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1
今天,我给学生讲鲁迅的《风筝》一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
1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两件事?用自己的话概括。
2自主学习以第一件事为例,列出记叙六要素。
3为什么在北京冬季放风筝于我是一种惊异与悲哀?
4课文叙述的第一件事中,为什么要极写弟弟的可怜,哥哥的凶暴?请找出“可怜”、“凶暴”相关的词句。
这些内容在《讲学案》中都有列出,事先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
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第二件事理解得更到位,而我觉得最简单的第一件事却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不能准确概括出来。
第二个问题中经过和结果出问题的就更多,从两个到黑板上做的同学可以看出来,后来要求学生订正,大部分同学都在记叙文后三个要素中出错,我在总结时说一要认真阅读文本,二要抓住关键词进行概括。
第三个问题对于我这班的学生来说,难度太大了,鲁迅的文章要读懂是比较难的,所以只有自己讲授,讲过之后学生还未必就懂。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对学生的阅读水平估计过高,另外学生课外时间没有真正去读,课堂上拿出上些时间来让学生阅读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真正地去自主阅读,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关注学生阅读。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2
《朱德的扁担》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到山高路陡、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食的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也表现了战士们对领袖的关心和敬爱。
这篇课文叙述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学生只有在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学生对于不常见的扁担一定充满了好奇,因此我着眼于扁担的特别之处,引导学生层层剥笋,进而了解红军战士不畏困难、朱德同志勇挑重担的革命精神。再者,由于孩子对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知之甚少,因而在教学本课时,我补充了朱德是新中国的十大元帅之一的有关知识,还告诉学生十大元帅是:*、朱德、陈毅、彭德怀、刘伯承、贺龙、徐向前、聂荣臻、罗荣桓、叶剑英。我一边介绍一边在心里感触“书到用时方恨少”呀!如果平时能多引导学生多读一些历史、革命题材的书籍,现在上起课来就轻松多了,这是我今后应该加强引导的方面之一。
在品读课文,理解课文时,我主要引导他们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来感悟文章内容。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对“井冈山”等词语感到陌生,我又稍加介绍了一些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并通过“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中的“不远处”来体会当时环境的危险。由此引导学生理解什么叫“会师”,学生在自己的“半知”和教师的讲解中理解了。第二自然段介绍去挑粮的原因是我训练学生说话的重点。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来了解储备粮食的原因和挑粮的原因,并通过反问“去挑粮容易吗?”让学生理解“山高路陡”等词语的意思,联系前面的文字感悟挑粮的艰辛,为后面学生感悟朱德和战士们同甘共苦埋下伏笔。第三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我先提问“朱德是怎样挑粮的?”让学生边读边划出相关的`句子,再边看图边用自己的话说说,先说穿着,再说动作由此产生对朱德的敬佩之情。同时也抓住“一道”、“一块儿”这两个词语,体会朱德吃苦耐劳的优良革命品质。接着,我让学生想想:战士们会怎样劝朱德?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扁担?藏好了心里会怎么想?朱德发现扁担没有了会想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去找而是“连夜又赶做一根扁担?”以此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他们在这里说得很合理到位,通过想象中他们对朱德与大家同甘共苦的精神有了更好的体会。
由于时间关系,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在最后我再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朱德爷爷就站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这样可以使让学生对朱德的了解进一步深化,让孩子将自己的感动通过明确的语言进一步巩固。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3
《掌声》是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作者以饱蘸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这个动人的故事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读来十分感人。在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又设计了给课文补白。
