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诗歌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诗歌教学反思 篇1
《春天来了》,是一首旋律流畅、歌词优美的歌曲。本课教学目标,是要学生在演唱这首歌的同时,体会春天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备课时我也立刻意识到,这是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最好的一课。
上课时,我先出示一幅大的春景图片:有青翠的草地,七彩的花朵、成片嫩绿的树林、即将融化的残雪、出洞的小动物等等。然后问:“画中是什么季节?你从哪里得知是春天呢?你喜不喜欢这样的景色?”让学生自己找春天,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图中的景色,表达自己对这幅图的情感,在朗诵歌词时,也带着对春天无比喜爱的情绪。我感觉到孩子们对春天有了直观、亲切的感受,刚要引入歌曲教唱时,有一名学生突然举手,提出了疑问:“陈老师,歌词中‘春姑娘躲在那朵花苞里’的‘春姑娘’是谁啊?”说完,学生们都看着我,我一下子被问住了,心想:是啊!春姑娘……怎么解释呢?没想到他们的心会这么细腻,这个……?我灵机一动,先让孩子们想一想,也给自己一点时间整理思绪。学生们在座位上纷纷交流起来,我也陷入深深思索中。这时,只见又有一个学生将小手高高举起,说到:“陈老师,我知道!”全班立刻安静下来。“春姑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当小树绿了,小花开了,那就是她已经来到我们身边。”我高兴地点了点头,笑了笑。他话音刚落,接着,许多学生也站起来说了说自己的看法:“春姑娘一定是热爱地球的仙女,她一来世界就变美了……”“画上面树枝飘动着,一定是春姑娘吹动的,还有小动物也出来了,一定是春姑娘用手轻轻拍拍他们,告诉他们春天来了…平时面对这65个孩子,我总是感到不知所措,回想上个学期的音乐课,课堂上经常“乱”到了极点,总觉得他们什么也不懂,说什么也讲不清楚一样。对于这个班的孩子来说,我从来没想过他们会有这样的表现,看来,我大错特错了。后面所产生一系列对话,真是我在备课时所不曾想到的,我为自己的错误观念和准备不足感到不安,为孩子们的表现感到惊讶,也很感动。孩子们带着对春天的直观美感,不仅置身于歌曲的诗情画意中,还对歌曲中演唱的“春姑娘”有了自己的理解,他们的回答充满了童真和对大自然美妙意境的理解,那春天不就在孩子们的眼睛里,在孩子们的心里吗?
下课后,我再回头想想这节课,真正感觉到新课程实施后,给音乐课带来的变化,把感受音乐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并把可持续发展教育注入课堂,更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孩子们的心是那么纯洁、天真,但愿世界少一些不和谐,多留给孩子们一些美丽。
诗歌教学反思 篇2
(1)注重文言文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多读、精读、美读中对诗意逐步了解,以至熟悉诗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读,进一步品味诗的好词妙句,感受诗中的优美意境,最后达到诗教学的目的,熟读成诵。
(2)在合作学习中培养探究能力
赏析诗中的好词妙句,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词句,在合作小组中讨论探究,交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从而形成合作学习的能力。
(3)多媒体教学手段激趣
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音乐,有关的春的图片,有关的课件,让学生有兴趣去学习,使教学的内容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我在处理本课教材中,始终坚持一个信念“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标中提倡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关系。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文本,老师与学生这样互动的局面,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文体地位,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见解或教参的解读强加到学生身上,而让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在这堂课中,我只有设计两三个大的问题,当问题的设计是贴近学生的,让他们每个人有话可说,注重题目的开放性,答案的多元化,还提倡学生多角度阅读,有创意地阅读。在这堂课中,我提倡的是返朴归真的阅读文本,从头至尾我没有将个人的阅读体验强加到教学中,生怕这些会左右了学生的思考与体验,于是才有了想象思维的存在。这正是课标中所提倡的阅读是一个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而没有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解读,真正体现了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到实施到结束,有着全新理念的引导,教师真正做到了引导,而学生真正体现了其主人的身份。
诗歌教学反思 篇3
《北方》是艾青写于抗战初期的一首诗歌。本诗运用大量灰色的意象构筑了祖国的苦难形象,诗人在倾诉土地的灾难时涌动着对祖国的热爱和担当的精神。
从教材安排看,《北方》是“祖国土”专题中“颂歌的变奏”板块的第二首诗歌,属于自读篇目。它跟“江山多娇”板块相比,明显少了几分自豪感,而多了几分苦涩的咀嚼。这种爱与痛的挣扎,距离在和平环境中成长的高一学生的人生体验比较远,因此,要让学生领会诗人疼痛中的热爱,必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声音的节奏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文本细读中品味诗人土地情结的文化内涵。因此在教学策略上,我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诵和品味意象来体会诗人炽热的爱国情感。
本课教学主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小组讨论重在过程,要求人人参与活动讨论。在小组讨论中,必须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专人负责。任务定位是否科学而合理直接决定了小组讨论的质量和效果。必须人人发言,必须专人负责组织讨论活动,专人负责记录小组成员的发言,专人负责整合成员观点形成小组意见;专人负责汇报小组讨论结果。本课例试教时由于没有严格规范小组讨论的程序,小组发言者用个人的观点随意替换小组意见,就是由于没有专人负责文字记录并且缺乏尊重学习伙伴的意识的结果。正式开课时,我对小组讨论程序进行了严格规范,因而呈现了良好的小组讨论效果。
