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科学教学设计

2025/09/05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科学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科学教学设计 篇1

说设计意图:

新《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空气是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世间万物的勃勃生机都是因为有空气的的存在,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去发现问题。使幼儿变被动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说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特征及作用。

2、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3、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4、乐意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说活动重点:

利用有趣的科学操作活动,使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产生兴趣。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科学启蒙的关键,它将使幼儿永远保持探究学习的热情。因此,我把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做为重点,精心的呵护和培植。

说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通过老师的示范操作实验,从中找到空气,我班幼儿年受其原有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的影响,对事物及其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很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

说教具和学具:

皮球、透明玻璃杯、粉笔、透明盛水容器、蜡烛、打火机、碎纸屑、卡纸

说教法、学法:

1、教法:本次活动将运用启发提问法、观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实验操作法等,使幼儿感受空气的存在

2、学法:幼儿在与老师互动中通过猜谜,实验操作、观察获得认知能力的。

说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猜谜语,引出课题: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位好朋友,我们一起来猜猜它是谁?

谜语:

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一时一刻离不了。(空气)出示皮球,让幼儿说出皮球为什么会鼓起来?谁住在皮球里?(空气)

(二)提出问题,幼儿猜想。

1、寻找空气:

小朋友们,我们现在一起来找一找,什么地方有空气?出示皮球,让幼儿说出谁住在皮球里?(空气)

2、幼儿讨论后回答,教师点评。

(三)实验操作,探索活动。

1、身体里的空气请幼儿伸出一只手,嘴对着手用力吹气,感知身体里空气的存在。或用手捏住鼻子闭上嘴巴,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2、粉笔里的空气。

以小组的形式,幼儿分别把粉笔头放入盛水容器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并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说出来。

(四)做实验,感知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和你们玩个变魔术的游戏(师示范)。

(五)倒不出来的水。

1、出示玻璃杯和厚卡纸。给玻璃杯倒满水,盖上卡纸,然后把杯子倒过来。你能使杯子里的`水不倒出来吗?成功的和失败的一名代表来演示。通过对比,幼儿知道只有使杯内无气泡(杯内无空气),才能将杯子倒过来。幼儿再次进行试验,直到获得成功。

2、是谁在帮忙。为什么杯子里没有空气,水才不会倒出来?究竟是谁在帮忙?谁那么有力量?引导幼儿交流:杯子里没有空气,外面的空气就会不让水从杯子里流出来。

3、将蜡烛点燃请一幼儿用玻璃杯罩住,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幼儿作答,把碎纸屑放在桌子上,幼儿分组:用手在周围煽动,观察纸屑的变化。让幼儿感受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只是我们看不见它。

活动反思:

本活动让幼儿对实验中发生的现象产生兴趣,在实验中让幼儿反复玩,使幼儿在操作;探索的基础上获得经验,玻璃杯中没有空气,外面的空气就会把水压入杯中卡纸就被吸住,水不会倒出来。同时我在这课添加了用杯子去盖点燃的蜡烛,一下蜡烛就灭了。空气可以支持燃烧。这样吸引幼儿的注意,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幼儿建立一个探索、尝试与交流的平台。,幼儿容易理解。在活动中我运用了启发提问法,观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实验操作法。幼儿通过猜谜语--寻找空气--试验操作的教学环节,让抽象的自然想象变得具体化了,课堂气氛很活跃,突出了活动的重难点,通过科学探索活动,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利用简单的科学实验使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也是这次活动的亮点,让幼儿理解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无处不在,只要有空隙的地方就有空气。也培养了幼儿的认知能力。

科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图片和资料让学生了解宇宙方面的知识。

2、能自己查找关于宇宙方面的知识。

3、通过本课学习,能对宇宙产生兴趣,并热爱我们的航天事业。

教学重点、难点:

能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宇宙方面的知识。

教学准备:

关于宇宙方面的各种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让学生查找关于宇宙方面的资料。

2、结合上几节课的内容,引领学生学习宇宙,探索宇宙。

二、膨胀的宇宙

1、我们知道在太阳系之外还有很多星体,你们都查找到了哪些关于宇宙方面的资料。

学生小组查找资料,并交流资料。

2、观察宇宙图片、资料,说说你对宇宙的认识,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谈感受。

3、你知道星系间的距离是多少?能用千米单位来计算吗?