一。扣牢"变化"产生情感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主要把第1小节与第5小节比较教学。我先引导学生自由读第1小节,通过自由读,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去体会,感悟。然后我说:"同学们,面对孤独的小英,面对忧郁的小英,面对自卑的小英,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生自由说)你们的愿望实现了,请同学们看这段文字——(文字投影):
说也奇怪,从那次演讲以后,小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不再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
自然引入到第5小节的研读。在学生对比阅读后,感知小英的忧郁,自卑和开朗,快乐之后,我问:"是什么使小英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这样关键性的问题自然引入到下一环节的教学。
二。精心设计,用浓浓爱意打动学生的心灵。
为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我精心设计了每一个教学环节。在朗读教学的设计中,我安排了要求明确,层次清晰,形式多样的朗读,如:自读,检查读,小组合作读等多种读书方法。我还特别注重了对教材空白点的挖掘,如领会同学们两次掌声的不同意义时,我引导孩子把课文中叙述的语言转变成自己的话,用:"如果你在这些同学中间,你的掌声想表达些什么""如果你是小英,你想对同学们说什么"的'生动情境帮助孩子体会人物心理,通过这次空白点的挖掘,让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通过这次《掌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也让我深深懂得:只要我们能为孩子的点滴进步而鼓掌,为孩子的精彩创意而喝彩,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孩子们抒发心灵的天堂,相信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中都能成为一个个个性独特的自我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4
《信》这篇课文是首充满童趣和幻想的儿歌,它以“信”为纽带,以儿童特有的视角和口吻,描述“我”与小鸟、花朵、大海、云、树做朋友,并替它们写信的有趣故事。诗句间浸透着童心的稚嫩,对自然的亲昵,表达了孩子们运用“信”这个载体与小动物、植物等进行友情交流的喜悦之情,反映出了现代儿童乐于交往、善于交往的良好心理品质。
如何在本课中让学生学得有实效呢?在解读文本中,我发现,本课中有许多优美的词语,而且每节诗的结构基本相似,于是,我在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设计:
一、夯实“双基”,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双基”的训练,这是毋庸置疑的。在学习课文诗句中,我不失时机地进行了词语的比较、扩展。如:“一封——一封封”、“许多——许多许多”、“想——多么想”。通过比较词语的意思、程度,扩充例子,给学生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丰富了他们的词汇。再如,诗句中有“姹紫嫣红”一词,我在让学生明白词意的基础上,启发他们说出意思相近的词,如“五彩缤纷、五颜六色”等,在学习“风平浪静”时,让学生借助反义词“波涛汹涌”来理解词义,使学生不仅理解了词语,还扩大了学生词语的储备,有利于说话写话水平的提高。
二、拓展文本,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三年级是学生的作文起步阶段,而仿说、仿写是训练学生作文的有效手段,这首诗每小节结构相似,而且富有童趣,正是训练学生仿说的`好时机。于是,我将语言训练有机切入文本教学之中。这样,既为以后的作文教学做好了铺垫,也是在利用教学的细节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得整个教学进入高潮,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因此,我抓住时机,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我还会给谁写信?写些什么?”孩子们的思路打开,续编出一句句可爱的诗文。例:“替春天给冬天写,请你赶快下班吧,我要给人们送去温暖。”“替春风给柳枝写,赶快发芽吧,春姑娘来了。”……
三、以“读”为本,内化感受。
阅读是作者、文本、读者之间进行的一场默默的交流。我以“读”为主要手段,通过自读、分角色读、体味读、表演读等多种朗读形式,深入浅出地引导着孩子们自信地说出自己个人的感受和想法,领悟着文字背后的情感和内容,并借助“读”传递了出来。这就是一种阅读的个性化感悟。相信孩子,就要给他们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地享受成功的喜悦。
通过“读”的品味,学生、悄然领悟了本文的情感内涵——用心交往。这是一种主观的感觉,但是,在这种感觉下,有一种缘自内心的关切。对于教者而言,这是渗透。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5
《掌声》一课写的是残疾女孩小英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改变了小英的生活态度,从此微笑着面对生活。全文语言质朴,但在平淡的叙述后面饱含着充沛的情感。在这一课中,“掌声”代表着鼓励、尊重,代表着“爱”,这样一个情感主题。
