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矛和盾的教学设计

2025/09/04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矛和盾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矛和盾的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发明家将矛和盾的优点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故事。由此启迪人们:谁善于把别人的优点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教育学生要学人之长,补己之短,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善于研究,热爱科学。

学情分析:

1、学生对于坦克的发明过程充满兴趣,但是对坦克的作用并不是太了解。

2、要把学习的重点引导到发明过程中如何取长补短的过程,而不是如何研究和改进新型坦克。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新词,通过各种方式理解上下文的意思。

2、读懂课文,了解发明家怎样吧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3、能用例子来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含义。

4、培养学生学会集别人的优点。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发明家如何讲矛盾的优点集于一身发明坦克。

2、理解关键句,能用例子来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新课。

1、出示教学图片,引导学生汇报课前搜集资料,谈谈对矛和盾的认识。

2、教师引导: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古式武器矛和盾一根本不能满足新时代战争的需求,人们因此发明了许多更先进的.武器。比如说:坦克。

3、出示各种坦克图片,引导学生汇报搜集资料,交流对坦克的了解。

4、教师导入:有心的发明家总是从生活中,自然中寻找灵感,受到启发而发明创造的。莱特兄弟研究鸟儿飞翔的奥秘发明出飞机;从鱼儿在水中上潜下游中受到启发发明了潜水艇;而本文中的发明家从矛和盾的身上受到启发,发明了坦克。今天,我们来看看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板书:矛和盾的集合。理解“集合”的含义)。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

2、抽读生字卡片,指导字形。

三、再读课文,感悟大意。

1、指名分节读文,思考课文内容。

2、说说课文大概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发明家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告诉人们要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四、细读课文,分小组展开自学。

1、通读课文: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2、出示自学提纲,要求熟读课文,巡视自学情况。

(1)是什么促使发明家要改进盾?

找出相关段落记句子,指读——品读。

(盾太小,当敌人的矛如雨点般刺来时,将难以招架,自卫能力差,显得不够安全。)

(2)有了安全的“铁屋子”发明家为什么还不满意?他又做了哪些改进?找出相关段落。指读——品读——带感情读。

(铁屋子虽然安全,但是无法进攻,行动不便。改进方法:设置枪口或者炮口,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3)坦克之所以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一句话来说明。)

a、先看坦克在战场上进攻和自卫自如的录像片段。

b、引出学生体会,加深理解“大显神威”的词义。

(4)发明家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让你从中受到什么教育?

a、让学生自由谈启发。

b、用肯定的语气读句子:“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c、联系生活实际,用例子说明。

学生举例展示:

1、在手工比赛中,我看了很多资料,向哥哥请教,看了很多同学的制作过程,我汲取了他们的优点,做出了我的作品,最终获得了第一名。

2、人们汲取空调和风扇的优点,制成了冷风机。

3、在作文竞赛中,我的作文《美丽的家乡》运用了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总分总结构,适当的运用了另一篇课文中优美的句子,让我得了一等奖。

五、小结

发明家从矛和盾的身上受到启发,把二者的长处合二为一,从而发明了坦克,我们应该学会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且多多学习,让自己不断进步。

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矛+盾——坦克

枪口、炮口、轮子、履带铁屋子——坦克

教学反思:

1、可以在课后拓展,让学生想象如何把现在的坦克加以改进,培养学生对坦克的新的兴趣。

2、教学中读的运用不够强化,不够明确。

3、词语的理解,运用、积累重视不够。

4、备课要面向全体学生,基本考虑全体学生的认识水平加以完善。

矛和盾的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大显神威、庞然大物、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句“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世界上有许多有趣的发明都是人们从大自然中、生活中受到启发而创造的,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学生齐读课题)

二、抓住“大显神威”理解课文

1、课文中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课题的意思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并画出来! (根据回答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这里的“合二为一”就是课题中的—— —(生:集合),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 — (生:大显神威。板书:大显神威)

2、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坦克的“大显神威”呢?请自由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根据回答,出示句子: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 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①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坦克的“大显神威”? “庞然大物”这个词让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读出这个词的庞大气势吗? “哇哇直叫”中的“直”是什么意思?他们在不停地叫什么呢? “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又让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②你能用些成语形容德国兵当时的惨状吗?(学生答,教师评)老师也积累了一些,让我们一起读读。(出示词语—— —落荒而逃、溃不成军、抱头鼠窜、哭天喊地、丢盔弃甲、魂飞魄散)

③总结朗读:同学们,1916年那一战呀,当时的德国兵是非常厉害的,可以说是所向无敌。而当他们遇到坦克竟被吓成了这样,你说坦克厉害吗?你能读出坦克的.大显神威吗?

