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一分钟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一分钟教案 篇1
一分钟教案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分钟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分钟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随着省级课题《数学教育生活化、游戏化的研究》的不断深入,大班幼儿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对我们的课题探索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让大班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又能让幼儿在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游戏和生活中某些简单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运用数学,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内容。
近阶段,我们班围绕主题《一切都在变》与幼儿一起结合其周围生活环境中各种事物的变化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究学习,其中在探索时间的变化这一活动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幼儿存在时间观念差、做事拖拉的现象。于是生成了《我和时钟交朋友》系列活动,《一分钟有多长》是其中的活动之一。通过这些活动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时间的存在,体验时间的长短及时间与我们生活节奏的关系,从而增强大班幼儿的时间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活动目标:
1、体验时间的长短,感受时间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关系,尝试对自己的活动情况进行记录并简单分析。
2、增强幼儿的时间意识,懂得无论做任何事都要专心,不拖拉,抓紧时间。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初步认识时钟,学会看整点.
2、物质材料准备:教育挂图、大时钟1个、小时钟5个、记录表、笔、橡皮泥、皮球、串珠等。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出示挂图,教师讲述生活小故事〈〈一分钟〉〉。
2、引导幼儿思考、讨论:“为什么明明上学会迟到?”
二、引发猜想:一分钟有多长?
请幼儿说说:你觉得一分钟有多长?
三、亲身探究与体验。
1、在时钟的协助下,请全体幼儿静坐一分钟,感受一分钟有多长。(懂得一分钟是秒针绕钟面一圈)引导讨论:一分钟你能做好哪些事情?
2、游戏:“一分钟穿衣服”, 初步感受动作节奏与时间的关系。
(1)请全班幼儿脱下衣服,听教师口令,大家同时把脱下的衣服穿好,时间为一分钟。教师帮助幼儿统计、记录第一次穿好衣服的幼儿人数。
(2)继续第二次游戏,同样统计、记录完成任务的幼儿人数。
(3)请幼儿对前后两次游戏结果进行对比。并请两次活动结果不同的幼儿说说为什么第一次时间不够,第二次时间就够了。
3、分组探究:玩“一分钟”游戏比赛:
分五个小组进行,每组请一名幼儿当记时员,其余幼儿自由选择游戏项目参加游戏:①一分钟画画;②一分钟串项链;③一分钟拍球;④一分钟跳绳;⑤一分钟搓汤圆;要求幼儿对自已前后两次的游戏结果进行记录、比较。
四、分享交流:
展示幼儿游戏活动记录表,引导幼儿进行交流、讨论。重点讨论前后两次不同的'游戏结果。进一步让幼儿感受时间与生活节奏的关系,懂得做事情要专心、抓紧时间不拖拉、动作就快了。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回家后与爸爸妈妈一起开展“一分钟”游戏比赛活动,进一步增强幼儿的时间观念。
活动反思:
1、整个活动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数学活动的生活化、游戏化,环节安排合理、层层递进。目标定位和教玩具材料的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及能力水平。教师能仔细、用心观察,发现孩子们生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借助生活中的小故事和游戏情节,并以一种科学探究的方法引导幼儿亲身去体验、感受。从发现问题、猜想到动静结合的验证、交流与讨论,让幼儿思维从具体形像自然向抽象过度,逐步获得数学感性经验。从而激发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一步步感受了时间与动作节奏的关系,玩得十分开心。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2、活动过程中教师能较好地把握好自己的角色,为幼儿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有效地引导幼儿参与尝试,支持、鼓励幼儿大胆交流和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幼儿在活动中形成一种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氛围,真正做到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
附故事:
《一分钟》
丁零零,闹钟响了。明明打了个哈欠,翻了个身,心想:再睡一分钟吧,就一分钟,不会迟到的。过了一分钟,明明起床了。他很快地洗了脸,吃了早点,就背着书包上学去了。走到十字路口,他看见前面是绿灯,刚想走过去,红灯亮了。他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他等了好一会儿,才走过十字路口。他向停在车站的公共汽车跑去,眼看就要跑到车站了,车子开了。他又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他等呀等,一直不见汽车的影子,明明决定走到学校去。到了学校,已经上课了。老师看了看时钟,说“明明,今天你迟到了20分钟。明明红着脸,低着头,非常后悔。
一分钟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是教学的难点。
三、课前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回归时的情景等
四、课时准备: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谈话交流:同学们,请回想一下我们三年级时学过一篇课文《东方之珠》,它告诉我们什么内容呢?(香港是东方的明珠)
出示课件:香港风光图片及中国地图,了解香港自古就是中国领土,曾经隶属于广东省。
然而它却曾经被帝国主义列强占据了长达150年之久。这是为什么呢?你们了解这段屈辱的历史吗?