学生讨论,寻找资料。

4、引出用来计量恒星距离的单位──光年。

5、我们知道银河系是非常庞大的星系,在宇宙中你还发现和它类似的星系吗?

学生查资料,仙女座星系、猎户座星系等。

6、师讲述:现在人人们用天文望远镜已经观测到距我们120亿光年的`宇宙空间深处,仍没有看到宇宙的边缘,而且科学家还发现宇宙正处于膨胀之中!

三、充满活力的宇宙

1、出示恒星一生的图片。说说恒星的一生。

学生边看图片,边查寻有关恒星资料。

2、师讲述宇宙中每时每刻都会诞生许多恒星,同时也有许多恒星消亡。

3、学生观察超新星的爆炸前后图片,想象充满活力的宇宙运动过程。

四、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1、你知道人类最早登上月球的是什么时候?

学生查寻关于人类登月的新闻资料。

2、我国是世界公认的火箭发源地,说说我国航天事业,以及对我国未来航天事业发展的猜想。

3、关于航天方面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学生继续查找资料。

4、阅读书本,人类在航天事业上所做出的贡献。

5、查寻为航天事业做出过贡献的科学家。

五、课后延伸:继续寻找关于宇宙方面和人类在探索宇宙方面的资料,以及我国“神州xx”载人飞船资料。

科学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2、了解血液循环器官的构成及循环过程

3、能通过模拟实验推测出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用来制作简易听诊器的乳胶管和漏斗一套,模拟脉搏和心跳的气球、注射器、乳胶管,人体血管分布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知道,我们运动时心跳和脉搏都会加快,究竟心跳与脉搏有怎样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授

1、指导学生搜集自己运动前后脉搏和心跳的数据

(1)学生自己测量运动前的心跳和脉搏的次数

(2)运动后由自己测量脉搏,同时请一位同学帮助测量心跳。

(3)指出:在使用制作好的听诊器时,乳胶管的一端放在耳朵上,漏斗则压在胸部的中央附近,也就是心脏的部位倾听。

(4)把以上测得的结果填写在书本中的表格里。

2、指导学生认识心跳与脉搏的关系

(1)比较上面测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2)组织交流各自的发现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作出概括,心跳和脉搏是一致的。并提出研究的.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上的

(5)组织学生讨论:橡皮球、注射器活塞、乳胶管模拟的是人体的什么器官?

(6)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脉搏和心跳有什么关系?

3、指导学生阅读小资料

在指导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以下5个问题:

(1)产生心跳的原因是什么?

(2)血液循环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

(3)脉搏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4)人体比较容易模拟到脉搏的地方在哪些部位?

5)心脏跳动与脉搏跳动是怎样的关系?

三、本课小结

1、心脏跳动与脉搏跳动是怎样的关系?

2、心脏和血管有什么作用?

四、课外实践活动

1、介绍心跳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2、要求学生继续坚持上课制定的锻炼计划,并要求测测自己在运动前后的心跳变化。

科学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的形态特征;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3、知道土壤的构成成分。

案例背景分析:

活动准备展示了一幅小学生大美丽的大自然中采集土壤的情境图,目的是让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进行观察,了解当地土壤的基本特征,并做好观察记录,为课堂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

本课只有两个活动,活动一主要是引导学生对课前在采集土壤的过程中了解到的,或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土壤里的情况进行交流,其目的是让学生对土壤的成分有个大致的了解。活动二则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土壤的主要成分。土壤是学生常见、熟悉的物质,不少学生玩过土壤,具有很多的感性认识,也有很强的研究兴趣。本课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为主要的目的。通过准备的实验器材进行引导、“逼”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实验,自己进行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

自由活动是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观察土壤。这个环节可以在课前进行,也可以根据情况拿到课堂上来进行。

