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在山的那边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①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②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难点
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诗歌。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同学们,假如我们是大山里的孩子,每天面对着高耸人云、默默无言的大山,还有不知流向何方的溪流,你想不想翻过山去看山那边的世界呢?那么在山的那边是什么?翻过山一定就是海吗?(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知
教师通过课件配乐,配画面,有感情地范读课文,或者听课文录音
学生比读、评读诗歌,注重情感,注重感知。
教师朗读指导: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三、研读诗歌,合作探究
1、教师出示问题帮助学生研读。
①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②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③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找出最喜欢的句子进行朗读品味,深入理解。
3、学生分小组研读,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并整合相关问题全班讨论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四、体验反思,课外延伸
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学生独立思考,一人交流,教师启发。(学游泳等)
教师谈亲身体验,增加亲和力。
模仿课文写法,仿写一首诗《在海的那一边》
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扎实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训练诗歌的朗读能力。
2.品味诗中重点字词及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学习重点:
1.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义。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已经从小学进入了中学,这个时候就是你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相信你们都有着新的憧憬和希望。作为现代化都市中的孩子,你们追求的是一种什么东西呢?(请1、2位同学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刚才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共同的目标。
二、朗读
那么,处在崇山峻岭当中,几乎是与外面的世界隔绝的孩子们,他们所追求的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家新的这首诗歌《在山的那一边》,一起来探讨他们的理想,看看从中能得到什么对我们实现人生理想的启发。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的听朗读(可放朗读带,也可由朗读水平高的学生朗读),认真地想一想,在这首诗中,有哪些句子、词语是值得我们三思的,把它们找出来。
播放(朗读)完后,说明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字音,词意和句子停顿。然后由学生自己朗读一遍。
三、合作探究,品味诗歌
(一)课题
1.这首诗歌的题目是《在山的那边》,那么看到这个题目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在山的那边是什么?【课件4、5】
2.为什么作者会这样想?(即:什么原因使作者去想在山的那边是什么?)【课件6】
从表面上来说,“山那边还是山”这样的发现,自然不过是“山那边是海”一类幼稚幻想的破灭。然而,“山”在诗中,是阻碍诗人通向他无比向往的“大海”的一个屏障,是一种阻碍他梦想实现的现实存在。所以,这种挫折也就预示了诗人生活中所有的伤痛和失败,它超越了具体的生活经历而成为一种普遍性的情感经验的象征。
3.【课件7、8】作者介绍
王家新,出生在湖北省的武当山下,在他童年的五六年里,一直没有走出那山的世界。一片寂静的校园,一条清澈的小溪以及无数座环抱着的群山,便构成了他幼小的心灵世界。而作为一个充满着强烈好奇心的少年,决不会满足于这片小小的天地。于是他产生了一种想法,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并为着这一个理想进行艰苦地探寻,甚至影响了作者的一生。后来,他把在探寻和奋斗过程中的所有感受和体验写成了一首诗,于是就有了这篇课文《在山的那边》。
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难点
1、重点:
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2、难点:
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交通发达的今天,不是生活在视野开阔的平原地带。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人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
(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
在山的那边是什么?
师:为什么会这么想?
(因为大山挡住了我的视线,我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
二、学习词语、注音
三、学习课文
师:诗歌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课件出示目标)
1、整体感知:
(1)师: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
(教师通过课件配乐,配画面,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2)学生齐读,鼓励学生读得更好。配乐,画面。评价。
(3)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教师出示思考题)
① 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山──困难;海──理想/信念
② 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第一节:童年时候的想望和困惑──现实
第二节:长大以后的拼搏和奋斗──象征
③ 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不怕困难,坚持奋斗,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2、研读与赏析:
师: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出示课件)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提示:“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句诗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望见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写大山好像人生气时那样“铁青着脸”,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学生有感情朗读)
(2)“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提示:“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它扎下深根。
(全班齐读)
(3)“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提示: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师: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
提示:失败后就灰心丧气。
师: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学生朗读诗句)
(4)“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
提示: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因为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非常渴望,有了理想“我”就坚强了。
(学生有感情朗读,全班齐读)
(5)“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提示: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当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惊喜万分。
(齐读)
3、体验与反思:
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四人小组讨论)
师:下面就把我们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与同学们分享吧。
(生说自己的经历)
师:正是在艰难曲折的不断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
师: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激情齐诵这首诗,让好诗伴你健康地成长!