(二)展示资料
1、割让历史:出示课件:三个不平等条约。
一百多年前,英国侵略者靠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香港被长期割让给英国。虽然有血气的'华夏儿女奋力反抗,但终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导致中华民族的近代史被打上了痛苦、屈辱的烙印。英国的殖民统治,给香港人民留下了数不清的苦难与屈辱。
度,50年不变。区花是紫荆花,行政长官是董建华先生。
(三)、导入新课
公元1997年6月30日午夜。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无数颗心在期待着一个庄严的时刻。香港维多利亚湾畔,会展中心五楼大会堂。中英两国政府将要进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与祖国分离一个半世纪的香港,将重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所有的中国人都急切地盼望着等待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最后一分钟》,重温那一刻的激情吧!。
(四)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诗歌,想想“最后一分钟”指的是什么时候?文中4次提到“最后一分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读后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指名说
对中国人民来说,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由紫荆花绽开的特区区旗相伴冉冉升起的时候。因为,从这一刻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它象征着百年国耻,一朝得雪。
(3)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抒发了在庄严的时刻来临前、来临时和来临后的感情?迅速浏览一遍诗歌,找出哪个小节写的是庄严的时刻来临前,哪个是写来临时和来临后?
(五)体会诗歌内容。
(六)总结升华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观看香港回归时的影视资料,感受那令人振奋的一刻.
3、情感体验:香港回来了,流浪百年的游于回来了。面对着骨肉团聚的动人一幕,你的感受是什么?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七)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回归的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了解香港的过去与现在。
一分钟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主要讲的是元元因多睡了一分钟,而迟到20分钟的事。课文内容通俗易懂,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珍惜时间的熏陶。
设计理念
根据边远地区二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本课教学设计注重为学生搭建生活与教材联系的平台,激励学生的情感体验。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读的情境,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让学生的情感与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融汇,能在有感情朗读中领悟课文内容,体味“分秒必争”的意义,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学习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体味时间的宝贵,能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学习要点
领悟课文内容,体味“分秒必争”的意义,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
教学进程
一、激情导入,感知“一分钟”的长短
1、组织学生依次表演“笑一笑”。(时间:1分钟)
2、学生交流刚才表演的感受。
3、教师小结,导入教学。
二、看图读文,感知“一分钟”的重要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说图意。教师启发谈话:画面上那个低着头的小朋友(元元)遇到什么事情,你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2、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整体感知课文。
3、学生尝试读文,想想题目中的“一分钟”,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让学生自读后说一说)
4、再看插图,体会元元当时着急的心情。
(引导学生看图感知,形成初步的感受。)
三、学生读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主识字。让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自主认读、识记。注意读准翘舌音“钟”“迟”,后鼻音“零”,鼻音“闹”等。
2、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字。
3、用多种方式巩固生字、词。
4、指导学生读课文。
(1)抽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想: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谈)
(2)自由自读。(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同桌讨论:元元两次叹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这时,他会想些什么?(要求:先自读感悟,体会元元着急的心情,再朗读,注意读出叹息自责的语气。)
(3)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再讨论:你觉得这一分钟重要吗?为什么?当同学们看见元元红着脸,低着头走进教室时,一定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就这一分钟,使他迟到了20分钟,使他感到愧疚和后悔。再讨论,让大家真正领悟一分、一秒的.重要。
(4)汇报讨论结果。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质疑: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四、品读析句,感悟“一分钟”的重要
过渡:元元只多睡了一分钟,怎么会迟到20分钟呢?让我们一起从课文的有关句子里帮元元找一找原因。
1、指导读句子“再睡一分钟吧,就一分钟,不会迟到的。”从中体会元元认为多睡这么短短一分钟是不会碍什么大事的。
2、“他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元元为什么要叹气?指导学生读出叹息、自责的语气,体会元元当时着急的心情。
3、“他又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同桌讨论:元元又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
4、小组讨论:你觉得这一分钟重要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读、思、议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交流自己的体会与理解,实现认知互补,相互促进,进一步领悟每一分、每一秒的重要。)
五、总结升华,懂得“一分钟”的宝贵
1、“元元非常后悔。”他后悔什么?(后悔不该贪睡一分钟。)找出能表现元元后悔的句子读一读。
2、朗读课文,想想第二天元元会怎么做?以“第二天的元元”为题续编故事。
(创设读的情境,增强读的趣味性,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于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深化理解,学会欣赏。)
六、实践活动,体会“一分钟”的价值
1、以“我一分钟能做什么”为题,交流自己的切身感受,体会时间的宝贵。
2、汇报课前调查情况:人们一分钟能做多少事?