智障学生语言理解能力不强,情感表达不畅,如何引导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英在掌声前、后的变化;怎样通过小英的外在动作、语言来体会小英的心理变化,这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那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培智语文教学生活化、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凸现语文本体,凸显语文课程审美特点,让智障学生在情境诵读中入情,在切己体悟中融情,在拓展延伸中升情呢?我反思教学过程,觉得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关键词理解文本,指导读感悟文本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在这里说明了“情”对于创作者和鉴赏者所起的重要作用,文章是心灵的产物,鉴赏一篇文章同样也需要用心灵去感悟,只有观赏者的心灵和创作者的心灵产生了沟通,乐其所乐,悲其所悲,才算读懂了一篇文章。所以说,在潜移默化上,在情感熏陶上,在对于学生思想产生影响上,语文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语文课堂教学能做到“披文以入情”,以及“讲文以入情”,就一定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得以认同并引起共鸣。
语言文字的美有时往往需要通过读来体会,智障学生语言理解能力不强,他们往往无法正确理解文字意思,从而无法理解文字的美。《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要求:能借助关键词句,说出课文主要内容。课堂上,我通过抓住本课关键词“掌声”,让学生找到两次掌声、掌声前后小英的变化,并引导学生将目光缩小到一个句子、几个词、一个词去体会、感受人物的心理。
二、挖掘教材空白点
“语言艺术是不具备形象的'物质形态,欣赏者凭感官直观不到任何形象,而需要通过语言符号在想象中感受艺术形象。”语言艺术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表现和再现的桥梁是想象,这确实是一个很有难度的问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善于启迪。要让智障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就要引导他们通过人物的外在表现揣摩人物心理,激发思维,主动积累,学会读书,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让原本枯燥的语言文字训练生动活泼的走入课堂,落到实处。
在教学中,我以讲故事的形式启迪学生去想象,引学生入情入境,适当设计导语,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我穿插点缀,试图激起学生情感的源头。如讲到“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我说:“孩子们,看到小英站在讲台上,你会怎样做呢?”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是一种鼓励,一种支持,一种同情,一种与文本交融的体验。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产生了共鸣。
综上所述:“披文以入情”,并进一步做到“讲文以入情”,以情营造教学氛围,以情再现课文形象、意境,以情朗读,以情激起学生创造性思维,是语文教学情感熏陶的良好途径。
三、抓住揭示文章中心的重点句段,反复诵读
本文最后一段,通过小英的来信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是全文的精髓。在教学中,我始终将这部分内容贯穿整节课,多次出示、诵读。这一段话,对于智障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通过反复诵读,让孩子们知道自身的缺陷并不能打倒一个人,要坚强;面对别人的缺陷,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献出掌声,鼓励他,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当然,没有一节课是完美没有瑕疵的,这节课我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能够通过圈划重点字词、批注等学会“不动笔墨不读书”,学会如何更有效阅读。
2.还要给每个学生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都有发展。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6
抓重点词句揣摩人物情感变化,体会父女俩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
这堂课主要是学习4——9自然段,第一个目标我感觉完成得还可以,在体会父女俩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也完成得不错,但在第二个目标中,揣摩人物情感变化做得还不够,比如:父亲捉到松鼠后高兴的心情,触摸松鼠时的神态动作。在我的'备课中,逮松鼠只是一个复习的导入,我没想到学生会提出表演,并且表演的效果还不错,这是我没料到的。在整堂课中,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在说“假如你是网袋中的小松鼠”时,当有的同学不能回答,竟有人毛遂自荐帮助他们。学生的这些变化,我想:都得归功于课外阅读,他们在课外阅读中学会了思考,在课堂上老师适当的点拨就能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
在教学《那只松鼠》一文中的“逮松鼠”时,有学生要求表演,我思考片刻,并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在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时候,有3个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同学观看。刚表演完,孩子们要求再表演一次,并提出:“松鼠”跳时应该跳高一些,再叫几只“松鼠”吧!
表演又开始了,六只“小松鼠”在讲台上跳过来跳过去,“父亲”一会儿捉这只,一会儿捉那只,累得直喘粗气,瘫坐在地上时,“小松鼠”却跑到他面前逗他。父亲想:“女儿多么想要一只小松鼠啊!”又奋起直追“小松鼠”。逮“松鼠”真是不容易,眼看要逮到了,“松鼠”却机灵地逃脱了。后来“父亲”用随身携带的网袋,终于网住了一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