四、布置作业
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4
一、导入:
今天我们背着背包,在父母的陪同之下,兴高采烈地来到泸水四中,开始了我们人生当中的另一个转折点。那么,三年以后乃至更长的将来你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或做什么呢?并说说为达到这一目的,你将如何做?请同学们说说。(根据学生所说的情况来点拨引导并揭示课文)——板书: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二、整体感知:
1、标题为“在山的那边”,那么,山的那边究竟是什么呢?
(提示: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全新的世界”)
2、提出问题。
(提示:在教学反馈中。)
三、局部品味:
1、提问:“山的那边是海”,这个“海”是怎样的“海”呢?
提示: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全新的世界”
2、为什么说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和海是“全新的世界”?揭示“海”的象征意义。
提示:A、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试想一想,云南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大学的校园是怎样?引导学生说了这一问题以后。点拨:这些大学的校园里你没有到过,只是你想像中的.校园。用诗中的句子来说,这些大学就是你想象中的“海”;所以说,“海”是作者主观想象的海,并不是自然景物中的大海。但是,当你一踏进这些校园时,学校里的一切,就会给你一种特别美的感觉,这种感觉用诗中句子来回答——全新的世界。B、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所说的“海”是指人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或者说奋斗目标,即理想。(还可以举:搬进新家里、考入泸水四中、经过苦思苦想而完成的一道数学题、通过整理房间后进去房子时的感受等例子来说明。)——板书:海——奋斗目标(理想)的象征。
3、既然说“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那么,作者为了实现看到这个“全新世界”的“海”,沿途中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呢?提示:“山”
4、既然是“山”,那么,“山”又有何特点呢?提示:“山”——“铁青着脸色”、“无数座山”。
5、“铁青”、“无数”的含义?请举例说明:为什么说山是“铁青”和“无数”的?
A、小学——中学——大学(时间长、困难大、苦、坎坷)
B、怒江峡谷——昆明——北京——世界(路途遥远艰辛)
C、人民生活贫穷落后——小康(科技发展慢)
D、爱国人士——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付出了血的代价,才有今天的“全新世界”)
E、今天我们的努力将回成为“明天”的“全新世界”
6、揭示“山”的象征意义。提示:板书——山——奋斗之路(阻拦前进的障碍物——困难重重、挫折)
四、板书设计:
人——山——————————到————————————海
|
|
|
|
铁青、无数——————到达——————————全新的世界
(困难挫折)|
|
||
|
奋斗之路—————漫长、艰险、曲折、起伏———奋斗目标(理想的世界)
(困难重重、挫折)
五、教学反馈:
1、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补充如下:
A、为什么说“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提示:体验失败或者挫折的内心感受以后而
总结出自己如何去面对现实的过程,则可以解决此问题了;另外,关键是要弄清“枯干”的含义——形容对理想的渴望。所以,这句话说的是,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也要勇敢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B、“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一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会这样想?
(提示:神态描写——体现了我对生活充满好奇的心理,对未来世界的向往。)
C、“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中扎下了深根”句中“种子”指什么?能“飘来”的东西应是轻的,为什么能扎下深根?
(提示:“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飘来”写出童年的我对人生的这里似懂非懂的神态。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对人生感悟越来越深,所以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D、“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节诗的含义?