学生小组讨论过程中我的“不作为”,是完全违背教师的身份和职责的,也是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的。今后,应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师角色,扮演了学生学习伙伴和学习指导者的双重身份,参与到学生的讨论过程,适时帮助学生跳出“知人论世”这一学习“瓶颈”,广化了学生的思维,深化了学生的认识,使学生越过“最近发展区”,进入新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学习于是发生了。
诗歌教学反思 篇4
如今,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活动已得到不同程度的改进,朝着素质教育方向努力,毕竟,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树立符合社会及个人要求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对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一、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1、以高考为教学目的,妨碍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
过去以高考考高分为教学目的,使学生的鉴赏能力在目的就错误的基础上失去了增强的动力。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将教师和教材的既定信息直接教授给学生,完全不顾学生主观学习能力的培养。另处,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多是以教师为主体,从而使学生处于一个知识被动灌输的地位,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完全得不到开发和培养。例如,在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将各种诗歌表现手法及鉴赏手法进行罗列,然后给学生进行一定量的示范,之后便是用了再用的题海战术。特别是到了高三,为了应付高考,各类卷纸,各类题目如潮水般向学生涌来,让学生不堪重负。
2、教学过程乏味,缺乏灵动
在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都以“一解题、二释词、三解构、四总结”这样一种模式来组织整个教学活动,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机械乏味。要知道,很多诗歌中都蕴含着诗人强烈的`思想情感,如果只是采用这样一种呆板的教学方式来解析,那么学生最多只能感受到教师所表达出来的教学情感,对于诗所传达的思想,便难以得到深刻的体会,而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也就无从谈起。
3、教学形式单一,创新能力缺乏培养基础
在高中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单靠一张嘴和一支粉笔,采用理论分析和进行板书来达到教学活动的开展。而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表达的内容极其有限,而且还无法激起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激情。所以,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局限了教师的教学内容,还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如今社会所欠缺的创新能力无法在学习中得到有效的培养,是需要得到内容上和形式上的丰富的。
二、有效的诗歌鉴赏教学方法探析
1、改变教学思想,明确教学目的
想要有效提高高中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那么教师教学活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什么样的活动,都在目的的指导下,拥有不同的实现方式。所以,以应付考试为诗歌鉴赏教学的目标,只会让学生成为被动接收知识和做题的机器。如今,新课程改革让教学目标得以明确,为的是提高学生自身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而教师便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改变了教学心态,为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而努力。
2、改进教学过程,生动教学环境
改进教学过程,为的是使整个课堂教学能有个井然有序而又不失热情的环境,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极易学习和愿意学习的氛围。而改变教学过程,可以以教师自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为基础,将诗歌讲解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教师在讲授杜甫的《登高》时,便可以以浓郁的思想情感作为基调,利用带感情的朗读进行情感渲染,从而让整个教学活动都在诗人的思想情感下进行,让学生能在深刻体会的基础上,把握住整首诗所要表达出的各种内容。这是种极易学习的氛围,可以让学生不用刻意学习便能体会诗歌情感,从而加强对诗歌表达方式的探究和学习。另外,教师还可以能过多媒体教学方式,将形象的动画与诗歌联系起来,再加之与诗的内容极其贴近的音乐,那么学生的对整首诗的鉴赏能力在这些工具的辅助下,便能得到了相应地提升。
3、加强教学互动,培养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是为学服务的,以往的教学模式很显然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如今,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加强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热情的提高,诱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一首诗歌,给不懂得欣赏的人看就是那么几个字,而懂的人不仅能从诗的字里行间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时所处社会背景,还能体会出诗人创作时的思想情感。而每一个人对同一首诗的理解和感受是不一样的,俗话说“有一百个观众,就人一百个哈姆雷特”,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运用各种方法,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与思想交流,从而促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并从中得出自己的看法,使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三、总结