3.收集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让学生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
(让学生交流,明白每一分钟的宝贵,强化时间观念,懂得不能浪费一分一秒。)
【附】板书设计:
7、一分钟
多睡一分钟→迟到20分钟
时间宝贵分秒必争
一分钟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初读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新字新词。
2、正确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实物导入:
1、出示时钟,找出一分钟,数一数,体会一分钟有多长。
2、一分钟能干什么呢?这一分钟会影响到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这一课。
3、板书课题:“《一分钟》”。
4、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为什么要追着汽车跑?
5、自由读课文,找出生字。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小老师带读。
3、读准音:
翘舌音:钟、迟; 后鼻音:零; 鼻音:闹; 轻声:欠“呵欠”。
多音字:背---(背书包)---(后背)。
找出识字规律。
*熟字加偏旁:钟、零、闹、迟、悔。
*熟字换偏旁:快---决, 诲---悔。
朗读课文:要求读准音。
三、指导写字:
1、看清部件与笔画。“包”里的部分要注意。
2、“迟”字里面的“尺”的最后一笔变成点。
3、观察字的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把字写的匀称、美观。
四、初读课文,了解图意。一分钟教学设计|一分钟精品教学设计
1、自由读课文,了解两幅图的大意。
2、说图意。(元元在追汽车,可是汽车开走了。)
3、老师对元元说:“你迟到了”。
五、作业设计:
熟读课文,想想一分钟内可以做些什么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认识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理解时间的意义及价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出示生字卡片测读。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读流利。
2、听老师读课文,谈谈自己了解了什么?
3、讨论以下问题:
*闹钟响时,元元在干什么?想什么?
*元元面对绿灯和远去的汽车时为什么叹气?
三、回答问题,朗读课文。
(1)*闹钟响时,元元打了个呵欠,翻个身,心想:再睡一分钟吧,就一分钟,不会迟到的。
(此时元元是什么情况?懒----勤快)。该用什么语气读。(懒洋洋的口气)
*齐读第一自然段。
元元看到绿灯与远去的汽车时,为什么叹气,他想到了什么?(怕迟到)
此时的元元还会想到什么?(自由畅想)
该用什么语气读第2、3自然段。(焦急、后悔)
(2)继续讨论以下的问题:
*后悔的元元怎么办?
*到了学校的元元面临什么情况?元元是怎样的表现?(学校已经上课了。)
四、朗读课文最后两段。
五、朗读全文。
六、作业设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晚)一分钟 (迟)20分钟
要早起
一分钟教案 篇6
一、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课前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回归时的情景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个日子吗?1997年7月1H。对,就是香港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日子。在那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迎风飘扬;在那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四处开放,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最后一分钟》。
(二)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或教师指名读。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3、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诗句提出来,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三)讨论交流。
1、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2、相互交流: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文中四次提到最后一分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体会诗歌内容。
1、读第1节,想一想: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激动无比的。)读出这种情感。
2、读第2、3节,想一想: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百年的痛苦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展香港的土地和天空等条约终被撕毁,领土、主权的回归。)有感情地朗读第2、3节。(自豪、激动、喜悦。)
3、读第4节,想一想:第一朵紫荆是什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急切、盼望。)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总结升华。
1、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中国人是爱自己的祖国的,盼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
2、观看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或影视资料,感受那令人振奋的一刻。
(六)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回归的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了解香港的过去与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