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北大荒的秋天》教学反思

2025/09/05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北大荒的秋天》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北大荒的秋天》教学反思 篇1

《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写景的课文,描写了北大荒天空,小河,原野的美丽风光和丰收时的热闹景象,以此来让学生了解如今的北大荒是个美丽又富饶的地方,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课文描绘了北大荒迷人的美景,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北大荒的美。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哪些词表现了天空的美,再说一说原因。学生能迅速的找出表现色彩的词,来体会天空的绚烂,从“抖动”这个词来感受流云的'那种飘逸的动态美。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流云也许还会有哪些颜色,会有哪些形状,并通过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眼中的流云像什么 ?课堂上,有一个学生说流云像彩色蛇。我马上说出自己的体会:可怕的东西肯定是不美的。再回到文本,“真像是美丽的仙女在天空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这句话体会作者比喻的恰当,不仅把流云的色彩的变化多端、美不胜收生动的写出来,同时让读者体会到作者的喜爱之情。第四小节,美在原野的热闹非凡。原野的热闹非凡,如何美?大豆摇动豆荚哗啦啦笑,高梁扬起黑红的脸庞乐呵呵的演唱,那是丰收的喜悦,丰收的歌唱,这不是世间最美的景象吗?在教学完第四自然段时,总结本段的写作特点——总分方式。课后,让学生进行片断练习:课间,操场上热闹极了……通过练习,学生对这样的写作方法有了初步的感悟,对今后的习作来说,应该是有所帮助的。

《北大荒的秋天》教学反思 篇2

谈到《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首先我想向大家介绍我最近在看的一本书——《黑白记忆》,这是作家肖复兴刚推出的一部回忆录式的长篇纪实文学。作者在xxxx年8月重返北大荒,时隔22年后再重新踏上那片黑土地,面对曾留有自己青春痕迹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面对现在依然生活在那里的老农和老知青,面对那些永远留在那里的知青亡魂,作者的心灵再次受到冲击和震撼,感情的闸门再次被冲开,于是开始了一次追忆如梦年华的青春之旅。当然,我不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也没有去过北大荒,但是我却被北大荒人的淳朴、热情、勤劳、善良深深打动。正好这时学校安排我上一堂公开课,也正好我教到这儿,于是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篇课文。

《北大荒的秋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说明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4段,分别讲了北大荒秋天的到来、北大荒秋天景色的美丽、北大荒物产的丰富以及作者对北大荒的秋天的热爱之情。其中,第二部分是重点,通过对北大荒的天空、小河和原野的描绘到秋收的喜悦,写尽了北大荒的富饶。

根据课文及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利用课件,展现情境

儿童天生喜爱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事物,抓住了儿童的注意力,也就抓住了调动儿童积极性的契机。首先,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北大荒的天空图,一下子带着学生走进了北大荒,感受了天空的一碧如洗,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北大荒的天空美,美在它的一碧如洗,更美在它的绚丽、丰富,而流云不断的流动、变化更让人感到它的奇幻与神秘。接着,我又通过课件出示了四幅流云的图片,看着“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学生一个个都张大了嘴巴,甚至还有人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然后,结合教学过程,我将北大荒的小河、原野、昔日的北大荒、北大荒人修水利开荒地、北大荒现在四季如歌的景象等图片及文字一一呈现在学生眼前,以此丰富学生对于北大荒的感性认识,在具体可感的画面面前,进一步超越文本,发挥想象,相机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二、以读为本,培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能力,是低中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饱满的感情和浓郁的色彩,为我们描绘了北大荒令人心醉的景色,展示了北大荒的劳动者辛勤耕耘的成果,勾勒了一幅独具魅力的北大荒秋景图,是一篇很适合用来训练朗读的教材。本堂课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比赛读。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目的,通过多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和表达的情,并由此欣赏和品味作者那种简练而又多姿多彩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课文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河的文字极其优美,我很希望让学生将这段话读好。小河美,美在它的清澈见底,更美在小鱼欢快的逆水而游。精读时,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打比方的句子,体会小河的清和静,小鱼的出现,使我们感受到了勃勃的生机。这时,我说:如果说,静静的小河躺在大地的怀抱中,是一种宁静的美!那自由活泼的小鱼则是一种灵动的美,这一静一动我们要在读中细细品味。首先,我示范读。接着,学生自己练读。然后,我再指名读。最后,全班齐读。这一段,学生朗读时声情并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丰富想象,巩固知识