拓展活动是让学生搜集查阅关于土壤形成的资料,并把最感兴趣的部分做成资料卡。让学生把课上的对土壤成分的研究转为课下对土壤形成的研究,让学生对土壤继续研究下去。

课前准备:

让学生到周边的环境中去采集土壤,并做好观察记录。

教学过程描述:

一、播放视频引出探究学习的主题

1、提出问题。

(播放充满生机的自然风光的视频,并配以相应的语言)

土壤妈妈养育了这么多的动物和植物,那它是用什么来养育它们的呢?根据你的经验,你认为土壤里会有些什么呢?(板书课题)

2、学生猜测。

(生猜测,教师随机板书)

【课前,学生已经历过自己去采集土壤的过程。因此学生的猜测有些就是自己的观察所得。有的是学生的推测。如果有的学生提到有动物尸体,可能有的学生会质疑早都烂没了,这时教师适当解释:动植物在土壤中腐烂以后形成的物质叫腐殖质,它在燃烧时会有一种烧糊肉的气味】

二、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1、设计研究方案。

这是大家的想法,土壤的有些成分,我们通过观察的方法就知道了,可对于有些成分,有的同学还持有不同的意见,土壤里是不是真的这些东西呢?你能利用你面前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证明你的想法吗?

下面就请各小组的同学合作,共同设计出你们最想知道的内容的研究方案。

(学生合作设计方案)

【老师已经给学生准备了教师准备的土壤、铁盒、烧杯、玻璃棒、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滴管、玻璃片、及学生自己挖的土壤等实验材料。根据材料的提示,学生很快就能想到通过烧土壤的办法试试是不是有腐殖质;通过把土壤放到水里的方法看是不是有空气的存在。对于砂、黏土和无机盐等成分的研究方案学生可能会根据书中插图的提示也设计出来。也可能设计不出来。如果学生想不到也不要强教给学生。在实验探究时,指导学生去进一步的进行实验研究。学生设计的方法也可能多种多样,必须给予肯定和鼓励。如水分种成分的探究,有些可能直接摸,有的可能加热,有的可以放在纸上挤压等。】

2、交流设计的方案。

谁愿意把你们设计的方法告诉大家。

(学生自由交流)

【对于学生说的不恰当的、不严密的地方,可让学生加以补充说明,如果学生说不到的,教师可适当补充,在这儿师生要一起把实验方案设计的明明白白。】

同学们真棒,想到这么多方案。如果现在就开始研究,你认为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自己提出注意事项,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或强调)

【在提醒学生安全实验的同时,教师将实验中的观察记录作为指导重点,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以便为学生互相交流、归纳结论提供事实依据。】

3、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学生实施探究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此实验活动大约需要10—15分钟。要保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直到每组同学能扎扎实实地进行完自己的实验并得出结论。在实验过程中,相信同学们在得到自己想要的实验现象的同时,也会有其他的发现。这些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如,学生在对土壤加热时还可能会看到有“热气”冒出,这说明土壤中有水分的存在。对于没有设计出洗沙这个方案的小组可引导学生观察静止后的泥水,沉淀下的泥在结构上有什么区别,用手捏一下上层的泥和底层的有什么不同,从而得出土壤中有沙和黏土的成分。对于没有设计出研究无机盐方案的学生,可引导学生观察水的变化,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去研究,得出土壤中有溶于水的物质这样的结论。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巡视,以便及时解决学生随机发现的问题。】

4、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简单评价学生的实验情况)

都研究好了吧,现在就请各小组来展示下你们的研究成果,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其他组的同学要认真听,并做好记录,如果有不同意见,等他汇报完了你可以再来补充。

(学生汇报,对于汇报中精彩的'、值得肯定的地方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实验发现及实验结论,教师及时提醒学生在简单汇报自己的做法后重点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自己得出的实验结论。时间允许尽可能让每组都到台上进行汇报。最后全体师生汇总交流的结果。】

5、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了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回答)

通过研究我们知道土壤里有空气、砂、黏土、水、腐殖质、无机盐等成分构成的。土壤的成分可真丰富,它就像一位母亲,为动植物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的空间,也为我们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它无私地奉献着,那我们应该为土壤妈妈做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交流)

那我们面前这些土壤怎么处理呢?