3、学生齐读重点句: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三、洞察发明之思

1、多么厉害的坦克呀! 发明家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想到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呢? 矛和盾又是怎样集合的?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1-4自然段。(根据回答,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①指名读。

②同学们,有些句子读着读着可以读出一幅画面来。请同学们自由地反复读读这句话,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师:是呀,多么快的矛啊! 对方的矛刺向发明家的上方,发明家马上用盾—— —(学生:抵挡),刺向他的下方,他马上用盾—— —(学生:抵挡),刺向左方—— —(学生:马上用盾抵挡),刺向右方—— —(学生:马上用盾抵挡),这就是—— —(学生:左抵右挡)。尽管发明家左抵右挡,还是—— —(学生:难以招架)。

③让我们来演演那紧张危急的时刻吧! 请拿出你的双手当作盾,老师的矛要进攻了,准备好了吗?我的矛刺向你的上方、下方、左方、右方……(学生做动作,说体会) 师:尽管我们左抵右挡,但抵挡得住吗?这真是—— — (学生:难以招架),抵挡不住,抵挡不及,这就是—— —(学生:难以招架)! 谁来读出发明家的急?

2、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在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自由读读2-4自然段,并画出相关句子! 根据回答出示句子:

①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②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③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 “矛”—— —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A、让我们先来研究研究发明家的第一个想法。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读这个想法,边读边想想:你认为发明家的这个想法好不好,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盾 自卫)

B、这样就完美了吗?有没有不足的地方?(学生交流第二个想法) 是呀,自卫,是为了—— —(学生:更好地进攻呀)

C、这可怎么办呢?发明家又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第三个想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矛 进攻) 发明家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样的集合使坦克在战场上—— —(生:大显神威。补板书:进攻+自卫→大显神威)

D、总结,引读发明家的思考过程。

3、再次回顾重点句。

①课件出示坦克图:让我们来看看坦克图,哪里是坦克的“矛”,它的作用是?(学生:进攻)哪里是坦克的 “盾”,它的作用是?(学生:自卫)让我们再次体会这句话吧! (学生齐读: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发明家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样的集合使坦克在战场上—— —(学生:大显神威。补充板书:矛+盾→坦克)

②学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发明家呀?

③是呀,这真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发明家呀! 他这种勤于思考的品质值得我们大家共同学习!

四、品味作品之道

1、师: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学生齐读:“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交流后再次齐读)

2、同学们,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享受着集合带给我们的便利。比如说这枝铅笔,它就集合了橡皮的优点—— —可以擦,笔的优点—— —可以书写。请与同桌讨论讨论: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东西也是集合的产物?(交流点评) 同学们,我们的身边充满了集合,我们的未来也充满了集合! 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外可以再去找找!

3、句中的“谁”除了指物体外,还可以指什么?(人)是呀,可以指人!这个谁可以是你,是我,是他。请再与同桌讨论讨论:如果有可能的话,你希望将哪些同学的优点集于一身?

矛和盾的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集中识字”与“随文释义”的方法,学习“矛、盾、持、般、蜗、坦”6个认读字;会写“矛、盾、集、持、般、架、龟、攻、炮、坦”10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等词语;在语言转换中有效理解“难以招架”、“固然”、“集合”等词语。

2、通过朗读、默读、合作交流等形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重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3、在整体把握、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习重点句段,在理解、揣摩、内化和吸收中学习语言,提高分析概括能力和品悟积累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导入。观看FLASH动画

2、揭题。从中你了解到哪些关于矛和盾的信息?预设:矛和盾是古代的两种兵器。矛长长的,头上尖尖的,用来进攻。盾就是盾牌,是用来抵挡的,保护自己的。教师随机板书:矛-进攻。盾-自卫。