以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为例,这一自然段向读者展现了北大荒原野热闹非凡的景象。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份热闹,首先,我让学生轻声读这一段,并注意听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说听到了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还有的说听到了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接着,我启发学生想象:你知道为什么说大豆发出的是笑声?高粱这位快乐得涨红了脸的小伙子为什么唱歌呢?他想把自己的歌声献给谁?学生们发挥想象,畅所欲言,甚至还有个调皮的男孩说高粱在唱流行歌曲,整个课堂也热闹非凡,似乎把北大荒的原野搬到了我们的教室。通过这样的训练,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想象能力,又能进一步巩固课文的内容。

四、深化主题,拓展思维

人文是语文的底色,是语文的生命。只有拨动了孩子的心弦,孩子才会对语文魂牵梦绕。课堂即将结束时,我忽然来了一个转折,我问学生:既然北大荒景色优美,物产丰富,为什么还叫“北大荒”呢?你们知道当年的北大荒是什么样的吗?接着,展示了两幅北大荒的图片,学生们都大吃一惊,昔日的北大荒居然这样荒凉。然后,我告诉他们,当年有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奔赴到这冰天雪地、莽莽荒原。他们修水利,开荒地,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勇往直前,才有了如今这四季如歌的北大荒。同时出示北大荒人劳动以及现在一年四季美丽景色的图片。接着,我让学生讨论:现在,你觉得“北大荒”这个名字还合适吗?名字由“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真正的变化是我们创造的吗?最后引用已故的北大荒著名散文作家平青的一段话,揭示出文章的中心:“北大荒的历史变迁,就是一部壮丽的史诗。每一寸土地上,都刻写着闪光的诗句,这部史诗的作者,正是那些千千万万的垦荒战士,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年年月月地刻写着,一代一代地刻写下去。”这一部分的教学,我想通过北大荒以前的荒芜和现在的美丽的严重反差,孩子们应该能深刻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把握文章的内涵。

当然,这堂课准备仓促,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将继续努力,追求那份属于北大荒天空的独特之美:纯净而又绚丽,宁静而又高远!

《北大荒的秋天》教学反思 篇3

《北大荒的秋天》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北大荒的秋天》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北大荒的秋天》教学反思 篇4

我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第五小节时,这个小节主要讲了北大荒的秋天物产丰富。在教学这一小节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看看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北大荒“物产丰富”,学生通过阅读很快就找到了“这里的田野、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的草甸子,都会在这个季节里用双手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通过让学生想像“田野、山岭、江河、草甸子会在这个季节里捧出什么样的宝物来。”学生们很快就能体会到北大荒“物产丰富”。

可是对于“大豆摇铃千里金”学生们不能够从中体会出来“物产丰富”,究其原因是学生们不知道“大豆摇铃千里金”是什么意思,这时候该怎么办呢?是怕浪费时间,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还是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呢?如果直接告诉他们答案,就没有意思了,学生们也少了一次开动脑筋的好机会,于是我就不着急了,让他们在仔细的读一读课文,思考一下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过了一会儿,有人举手了,说:“那里的.粮食成熟了,有很多高粱、稻谷。”看来他们还是没有把课文读懂,他们的思维还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理解课文。我让学生接着再读一读课文,再好好地思考一下,学生们有一次埋下头去读书,这次学生们终于读懂了“到了秋天,大豆成熟了,田野里一片金黄。”在这里我又让学生联系前文描写大豆的句子“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通过朗读学生们脑子中浮现出这样的情景:秋天到了北大荒原野里成片的大豆成熟了,一阵风吹过来,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就像在摇动着铃铛一样,田野里一片金黄。这时,前排的一位学生激动地叫了起来:“在这里呢!”我一看,他正指着书中的插图呢!是呀!书中的图片多好地解释了“大豆摇铃千里金”。那黑红黑红的高粱,蓝绸子一样的小河,还有那满山遍野金黄色的大豆,多么美的景色呀!让人不由得感叹“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如果我能早点运用插图学生在理解起来应该更加容易点。

《北大荒的秋天》教学反思 篇5

xx老师在我执教的苏教版第五册《北大荒的秋天》一课中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让我受益匪浅。

