了,看谁能最快找到它们?” “请同学们看书,都有哪些小动物来听课了?”(学生看图说一说)
教师读要求:哪些是鸟类?用圆圈圈出来。 学生独立做。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鸟类和昆虫的区别。
2、自主练习第二题: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自主练习第三题
师:“同学们,你们去沙滩玩过吗?你们是怎么去的?(坐汽车去的)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在我们的学具盒里也有一些交通工具,请你把它们拿出来。你能给这些交通工具分分类吗?”
学生动手操作,分完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注: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跟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分类在生活中有较多应用,衣服分类,交通工具分类,学生分类,超市里的物品分类……联系生活中的这些分类之后,学生学得更有趣,更愿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