3、学写生字“矛、盾、集”。板书课题。矛:不要少一撇;盾:外侧有两笔;集:共有五横,长短有变化字形才好看。(2)在插图合适的位置写一写“矛”和“盾”。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大意

1、自读课文。这场比赛,让发明家想到了什么,发明了什么。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学习词语。课文中有许多词语,你会读吗?教学方法:同桌互读-指名读-释义-齐读。课件出示词语:集合 招架 紧张 乌龟 自卫 进攻 炮口 坦克 战场 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庞(páng)然大物 释义词语预设:

集合: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谈一谈所知道的意思,再回归到课文内容上来说,最后提示学生可以用课本中的一个词来定义,即合二为一。

招架:找到课文中的句子,请学生自己读一读,能否换个词来说?即抵挡的意思。

大显神威:找到课文中的段落读一读,理解什么是大显神威。

炮口、坦克:学习了课文之后你一定就能想像出样子来。先不出示图片。希望学生透过字里行间,从文字的描述中感知。

3、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1)默读思考后同桌互相说-指名说,教师随机归纳概括板书:矛-进攻-枪或炮口;盾-自卫-铁屋子;(2)概括成一句话,提供词语:自卫 进攻 坦克 战场 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三)潜心会文,品读词句,体会思维过程

1、指名读1-4段。课文哪几段写了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势集合,发明了坦克?(1-4段)指名读,其他同学在心里跟着读,边读边思考,思考发明家是怎么想的。同桌交流,给出提纲: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明家灵机一动,对了:_________________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指名读段落的时候,随机学习第一段中的词语――“手持”,就是手拿的意思。

2、学习第二段。(1)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问:这句话的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矛进攻的威力很大,为什么?预设:

雨点般:你能想像那是怎样的雨点吗,如春雨般温柔吗?是疾风骤雨啊,雨点又大又密集。请学生好好读一读

左抵右挡:通过师生接读来理解。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左方刺来,生:发明家的盾向左边抵挡,还是难以招架。师:右方;左上方;左下放;右上方;右下方;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边说边加快语速,以此感觉激烈的争斗场面。用朗读展现出矛强大的攻击力。

(2)比较句子,学习比喻的修辞方法。如果我把句子改一改,你觉得哪个句子好,为何?课文中用上了比喻,更能感觉到矛进攻非常激烈。再次读句。

(3)在这紧张危机关头,发明家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学生接读:盾太小了!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发明家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于是他灵机一动产生了一个想法,学生接读。问:这里用几句话写出了发明家的`想法,用了什么标点?感叹号表达着强烈的感情,你能把它的情感读出来吗?

3、学习第三段。(1)过渡:盾大得像个铁屋子,的确刀枪不入,可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2)读了句子,你知道固然安全是什么意思。固然能否换个词儿来说?

4、学习第四段。(1)自读段落,是否有不懂的词儿或标点?预设:“矛”打上了引号,因为不是真正的矛。长长的一横叫破折号,破折号占两个格子的位置,在文中的作用是解释说明。“安上”就是装上的意思。“履带”:查词语手册去。(2)出示坦克图片,对照图片找一找矛和盾的影子,形象感知什么是履带。

5、小结。(1)坦克就这样发明出来了。这个过程,就是发明坦克的过程,就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考过程。集合是一种想问题的方法,是发明的一种方法,带着这样的理解,一起读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四)对比冲突,引发思考。

1、对比。矛和盾是古代的两种兵器,很早就在战场上使用了,而坦克,直到近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才发明。它们前后相距一千多年。在这一千多年中,有千百万人使用过矛和盾,却直到近代,课文中的发明家才发明了坦克,这是为什么?