(学生自由回答)

三、引导学生拓展活动,把课堂研究拓展到课下

说得真好,有了我们这些小卫士,相信土壤妈妈一定会越来越美丽。这么富饶的土壤是怎么形成的呢 ?大家想不想知道。(想)你可以搜集、查阅相关的资料,把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记录下来,做成资料卡。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尽管找老师帮忙。

【提出新的研究课题,把课堂的研究拓展到课下,激发学生自己进一步去研究探索,同时也要不断地给学生提供帮助,并不是简单地把问题甩给学生便什么也不管了。】

体会与反思

本课是《土壤和生命》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以学生探究活动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自由活动作为了一个课前的准备,让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去采集土壤,学生通过采集活动的亲力亲为,先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对土壤的感性认识。比如说从哪里采集的?土壤上面有什么?土壤里面有什么等。虽然教师还没有提出探究问题,但学生却通过采集活动,为探究做了心理、材料、经验、感性等多方面的准备。

2、教学时,教师再提出“土壤里有什么”这一问题,学生的回答不再是简单的观察到的东西了,同时也有了自己的推测和想象。这样就达到了启发学生深层感知土壤目的,与上一环节不同的是探究目的更加明确。探究的方法也不再是单一的观察,而是借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探究,教师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而是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知识经验由他们自主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特点。

3、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观察到的现象和研究的收获是探究教学重要的内容,也是探究教学的重点所在。探究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过程中有所发现,可以说,学生的发现越多探究实验越成功,交流时收获就越大。如有的学生把土壤放到了水中,就看到有很多的气泡冒出,这说明土壤中有大量的空气存在。也有的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对比实验,把松散的土壤和结实的土壤分别放入水中,发现松散的土壤比结实的土壤冒出的气泡要多很多。这位同学在交流时就说到了我终于明白农民伯伯为什么每年都要松土了。就是一些无意间的发现也要给予肯定。只要激起孩子们那颗发现之心就是成功的。这样大家一起交流的时候,本组的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许多惊喜和收获,别的小组的学生也能从中了解到同伴的想法,并能从中学到别人的好的思维方式。对学生的回答和叙述及时的表示肯定,这使学生更加放心大胆,敢于把自己看到的和感受到的都呈现在课堂上,这才是学生在课堂上最精彩的发言,这才是真正的学生自主探究的课!

本课教学,还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

1、作为探究伙伴,教师参与到学生探究活动过程中。

2、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现了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及科学素养的培养。

3、时刻关注学生思维的碰撞,借助学生在认识上的不同,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达成共识。

本节课在实施中也有几点令人遗憾的地方:

1、实验小组活动过程中,所谓“好”的学生掌握着设计、操作实验的权力。看起来小组活动既能设计、操作实验,又能通过实验总结交流自己的发现。实际上,还有一小部分学生的参与热情不够,这部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

2、组中的交流、合作不够。不同的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没有很好达成共识,出现了你研究这个内容,我研究那个内容的现象。

3、学生对自己设计的实验需所需器材了解不够,进一步说明学生在设计实验方面的不足。

4、需要提示的是在没有泥土的城市里或土壤种类不全的地区,教师必须要为学生准备好土壤的样品,供学生观察。

科学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致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大气污染的定义、白色污染的定义,通过观察有关图片认识人类生存环境的严峻形势。

通过小组讨论,认识保护身边环境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1、明确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的含义

2、认识大气污染、白色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3、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造成大量动植物的数量急剧减少或濒临灭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当今世界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认识到保护环境应该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

【教学准备】配合教学用的图片及其他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除了垃圾和水污染之外,人类还面临着其他一些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问题、白色污染问题,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的问题。

2、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出示课题:《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二、关于大气污染

1、说一说平利的空气质量状况,简要说说空气质量(优、良好、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的原因。(河流较多,山上的树多、草多,工厂少……)

2、引导学生观察大气污染状况的图片。

3、出示大气污染的定义。(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

4、集体学习:

A、介绍“造成大气污染的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B、大气污染后有哪些危害?(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

C、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 (关闭污染大的'工厂;少开车,使用环保型的交通工具……

5、小结:人类活动是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三、关于白色污染

1、介绍美国科学家贝克兰及他的重要发明(合成塑料)

2、了解生活中的塑料制品,了解塑料制品有哪些优点?