诗歌篇幅较短,有时候就是在短短的十几个字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学思想。传统的诗歌鉴赏教学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说教式教学,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感受和知识接受能力,只为教出考高分的学生而努力。这完全背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加强素质教育思想的普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活动与社会相联结,为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努力。
诗歌教学反思 篇5
课堂教学中,每走一个环节,我都在心中问自己,学生在此环节上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成功之处:
由于做法简单,学生自觉参与读背,堂上书声琅琅;由于教师完全不讲,在“聪明的孩子会在网上自学成才的”激励下,学生学得很认真,很有新鲜感,很有成就感。
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明诗意、入诗境环节中,我先从整体入手,感知秋景,让学生画出曲中描写秋景的词语,再到部分,抓关键词语“残、寒”,通过比较,“残阳”“残月”“残霞”及拓展有关乌鸦的诗句,感悟秋日黄昏的萧瑟、冷清,感受作者当时那悲凉、孤寂之情,以及作者用词之精妙,并且通过读出情感、想象意境,让学生与文本交流,与作者沟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触动。
在学生的讨论互动中,能力低的学生可以说出:“我知道课文讲的景物是山、水等”,中上生道出:“诗中描写了一幅地面与天空的和谐画面:日头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桠不动纹丝,乌鸦树羽辍立枝头。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
作为拨动作者内心那根琴弦的“一点飞鸿影下”,我采用了以读为主,读出飞鸿的高、快、远,读出秋的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曲的最后两句,是作者的美好向往,那一幅多姿多彩的秋之画卷,是作者心中向往的乐土,也正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读白,我紧扣画面颜色的丰富多彩,让学生读出缤纷斑斓的秋之画卷,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来概括多彩的画面,并积累四字词语,并运用于以后的习作中,工具性较突显。
同样是秋之景,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反差,光比较是找不到明确的答案的,此时,我拓展白朴的个资料,使学生明白作者是厌倦官场的尔虞我诈,希望自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飞离那萧瑟冷清之处,去寻找那充满生机的.乐土,
再有合理利用了互联网资源,学生有自信;通过生生交互,老师基本不用讲,便可以得出诗的大意,比课前太多的预设,教师百般牵引强!
我在教学上还采用了比较阅读,我选用了被誉称为秋思之祖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学生找异同,从题目到用词,相仿的地方甚多,这两首元曲,我重在让学生体会它们的异同,感悟出“文章因情感而产生”,不同的心境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作品,即使在所选取意象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也会因情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文学作品,我想,这点认识对学生的学习成长的影响是深远的。
不足之处:
在感悟“残”字时,虽然通过比较“残阳”、“残月”、“残霞”,虽较为成功的让学生感悟到了中国汉字的奇妙,感受出了当时的意境,但我认为还不够,应再往下拓展,还有“残年”、“残喘”、“残照”等词语的理解,这样对“残”的理解会更深刻。但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想像时间,入境不够,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感悟,是悟不到作者笔下的情的。
另外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以读意会,不排除有小部分学生在别人讲的答案中死记硬背,学生的潜能也许没有得到充分的施展。在指导背诵时,应让学生看板书,两幅画面对比背诵,加深印象,指导表达手法: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缺少练笔的训练,因时间关系,作业仿写《天净沙·秋》,春、夏、秋、冬任意一个季节均可。(要求:抓住季节的景物特点,表达出你的心境。)无法在课堂上练笔,检查、展示。
总而言之,有得有失,但我认为是得远远大于失。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自主探究,效果会比老师精雕细刻地讲更好。
诗歌教学反思 篇6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精美的月亮图片,新颖别致的动画视频,还有我精心设计的教案,带着满怀的信心,我领着学生走进了苏轼写的这篇经典大作中。课中,我用月亮的图片来渲染情境,用有感情地朗诵来熏陶学生,使学生们很快走进了这首词的意境当中,当我讲到“宫阙”、讲到“琼楼玉宇”,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个正在月下忧郁而愁闷的苏轼,那个有才华却不能施展的他,正在黯然神伤,借酒消愁,于是,灵机一动,加入了这样一个情境渲染:在这样的情景下,你要是苏轼的话,你会想到什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孩子们说得那么绘声绘色。
结课的时候,我运用了相机照相片的`原理来引导学生体会他那种旷达的胸襟,用一种慷慨激昂的话语诉说着苏轼这不平凡的一生,想像着这富有哲理的语言:“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是何等的一种情怀。教完此首词,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也许是被苏轼那种豪放的性格,与众不同的人生思考所感染吧,同时,更为了这首经典之作拍案叫绝,清朝词评家曾说过:“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可想而之,这首调整在当时诗词创作中影响有多大,可是,冥冥中我不禁慢慢懂了,词中不仅仅有着那优美的意境,那精彩的语言,更有着苏轼他整个人生的写照,他在问天是何年,问月几时有,其实在问自已的人生该如何走,面对人生的苦难,他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一无返顾地奋发,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逝去的青春,他在唱:"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一篇篇经典,正是他奋发的见证,他走出了一个千古不衰的辉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