1、一堂成功的课,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在此基础上再设计教学过程。

2、教师的语言要具有一定的震慑力量,每说一句话都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的注意力。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学生要具有亲和力。当一个学生正在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时,作为教师你不能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这位学生身上,而忽略了班里其他的同学,这样会导致这部分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思维脱离了课堂(有的学生趴在桌上,有的学生东张西望,还有的学生无所事事的随意的.做着小动作……)当你想重新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时,就显得微弱了许多,这样就大大地减弱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4、对于课文中一些重要的字词未能很好的把握,没有完全让学生深入地去体会感受。一碧如洗、抖动、燃烧……当讲到“一碧如洗”这个词时,不仅需要让学生明白这个词语的意思(天空好象被水洗过一样,非常美丽),更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到,天空被水洗过后的那一种干净、明亮。我们不能把重点放在“洗”这个字上面,而应该把重点放在“干净”这一个词上。说到“燃烧”这一词时,教师没能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应该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北大荒的人们那一种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没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原野的“热闹非凡”。在这儿,可采取一种对比的方法,先出现一小片大豆,再出现一大片的大豆,让学生在视觉上有一个真切的感受:大豆的多,笑声也就多,进而感受到原野“热闹非凡”,下面用同样的方法来教学“高粱”和“榛树叶子”这两块内容。用这种方法就更能让学生体会“热闹非凡”,然后朗读的时候也就更有感情了。

5、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应教师应该及时做纠正。在教学到“沉甸甸的宝物”时,我提了一个问题:除了大豆丰收了,还有些什么呢?学生中有人回答“苹果”、“香蕉”……这些都是南方的水果,这时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课文中讲的是北大荒的秋天,而非我们这里的秋天,北大荒的秋天盛产的是大豆、高粱、小麦、山查……一些农作物。

经过xx老师的细心指导,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有许许多多的不足,在今后的日子里我更要虚心学习,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的要求,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提升,把一个全新的我展现在大家面前。

《北大荒的秋天》教学反思 篇6

小学语文《北大荒的秋天》中作者选取了北大荒秋天的天空、小河和原野为描写对象,用细腻生动的笔法绘就了一幅色彩绚烂、丰收在望的秋景图,生动的说明了北大荒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表达了作者热爱北大荒的真挚情感。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是一篇不错的美文。教学本文时以美读课文为主,引导学生读中悟情,或读中联想、读后拓展、美画秋景。阅读中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凭借作品语言与作者携手同游这美丽而富饶的北大荒,增加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伊始,我以疑入文,促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来,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兴趣盎然地投入课文学习。

第二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初读寻找美。让学生自由朗读2-4自然段,挑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美景介绍给大家。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与理解。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片段去朗读,为下一步学生真正拥有自己的感受打下基础。

在感受天空之美的部分中,中年级的学生比较倾向于直观形象的感知,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想象流云的色彩,并进行口头描绘(说说其他色彩、夸一夸流云),使学生在脑海中有多种色彩的呈现,以此来促使他们进行美的朗读,让他们更能感受到流云色彩之绚烂,北大荒天空之美丽。

在体味小河之趣中,新课标强调要“运用联想和想象,表达丰富内容”,这理念在阅读教学中也可渗透与落实。在小河这一段落中,由文章阅读去诱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清澈见底的河水之中还会有些什么?它们在干嘛呢?)借此开启想象之门,点燃想象的火花,再由想象去激情读文,更显兴趣盎然。此外,朗读也是一种极富个性的,融理解与表达与一体的综合活动,不同的个体,朗读的方式也肯定存有差异,指导朗读时摒着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理念,评价以激励为主。如在指名读“小鱼”一句时,针对不同学生的'朗读,给予幽默而有个性的评价语言,学生顿感轻松、有趣,把自己想象成不同身份的小鱼,乐于朗读这一段落,从而页达到了喜欢该段的教学目的。

在演读第四自然段,分享原野之乐中,兴趣成了学生了血的动力,读读、演演、唱唱是孩子们的最爱。教学本段时,尝试给学生留下一点自由开拓的空间,让他们把自己想象成高粱、大豆、榛树,来为原野增添热闹的气氛。紧接着在活泼有趣的课堂氛围中一起演读这一段落,共同分享原野之乐。

最后,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发展广阔的个性天地,走出课堂,或摘抄或绘画,与文本阅读相融合,形成新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