2、出示单元导语。学习了课文之后,再来读一读P100单元导语,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很多的启发。

矛和盾的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设计思路:

“常见的酸”与生产、生活联系较大,是进一步学习、巩固酸、碱、盐相互反应关系知识的基石,在中考中也占较重要的地位。但复习课又不能像新课那样有趣味。因此,本科组设计这节复习课时,先以猜谜语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通过回顾几种常见的酸的化学式来巩固酸的组成;通过复习两种常见的酸的特性和用途,引导学生梳理相关的知识点;通过总结归纳酸的化学性质,巩固对有关酸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的理解。最后,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引导学生应用相应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题能力。

二、复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巩固酸的组成;比较归纳,构建酸的通性,掌握规律,形成酸的化学性质的知识体系。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常见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规律。

②通过总结酸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学习方法,学会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归纳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1、认识酸的化学组成,并能分辨酸、碱和盐,能熟练写出盐酸、硫酸、碳酸的化学式;

2、了解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特性和用途

3、认识酸的腐蚀性,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溶液。

4、理解盐酸、硫酸的化学性质;能熟练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准确描述化学反应现象,能进行简单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

猜谜语活动。思考、

回答通过一系列的猜谜语活动,以趣导学,激发学习动力,加深对常见的酸的特性的认识。

(投影)复习目标聆听、

阅读让学生知道复习的目的

(投影)

“印象中的酸”思考、回答回忆“几种常见的酸的化学式”,总结归纳酸的组成;

(投影)

复习: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及使用注意事项。

思考、回答通过齐答的学习形式,让学生能快速回忆、梳理,记住相关知识,增智活动:“看谁数得快”。请学生伸出左手,以一个手指头表示一种性质,按顺时针的形式,数出酸共同的化学性质。

思考、

参与、

回答、通过有趣的小游戏,让学生快速回忆、记住酸的通性,并总结酸具有通性的原因,

(投影)活动二:

填写“酸的化学性质”表格思考、回答巩固典型的有关酸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回忆相应的实验现象,加深理解、记忆。

(投影)活动三:

以提问、分析、评讲的形式,完成“达标检测”。

思考、回答应用相应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及解题能力。

(投影)小结:

再次让学生举起左手,小结酸的通性思考、

回答。巩固复习,归纳酸的性质,加深认识。

(投影)布置作业:记录作业巩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酸和碱的性质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酸和碱的'性质”,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教学内容第二课时常见的酸硫酸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授课人授课班级

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识目标:知道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浓硫酸的稀释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重难点分析重点: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浓硫酸的稀释

难点:硫酸的和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课前准备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二、硫酸(H2SO4)

展示浓H2SO4样品(请学生回答色、嗅、态)

【板书】1.浓H2SO4

(1)物理性质:无色、粘稠、油状液体,难挥发。常见浓H2SO4密度1.84g/cm3、H2SO4的质量分数是98%。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教师演示

【实验】“浓硫酸特性的有关实验”请学生回答浓H2SO4具有哪些特性?

[讲解]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浓H2SO4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所以具有吸水性,可做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脱水性:即按水的组成从有机物中夺取氢氧元素。纸和木炭均含C、H、O元素(属碳水化合物)可以被脱水成碳。

浓H2SO4和金属反应不放H2,而生成H2O和其他产物,表现出强氧化性。

【板书】(2)浓硫酸的特性

①强氧化性——与金属反应不放出H2

②吸水性——可作气体干燥剂

③脱水性——如使蔗糖变黑

【思考】1.如果不慎将浓H2SO4溅到皮肤或衣服上如何处理?

2.长期敞口放置浓H2SO4质量如何改变?

【提问】实验室中常用稀H2SO4,如何将浓硫酸稀释呢?

【演示】实验“稀释浓硫酸”(可请同学用手接触烧杯外壁)。

[讲解]浓H2SO4溶于水放出大量热。

【提问】为什么切不可将水倒入浓H2SO4中?(请同学参考课有关内容回答)

【板书】(3)浓H2SO4的稀释:酸入水、沿内壁、慢慢搅动。

【小结】浓H2SO4的物理性质及特性。

【提问】盐酸有哪些化学性质?