(提示:通往理想的道路不是平坦的、一帆风顺的,在前进的路上回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不向困难地头和弯腰,最终就必将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谱写出灿烂的人生来。)
2、掌握字词:痴想、隐秘、喧腾、一瞬间、阴郁、凝成、诱惑等词的读音和含义。
(含义:A、发呆的想B、隐蔽、不外露C、喧闹沸腾D、一眨眼之间E、天气低沉郁闷;(气氛)不活跃F、聚集在一起G、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吸引、招引。)
3、背诵这首诗。
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2.深入诗歌意境,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3.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4.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教学重点:
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教学难点:
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课前准备:
让学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检查预习: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诗歌朗读”,并提出朗读注意事项。学生认真听读。诗歌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三、整体感知:
1.训练朗读。
范读。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
学生齐读。教师放音乐,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
学生自评。教师提示: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教师出示思考题)
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2)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3)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生:要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评析: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及诗歌体现的思想感情。)
四、合作与探究,研读与赏析:
师: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教师准备学生可能发现的问题:
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写出了作者什么心情?用了什么写法?师引导学生理解:写大山好像人生气时那样“铁青着脸”,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2.“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师引导学生理解:“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它扎下深根。
师引导:飘来的东西确实不易扎下根,而且是深根。惟有不懈努力,日积月累,滴水穿石,才能扎下深根。那么,在朗读时,应该怎么读?
3.“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有什么好处?师引导学生理解: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师引导: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
4.“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怎么理解?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因为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非常渴望,有了理想“我”就坚强了。
师:朗读这句一定要充满对理想的渴望,请你试试。(学生有感情朗读,全班齐读。)
5.“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诗的含义。师引导学生理解:很有人生哲理,当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惊喜万分。大家一起来读一遍。
6.同学们有没有过成功的经历?鼓励学生用洪亮的声音回答,调动学生激情。然后让学生带着这种激情去齐声读课文。
7.师:读了这么多遍,是不是可以背诵下来了?
五、体验与反思:
师: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1.学生结合自己经历谈启示,教师适当引导。师:正是在艰难曲折的不断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
2.再一次饱含激情齐诵这首诗,让好诗伴你健康地成长!
六、布置作业: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6
课题
《在山的那边》
总课时
2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诗人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2、加强朗读训练。
3、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对于“痴想”、“隐秘”“飘”“枯干的心灵”重点词或短语的理解。
2、对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和精神进行培养。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到诗人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思想感情。那么,诗人的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呢?这节课我们细细品味诗人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语言,来进一步感受是人的情怀。
二、新课研讨。
1、请学生朗读诗歌。
要求:注意诗的节奏、重音,品味诗句感情。
2、请学生找出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
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句诗表现了孩子怎样的情态啊?把“痴想”换个词试试?
为什么其他的词无法表现?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铁青”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这句写的是诗人自己吗?你怎么看出他的心情?
诗的语言特点: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诗人主观的感受。正如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你能读出这种感情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下深根?
(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他扎下深根。 )
“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为什么说“枯干的心灵”?
朗读这句是一定要充满对理想的渴望,请你读试试。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三、重读课文,领会感悟。
开始同学们朗读,自己觉得不够理想,现在我们已经深入理解了诗的.内涵,再把全诗朗读一遍,相信大家一定大有进步!
四、布置作业。
1、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2、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齐声朗读。
通过节奏、重音等品味诗句的韵味。
学生自学讨论。
思考某句诗之所以吸引自己的理由。
和小组的同学交换意见,如有自己不懂的诗句,也可以和同学讨论。
“痴想”意思是发呆得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这句诗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望见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丧极了。
写大山好像人生气时那样“铁青着脸”,诗人将大山拟人化,表面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学生有感情朗读前后共五句诗。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
说明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的非常渴望。只有理想能滋润“我”的心灵,使“我”的心灵不再枯干,而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生有感情朗读,全班齐读。
在深入理解了诗的内涵的基础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知识衔接
训练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课文分析和朗读训练结合起来。
板书设计
课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