(方便、轻巧、便于存放)

3、出示一些白色污染严重地区的图片。

讨论,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不讲卫生,乱丢乱放,塑料袋需要一两百年才会腐烂……)

4、白色污染的定义:塑料制品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叫白色污染。

5、介绍白色污染的直接危害和潜在危害。(用ppt介绍危害,并说明人类活动是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

6、人们想出了什么应对措施?(教师通过ppt介绍可降解塑料制品及其优点:风吹日晒雨淋之后,在较短的时间就能腐烂掉。)

四、关于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1、由于大气污染、白色污染,造成了生态环境慢慢恶化,一些动植物已经灭绝或濒临灭亡。

2、介绍已经灭亡的动物以及濒临灭亡的动植物图片。

3、人类现在采取了什么措施?建自然保护区。

教师介绍我国几个自然保护区的情况。(四川卧龙保护区、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九寨沟自然保护区……)

五、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

1、出示平利的美景图。(琵琶岛、翠茗园、观赏桥……我们生活在这样美的环境里是多么幸福!)

2、小组讨论:

从身边的哪些小事做起,就能保护好我们的生活环境?)

六、课堂小结

1、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正、反两方面影响。

2、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

3、保护环境应该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

板书设计:

8、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大气污染 (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生态环境被破坏

白色污染 (人类活动造成的)

物种灭绝速度加快保护环境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

科学教学设计 篇6

活动目标:

1.感知滚动现象,初步理解圆形的物体可以滚动,方形的物体不能滚动。

2.了解圆形物体在平地和斜坡上滚动的速度不一样。

3.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在日常生活中有玩皮球的经历

材料准备:圆形物体(如小汽车、罐子、积木、皮球、玻璃珠等)、方形物体(如积木、方形盒子等)

活动重难点:

理解圆形的物体可以滚动,方形的物体不能滚动。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观看视频《足球比赛》,让幼儿感知足球滚动的现象。

2.探索思考:

(1)视频中的足球是什么形状的?

(2)它是怎样运动的`呢?

二、幼儿自己动手玩一玩。

探索发现:

1.圆形物体滚动的特点。

2.圆形物体在平面上是怎样运动的呢?

3.小结:通过各种圆形物体在平面上的运动,我们可以发现,圆形物体在平面上是以滚动的方式运动。

三、幼儿玩一玩,想一想。

探索发现:

1.圆形物体在斜坡上怎样运动呢?

2.和在平面上的速度一样吗?

3.小结: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圆形物体在平面上和斜坡上滚动的速度不同,在平面上滚动得慢,在斜坡上滚动的快。

四、感知方形物体运动的特点。

1.探索发现:

(1)幼儿在平面上进行实验,观察方形物体是否可以滚动?

(2)幼儿在斜坡上进行实验,观察方形物体在斜坡上是怎样运动的?

2.思考:方形物体能在斜面上能滚动吗?

3.小结:通过以上游戏活动,我们可以发现,方形物体在平面上不能滚动,在斜坡上可以滑动。

五、分享交流。

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物品可以滚动呢?和你的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吧!

活动反思: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微课《圆圆方方滚一滚》以幼儿熟悉的《足球比赛》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活动以游戏为主要形式,引导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操作、探索,观察、对比、思考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整个活动过程是以幼儿为活动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幼儿通过“玩中学”知道:圆形物体是以滚动的方式运动,在平面上滚动得慢,在斜坡上滚动的快;方形物体在平面上不能滚动,在斜坡上可以滑动。