[回忆]盐酸的化学性质及有关化学方程式。

[讲解]稀H2SO4和盐酸一样也能电离出H+和酸根离子,其化学性质是否相似呢?有无差别?请同学做实验,描述现象并书写化学方程式。

【板书】2.稀H2SO4的化学性质

(1)稀H2SO4与指示剂的作用

【学生做实验】现象:紫色石蕊试液遇稀H2SO4变红、无色酚酞试液遇稀H2SO4不变色。

【投影】(2)稀H2SO4+某些金属→盐+H2

【学生做实验】锌、铁与稀硫酸反应。

【板书】Zn+H2SO4=ZnSO4+H2↑(置换反应)

Fe+H2SO4=FeSO4+H2↑(置换反应)

(硫酸亚铁)

[提示]在置换反应中铁的化合价为+2价。

【板书】(3)稀H2SO4+金属氧化物→盐+水

[学生作实验]生锈铁钉与稀硫酸反应及CuO与稀H2SO4反应

【板书】Fe2O3+3H2SO4=Fe2(SO4)3+3H2O

现象:铁锈溶解、溶液呈黄色。

CuO+H2SO4=CuSO4+H2O

现象:黑色CuO溶解,溶液呈蓝色。

【问题】Fe与稀H2SO4及Fe2O3与稀H2SO4反应后溶液颜色是否一样?在铁锈逐渐消失时为什么会有少量气体生成?为何气体?

【板书】(4)稀H2SO4+碱→盐+水

【板书】Cu(OH)2+H2SO4=CuSO4+2H2O

现象:Cu(OH)2溶解,溶液呈蓝色。

【小结】以上均为稀H2SO4中H+的性质。

【板书】H2SO4+盐→新酸+新盐

【做实验】稀硫酸与氯化钡溶液反应。

【板书】BaC12+H2SO4=BaSO4↓+2HCl

白色沉淀,不溶于水和稀HNO3

【小结】此反应用于检验硫酸和可溶性的硫酸盐。

请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并结合性质总结硫酸的用途。

【板书】3.硫酸用途:化工原料(制化肥、农药、火药、染料),除锈,精炼石油等。

【作业】配套练习

矛和盾的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全班能正确读写生词,在此基础上每个人还能根据自己的水平用一个词或几个词造句、写话。

4、养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生词并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一些生词的读写和运用。

【教学准备】

矛和盾的图片及有关生字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生词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3、巩固新词。

〖照顾差异策略:想把生词读一遍的得一颗星,想把生词读一遍并用其中喜欢的一个词或几个词说话的'得两颗星。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自己把课文再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照顾差异策略:允许优生离开座位帮助学困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6、了解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教学意图:教学中常会碰到在掌握生字词时不同水平的学生掌握的速度是不一样的,一些优生常在统一的教学步调后无所事事,甚至做些小动作,在这种时候设计异步教学大有好处,以上两个异步策略的设计就是让优生发挥出更大的潜力,让学困生有可能的话也摘到更大的果子吃。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4、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5、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⑵“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14个生字,要求:学生认记生字,并观察哪些字最难写,等一下给同学提醒。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

⑴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⑵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3、学生提醒哪些字最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照顾差异策略:允许写得又快又好的学生读课外书并做摘抄。

【作业】

1、必做题: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2、选做题:从本课生词中选用自己喜欢的一个或几个词写话。

〖照顾差异策略:选做题优生必做,其余的选做。

【教学反思】

1、本节课运用直观的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抽象的矛和盾有了直观的印象。

2、能从“差异教学,异步发展”的课题出发,设计多个异步策略,让优生在课堂上没有吃不饱闲着没事干的事情发生,让学困生在优生地指导下进行较到位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3、鼓励学生针对课文内容多提有价值的问题,避免滥问。

4、在写字时发挥学生的积极自主性,让学生来当小老师,指出某个生字难写和易写错的地方,学生对这个环节兴致很高。

矛和盾的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指导书写生字“矛、盾”和理解“夸口、张口结舌”等词语。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精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成语的寓意,懂得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理解成语的寓意,养成良好的积累知识的习惯。

教学准备:

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板书:8、成语故事)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引出《自相矛盾》。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轻声读成语故事《自相矛盾》,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拼读生字表中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自学情况,指导书写。

三、精读与感悟《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成语中的矛和盾仅仅是指那个楚国人买的兵器矛和盾吗?

3、细读课文,抓关键词句,在交流讨论中感受人物形象和文章寓意。

预设:“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导朗读好人物语言。

这个楚国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结果怎样?“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周围人怎样看他?

你又怎样看他?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文章为什么到这就结束了?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小结

五、拓展与延伸

1、用今天学到的学习成语故事的方法,学习《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这两个成语故事。

2、阅读《成语故事》,积累更多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